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鈴
摘 要: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農村普遍存在,由于祖輩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等因素致使隔代教育的質量低效。祖輩的“隔代慣”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祖輩陳舊的思想觀念不利于正確學習方法的形成;隔代教育導致孩子與父母感情的隔閡不利于其學習動力的維持。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明確家庭教育責任,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同時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優(yōu)勢,提供教育服務平臺。
關鍵詞:隔代教育;學習能力;途徑
一、隔代教育的含義及產生的原因
隔代教育是指孩子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因婚姻不睦等因素而將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交由祖輩來承擔的一種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它是相對于親子教育而言的。
在我國,隔代教育產生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仍處于加速發(fā)展的轉型期,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是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發(fā)展的必然過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這種現(xiàn)象不可避免的存在。但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已在農村地區(qū)普遍存在,由于祖輩教養(yǎng)人的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等因素致使隔代教育的質量較低,這一狀況在我國內陸的農村尤為嚴重。同時,祖輩家長在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方面有自身的優(yōu)勢:例如,有較多的育兒經驗,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歷為教育孩子提供了資本和權威性,也是致使隔代教育產生和長期存在的一個原因。
二、隔代教育對中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
不可否認,隔代教育對中小學生的成長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一是時間優(yōu)勢:不少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二是經驗優(yōu)勢:祖輩家長具有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xiàn)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三是情感優(yōu)勢:祖輩家長自身有一種童心,極易與孫子孫女建立融洽的感情,為教育孩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利于祖孫兩輩身心健康。
然而,由于祖輩家長受歷史條件和自身年齡特點的局限,由他們來養(yǎng)育和教育中小學生,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相對于年輕父母來說,祖輩更加注重養(yǎng)育而不是教育,同時,老人包辦代替過多,不注重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時。祖輩的溺愛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祖輩陳舊的思想觀念不利于正確學習方法的形成;隔代教育導致孩子與父母感情的隔閡不利于其學習動力的維持;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有著極大影響。
(一)祖輩的“隔代慣”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有些祖輩家長常有一種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把更多的愛補償?shù)綄O輩身上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導致產生“隔代慣”的現(xiàn)象。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弱點長期得不到矯正。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個性;過分保護扼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fā)展,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容易使孩子變的更加嬌氣。在這種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的監(jiān)護傾向下。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自主性比較差,這樣會使孩子的學習意識變得淡薄。
(二)祖輩陳舊的思想觀念不利于正確學習方法的形成
相對于年輕父母來說,祖輩往往只重視兒童“吃飽穿暖”這種淺層次需要,忽視其學習等其他方面需要。一方面,他們的文化水平低,教育觀念滯后,輔導能力不足。祖輩的年齡多在 50-70 歲之間,他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他們無法進行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許多祖輩家長不顧時代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仍用老觀點要求孩子,教給孩子過多的老經驗,缺乏開創(chuàng)性精神和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文化低、思想舊,無意識地給孩子傳授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祖輩深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不利于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與父母感情的隔閡不利于學習動力的維持
父母與孩子長期分離,或者生活在一起的時間較短,相互之間溝通交流少。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平時很少有時間打電話正面地與孩子交談,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較少,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有陌生感,感情較淡。另一方面,祖輩家長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還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在孩子缺乏與父母的感情交流情況下,對父母的學習要求不會去嚴格遵守,沒有內在學習壓力,也就很難激起內在的學習動力,往往導致學習松懈,態(tài)度不端正,更難維持原有的學習動力。
三、提升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學生學習能力的途徑和對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強調逐步實行普惠舉措,體現(xiàn)了國家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與關愛。如何提升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學生學習能力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
(一)明確家庭教育責任,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關心和愛護是其他人所無法取代的。隔代監(jiān)護人替代不了父母親的角色,終究只能是一種關系補位。所以,首先,農村留守兒童父母要明確親子關系的重要性,要履行父母教育子女的責任。同時,祖輩家長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盡量用現(xiàn)代科學知識撫養(yǎng)教育孩子。
其一,可以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的形式,充分尊重各方意見,探討祖輩是否有能力、有信心、有資源進行隔代教育,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愿望,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進行規(guī)劃和衡量,共同探討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老人和孩子的意見,形成家庭成員間暢通的交流機制。其二,父母增強自身責任意識。在教育形式上,通過電話、書信、網(wǎng)絡視頻等形式定時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和互動;在教育內容上,既要關注孩子的學習又要適時傾聽孩子的內心需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保證在孩子成長的關鍵經歷期、關鍵階段做孩子最堅實的依靠。通過多種途徑緩解時空阻隔下的親子疏離感,盡量保證家庭教育的完整。其三,父母加強與祖輩間協(xié)作,充分發(fā)揮祖輩教養(yǎng)人的優(yōu)勢。父母應及時對老人的辛勤付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并教育孩子尊老、敬老,使祖輩的合理管教能夠順利開展、減少祖輩教養(yǎng)人的顧慮,激發(fā)祖輩的主動性和潛能。最后,采取非批判的原則,及時對老人一些陳舊的教育方法、過時的觀念進行合理疏導,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提出可行之策。通過溝通和協(xié)作,盡量減少隔代教育的負面效應,以一種科學的方式詮釋“隔代親”,使家庭教育中的親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全面改善接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學生的教育環(huán)境。
(二)發(fā)揮學校教育優(yōu)勢,提供教育服務平臺
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學校教育對培養(yǎng)受隔代教育中小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第一,要建立受隔代教育學生的成長檔案袋。檔案信息包括監(jiān)護人姓名、身份、家長姓名及務工所在地的聯(lián)絡方式、孩子在校表現(xiàn)和成績等,以便能隨時與家長、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在發(fā)現(xiàn)孩子不良表現(xiàn)時多方面進行及時教育。第二,建立受隔代教育學生的家長定期聯(lián)系制度。運用書信、電話、家訪和召開家長會等途徑,與這類學生群體的家長保持主動性溝通、經常性聯(lián)系,讓家長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學習、心理情況,重要問題要責成其回家親自參與解決。第三,教師要多加關注受隔代教育的學生。教師盡可能在這類學生的生活和情感溝通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關懷,對于學生學習上的困惑要及時幫助解決。第四,做好同伴群體的幫扶和互助工作。接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學生在享受不到完整的家庭關愛和歸屬的情況下,同輩群體的幫助和關愛便成為他們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支持資源。例如開展學習經驗交流班會,形成一對一的學習幫扶機制,讓接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學生在與同輩群體的良性互動中見賢思齊,感恩意識,培養(yǎng)競爭意識,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咸大偉.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5).
[2]劉文嘉,艷群.新形勢下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及對策新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