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曉滬
Mao xiaohu
瓷器的革命
(下)
□ 毛曉滬
Mao xiaohu
大約在13~14世紀的中國元代,中國瓷器傳到歐洲,立即為歐洲人所賞識。從那時候起,歐洲人就夢寐以求希望能仿制出這種既美麗又實用的佳器,300多年過去了,由于不得其要領一直沒有獲得成功。盡管如此,也沒有擋住他們繼續(xù)嘗試的努力。在18世紀前,歐洲曾以碎玻璃粉作為熔劑配制瓷器坯料,期望獲得透明度好的坯胎,但生產(chǎn)出來的也只是類似中國瓷器的軟質瓷(歐洲人的叫法),說白了還屬于陶器類,只是質地較白(圖46)。
17世紀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派人到廣州定制了許多瓷器,現(xiàn)存于法國國家博物館的康熙五彩瓷罐,罐身繪有雙鷹國徽,便是那時燒造的。鑒于中國瓷器的巨大魅力,歐洲皇室和貴族紛紛建立陳列室,用以展示這些來自東方的藝術??滴醮纱偈狗▏朔砰_眼界,把眼光投向意大利以外的東方世界,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水平和文化藝術修養(yǎng),甚至對法國哲學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潛移默化作用??滴醮稍跉W洲所具有的高雅地位,也得益于當時一些啟蒙主義思想家的宣傳,著名哲學家伏爾泰曾經(jīng)說過,“當我們還是野蠻人的時候,這個民族(指中國)已經(jīng)有高度的文明了”。
18世紀洛可可藝術風格在法國的興起,也與康熙瓷的裝飾藝術息息相關?,F(xiàn)在還不清楚它們二者之間到底誰影響了誰??傊?,洛可可藝術排除了巴拉克藝術中追求豪華、故作宏偉的成份,吸收并夸大了曲線多變的流動感,致力于追求運動中的纖巧和華麗。這與康熙瓷器上的卷草紋和纏枝花卉紋如出一轍。
圖46 1730~1735年法國生產(chǎn)的花鳥紋軟質瓷盤
圖47 1772年法國皇家瓷廠制作畫琺瑯小天使圖紋杯、盤
歐洲在為中國瓷器提供巨大市場的同時,也激發(fā)起歐洲人更加努力地去探求瓷器制造的秘密。18世紀初,法王路易十四治下的耶穌教會就派傳教士佩里?登特雷科萊(中國名殷宏緒)來中國傳教。他在景德鎮(zhèn)一住就是7年,深入了解和學習了當?shù)氐闹拼杉妓嚒?712年9月他在寄往法國的信中,具體而詳細地描述了從原料選擇、提煉和配制到成型、彩飾及燒煉在內的整套工藝流程,把制瓷所用高嶺土的知識介紹到西方。該信于1716年發(fā)表在法國《專家》雜志上,然而,這并沒有加快法國人研究瓷器的腳步,直至1755年法國科學院士奧米爾的學生埃廷尼?古塔爾德發(fā)現(xiàn)了愛陵岡附近的高嶺土后,才為法國的制瓷工藝找到了敲門磚。1763~1768年路易斯?萊昂伯爵在他拉薩易莊園的實驗室內,才第一次燒出真正意義上的法國瓷器(圖47)。
1708年1月15日是歐洲瓷器誕生日。一名叫約翰?弗里得希?伯特格爾的德國人破解了中國瓷器的奧秘。這個從來沒有接觸過陶瓷工藝的德國人,先于法國人發(fā)明了瓷器似乎是上天的旨意,也是舉國上下一致配合的結果。當時仿制中國瓷器的研究工作,堪比國家頭等大事,就如今天我國載人飛船上天一般,其技術為國家最高機密。薩克森國王奧古斯都二世為了確保制瓷秘方不致泄露,以軟禁的方式將伯特格爾嚴密監(jiān)視起來。1710年1月23日國王勒令在德國東部小鎮(zhèn)建立麥森王室瓷器制作所,從此開啟了麥森瓷器的歷史(圖48)。麥森瓷器的成功幾乎震驚了整個歐洲,1718年維也納實力派人物杜帕基建起歐洲第二個瓷窯,其后歐洲各國紛紛效仿,都先后建起瓷廠。法國的塞夫爾瓷廠,以法王路易十五為大股東,1770年起生產(chǎn)硬質瓷,1793年改為國家工廠;英國的切爾西瓷廠,1743年建于倫敦附近的切爾西,并生產(chǎn)軟質瓷,1755年在軟質瓷坯料中摻入煅燒的骨灰。1800年左右,斯博德在他自己的工廠里用骨灰摻入到硬質瓷坯料中,創(chuàng)造了外觀與坯胎質量優(yōu)美的骨瓷。歐洲瓷器制造業(yè)在短短的三個世紀中經(jīng)歷了從研究、仿制到發(fā)展的過程。他們在中國瓷器精湛工藝的基礎上,不斷注入歐洲文化和元素,成就了如今的歐洲瓷器發(fā)展的歷史,并制造出眾多具有歐洲獨特風格的瓷器。當今歐洲瓷器著名品牌中除德國麥森外,還有法國塞夫爾、奧地利皇家維也納、意大利卡波迪蒙蒂,以及英國韋奇伍德、德比、伍斯特、切爾西、科爾波特、波爾等。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是德國麥森瓷器,經(jīng)過300年的不懈努力,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除保時捷汽車外的德國第二大奢侈品牌。反觀今天景德鎮(zhèn)瓷器,除去全民仿古和所謂以瓷器為載體的名人繪畫外,還有什么值得國人驕傲的東西呢?還能拿什么在國際市場上與麥森瓷抗衡呢?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圖49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雍正畫琺瑯花卉蝴蝶紋壺
縱觀世界陶瓷史,康熙瓷器創(chuàng)造過眾多的世界第一。它第一次采用內外兼修的成型工藝;它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發(fā)明了吹釉工藝;它將青花裝飾發(fā)展到極致,誕生了“翠毛藍”;它使幾乎被人遺忘的釉里紅工藝再次煥發(fā)青春;它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將洋彩及畫琺瑯工藝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中去;它利用洋彩將傳統(tǒng)五彩發(fā)展到極致;它是最早運用本金工藝裝飾瓷器的,并與其它釉上彩繪工藝有機結合為一體;它開創(chuàng)了化學制釉的新紀元;它第一個將轉移印刷技術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中去等等??滴醮善鞯膫ゴ蟪删兔鼾R日月,照亮了17世紀的東方與西方,當我們在300多年后的今天驀然回首,仍然為其昔日的輝煌贊嘆不已。
中國瓷器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其工藝追求奇巧之最,色彩之繁縟,紋飾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圖49)。然而,作為陶瓷藝術只追求手工技巧,這是極為片面的,也是狹隘的。當陶瓷手工藝發(fā)展到了極精極致而不考慮自身的藝術特征的時候,也就是這門藝術的衰退之際。自清代乾隆以后,中國的陶瓷藝術沒有多少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特別是自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開始,景德鎮(zhèn)的陶瓷藝術片面追求繪畫技藝,以至于人們在評論近代和當代陶藝作品時,主要關注畫面如何,而忽略了陶瓷藝術本質的革新。盡管商家把有些瓷繪作品的價位炒成天價,但真正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東西卻十分有限。瓷藝已讓畫藝所代替。中國現(xiàn)代陶瓷藝術基本在走西方工藝加中國繪畫之路(圖50)。
1840年,伴隨著鴉片戰(zhàn)爭的炮聲,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開始走向沒落。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的制瓷業(yè)很快就趕上并超過了中國。庚子賠款以后,有大量中國年輕人懷抱技術救國之心去西方學習科學技術。他們學成回國后,開始對建立在自然經(jīng)濟基礎上的中國傳統(tǒng)陶瓷工藝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技術改造,使之適應現(xiàn)代化工業(yè)生產(chǎn)。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中國合作化運動的洗禮下,具有鮮明個體風格的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都被集體和國營生產(chǎn)所代替。筆者認為,在引進的眾多生產(chǎn)工藝中,對瓷器發(fā)展最具影響力的有兩個。一是注漿成型工藝,一是長石制釉工藝。
就注漿工藝而言,是在上世紀30年代前后由歐洲引進的成型技術。它最初只是用于生產(chǎn)造型奇特的西洋式生活用瓷,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普及,以至于在恢復個體經(jīng)濟后,中國生產(chǎn)的大多數(shù)仿古瓷都是采用該工藝制作。在最初一段時間,有許多從事古玩交易多年的老“行家”,都分不清楚真?zhèn)危[出許多笑話。
所謂長石釉,就是用長石替代草木灰作熔劑配制的釉料,屬透明釉的一種。它于清代晚期由歐美傳入中國。其特點是釉面硬度高,光亮透明,有柔和感,燒成范圍寬(1260~1350℃),高溫黏度大,不易流淌,發(fā)色均勻,原料來源廣,化學成分穩(wěn)定,適合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chǎn)。對于古人來說,由于長石硬度較高,粉碎加工難度大,所以只有在掌握了近現(xiàn)代的機械加工手段后,才有可能用其配釉。傳統(tǒng)灰釉、自然釉與長石釉比較,其缺點是燒成范圍較窄,高溫黏度較小,流動性大,原料來源復雜,化學穩(wěn)定性差。特別是從近現(xiàn)代開始,人們所用燒瓷燃料,發(fā)生了重大改變,逐步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替代了傳統(tǒng)的木柴燃料,以致于配釉用的草木灰也日趨緊張。一旦人們了解掌握了替代草木灰的最佳材料—長石的特性后,就再也離不開它了。
中國古陶瓷研究界的許多學者通過化學分析法得出,早在唐、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使用長石制釉的結論。這與事實不符。釉中含有長石的礦物成分不等于用長石制釉。長石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大多數(shù)經(jīng)過自然風化的黏土中都有長石存在。這也是為什么普通黏土不能用于燒制瓷胎的原因所在。比如制作磁州窯黑釉器的土藥,其中含有大量已經(jīng)風化的長石,但是我們不能管它叫長石釉,只能稱其為“自然釉”。因為它除了含有長石之外還含有其它礦物成分,并不是天然長石。同樣,唐、宋以來的中原地區(qū),人們普遍使用的制釉材料是一種叫“本釉”的牙黃色粘土狀礦物,磁州窯的白釉、臨汝窯的青釉、鈞釉、汝釉等等都是用它做基礎釉料。盡管它也含有長石成分,但我們只能管它叫“本釉”,而非長石。古代磁州窯白釉基本配方是:本釉(基料)+草木灰(熔劑)。臨汝窯青釉基本配方是:本釉+草木灰+紫金土(色劑)。鈞窯青釉基本配方:本釉+草木灰+紫金土+牛骨灰(輔料)。由此可見,本釉在這里是作為基礎釉料使用的。又比如景德鎮(zhèn)制釉用的釉果,也含有少量長石,但配釉時還是離不開用狼萁草和石灰石燒制的灰料。含有長石的黏土不等于長石。筆者所說的長石是未經(jīng)風化,在制釉工藝中作為熔劑直接使用的原生礦物。現(xiàn)代制釉工藝除需使用長石外,還要使用方解石用以替代草木灰中的鈣元素。正基于此,筆者才不贊同用所謂石灰釉和石灰堿釉來研究和命名中國古瓷。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zhèn)是當代仿古瓷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地,可以說是家家仿古,處處冒煙。改革開放初期,就有大量本地、外地乃至港、澳、臺古董客商云集此處,將他們生產(chǎn)的各類仿古瓷輸往國內外各地。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神垕出產(chǎn)的仿古瓷就在香港古董市場上嶄露頭角了,致使許多港、臺行家大跌眼鏡,驚呼上當。30多年前,筆者用3年時間在神垕學習老窯瓷器仿制工藝,發(fā)現(xiàn)他們仿制的磁州窯、鈞窯、汝窯等瓷器統(tǒng)統(tǒng)使用鉀長石和方解石作熔劑配制釉料,而不是傳統(tǒng)熔劑草木灰,因為那里的山已經(jīng)是禿山了,根本沒有樹木可伐。燒瓷所用燃料是煤炭,近幾年又開始使用液化氣了。盡管如此,他們制作的各種仿古瓷,用肉眼觀察均基本達到亂真程度,但用現(xiàn)代科學儀器還是能輕易發(fā)現(xiàn)鉀長石特有的“指紋”元素。當代各地制作的瓷器,與古代瓷器最本質的區(qū)別就是采用長石和方解石配釉,無灰不成釉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圖48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1710~1713年德國麥森瓷廠制作的仿康熙烏金釉描金山水紋咖啡壺
圖50 民國時期“珠山八友”之一程意亭畫花鳥紋瓷板畫
陶瓷藝術是泥土與火造就的藝術。當我們的祖先學會了用火,并用火來加工泥土制品,使其變得堅固耐用,那么人類第一件陶藝作品就由此誕生了。雖然這種創(chuàng)作活動在當初并非是一種自覺行為,但它終究為陶瓷藝術的產(chǎn)生邁出了第一步。不同種類的陶瓷藝術品可以采用不同的裝飾手法,但真正的陶藝家是那些懂得土與火之藝術的人。中國的陶藝家和收藏家應深刻了解中國陶瓷藝術的本質與發(fā)展歷史,應全面認識這株藝術大樹的根、干、枝、葉,只有這樣,才能抓住陶瓷藝術的真締。陶瓷藝術植根于人文社會之中,以大歷史為背景,以泥與火的神妙變化為基礎,以人類已掌握的全部藝術手法(如雕塑、繪畫、印刻等)為輔助,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為內涵,以豐富美化生活為目的,以撞擊人的心靈為境界??衫^承、可借鑒、可創(chuàng)新、可探索,然而這一切并非憑空杜撰,而是有根有源,有本有末,可用可賞。筆者從不排斥任何裝飾技法,也從不輕視元代以降彩繪裝飾工藝所取得的成就,只是認為裝飾應成為體現(xiàn)陶瓷本質之美的有效手段。外觀精美,可令人贊嘆,而內涵深妙,則令人敬慕。這二者之間有著質的差別。人類的歷史是不可割斷的,陶瓷藝術的發(fā)展與傳統(tǒng)也是不可割斷的。人類歷史是不斷發(fā)展的,而陶瓷藝術的進展也應是沒有止境的。
注釋:
1.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7年。
2.陳進?!妒澜缣沾伤囆g史》,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5年。
3.張夫也《外國工藝美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李國楨、郭演儀《中國名瓷工藝基礎》,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8年。
5.《二十五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6.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科學出版社,2008年。
7.呂章申《瓷之韻》,中華書局,2012年。
8.啟功《中國陶瓷全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9.柯玫瑰、孟露夏著,張淳淳譯《中國外銷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
10.楊永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全集·陶瓷》,大象出版社,2004年。
11.葉喆民《中國陶瓷史》,三聯(lián)書店,2011年。
12.馮明珠編《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
(責任編輯:尹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