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領導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家族式腐敗是當前腐敗問題中一大頑疾,在腐敗官員背后,幾乎很難找出一個完全清白的家庭?,F(xiàn)代官員怎么從歷史中得到借鑒,以此打破夫人孩子全家齊上陣的腐敗現(xiàn)象?
封建社會的官員對家屬防范是比較嚴的。比如,清朝張英,家庭管理特別嚴。他是大學士,夫人姚氏能詩擅畫,是一個才女,為一品誥命夫人。但是,夫人在家里都是自己做針線活,穿的衣服,不僅打上補丁,還都年久褪色。張英過60歲生日,身上的棉襖和腳上的鞋都是夫人親手做的。夫人不僅料理家務,還教育孩子讀書。他的兒子張廷玉也是一代名臣。所以,官員很廉潔的,家風也肯定好;官員貪污腐敗,家庭也跟著遭殃。官員自律、律己,言傳身教很重要,家里上梁正了,下梁也就不歪了。一般家族到了三代就不行了,但張氏一門,書香門第,前后六代出了十二位翰林、二十四位進士,父子為相,四朝帝師。史稱:“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從,躋鼎貴,玉堂譜里,世系蟬聯(lián),門閥之清華,殆可空前絕后矣。”可謂“合家頂戴”,滿門朱紫。這就是家風傳承得好。官員的官德正、自身正、家風正,對子女教育就正,這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
張英六尺巷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故事說的是:安徽桐城張家和吳家為鄰,吳家要拓展院墻,影響張家,張家不讓。官司打到縣衙,張家是顯宦,吳家是豪富,誰也得罪不起,知縣就拖延不辦。張家寫信給當朝宰相張英,希望他修書給知縣關照。張英見信后,提筆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睆埣乙娦藕?,主動讓出三尺。鄰里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于是出現(xiàn)至今猶在的“六尺巷”。此后,兩家禮讓之舉和張英的“讓墻詩”傳為美談。張廷玉繼承父親治家觀念,他兒子張若靄殿試一甲第三名,主動將一甲之榮讓于天下寒士。同時,張英、張廷玉父子也是“不想腐”的典范。雍正帝送給張廷玉一萬兩銀子,讓他在家鄉(xiāng)給父親建一座祠堂。祠堂建好后,錢還剩下一半多,張廷玉又自己湊了些錢,加上族人捐的一些錢,用了三年半時間建成良弼橋。如今,良弼橋依然在當?shù)貫樾腥颂峁┓奖悖藗円灿肋h銘記建橋者的德績。還有,張英退休回鄉(xiāng)后,更加謙遜低調(diào)。相傳晚年他在家鄉(xiāng)西山居住,有條山間小道,他出來散步時,遇見挑柴的樵夫,總要退到路邊草地上,讓樵夫先行。如果黨員領導干部都能弘揚這樣的作風,也就真正做到了“不想腐”。
我再講一個故事。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江蘇常熟人,就是人們盡知的《沙家浜》故事發(fā)生的地方。翁家是常熟書香門第。翁氏一門,兩朝宰相,兩代帝師,兩位狀元,兄弟巡撫,三子公卿,四世翰林。翁氏家族有什么特點呢?耕讀傳家。翁家“綵衣堂”有一副對聯(lián):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
前面講的張氏父子、翁氏父子的治家之道,就隱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基因。對待中華傳統(tǒng)文化始終要堅持辯證的思維,做客觀的評價,如此才能去粗取精、為我所用。一方面,歷史上,那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優(yōu)秀的人物,他們傳達的歷史正能量,需要我們學習繼承發(fā)揚。比如,弘揚文天祥、于謙、戚繼光、袁崇煥等先賢的高尚精神,傳承他們的浩然正氣以身殉職、兩袖清風勇?lián)厝?、清廉做官為國分憂的優(yōu)秀品質(zhì)。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局限和不足的地方。對于這些,我們要突破和揚棄。比如愛國主義,文天祥一片丹心愛的是南宋王朝,我們今天就不能說只愛漢族了,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都要愛、都要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