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懷瓊
國務院相繼出臺文件明確提出樹立科學旅游觀,積極開展研學旅游。但是,目前地質公園的解說詞仍沿襲了傳統(tǒng)的解說體系,仍舊以風花雪夜、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為主,脫離了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科學本質內涵。論文在對研學游、游客素質提高以及智慧旅游發(fā)展等對導游員解說能力提出新要求分析基礎上,提出了地學旅游資源科普化、提高導游科學素養(yǎng)、設計地學旅游資源線路及產品、編寫地學導游講解手冊等對策和措施,以期能提升導游人員解說能力和水平。
引言
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62號文件),以及2014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31號文件),其中明確提出了樹立科學旅游觀,積極開展研學旅游。
截止2015年9月,國土資源部已陸續(xù)批準命名國家地質公園185處,33處世界地質公園。這些地質公園幾乎覆蓋了早期傳統(tǒng)的風景名勝區(qū)和自然保護區(qū)。因此,對這些傳統(tǒng)經(jīng)典景區(qū),就需要從地質公園的角度有個全新地學旅游認知和深度開發(fā)。同時,隨著游客素質提高,研學游開展,出游也不在是簡單滿足山水人文的觀光旅游,而更多了一些休閑、求知、探索的旅游欲望,這對導游的知識體系和科學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
科學旅游即研學游隨著地質公園的回歸而發(fā)展迅速。研學游的一個主要形式就是地學旅游。地學旅游(Geo-tourism)是介于地學和旅游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質遺跡和其它自然景觀為主,并包含人文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地學旅游既讓人們領略和享受大自然的美感,又使人們增加對自然了解和認識,是將旅游觀光與地學科普教育有機結合的旅游類型,特別強調資源的科學--景觀價值,通過對地質遺跡的描述與解釋讓游客理解,通過對地質遺跡的外在形態(tài)的理解達到對內在形成過程和科學價值的欣賞,通過對地學資源神秘性、獨特性和稀缺性的欣賞達到自覺對其長期有效的保護。目前在相關景區(qū)開展地學旅游已成共識,并正在升溫。
一、目前研學游導游解說詞存在的問題
目前地質公園的解說詞仍沿襲了傳統(tǒng)的解說體系,仍舊以風花雪夜、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為主,這與地質公園具有的科學地質景觀價值沒有絲毫的聯(lián)系,也不符合現(xiàn)在游客素質提高的要求,脫離了旅游資源的科學本質內涵。
隨著游客出行次數(shù)的增多,幾乎所有的山岳風景區(qū),聽到的導游解說詞也幾乎是一樣的,都是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形成“有山必有仙,有水必有怪,山水相連必有愛”的怪圈。這些都是對一些象形石的一種文化臆造。全國景區(qū)一個樣,這樣就會造成審美的疲勞,也無法滿足游客愉悅心身、探求知識的欲望,目前研學游導游解說詞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一)解說詞出現(xiàn)一詞千人、千人一詞的局面
很多景區(qū)尤其是地質公園景區(qū)就一套大體一樣的解說詞,幾乎所有的導游都在用,很少再有根據(jù)導游自身的特點和地質公園景區(qū)科學旅游價值而進行的二次創(chuàng)作,出現(xiàn)千人一詞的局面;同樣,不管面對的是什么年齡、什么層次、什么需求的游客,我的景區(qū)永遠就是這么說,又出現(xiàn)一詞千人的局面??梢姡诂F(xiàn)實下,導游解說詞過于單一和貧乏,不能滿足現(xiàn)在的研學游的需要。
(二)解說內容還停留在觀光旅游階段
目前旅游的發(fā)展已經(jīng)從原來的觀光旅游已經(jīng)逐漸向休閑旅游、深度游轉變,而景區(qū)的解說內容仍舊停留在觀光旅游下的神話故事這一層次上。這一層次是旅游需求最低等的層次,與現(xiàn)在游客不斷發(fā)展的探險求知、康身健體的休閑旅游和研學游需求不符合,隨著現(xiàn)在游客出游次數(shù)的增多,見識的增加,這一層次的講解和解說也不能滿足現(xiàn)實游客素質的要求。
(三)解說過程缺乏個性化和引導性
導游證考試的門檻相對較低,高中學歷起步,目前導游隊伍中高中和大專學歷的導游是主力軍。一方面導游考試統(tǒng)一景區(qū)和規(guī)范化的面試詞,限制了導游對景區(qū)創(chuàng)造性和研學性的解說創(chuàng)作,又影響了導游根據(jù)自身素質、語言能力、性格特征和地質公園的特點等對解說詞的二次創(chuàng)作。因此在講解的過程中,缺少個性化的講解就難以避免。另一方面,學歷層次相對較低,地學專業(yè)知識的相對匱乏,使得導游不善于去發(fā)現(xiàn)景區(qū)中所蘊含的各種研學之美、地質之美、景觀之美,不能正確和及時地引導游客去發(fā)現(xiàn)美和欣賞美,研學游又變回了觀光游。
二、旅游新形勢下對導游解說詞提出的新要求
(一)研學游和地質公園提出的新要求
國務院2014年和2015年相繼出臺的31號和62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樹立科學旅游觀,積極開展研學旅游。地學旅游特別強調資源的科學--景觀價值,強調地質遺跡具有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優(yōu)美性。解說中不能全是風花雪夜的故事,應該在此基礎上,增加其科學性的一面。說故事不是解說的全部,講科學也不能成為唯一,研學游講解的內容可以弱化它的科學性,增加它的科普性甚至是娛樂性。旅游畢竟不是上課,游客也不是學生。在解說詞開發(fā)過程中,可以適當弱化科學性的一面,增加娛樂性、科普性的一面。當然,這就需要有著一批專業(yè)素養(yǎng)導游隊伍。
(二)游客素質提高提出的新挑戰(zhàn)
隨著游客素質的提高、出游次數(shù)的增加以及旅游體驗的變化,游客出游也不在簡單滿足山水人文的觀光旅游,而更多了一些科學求知探索的旅游欲望。這對旅游景區(qū)的管理,導游和講解員的知識體系和專業(yè)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游客素質在提高,游客需求在變化,而導游解說詞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是應該與時俱進,改進導游服務質量和解說效果,樹立科學旅游觀念,積極開展研學游,以滿足游客科學求知探索的旅游欲望。
(三)智慧旅游解說系統(tǒng)帶來的新沖擊
智慧旅游對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智慧旅游同樣也對傳統(tǒng)導游講解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智慧旅游解說系統(tǒng)具有語音清晰,普通話好,而且沒有干擾,可以重復聽講、租賃價格便宜等等優(yōu)點。這些都對傳統(tǒng)的導游服務產生較大的沖擊和影響。但是智慧旅游解說缺少傳統(tǒng)導游的個性化講解和人性化服務。這是傳統(tǒng)導游的優(yōu)勢和強項。如果還是千人一詞,一次千人的講解,沒有個性化講解和人性化服務,沒有結合研學游和地質公園景區(qū)的特點,主動去引導游客發(fā)現(xiàn)研學之美,地質之美,機器替代導游將是無法避免的。
三、對策與措施
圍繞著科學游、研學游開展的地學旅游,目前還剛剛起步,相關高校旅游管理專業(yè)還沒有進行過此類的認知教學和實踐,相關人才培養(yǎng)不多。我國山地眾多,花崗巖地貌、變質巖地貌、地質構造地貌、火山巖地貌、黃土地貌及丹霞地貌地學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科普、科研和審美觀光的綜合價值。
結合優(yōu)質的地學旅游資源,樹立科學旅游觀念,開展研學游,在科學、人文、生態(tài)等理念的指導下,提高導游解說能力,改變導游解說詞已迫在眉睫。針對地學旅游資源具有科學性、綜合性、應用性、區(qū)域性和美學價值的特點,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加強地學旅游資源科普化
從具體地質遺跡外在形態(tài)審美,到內在唯一性、稀缺性和獨特性的科學理解,即對地質地貌具有的美學價值進行研究;銜接地學旅游,從科學問題研究到科普價值研究,再到地學旅游產品設計,地學旅游項目創(chuàng)意,突出其稀有、獨特和優(yōu)美的特性等,使之科普化,便于大眾接受。以六安國家地質公園極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稀有的巖石榴輝巖為例,來解釋地學和科普的價值和意義。
地學解釋:榴輝巖在巖石分類上屬高溫高壓變質巖類,壓力極高,有2--3萬個大氣壓,溫度范圍較寬,450~750℃。主要分布在萬佛湖園區(qū)廬鎮(zhèn)白丈崖一代,主要是由綠輝石和富鎂的石榴子石組成的高壓變質巖,是地殼深部變質作用的產物。一般在造山帶的核部,常常代表古板塊的邊界。具有極高的科研及觀賞價值。
科普解釋:(1)稀有性:榴輝巖在地表出露十分稀少,因為它形成于地下近上千公里的位置上。地下近上千公里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對于地球科學來說,意義非凡。人們常說“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在上天是有路的,人們可以通過宇宙飛船,中國的神十可以直接來觀察外太空的情況。但是對于地球內部物質的研究,人們還是沒有什么直接的辦法。目前人類利用鉆探技術,直接取樣地球內部的物質,也只能鉆探到地下11公里的位置,與地球半徑約6740公里相比只是皮毛而已。而榴輝巖形成于地下近千公里的位置上,它可以讓人類直接觀察到地下深層的物質形態(tài),這對于了解地球內部物質和結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樣本。(2)稀缺性:全世界一共有22處超高壓變質帶榴輝巖的出露,中國有5個,3個在西部,2個在中部,大別山就是這中部的一個,它的稀缺性可見一斑。榴輝巖地質遺跡是國內外罕見的地質遺跡,大別山已成為國際地質界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是國內外地質界專業(yè)地學旅游的熱線之一。今天游客能看到這個榴輝巖,已經(jīng)是非常的幸運了,大家應該保護好這些具有非常高科學價值的地質資源。(3)美觀性:榴輝巖中含有的很多礦物如石榴子石、綠輝石等都是寶玉石的材料,顏色艷麗,美觀漂亮。游客們要學會如何去欣賞它,了解它美的價值。
(二)提高導游人員科學文化素質
加強對導游人員科學知識的培養(yǎng),提高導游科學文化素養(yǎng)??梢岳媚甓扰嘤?、階段培訓等多種形式分期分批、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相關地學知識的傳授,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邀請高校老師進行專題講解、舉辦導游詞創(chuàng)作大賽、進行地學旅游知識的專題宣傳等活動來激發(fā)導游參與熱情,以期達到提高導游人員科學文化素質。再以大別山石窟的敞巖為例,有的導游在看到巖壁上的洞穴后,就簡單的對游客描述說崖壁上有很多洞穴就結束了。其實作為導游人員,應該用更加細致入微的語言娓娓道來對巖壁地質景觀的描述。如:在高約百米的崖壁上,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上千的洞穴,洞穴千奇百怪,形狀各異。洞穴或圓形、橢圓形,或耳形、扁形;洞穴規(guī)模有大有小。大,可以容納千人,氣勢宏偉;小,只能容一人或一手、一指,秀氣別致。上千的洞穴分布在百米的崖壁上,遠觀大小不等、錯落有致,近觀形狀各異、各有情趣。
(三)設計地學旅游線路及產品
將旅游與地學科普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地質公園具有的地學科普價值和美學價值,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區(qū)域,以綜合性和區(qū)域性為特點,設計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線路、策劃地學旅游產品特色形象,打造地學旅游認知產品,使之具有科普性和地域性特色,逐漸由原來的觀光游改變?yōu)榧^光游、休閑游和研學游等于一體的綜合游,形成地學旅游+歷史、地學旅游+文學、地學旅游+農事、地學旅游+……等系列線路和產品。
(四)編寫地學導游講解手冊
針對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特點,以應用性為目的,建立校企合作,培養(yǎng)一批具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和導游隊伍,編寫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學旅游導游講解手冊,形成具有地學旅游特色的解說體系。
四、結語
導游人員解說能力和水平是旅游服務質量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體現(xiàn)景區(qū)風采的一個窗口。加強導游人員解說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導游人員講解水平,在研學游形勢下,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各種有效管理和培訓手段,提高導游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使之能發(fā)現(xiàn)地學之美,從而能主動引導游客欣賞地學之美、自覺保護地學之美,從而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解說的突破。
(作者單位:皖西學院資源環(huán)境與旅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