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偉
(福建省平和第五中學 福建 漳州 363700)
淺談高中地理的體驗式教學方法
賴文偉
(福建省平和第五中學 福建 漳州 363700)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避免地理教學與生活脫鉤;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讓學生的思維融入到學習情景當中,獲得最佳課堂教學效果,體驗式教學無疑是一種極佳的教學法。用體驗的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增強抑制力,通過體驗引導,避免陷入教學誤區(qū),在體驗活動中提高教學成效。
高中地理;體驗式教學;興趣;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增長,常常多方位地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其目的也是在營造一種新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技巧,提高綜合素養(yǎng),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下面我談談要達到以上目的而采取的教學方法。
1.抓住地理知識的常見性,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習效率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依賴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中最佳的鋪墊方式,因為只有在興趣的驅(qū)使下,學生才能夠持續(xù)保持學習熱情完成學習過程。要達到這樣的學習效果,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課本知識,讓學生的思維自發(fā)地“動”起來。比如在學習《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前,我先布置討論環(huán)節(jié):請各組同學討論并列舉人口遷移的實例,并說明原因,然后分別由組代表發(fā)言。學生回答情況主要有:我爸從農(nóng)村來到城市,是為了賺錢;我家的村落都搬遷了,因為擔心山體滑坡;我家是政府要求搬遷。學生的回答基本上涉及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我在學生發(fā)言之后,分別把學生的語言轉(zhuǎn)化成專業(yè)語言進行講解與總結,整個課堂氛圍非常好,學生興趣盎然,不僅理解了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記憶效果也特別好。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需要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充分評估教學預設中將采取的情景設置的可行性。
2.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入學習情境
由教師設計一個與教學目的相關聯(lián)的問題,讓學生去挖掘問題的本質(zhì),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完成學習任務中,親身去體驗學習的快樂。比如在《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授課前,我提前一周布置課外作業(yè):調(diào)查自己家鄉(xiāng)的地理特點和工業(yè)、農(nóng)業(yè)、商業(yè)特色,了解家鄉(xiāng)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在原有交通布局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為自己的家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自己所希望的交通布局。我從中做了跟蹤、督促,發(fā)現(xiàn)學生熱情很高,我在抽樣檢查中,選取幾個對象特別給予建議和修改。通過這個問題情景的設置,學生在知識海洋中自由思索,自主探究,最后真正地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知識。
3.在體驗中增強學生的自制力
所謂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高中學生常常會因為心理或生理因素影響他們的情緒,我們利用中學生具有較強可塑性,通過各種體驗活動,能夠很好地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學習中,養(yǎng)成一種自覺的良好行為習慣。為了增強學生的抑制力,我經(jīng)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因為在分組學習中他們能夠相互督促、相互促進,在合作環(huán)境下激勵自己堅持交流合作學習。在本小組內(nèi),學生會主動和組員一起想辦法解決疑難問題,主動探索,避免了遇到困難就退縮,就想靠老師評講的惰性心理;同時,我再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適當采取評分、獎勵機制,充分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1.避免學生產(chǎn)生學習依賴
設置問題情景是解決學生依賴性的最好辦法之一,其目的就是通過趣味性、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養(yǎng)成自主思維的習慣。設置的問題思路目標要清晰,應緊扣教學目的,所以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文本教材,精心設計出可操作又有效的問題情景。比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課,我設計問題:一個孤島上的森林里只有猴子,那么你認為適合多少猴子生活?有趣的提問引起學生的興致,他們積極閱讀課本,尋找影響“容量”的各種因素,在學生的自學期間,我只要對學生的疑問及時做點撥,最后以“觸類旁通”思維引導做總結,不用做太多的解釋,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人口的合理容量及其影響因素。因此,可比性與趣味性的問題能夠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
2.增強教學的靈活性
教學要達到靈活性,首先需要研究教學大綱,參透教材各知識點與生活的聯(lián)系,做到教學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學模式增強了體驗教學、探究式教學、生活情景教學、類比教學、經(jīng)驗教學等教學模式引入的機動性。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靈活選用某種教學方法。可以選擇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入學習中,例如,在進行“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的教學時,我舉例生活中發(fā)生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澇、臺風等造成的社會危害,在真實的自然災害現(xiàn)象中探究其發(fā)生的原因,發(fā)現(xiàn)其危害性。這屬于把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入學習中;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把它引入課堂學習之中,讓地理學習能夠與生活體驗相互融合,避免枯燥,提高教學效率。
1.在科學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意義與樂趣
探究性學習課堂是一個開放的學習模式,它給師生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動態(tài)環(huán)境,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應用自身的知識范疇、發(fā)揮本身的想象力,在接受“問題”挑戰(zhàn)之后,搜尋處理問題的方法,在獲得成功之時,體驗了學習過程的快樂,感受成功的滿足感和榮譽感,從而增強了學習地理的信心。
2.利用教材的“活動”模塊,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在體驗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越高,學習效率就越高,教學效果必然也就越好。地理教材中“活動”的內(nèi)容對每節(jié)課知識有拓展、鞏固、總結等效果。具有新鮮感、新穎、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的特點,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精心設計教學,讓“活動”貫穿到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學引入、或教學延伸、或課堂實踐、或知識鞏固與總結、或思維開發(fā),巧妙地把課堂教學的主體交給學生,增強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綜合水平。
總之,教學中采取體驗式教學模式,適應教學改革方向,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是教師進行靈活性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