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春武,吳華兵,周曉平,吳志鵬,賁 嬌,常義軍
(1.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42;2.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江蘇南京 210036;3.南京軍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1155)
育秧環(huán)節(jié)是水稻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育秧解決了取土難、秧盤重等問題,節(jié)省了勞動力,防止了耕作層土壤的破壞,對農田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生態(tài)效益明顯[1]。好的育秧基質表現(xiàn)為出苗速度快,秧苗素質好[2];基質秧苗與插秧機器兼容性強,發(fā)根力強,早期發(fā)苗快[1]。水稻機械化基質育秧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走向市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水稻機械化作業(yè)水平[3]。
目前機插稻育秧處于由營養(yǎng)土育秧向基質育秧的過渡期,為促進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項目組采用先進的隧道發(fā)酵和條垛堆置發(fā)酵相結合的技術工藝,實現(xiàn)了對廢棄物料的充分發(fā)酵和均勻腐熟,提高了育秧基質的安全性、改善了育秧基質的品質,保證了基質育秧效果,試驗結果為面上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武運粳23:南京紅太陽種業(yè)集團公司供種。
(1)營養(yǎng)土(對照):種植大戶陳先生提供。
(2)隧道發(fā)酵基質:南京軍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3)育秧基質Ⅰ:市場銷售量較大基質,種植大戶處購買。
(4)育秧基質Ⅱ:市場銷售量較大基質,種植大戶處購買。
供試基質基本理化指標,見表1:
表1 供試基質基本理化指標
試驗設4個處理,其中:
處理1(CK)-營養(yǎng)土,處理2-隧道發(fā)酵基質,處理3-育秧基質Ⅰ,處理4-育秧基質Ⅱ。
4個處理各播10個秧盤;2016年5月28日,利用水稻流水線播種機進行基質鋪放、水稻播種和蓋籽;每盤播種130g(干種子),基質+素土(1∶1)蓋籽2mm;澆足底水后,覆蓋無紡布,四周壓緊,常規(guī)管理。6月18日統(tǒng)一機插于同一塊田中,田間措施按機插稻高產要求管理。
試驗地點南京市蔬菜科技園內。
于機插前一天,每個處理取代表性樣株50株,測定秧苗株高、葉齡、總根數(shù)、白根數(shù)、莖寬、百株鮮質量、整齊度(高低苗比例)等數(shù)據(jù)。收獲前1~2d,每個處理5點割方測產(每點25m2)。
從表2可以看出,4個處理的株高在11~15cm范圍內,和機插秧12~18cm的要求基本吻合[5],但是符合機插最適宜株高15cm的是處理2(隧道發(fā)酵基質)、處理3(育秧基質Ⅰ)和處理1(對照)。從整齊度看,除處理4較差外,其他各處理均較好,處理3稍差。
從表2可以看出,與處理1(CK)3葉1心的葉齡相比,3個基質處理基本處于同一時期,處理2>處理3>處理4;秧苗假莖寬度以處理2較寬,順序為處理2>處理1=處理3>處理4;各處理秧苗葉色由深到淺依次為處理4、處理2、處理3、處理1,處理4葉色深綠,處理3和處理1偏淡。
表2 不同處理的秧苗素質情況
培育壯秧的標準要求根系發(fā)達,發(fā)根數(shù)10~16條,單株白根量多[5]。從表2可以看出,試驗中4個處理的發(fā)根數(shù)均在10根左右,處理2為11.5根優(yōu)于處理4只有9.3根;各處理間的白根數(shù)有較大差異,與處理1(對照)相比,處理2多1.9根,處理3多0.3根,而處理4則少2.4根,且秧盤底部根系有點發(fā)黑。說明處理2的根系活力更強。
對各處理根系盤結力比較發(fā)現(xiàn),處理1、處理2、處理3的秧苗根系盤結如地毯,可從一端用手提起,從1m高度落地不散,而處理4的表現(xiàn)為卷曲易散,不能用手從兩端提起。
百株鮮質量也是壯秧標準的一個指標[5]。從表2可以看出,與處理1(對照)相比,處理2和處理3分別多1.7g和1.1g,而處理4則少1.2g。
綜合秧苗素質地各項指標,與處理1(對照)相比,處理2的秧苗素質最好,處理3次之,處理4比較差。
從表2可以看出,與處理1(對照)相比,各處理間的有效穗數(shù)、每穗總粒數(shù)、結實粒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反映到產量上的表現(xiàn)為:處理2和處理3分別增產4.73%和1.93%。(說明:處理4,因為秧苗盤結力差,機插困難而放棄)。
表3 不同處理產量及產量構成
(1)使用隧道發(fā)酵基質處理的產量與對照相比有一定增產作用。
(2)從秧苗株高、整齊度、白根數(shù)、莖寬、百株鮮質量、根系盤結力等指標考量,隧道發(fā)酵基質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市場購買的“育秧基質Ⅱ”應該由于該批次基質的腐熟度等問題,導致pH值和EC值偏高,育秧效果不好。這通常是育秧失敗的主要原因,部分用戶采用“基質兌土”的方式使用,但是育秧效果亦不理想。采用隧道發(fā)酵技術可有效解決物料的腐熟問題,不僅對有害物質徹底分解,完全殺滅雜草種子和有害微生物,而且,保證物料的腐熟度一致,改善腐熟物料的理化指標,提高育秧的質量和使用效果。
[1]趙伯康,孫華香,王強盛.機插水稻基質育秧技術初探[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2,40(2):48-49.
[2]朱從海,李德山,劉文廣.機插稻基質育秧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0(2):54.
[3]楊立祿,杜海濤,吳繼東.淺析水稻機械化基質育秧試驗技術[J].湖北農機化,2010(5):63-64.
[4]戎雪利,黃宗飛.水稻基質育秧技術的對比試驗[J].現(xiàn)代農機,2012(4):26-27.
[5]王顯,焦慶清,秦曉平,等.不同水稻基質育秧效果比較[J].中國稻米,2015,21(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