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美
目前,我國小學英語的教育現狀是注重英語的基礎知識、詞匯、語法等考試內容的學習,使得學生分數提高了,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卻沒有增強,忽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讓英語這一科目成為一門純語言知識科目,學生運用語言能力差,在真正交際時卻不能流利的與外國人對話,而只會回答英語試卷上的問題,這是典型的“啞巴英語”。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確切認識到文化導入的必要性,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能促進素質教育,讓學生真正學會運用英語。
小學英語課堂文化導入的目標
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本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文化背景不僅表現在藝術、建筑、風土人情上,更多表現在語言上。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一種傳承手段。同樣,語言的學習也離不開文化,從文化中能更好地理解與體會語言的魅力。人們對于母語的學習總是無意識的,沒有太明顯的學習過程,這是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通過自然獲得,而且交流也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中進行。而英語的學習沒有生活環(huán)境的優(yōu)勢,所以只能通過學習手段。為了能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將文化導入學習中是必不可少的,形成重視文化習俗的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習慣。除此之外,導入文化的教育對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也很重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進展,各國語言不斷碰撞,擦出文化的火花。此時,擁有跨文化交際意識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對于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能有包容,服從的態(tài)度,可以制約、影響語言行為的發(fā)生。不同的民族文化,用所學外語進行交流,對其本民族文化的學習也有幫助。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對文化學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文化學習,了解他國的文化背景、歷史演變、人生價值觀等,與傳統(tǒng)文化的對比,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愛國精神,提高人文素質,對形成世界觀也產生有益的影響。文化的學習還可以為單調的學習內容增添樂趣,通過文化學習了解國外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了學習自覺性與主動性。
小學英語課堂文化導入的方法
教科書中關于文化描述的篇幅越來越多,但教師仍著重講詞匯和文章中的語法,對于教科書里所提到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語言表達方式、生活習慣等只是一帶而過,不給予重視。例如,在提到Berlin(柏林)時,教師只要求學生記住這個單詞,而不對這一單詞進行深入解釋,有些同學甚至不知道柏林是德國的首都,更不要說這個城市的地理位置,生活習慣了。但是,教材中有明確的語言目標與文化目標,因為考試要求,語言目標一直是重點,而文化目標卻被輕描淡寫地帶過。例如,在提到外國節(jié)日Thanksgiving(感恩節(jié))時,學生們只知道感恩節(jié)要吃火雞,可為什么吃火雞學生卻不清楚,一般來說,教學用書中有對于感恩節(jié)的來源、意義,但老師卻很少給學生普及。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為了提高課堂質量,增加學生的教學印象和趣味性,用卡片掛圖來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是有利于課堂效率的,無論是卡片還是掛圖都具有色彩鮮艷,趣味記憶的特性,但同時也具有靜態(tài),只限于表面的局限性,無法普及到文化含義里,這就需要教師的及時補充,讓學生從小就培養(yǎng)文化意識。課堂上常用的同樣還有磁帶,磁帶的作用是讓學生從聽力方面加深印象,鍛煉語感。磁帶里的發(fā)音,語言方式都比較貼近國外風俗習慣,通過聽磁帶中的對話和歌謠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感,但是歌謠和對話方式中的文化內涵卻沒有得到重視,只限于聽,卻不管講。例如:Ladybug/Ladybug Ladybug/Ladybug/Fly away home/Your home is on fire/And your children all gone/All except one/And that's Ann/For she has crept under/The frying pan。這首童謠就是在焚燒秸稈前為避免燒傷Ladybug(七星瓢蟲)而唱的,體現出英語國家對益蟲的保護意識,同時,在歌謠里,色彩斑斕的Lafybug象征著好運。如果在放這首歌謠時能將這些講到,學生對其文化印象會更深,而不僅限于消遣娛樂歌曲。
小學英語課堂文化導入的建議
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將文化導入進課堂中,讓學生所學的內容不再局限于知識,而有更多機會去學習文化。教師在講詞匯時就可以隨時為學生補充文化知識。例如,一些歷史原因改變的單詞black,black不僅指代顏色黑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因為種族歧視,還指代黑人。但隨著反抗種族歧視活動的興起,the Blackpeople才成為表達黑人的意思。若在講單詞的同時將這層含義添加進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單詞的影響,而且對美國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也可以通過展開活動來提高語言表達技巧,在模仿國外對話中,讓學生學到國外的表達方式以及文化對其影響。例如,學生所學的“見到你很高興”習慣用“Nice to meet you”來表達,然而在國外更為正宗的表達是“How do you do”,而且最為明顯的一點是姓在名字中的位置也可以體現出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導入對教師的要求也更為嚴格,需要教師加強學習,認真研究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隨時革新課堂方式和教學模式,并且對文化要有深度了解,通過和課堂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去認識文化,將語言和文化統(tǒng)一,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小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