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芳
摘 要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強調目標、教學與評估的一致性。將其引入思想政治課堂,通過學習要求和學習任務分析,明確教學目標,并進一步分解教學目標,從而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并作出教學結果的診斷,能夠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關 鍵 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7)03-00-04
科學的教學設計是順利實施教學方案,調控教學過程的前提。而科學的教學設計須以一定的知識分類理論為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來,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被廣泛應用于課程教學領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2001年,布盧姆的學生安德森組建團隊對其分類體系進行了修正(以下稱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不再將知識作為一個沒有深度的平臺,而是展開為一個維度,包括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將認知過程定名為認知操作維度,包括六種,即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安德森假定每一個層次的認知操作都與每一種類的知識相互作用,這樣就構成了一個二維目標分類框架[1](見表1),從而為目標、教學、評估提供了操作性更強、精確性更高的參照體系。
其中,事實性知識指學生通曉一門學科或解決其中問題所必須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術語知識、具體細節(jié)和要素的知識;概念性知識是指在一個更大的體系內(nèi)共同產(chǎn)生作用的要素之間的關系,包括類別或類目的知識、原理與概念的知識、理論模型與結構的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指如何做什么,研究方法和運用技能、算法、技術和方法的標準,包括具體學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識、具體學科技巧與方法的知識、確定何時運用適當程序的標準的知識;元認知知識是指一般認知知識和有關自己的認知的意識和知識,包括策略性知識、關于認知任務的知識、自我知識。[2]
以下,筆者以“國家財政”(高中思想政治《經(jīng)濟生活》第八課)一課為例,就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中的應用作一探討。
一、明確教學目標——以二維框架分析學習要求
在學校教育中,每一個具體學科對學習者的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課程標準之中。因此,我們進行教學設計首先必須研讀課程標準,分析課程目標和教材內(nèi)容,從而明確學習要求,確定教學目標。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家財政”一課的內(nèi)容目標為:評議一個由政府財政承擔的工程項目,說明政府的財政支出對大眾生活、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和作用。據(jù)此,我們將梳理了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見下圖):
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的二維框架列出了認知過程維度的6個類目。其中,記憶又稱記住知識或識記,主要指要求學生知道相關基本概念、原理和內(nèi)涵。理解是指從口頭、書面和圖畫傳播的教學信息中建構意義;運用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執(zhí)行或使用某程序;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為組成部分并確定各部分之間如何相互聯(lián)系,以形成總體結構或達到目的;評價是依據(jù)標準或規(guī)格做出判斷;創(chuàng)造是指將要素加以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體,將要素重新組織成為新的模式或結構。據(jù)此,我們對本課的學習要求進行了細化:
(1)記憶層次:識記財政、國家預算和決算的含義、財政的作用;
(2)理解層次:理解財政收入的含義及具體獲取渠道、理解財政的作用;
(3)運用層次:能夠運用財政支出的有關知識對2016年全國財政收入(70570億元)進行分配,并以圖表的形式呈現(xiàn);
(4)分析層次:能結合事例分析國家財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國國家財政的作用,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5)評價層次:能夠通過國家財政收支的對比關系分析理解國家財政的作用,并能辯證地看待財政收支和國家財政的作用;
(6)創(chuàng)造層次:能進行知識遷移,能從宏觀調控、市場經(jīng)濟的角度分析國家財政的作用,并能自主建構宏觀調控、市場經(jīng)濟與國家財政的關系。
從上分析不難得出,“國家財政”一課要求學生通過對國家財政的含義和內(nèi)容的學習,能夠理解國家財政收支的情況,進一步運用財政收支的知識分析財政的作用。由此可見,本課對學習者的期望:在知識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國家財政的基本知識;能力水平方面,要求學生能結合事例分析國家財政的巨大作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在感悟財政的作用中進一步通過實例分析得出影響財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變化,增強對國家發(fā)展的自豪感。
實際上,整個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教給學生結構更好、層次更高、價值更大的知識,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由于本課的學習任務主要集中于理解、分析和運用層次,屬于記憶層次的事實性知識較少,且難度較低,因此,我們應該將知識建構作為基礎,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能說出財政、國家預算和決算的含義。
(2)能結合事例分析國家財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國國家財政的作用,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3)知道財政收入的含義及具體獲取渠道,理解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知道財政支出的含義和具體用途,關心國家財政支出的內(nèi)容,關注國家的發(fā)展,增強主人翁意識。
(5)理解財政收支的對比關系。
二、明確學習任務——依知識類別分解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只是確定了學習的最后結果(即終點目標),一般是一節(jié)課或一個教學單元之后預期學生的能力和傾向的變化。在這種以預期最后學習結果陳述的目標中,一般未對達到終點目標之前的先行條件進行分析,也未包括學生原有知識、技能或學習方法等起始狀態(tài)的分析。因此,明確學習任務便成為關鍵。學習任務分析是在終點目標明確之后,完成后兩項工作,即確定學生的起始狀態(tài)和分析從起點到終點之間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行為傾向。我們根據(jù)學習要求展開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目前水平,明確學習任務。
“國家財政”一課學情分析如下:
(1)高一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參與、表達等意識和能力,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處處都可感受國家財政的作用,對本框知識性內(nèi)容理解起來較容易。但財政政策對經(jīng)濟運行的調節(jié)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與實用性,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少,將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2)高一(3)班生源素質較高。因此,授課可以讓學生參與活動,感悟財政的作用,并可適當進行知識拓展,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3)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要加強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尤其是學生的公民意識,引導學生關心國家財政,并進一步意識到財政與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息息相關。
通過以上任務分析,本課的終點目標被細分為一系列彼此關聯(lián)的子目標?!皣邑斦币徽n突破重難點的總目標是財政的作用和財政政策的運用,以及影響財政的因素。為實現(xiàn)這一總目標,還需要提出如下子目標:
目標1:學生能夠結合教材,說出財政、財政收入與支出的含義,能說出財政收入的來源和財政支出的方向,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財政的實質和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地位。
目標2:學生能夠在初步了解財政收支的基礎上分析財政收支關系的三種情況。
(注:目標1和2的行為動詞分別是“說出”“了解”“分析”,名詞短語是“財政”,因此,我們將這一目標歸為記憶事實性知識和理解概念性知識類別。)
目標3: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結合課本財政支出的知識探究2016年財政預算的支出情況,分析財政的作用。
目標4:學生能夠在感悟財政的作用中進一步通過實例分析出影響財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變化,增強對國家發(fā)展的自豪感。
(注:目標3和4的行為動詞分別是“探究”“分析”,名詞短語是“財政”,所以把這一目標歸入理解、運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識類別。)
三、選擇教學策略——借二維框架設計教學流程
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認為,教學既有藝術性的一面,也有科學性的一面,但更傾向于將教學看成一種科學,認為“學有規(guī)律,教有優(yōu)法”。也就是說,一旦學習類型及其發(fā)生的條件確定以后,教學過程、教學策略就基本確定了。我們立足前面的分析,借助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的二維框架,列出了“國家財政”課堂教學雙向細目表(見表2)。
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事實性知識學習不一定就停留在記憶或理解的水平上,它可以提升到評價與創(chuàng)造水平,而元認識知識學習也可以是記憶或理解水平。例如,財政支出的具體用途屬于事實性知識,從而為學生其后的探究活動開展奠定基礎。 √ √
學生通過對2016年國家財政收入進行支出分配,不僅可以深化對財政收支的理解、還能進一步運用財政收支的知識分析財政的作用。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分析、思考和探究,調動學科知識得出結論,而這已經(jīng)屬于“評價和創(chuàng)造”的范疇。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努力提高學習的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盡可能讓學生體會知識成長過程所蘊含的思維與方法,理解知識發(fā)展的內(nèi)在必然性,進而學到有根的、活的、有血有肉的、充滿智慧與創(chuàng)造、富有營養(yǎng)的知識;同時,加強元知識教學,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建構知識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并使這些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后繼的政治理論學習。
四、診斷教學效果——依目標陳述設計檢測試題
學生學習的結果是內(nèi)在能力和傾向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可觀察,也不能直接測量,但可以用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來推測學生內(nèi)在的心理變化。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應用于課堂教學,在“教學目標”陳述中用可以觀察和測量的行為動詞陳述了學生內(nèi)在的心理變化,對學生的學科知識、能力的水平具有診斷功能。因此,在教學結束后,我們依據(jù)教學目標陳述,設計了教學結果測驗題,它將能夠較好地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以“國家財政”為例,我們根據(jù)布盧姆認知目標新分類,針對教學目標陳述,設計了簡單的測驗題:
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協(xié)調推進醫(yī)療、醫(yī)保、醫(yī)藥聯(lián)動改革。今年要實現(xiàn)大病保險全覆蓋,政府加大投入,讓更多大病患者減輕醫(yī)療負擔。中央財政安排城鄉(xiāng)醫(yī)療救助補助資金160億元,增長9.6%。整合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保制度,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這表明財政( )
A.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B.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具有促進國民經(jīng)濟平穩(wěn)運行的作用
D.主要功能是完善社會福利事業(yè)
此檢測題根據(jù)“知識分類和教學目標”而設計。如目標3: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結合課本財政支出的知識探究2016年財政預算的支出情況,分析財政的作用。其行為動詞分別為“探究”“分析”,名詞短語是“財政”,該目標屬于理解、運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識類別。因此,本檢測題與本課教學目標是完全對應的。如果學生能夠順利通過檢測,說明學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課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羅伯特·J.馬扎諾,約翰·S.肯德爾.教育目標的新分類學[M].高凌飚,吳有昌,蘇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7.
[2]安德森.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蔣小平,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2.
(作者單位:廣東華僑中學
廣東廣州 51000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