杜以良,張維利
(1.九三農(nóng)墾公安局刑事技術(shù)大隊,黑龍江嫩江 161441;2.墾區(qū)公安局刑事技術(shù)支隊,黑龍江哈爾濱 150038)
·案例分析·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駕駛員損傷特征分析
杜以良1,張維利2
(1.九三農(nóng)墾公安局刑事技術(shù)大隊,黑龍江嫩江 161441;2.墾區(qū)公安局刑事技術(shù)支隊,黑龍江哈爾濱 150038)
目的針對交通事故中駕駛員和乘客的損傷,辨別駕駛員損傷的特征性改變,從而為交通事故中準確認定駕駛員提供科學的證據(jù)支撐。方法對2006—2014年間,黑龍江省墾區(qū)內(nèi)126例汽車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數(shù)據(jù)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汽車事故死亡案例駕駛員損傷特征,探討駕乘人員損傷的法醫(yī)學鑒定要點。結(jié)果駕駛員頸部、胸部、腹部的損傷多見,可檢見汽車部件所致特征性損傷。乘員僅頭面部及四肢與汽車接觸部位有特征性損傷,其他部位未檢見可明確汽車部件所致特征性損傷。結(jié)論損傷部位、類型與死亡人員的駕乘身份有關(guān)。
法醫(yī)病理學;事故,交通;創(chuàng)傷和損傷;汽車駕駛
汽車駕駛?cè)私?jīng)常駕車超速行駛,尤其在路況較好的高速路上最易發(fā)生交通事故,嚴重損傷發(fā)生率及死亡率極高。同時,在汽車交通事故中,由于車體撕裂、翻轉(zhuǎn)、拋出、旋轉(zhuǎn)、進入水中,人車分離現(xiàn)象常見,所以常難以根據(jù)現(xiàn)場位置關(guān)系判定駕駛員。而對駕駛員的認定涉及責任追究尤其是經(jīng)濟賠償?shù)鹊戎T多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引起上訴、上訪。本研究收集了2006—2014年間黑龍江省墾區(qū)內(nèi)126例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例,旨在探討駕駛員損傷的規(guī)律和特點,為此類道路交通事故的處理提供法醫(yī)學依據(jù)。
1.1 材料
126 起交通事故死亡鑒定來源于黑龍江省墾區(qū)公安局2006—2014年的已證實駕駛員和乘員身份的尸體檢驗鑒定書,其中單人駕駛無乘員75起共75人,搭載1人48起共96人,搭載2人及以上3起共12人;駕駛員共126人,乘員57人,總計死亡183人。這126起事故中的駕乘人員均沒有系安全帶。
1.2 數(shù)據(jù)分析
分別對駕駛員和乘員的損傷部位、汽車部件所致?lián)p傷分布情況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
2.1 損傷部位分布
本組資料中,駕駛員損傷例數(shù)總體較乘員多,駕駛員和乘員在頸部、胸部、腹部的損傷例數(shù)有差異,頭面部、腰背部及四肢損傷的例數(shù)差異不明顯(表1)。
2.2 汽車部件所致?lián)p傷分布
僅統(tǒng)計可確認汽車特定部位所致?lián)p傷。駕駛員和乘員兩組數(shù)據(jù),損傷例數(shù)差異明顯,乘員僅頭面部及四肢與汽車接觸部位有特征性損傷,其他部位未檢見可明確汽車部件所致特征性損傷(表2)。
表1 駕駛員及乘員損傷部位分布(人)
表2 汽車部件所致特征性損傷分布(人)
汽車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體損傷類型及特點比較多樣化,當交通事故發(fā)生時,汽車內(nèi)所有人員幾乎都通過與車內(nèi)物體相撞擊而發(fā)生損傷,但是由于人體在車內(nèi)處于不同的位置,且這些位置對應車內(nèi)物體的形狀又有差別,所以可導致車內(nèi)不同位置上的人體不同的損傷特征。車內(nèi)駕駛座周圍明顯有別于其他位置的設(shè)備物件,如方向盤、踏腳板、儀表盤、手動操作桿等,因此車內(nèi)駕駛員人體往往留下較有特征性的損傷(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損傷也不是絕對指向性的,當車輛發(fā)生嚴重變形或人體在車內(nèi)的位置發(fā)生明顯變動時,某些損傷同樣可以出現(xiàn)在非駕駛者身上)[1]。汽車與其他車輛、樹木等障礙物撞擊,前擋風玻璃、方向盤、工作臺等部件與駕駛?cè)藛T身體相互作用,形成損傷與致傷物形態(tài)特征對應一致。典型的特征性損傷對于法醫(yī)檢驗鑒定、明確駕乘人員身份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駕乘人員都沒有系安全帶,且絕大部分沒有剎車制動過程。汽車駕駛員在事故發(fā)生時,身體因慣性繼續(xù)向前運動,頭面部、頸胸部與前擋風玻璃、方向盤、工作臺發(fā)生撞擊,會形成相應部位的損傷,這與摔跌后身體與粗糙地面相互作用形成的軟組織擦挫傷不同,后者多位于體表突出部位。胸腹部可與汽車方向盤撞擊形成對應方向盤的類圓形、弧形等方向盤挫傷痕跡,對應處多可檢見胸肋骨骨折及器官損傷。由于事故發(fā)生前駕駛員多可預見撞擊已經(jīng)不可避免,本能緊握方向盤,向前用力支撐,其上肢的特征性損傷多為上肢尤其腕部軟組織撕裂或擦傷,有的可在手掌側(cè)檢見方向盤花紋特征樣的皮下出血。由于上肢遠端相對固定,有的會形成一側(cè)或雙側(cè)的尺橈骨槍刺樣骨折,其形成機理與克雷氏骨折接近[2]。駕駛員下肢的損傷是與汽車工作臺底面及剎車踏板、加油踏板、檔桿等部位相互作用,會在下肢形成與其位置相對應的特殊形狀的損傷,如工作臺內(nèi)側(cè)壁立面擋板擠壓形成的特征性條片狀皮下出血等。而駕駛員的恥骨尤其是恥骨聯(lián)合處的骨折(包括骨縫分離)亦是一種特征性損傷,即方向盤下部與恥骨聯(lián)合相互作用而發(fā)生骨折情況較為多見。本研究發(fā)現(xiàn),駕駛員的頭面部尤其額部的皮膚擦蹭、撞擊撕裂傷,與汽車前擋風玻璃發(fā)生撞擊、摩擦,形成條片狀具有明顯方向性的擦劃傷及皮膚裂傷,有的在面部及胸部可以見有大面積碎玻璃片的刮劃傷,同時亦會在車體對應位置留下印記或個體組織。駕駛員由于胸腹部位置靠近方向盤,突發(fā)事故時胸腹部的特殊形狀損傷對確定其身份具有重要意義。
汽車其他乘員的特征性損傷少見,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57例死亡乘員中,可明確認定特定部位所致的損傷僅有出現(xiàn)在上肢的12處、下肢的5處,其他部位損傷均無法明確為汽車特定部位形成。綜合分析認為,汽車撞擊事故發(fā)生時,乘員前方?jīng)]有方向盤阻擋,頭面、頸胸腹部及上肢很容易與車體作用,尤其與前擋風玻璃相互作用,會形成較為特征性損傷。這與乘員沒有安全帶的固定比駕駛員的乘坐穩(wěn)定性差,同時因為無固定物的有效支撐而較易拋離車體并落地碰撞,造成全身廣泛性損傷,大多為頭部著地,以摔跌傷為主。
總之,在處理汽車交通事故過程中,確認駕乘人員身份、確定案件責任主體是處理案件的重點,亦是難點。根據(jù)現(xiàn)場勘驗和調(diào)查、車輛痕跡檢驗,分析事故致傷過程,著重分析當事人與車輛的位置關(guān)系、車輛之間、車輛與其他相撞物體之間的撞擊關(guān)系、人體被車輛特殊部位撞擊導致特征性損傷等問題。對人體的損傷部位和形態(tài)特點、駕駛?cè)藛T碰撞及拋落情況、現(xiàn)場遺留的人體組織、血液和有關(guān)物品等進行分析,結(jié)合特征性損傷的研究綜合判斷,可以得出客觀準確的結(jié)論,從而給案件定性及駕駛員的確認提供幫助。
[1]閔建雄.命案現(xiàn)場重建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2]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Automobile Traffic Accident Death Cas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r Injury
DU Yi-liang1,ZHANG Wei-li2
(1.Nine-three Reclamation Public Security Bureau,Nenjiang 161441,China;2.Agricultural Areas in Public Security Bureau Criminal Technical Team,Harbin 150038,China)
ObjectiveTo distinguish the injury characteristic changes on the drivers between the injuries of drivers and passengers in traffic accidents,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onfirming the identity of driver in traffic accidents.MethodsData of 126 automobile traffic accident death cases in the reclamation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2006—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The injury characteristics on the drivers of automobile traffic accident death cas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problem in the injuries of drivers and passengers were discussed.ResultsInjuries were frequently observed on driver’s neck,chest and abdomen.The characteristic injuries caused by auto parts were also found,which appeared at the places of passenger’s head,face and limbs contacted with automobile.Such characteristic injuries were not found at other places.ConclusionThe location and type of injur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dentity of the deceased.
forensic pathology;accidents,traffic;wounds and injuries;automobile driving
DF795.1
A
10.3969/j.issn.1004-5619.2017.01.009
1004-5619(2017)01-0036-02
2015-11-27)
(本文編輯:鄒冬華)
杜以良(1967—),男,主檢法醫(yī)師,主要從事法醫(yī)病理鑒定;E-mail:zhangweili@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