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富文
在局領導下,全區(qū)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萬師訪萬家”活動。通過這次活動,老師都會深感家訪有助于教學。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協(xié)作,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上個月的星期五,我有點急事,匆忙走出校門。正想打的,迎面來了一輛黑色的摩的。上了摩的,在和師傅聊天中,摩的師傅說,他兒子在九中讀初二,叫黎×。我說,我教他地理,說起黎×同學,我心中有點憐惜。他代表了我們學校的大多數(shù)同學的家庭狀況。
我校處于城鄉(xiāng)交界處,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都不好。黎×很小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爸爸一人過著。白天打摩的,晚上跳舞,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兒子不管。奶奶照顧孫子的一切。奶奶靠賣菜維持生存。爺爺有點生活補助,也不做事,還要等奶奶回家做飯。黎×的姐姐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媽媽也不管兒子的事。他們都住在文昌雅苑的公租房里。我看黎×同學比較忠厚,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多點關心,多點愛護。看似無憂無慮的學生,其實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家庭中,心中裝著憂郁,平時沉默寡言。若不是家訪,怎能知道這么多、這么細。我們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鼓勵,多幫助。
我利用節(jié)假日先后走訪了幾十名學生家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一、老師和家長的坦誠溝通,互相信任和協(xié)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關鍵
老師上門家訪,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家長也是一個觸動。教師、家長、學生三者共處一室,促膝談心,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家訪讓我受益匪淺,和學生家長相互了解情況,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溝通感情,既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xiàn)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學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并且同學生家長共同研究,在教育學生的內(nèi)容和方法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這樣家長就不再會有什么誤會和責怨,我們的工作就能得心應手。
二、上學到底有沒有用
通過家訪,我了解到有些家長之所以會對孩子的學業(yè)漠不關心,并不是家庭經(jīng)濟問題,而是他們的觀念問題,認為上學沒什么用,大學生畢業(yè)后工作不好找,找到工作的工資還不如打工的賺得多。對于這樣家庭的孩子,我們老師花再多的心血,效果都是微不足道的。
通過家訪我深刻體會到:首先,無論怎樣的一個孩子,他的成長都離不開“愛”,這種愛既要來自家庭,又要來自教師。其次,作為社會應該大力宣傳教育的力量,讓社會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更讓每一個人知道上學是有用的。作為上級領導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讓每一個人知道知識的的確確能夠帶來財富。
三、多關注特殊對象
在家訪中,我還了解到有一部分家長忙于生計、忙于工作,極少照看、督促孩子,這使得我們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們沒辦法選擇家長,我們只能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來對待這些更需要我們關心的孩子。很多家長都反映:老師說的,孩子會聽進去的。作為學生的老師也特感動于這句話,老師的魅力無極限。當然高興之余,需要我們付出更多了。用心的家長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學習、生活上的指導,這些家長的孩子往往已經(jīng)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有較強的自覺性;而不用心的家長,對于老師的提醒、建議只會敷衍了事,甚至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反對老師的做法;也有部分家長,他們對孩子學習上的指導雖有欠缺,但會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家長說得多,做得少。所以針對有問題的學生,我和家長促膝談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學生,同時把握實際,靈活調(diào)節(jié),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共同商量、探討教育措施,使學生心服口服,家長也欣然配合。
通過走訪,我更全面地了解了他們的情況:看似無憂無慮的黎×同學,其實生活在父母離異的組合家庭中,他心中裝著憂郁;沉默寡言的王××同學的父母原來一直在外打工,和外婆在一起生活,星期天只能去舅舅家;膽小懂事的李×,從小跟著爺爺,父母決定今年出遠門了;聰明好學的余×在廣州長大,對這里的環(huán)境還不太適應……面對這樣的群體,如何搞好教學,抓好思想工作?我總在努力思索:過去教育他們時,是否主觀了、簡單了、片面了?是否無意間傷害過他們脆弱、敏感的心?想到這些,我不禁有些害怕,更為現(xiàn)在感到慶幸,心中時時涌動著要趕快去親近他們、關愛他們、引導他們,讓他們愉快學習,健康成長的激情!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長鄭重地把孩子托付給我們,我們的肩上承載著千鈞重任。家訪活動也讓家長、社會更多地了解了我校的管理制度、育人理念,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酸甜苦辣。交流、溝通、理解、信任、支持,我校教育正逐步走上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優(yōu)質(zhì)高效的美好境界。這是家庭的幸運,是學校的幸運,是社會發(fā)展的希望之光。
我深知,家訪的路很長很長,但路的遠方,一定有燦爛的陽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王山.教師與家長合作關系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2]葉曉璐.國外及港臺地區(qū)家校合作實踐研究綜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