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祖樂
田東縣朔良鎮(zhèn)百敏小學 廣西百色 531500
小學階段是人生歷程中心理發(fā)展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期,是由發(fā)展到相對成熟的最后時期。在思想行為方面,影響當代小學生思想活動的因素日趨多樣,特別是網(wǎng)絡的迅速發(fā)展,使學生思想的關注點日趨寬泛和分散,思想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價值取向日趨多元。面對當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多變的學生個體,班主任該如何應對?
班主任的威信是學生對班主任所持的信賴而又尊重的反應態(tài)度,實質(zhì)上反映了師生之間積極肯定的關系。班主任的真正威信,是建立在班主任的學識和人格基礎上的威信。因而,班主任應該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硬性條件:
班主任淵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幽默的談吐,會令學生由衷欽佩,對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吸引力,于無形中樹立起班主任的威信。知識淵博、業(yè)務精良、勝任教學是樹立班主任威信的前提。班主任首先應該是一名出色的任課教師,對所教學科有精深的研究和全面的把握,并能把自己所把握的知識準確、系統(tǒng)、科學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同時,還要涉獵其它相關學科知識,使學生感到班主任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從而讓自己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博學多才的班主任形象。
班主任與學生要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要經(jīng)常與學生平等交換意見,采納他們合理的意見、建議和要求,這樣有助于班主任威信的建立。
班主任要用愛心對待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班主任用情感管理與溝通的方法展示自己對學生的關愛,不僅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更有利于班主任威信的樹立。
一個班集體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班風的好壞決定每個學生的命運。什么是良好的班級風氣呢?本人認為:一個班級應該形成這樣的風氣:
第一、同學之間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第二、全體同學齊心協(xié)力,有很強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都在為振興自己的班級而盡職盡責。
第三、同學之間開展友誼競爭——比學習,比進步,比工作,比責任心,比胸懷,比能力,比創(chuàng)造力。如果一個班級確實能形成這樣一種風氣,那么這個班級就是一個有蓬勃朝氣的,有進取精神的,健康向上的優(yōu)秀班級。
怎樣使一個班級形成這樣一種良好的班風呢?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班主任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熱愛并重視自己的工作。班主任自身必須擁有進取心、上進心,應有把班級搞好的理想和信心。
第二、讓學生明確“個人”和“班集體”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明確,班集體的命運決定每一個人的前途命運。班集體搞好了,學生個人才會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才會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第三、著力培養(yǎng)一支精干的班干部隊伍,提高班級管理能力。班干部隊伍是班級工作的核心,是一個班級能否形成良好班風的決定因素。
第四、針對具體情況開展主題班會。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然后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內(nèi)心世界,喜怒哀樂,愛好和追求等實際情況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因此,我們可以就這些問題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和日常具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
班主任和學生的關系要融洽,要互相信任,班主任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而不是警察與小偷。班主任在處理班級事務和學生矛盾時要做到公正、公平,不要有任何的偏向性和主觀性。班主任對于學生的關心不只是學習方面,還應該了解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狀況,并且適時的給予生活上的關心。
班主任和家長之間需要很好的溝通和交流。針對學生的很多問題,班主任不應該是一味的批評和指責家長做得不好,而應該和家長做好溝通和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和生長環(huán)境,全面真實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并且能夠做到對癥下藥,使學生在學校和家庭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監(jiān)督和幫助。
首先,班主任要主動與其他任課教師溝通。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對學生才能做出恰當?shù)脑u價,思想教育才能有針對性。另外,多與任課教師聯(lián)系,加強與任課老師的溝通,還有利于形成堅強有力的教師集體。
其次,樹立任課教師的威信。任課老師威信的樹立,有賴于自身的素質(zhì),當然也少不了班主任的幫忙。比如他們在上課時多去看看,發(fā)現(xiàn)破壞課堂紀律的學生要嚴厲批評,不良現(xiàn)象要及時糾正等。老師們對學生的各種要求要協(xié)助去完成,家長和老師們的矛盾要協(xié)調(diào)處理,各種活動必要時多請老師們參加,這些途徑都有利于任課老師威信的樹立。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需要得到社會、領導、家長、學生的理解和支持,小學生是教育事業(yè)的重點,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班主任都要來關心、幫助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周紹娟.論小學班主任工作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3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