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瑞 李世生
黃岡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黃岡 438000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舞臺的靈魂和支柱,是其賴以生存的精神根基。繼承和發(fā)揚民族精神,整個民族才能發(fā)展振興;摒棄和淡化民族精神,整個民族將面臨消亡和被取代的危機。
看今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國家已在政治、經(jīng)濟、科技等諸多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危機,外有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對我國的包圍封鎖,內(nèi)有青少年身體素質(zhì)下降、普遍缺失理想信念、缺乏民族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追求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等。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廣大青年的建設支持。所以,我們必須在思想文化層面對青少年進行教育,使之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崇高的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然而要培育和鞏固一代人的民族精神,不應是一句空話,需要一個合適的載體,更好地為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塑形,而武術運動無疑是最佳選擇。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示:“經(jīng)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边@一宣示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新征程,開啟了新篇章。新時代有新氣象,也有新追求、新發(fā)展。新時代是一個文化自信力得到極大提升的時代;是一個大眾精神需求得到更大滿足的時代;是一個青少年精神家園亟待重建的時代。精神得到良好的培育,文化才有了生存的土壤,才能助力新時代揚帆起航。
炎黃時代諸侯相伐,殘虐百姓,黃帝于是團結諸侯,習用干戈,修德振兵,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經(jīng)三戰(zhàn)奪其志。該歷史事件表明,中華民族自黃帝開始就形成了機智勇敢、崇尚品德、團結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雛形。著于商周時期的《周易》明確提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并且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首次有了明確定義的理論依據(j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族精神則集中表現(xiàn)為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仁、義、禮、信、勇的精神。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以后,為了救國保種解放全天下受壓迫的勞苦大眾,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高舉紅旗北上抗擊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這期間正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喚醒了廣大人民、喚醒了整個民族,造就了以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大慶精神為代表的威武不屈、自立根生、團結拼搏、敢打必勝的新中國民族精神。一直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志提出“在中國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自此中華民族精神有了最終的明確定義。
回望整個發(fā)展軌跡,武術自誕生之日便同中華民族精神相生相惜。深受民族精神哺育和滋養(yǎng)的中華武術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而正是這種內(nèi)涵賦予了武術更高層次的意義,那便是武術精神。
首先,武術作為一種體育運動項目,通過一招一式、一收一放、一提一沉,于起承轉(zhuǎn)合之間順暢呼吸、暢通血液、調(diào)節(jié)人體生理機制,從而增強練習者免疫力,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再者,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帶有濃郁的中國文化特色。它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孕育的武術精神深受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形成從屬的關系,即武術精神寓于民族精神。所以,武術運動既有身體物質(zhì)層面的提高作用,又有精神層面的培育作用,無疑是當前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的最佳選擇。
1.培育崇尚道德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自古便是禮儀之邦。武術在千百年的繼承和發(fā)展過程當中,對人影響最深刻的并不是它精妙絕倫的技擊技巧,而是其融入武者靈魂的武德修養(yǎng)。拳諺曰:“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中國永春白鶴拳古拳譜》中也有涉及“論示人法:橫不教,無禮儀不教,不信不教,自賢不教”??梢娢湫g對于入門者有較高的道德要求,并且一旦入了門,又將會迎來更高層次的武德教育。武術還講究止戈為武,這與大眾普遍的認知有所不同。受西方列強侵華時的霸道行徑影響,人們自覺地認為體格健碩、精通拳技便會滋生招搖和事端,養(yǎng)成尋釁滋亂的惡習。而中國武術告誡習武者學武的意義在于止戰(zhàn)。在比武擂臺上,習武者通常點到為止,旨在角逐技藝的高低,就算在同真正的敵人決斗時,習武者也只會擊傷敵人而非將其打死。所以中國的武學,形為教授格斗之技巧,實為培育圣人之心術。
2.培育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吃苦耐勞、自強不息自古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的祖先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改造自然,與天奮斗,造就了一個又一個人類文明史的奇跡。學習武術素來就是一個艱苦磨礪的過程,若想獲得精湛的武術絕技就必須經(jīng)歷常人難以承受的考驗?!岸毴拧⑾木毴?、“十年磨一劍”就恰如其分地形容了這一過程?,F(xiàn)代武術套路還對難、美、險有所追求,因而武者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高難度跳躍動作,當這些動作展示在觀眾面前的時候會給人一種振奮、驚嘆的視覺沖擊,但是它的背后是習武者千百次的摸爬滾打和流血流汗。這種行為便體現(xiàn)了一種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3.培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
無論何時,愛國主義都是民族精神的靈魂。孫子曰:“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謂之道?!敝挥腥嗣駥蹏髁x作為精神核心,上下團結一致,國才能夠強大,家亦能夠富足。
武術運動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細數(shù)我國歷代武將、武士,在國家或民族危難之際,總能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舍小家為大家,書寫下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史。諸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為國肝腦涂地,岳母在其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近代武術大師霍元甲,在面對侵略者欺辱中國人時,不畏強暴,用中國功夫三拳兩腳打敗俄國大力士卡洛夫;孫氏太極創(chuàng)始人孫祿堂在上海虹口體育場,以一敵六,打得日本武士俯首稱臣;功夫巨星李小龍,將中國功夫帶向世界,讓外國人的字典中多了“kungfu”一詞,并且讓世界重新認識到了站起來的中國人。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無一不體現(xiàn)了一種愛國主義情懷,而這種情懷便來自于武術精神對習武者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們時刻懷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4.培育富于智慧創(chuàng)新的民族精神
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祖先憑借著自己的智慧不斷地探索和改造自然。每當遇到困難時,他們總能利用自己智慧解決一個又一個關乎人類生存的難題,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人類文明的輝煌。武術能夠啟迪人的智慧。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和演變,中國武術同西方的格斗技術在觀念上有了較大的差異。中國武術是以某種思想觀念或哲學理念作為自身存在的理論基礎。例如中國武術在格斗中講究陰陽虛實的辯證,提倡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使對手捉摸不定,終而出其不意克敵制勝。古代軍事家孫武在撰寫《孫子兵法》時,便從中國武術的哲學思想中得到升華,總結出詭道十二法。由此可見,中國武術不光需要體練,更重要的是心悟。
自1949年至今,新中國歷經(jīng)69年的艱苦奮斗,已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在國際事務中不斷展示大國形象、承擔大國責任。但正當國際社會享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帶來普惠的同時,域外一些國家卻顯得十分不安。2016年12月,英國電視臺ITV上映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zhàn)爭》,一時間在網(wǎng)絡轟然爆發(fā),引起國內(nèi)外媒體廣泛關注。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發(fā)布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直言中國的發(fā)展已對美國構成威脅;2018年2月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訪問墨西哥等國時公開發(fā)表言論,叫囂中國是“新帝國主義”[1];2018年3月,美國與臺灣當局簽署“臺灣旅行法”,公然挑戰(zhàn)一中原則。
1.外來思想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
今天在我國各地遍布著西方利益的代理人,他們或是路邊叫賣的小販或是某鄰域的精英、教授、明星等,這些人向我們的青少年宣揚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普世價值,顛覆中國歷史和毀滅共產(chǎn)黨理論基礎的意識形態(tài)。正如前不久香港爆發(fā)的顏色革命,新疆暴恐、藏獨事件以及近些年不斷有人公開抹黑開國領袖毛主席,畢福劍、梁宏達事件等等。這一系列事件歪曲事實,輸送了負面情緒,對我國社會產(chǎn)生了的輿論沖擊,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造成了嚴重影響。
2.外來文化對我國青少年精神的腐蝕
現(xiàn)如今日韓國流行文化和網(wǎng)絡電競游戲正對我國青少年的精神進行腐蝕。日韓流行文化投我國青少年所好,抓住年輕人不勞而獲、追求時尚美麗心理,大肆宣傳金錢、權利、暴力和色情,使青少年樂不思蜀。相比日韓文化沖擊,網(wǎng)絡電競游戲的傷害更為廣泛。放眼全國各個校園,幾乎每個孩子人手一部手機,致使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等時下流行的網(wǎng)絡手游占據(jù)了學生的大多數(shù)時間。極為戲謔的是,中國人民早在1949年便向世界鄭重宣布站了起來,可是我們的青少年卻在21世紀的今天低下了寶貴的頭顱,淪為低頭一族?!皼]有精神信仰和堅強意志的民族,再富裕也不過是肥碩的羊群牛群和猛獸的食物。中國歷朝歷代的災難并不是由于貧窮導致的,而是失去信仰,沒有斗志,在腐敗墮落中停滯、落后帶來的”[2]。不得不承認,在精神思想上我們已經(jīng)喪失了防御的主動權,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們迫切需要為廣大青少年鑄魂,從而抵御外部的誘惑,抬起高貴的中國頭顱。
1.青少年身體素質(zhì)普遍下降
青少年的身體素質(zhì)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然而我們青少年的身體素質(zhì)卻在直線下降,2013年教育部公布近30年我國學生體質(zhì)變化趨勢:“學生體質(zhì)健康狀況持續(xù)下滑,大學生身體素質(zhì)不容樂觀,有些測試項目大學生的表現(xiàn)竟不如中學生”[3]。身體是進行一切工作的保障,身體垮掉了,精神也沒有了運行載體,文化發(fā)展便戛然而止,而目前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zhì)不禁令人唏噓,所以,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zhì),為精神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已經(jīng)到了刻不容緩之際。
2.青少年性格的軟弱
性格上的軟弱問題,同樣存在于我們青少年當中。雖然現(xiàn)在國家出臺了“二胎”政策,但獨生子女家庭依然很多,這導致家長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尤其是現(xiàn)在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使我們青少年在成長過程幾乎吃不了什么苦,家長總是“善良”的將一切本該孩子承擔的責任和壓力大包大攬地收下,扮演著一個稱職的“大雨傘”,其結果必然是當暴風雨來臨之際,我們的孩子什么都做不到,什么都不能承受?;仡櫧┠甑男侣剤蟮溃瑤缀跄昴甓寄芸吹揭驗榍楦?、生活、學業(yè)等各方面因素導致的學生自殺事件。這些悲劇正表明我們的青少年抗壓和承受挫折能力十分脆弱,性格軟弱問題突出。但比這更加恐怖的是媒體輿論的錯誤導向,導致的青少年性格扭曲。今天我們的媒體大肆宣傳白富美、高富帥的價值取向,迎合了觀眾的胃口,但是直接導致青少年的認知扭曲,改變了生活、追求觀念。我們的男孩拋棄了堅強勇敢、敢于擔當?shù)哪凶託飧?,轉(zhuǎn)而追求扮嫩、賣萌等陰柔之美。相比父母溺愛導致的性格軟弱傷害的是一代中國人,而認知扭曲所導致的性別弱化,則是關乎民族危亡的。
3.青少年對傳統(tǒng)美德的拋棄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夯實了我們精神建設的根基,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價值追求,蘊含著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止戈為武”、“協(xié)和萬邦”的和平思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生活態(tài)度;尊師重道、講禮守信的人生信條等等。可現(xiàn)如今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不斷沖擊著我們的青少年,孩子們追求個性張揚、求新求異和快餐文化,漸漸養(yǎng)成自私、霸道、唯我獨尊的社會惡習。今天,街道上跌倒的老人已無人再扶;校園霸凌事件此起彼伏;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且犯罪年齡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
4.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缺失
今天打開我們的電視,屏幕里充盈著娛樂,不是宮廷大戲就是明星真人秀,再有甚者就是明星八卦和各類選秀節(jié)目。這些內(nèi)容的過量傳播必然造成錯誤的價值引導。長期關注這些,將直接導致我們的青少年將權力至上和享樂主義作為人生理想的追求,艱苦奮斗的高尚品德變成了五光十色的明星夢。過去,若問我們的孩子將來長大想成為什么?你會聽到:科學家、解放軍、警察;而今天再去問,你得到的答案將是明星、大老板??梢姡嗌倌甑睦硐胄拍钜呀?jīng)被娛樂、金錢、權利所排擠,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舒適安逸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無關理想信念。故振精神、整作風,已經(jīng)到非做不可的時候了。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甲午一代、抗戰(zhàn)一代、建國一代、改革開放的一代,像接力棒一樣,把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傳遞到如今的新時代。青年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振興的后備力量,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內(nèi)部憂患的背景下,我們更加責無旁貸,只有竭盡心力,打贏新時代的“心”戰(zhàn)爭,通過武術培育當代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為先輩們的中國夢守靈,為今天的中國夢護航,為后人的中國夢守望。
參考文獻:
[1]張明輝.蒂勒森竟稱中國帝國主義 [N].環(huán)球時報,2018-02-3(A1).
[2]戴旭.戴旭談毛澤東:當之無愧的第一英雄[EB/OL].http://mzd.szhgh.com/pingshu/ 2015-05-16/84693.html,2015-05-16.
[3]任敏.身體素質(zhì)少年好轉(zhuǎn)大學生下降[N].北京日報,2014-07-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