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倫
淺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精神交往
李 倫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互動,促使互動不斷深入發(fā)展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間的精神交往。具有核心價值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精神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體現(xiàn)。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精神交往;價值導向
從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史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傾向于將教師和學生構建為“主體—客體”的形式。教師主體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通過教師的積極備課,在課堂上實現(xiàn)依據(jù)教學目標,利用多媒體等教學中介,將知識和信息單向傳達給學生客體。這種教育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教育者在較短時間內實現(xiàn)了將“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等內容,單向灌輸給學生的目的,但是沒有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達到具有教師價值主導的精神交流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人。為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應是在師生主體間的精神交往活動。
主體間性是20世紀西方哲學界,針對哲學中的“主體”與“客體”概念提出的新概念。傳統(tǒng)意義上往往將“主體”定義為:活動的發(fā)起者和認識者(人),具有意識性、自覺能動性等特征;“客體”是活動的受動者和被認識者,除主體以外的外部世界都可以稱作客體,而進入主體活動范圍之內,并受主體作用的那部分才是現(xiàn)實的客體。在主客體構成的系統(tǒng)中,主客體是相對存在的,客體只有在主體的關注和實施活動范圍之內才有意義。在此系統(tǒng)中,主體的作用在于對客體的改造。
主體間性是用于構建交往理論的西方哲學概念,是消除主客體對立和以主體為中心的新哲學范疇。A·萊西在其《哲學辭典》中將主題間性定義為“一個事物是主體間的,如果對于它有達于一致的途徑,縱使這個途徑不可能獨立于人類意識主體間性通常是與主觀性而不是客觀性相對,它可以包括在客觀性范圍內”[1]是指交往主體雙方或多方互動,相互理解和融合的精神活動。主體間性突出了交往活動中的雙方和多方的主體性,交往中的每個人都是平等和共存的主體,彼此間都是精神活動的創(chuàng)造者,尊重了雙方或多方的地位,及其在活動中的作用。主體間性為交往活動雙方提供活動平臺,為完成共同活動目標創(chuàng)造活動場域。主體間性也為活動主體意識表達與接受提供優(yōu)越空間。
將主體間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正是基于主體間性體現(xiàn)出的活動主體的平等性,交互性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是具有自主意識的人,其中一方是具有教書育人責任,肩負有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使命的人;另一方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思想情感和個性特征的學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教師和學生特征,為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出時代要求。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雙方在平等、交互原則下,以語言、活動等形式為中介,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溝通和情感交流,從而實現(xiàn)在教師主導下的雙方在認知、情感、觀念、能力等方面,獲得提升的教育教學形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的展開是通過,對話與交流、溝通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既定的教育目標,根據(jù)受教育者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特點,利用多媒體等教學中介,將教育主要內容傳達給學生,并有意識的設問主要選題,從而實現(xiàn)受教育者的回應。在此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都是在教育教學動態(tài)中實現(xiàn)了知識的傳遞和情感交流,最終實現(xiàn)受教育者素質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養(yǎng)成。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單向灌輸形式,在此過程中,教育者將既定的教學目標單一的教授給受教育者。這種封閉單一的信息傳遞形式,盡管實現(xiàn)了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教育教學目標。但是,單一方向的信息傳達方式,沒有激發(fā)時間受教育者學習興趣,禁錮了受教育者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交互性以問題為中心,通過預設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形式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雙向互動。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教育者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有教學相長積極態(tài)度面對活動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隨機問題,通過交流、對話形式解決共同難題。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是實現(xiàn)的,具有一定認知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具有獨立性、自主性的個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應該首先樹立平等的觀念,把受教育者作為共同話題討論的參與者、研討者,而不是單一的知識和信息的接收者。課堂民主是體現(xiàn)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重要內容。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營造以受教育者為主體的氛圍,給受教育者更多發(fā)言機會,使受教育者能夠主動參與到討論中來?!霸谄降?、民主的前提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由進行對話和交流,彼此的‘個性’得到保持,彼此的思想觀點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接受”[2]。民主平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們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依賴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下與受教育者的雙方交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叭说乃季S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盵3]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活動中介等都可以根據(jù)實踐展開。以實踐為載體,突出強調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參與性,也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作用的發(fā)揮。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互動關系,是一種交往關系。交往是指個人、社會團體或國家之間的物質或精神的互通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chǎn)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chǎn)物。”[4]可見,交往有兩種基本形式: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無論物質交往還是精神交往,都需要一定的中介媒質作為橋梁。精神交往是指在一定的中介條件下,交往主體在精神、情感、觀念等方面的精神活動。精神交往是在物質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物質活動的結果。人是社會存在物,社會是在人們交往活動基礎上形成的,生產(chǎn)關系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交往而形成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社會形式的重要表現(xiàn)。因此,交往在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精神交往作為人們在精神、情感、觀念等方面交流的一種形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首先,精神交往具有維系功能。精神交往是精神產(chǎn)品不斷擴展的主要方式,是不同交往主體獲得精神產(chǎn)品的重要途徑。特別是一些傳統(tǒng)文化形式,往往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保存下來,使文明得以維系和發(fā)展。其次,精神交往具有互補功能。精神交往主體之間精神文化水平不一,精神文化水平較高的一方通過語言、手勢或字畫等形式傳播給另一方?,F(xiàn)實生活中,個人、團體、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而精神文化交往使精神文化主體雙方或多方獲得發(fā)展。第三,精神交往具有促進功能。不同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在相互交往中取長補短,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成長和發(fā)展的因素,在相互交往中不斷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具有精神交往的屬性。體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知識、文化、情感、觀念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既是精神交往的體現(xiàn),又是活動展開的需要?!皩δ骋环N精神交往的需要一旦社會化,需要亦會促進這種精神交往有組織地發(fā)展?!盵5]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正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角色、能力、認識、經(jīng)驗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精神交往的動力條件。一般來說,教育者在經(jīng)驗、知識上的優(yōu)勢有利于主導活動的開展,受教育者疑惑和精神渴求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縱深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是一種價值構建和價值教育實踐活動。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占有主導作用,是該活動的引導者和具體實施者,推動了活動的展開和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進行一定社會主導性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活動。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育人活動。堅持前者,就堅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黨性原則;堅持后者,就堅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品質?!盵6]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性是由階級社會中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事實決定。在階級社會,統(tǒng)治階級總是根據(jù)維護自身統(tǒng)治的需要,開展具有主導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歷史上的統(tǒng)治階級進行的各種宣傳教育,都是保護自身經(jīng)濟利益基礎上的價值導向活動。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設置,正式階級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導向的體現(xiàn)。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具有價值導向的精神交往,而且是核心價值導向的精神交往?!昂诵膬r值是價值的內核,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都需要核心價值的引導,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如果沒有核心價值的主導,這個社會必然會出現(xiàn)思想混亂,人心渙散,共同精神家園失落的問題?!盵7]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階級屬性要求,這種精神交往必然是要有核心價值導向的教育活動。故此,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精神交往展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依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影響的個體或群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具體發(fā)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活動過程中能夠維護階級利益,是精神交往活動的主導者和社會核心價值引導者。
二是依靠個人魅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精神交往的長遠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高難度的教育活動,教育者自身素質和魅力是影響該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要有智者的眼光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闡釋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又要有表里如一,人格高尚的仁者形象。通過經(jīng)驗積累的總結分享,引導受教育者積極向上。
[1]劉紹學.破與立——后現(xiàn)代主義對主體性的解構與重建[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2-16.
[2]居峰.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前沿,2013(3):160-16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5]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5.
[6]李輝.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認識分歧探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1(7):11-16.
[7]駱郁廷,郭莉.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關系的本質[J].教學與研究,2014(1):73-78.
[作 者]李倫,碩士,上海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經(jīng)濟管理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