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衛(wèi)東
在兒童意識的土壤中耕耘與播種
馮衛(wèi)東
教師將自己人生中的關鍵事件與學生分享,使之成為學生成長的關鍵事件,在平等和分享中使學生的心靈世界得以升華。這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教師要努力達到較高的人生境界,并且努力把學生帶往這樣的境界;二是教師要抓住契機,“趁熱打鐵”,在最佳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人生境界;教育時機;心靈成長
60年班主任生涯,李庾南老師所從事的工作可以說只有一樁,那就是,在學生意識的土壤中耕耘與播種。我強烈地意識到,在她所做的所有工作中,在她與學生之間所發(fā)生的所有事件里,這則故事中的工作或事件是她對學生心靈最深的耕耘和最美的播種。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祖國’這個詞能夠讓兒童一聽到它就激動得心跳,那就必須——形象地說——悉心地耕耘兒童意識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種子來進行播種?!笔前?,圍繞著李老師成為全國人大代表、赴京參加全國人大代表會議這一事件,她的學生許多次“激動得心跳”,在這樣的激情時刻和美妙時光中,學生人格精神的優(yōu)化、心靈境界的美化以及個體“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升華是必然要發(fā)生并且已經自然發(fā)生了的事實;這樣的事實與其說是因為他們的班主任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赴京參加盛會的光榮事件所引起和觸發(fā)的,不如說是“祖國”“人民”等富有政治色彩、蘊含神圣意義的詞語讓他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某種特殊感覺、感受和感情。
由此可見,班主任要恰當運用自身的角色威信和人格魅力,善于抓住契機,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某些“關鍵時刻”獲得精神的強勁拔節(jié)、心靈的“盛大綻放”,這樣的時刻甚至能夠成為讓學生銘記終生、影響他們一輩子的“關鍵事件”。相信這樣的事件對于學生心靈的成長所起的作用不是一種漸進性的量變,而是一種躍進式的質變:
1.對“最高境界”進行“分享”,無形中也把學生“讓渡”到一定的境界之中。
居里夫人說:“我們必須從一種理想主義中去尋求精神力量,在不使我們驕傲的情況下,這種理想主義可以把我們的希望和幻想上升到一個很高的境界。”李老師憑著自己卓越的教育工作及其成就登上生活與人生的“很高(最高)的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崩罾蠋煹慕逃叭松辰缫彩顾白猿筛吒瘛薄H绱说摹案吒瘛鼻∏∈墙處熃逃龑W生最好的資源和最優(yōu)的課程。李老師恰當而又巧妙地運用了這種資源,發(fā)揮了這一課程——教師其實是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的 “第一課程”——的作用,“吊”足了學生積極向上、向著某種境界攀登的“胃口”,使他們無形中獲得和增強了“擋也擋不住”的前進動力。
赴京之前,她與學生們談自己的感受、憧憬、決心和打算,使“他們的心也隨著我的講述一起飛往那神圣的情境之中”。學生們于是有了不免稚氣卻又極為真誠、熱烈的訴求:投票時拍照、聽報告時錄音、記錄參會的感受……這些是他們憑著自我閱歷并加以合理想象所能提出來的,仔細想,卻又無一不落在關鍵處,也正是這些環(huán)節(jié),恰恰最能體現與體會作為一名人民代表的神圣感、光榮感和幸福感。
回到學校后,李老師更是把本班學生當作“這次會議內容與精神的第一批傳達對象”,在第一時間和大家講述會議期間所見、所聞、所為和所感,使學生似乎真正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民選出的代表,代表人民行使人民的權力,管理國家。不知不覺中把他們帶到一個高于昨天、有別過往的境界。置身如此的境界之中,學生又怎會自甘墮落、不思進取,或者“小家子氣”,不愿成器呢?
就此,我形成一種認識:加強修養(yǎng),使自我人生抵達某種境界,進而影響和帶動學生也走向這樣的境界,這才是育人工作的根本?!墩撜Z》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師理應成為這樣的“君子”。
2.就“可能的德育”而“趁熱打鐵”,在最佳時機中讓德育“落地無痕”。
現實生活中、學校教育里所潛在的德育契機是很多的,甚至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某種意義上,正如意大利登山家馬洛里的一句名言:“山,就在那里。”我們說:“德育,就在那里?!笨晌覀儏s常常和它失之交臂,所以它最多只能說是“可能的德育”;要使之成為“現實的德育”,我們要做的是,付諸行動或活動,并且還常常要 “趁熱打鐵”。這也如同錯過播種的季節(jié),再把種子播撒到田地一樣,即使也是肥沃土壤,即便也是風調雨順,最終都不能見到五谷豐登的勝景。
還是蘇霍林斯基說得好,“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李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她懂得學生心理,也有著真正屬于自己的樸素而深刻的“教育學”,所以她的教育言行才為學生所“喜聞樂見”,才使學生深深信服?;氐桨嗉?,首先做的一件事不是按照課程表去上一堂數學課,而是把它和下午的班會課對調,上成“人大參會匯報課”。這看起來只是簡單的課務調動,實則表明她對學生內心世界和愿望的充分了解、把握、尊重與成全。激情還需要激情來點燃,李老師不是試圖冷卻這股激情,而是積極地把它燒旺。
李老師善于利用自己的“政治身份”,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初中生應該了解一點關于國家政治、政權的常識,但抽象的說教與灌輸,除了讓學生“懂得”一些冷冰冰的概念,大概難有他獲。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在達到理智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而只能接受形象”。這一課,李老師先講“會議花絮”,再講“莊嚴時刻”,最后分發(fā)照片,看似隨意安排的“程序”使她從“形象”出發(fā),帶著學生走向“觀念”(人大的性質、國家的政體等政治常識),走向理性。其實,“形象”與“觀念”絕不是截然對立的,如“會議花絮”,就是特別具象生動、親切可感的“形象”,但誰又能說,其間就沒有任何一種“觀念”,而這樣的“觀念”又最能為學生們“接受”呢?有“形象”有“觀念”,從“形象”走向“觀念”,此時此刻,學生將受到怎樣強烈的情感激勵和神圣的政治洗禮??!李老師以她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學生心頭定然充滿了對作為大寫的“人”而存在的尊嚴與光榮的向往。
教育是一門藝術,德育是其中最關乎人心靈的事業(yè),更要充滿藝術性。只有洋溢著生動活潑的情緒、積極向上的情感以及健康和諧的情愫,德育才具有藝術性,進而成為美的記憶,永遠烙印在學生心靈深處,成為感動其一生的力量。讀這則故事,我很突出的印象是,一切看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卻那么富有感人的魅力——屬于德育工作的魅力,也是一種藝術的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是有溫度的,是溫馨的;德育工作應該是感人的,藝術的。當這種溫馨或藝術的氣息彌漫于整個教育空間和學生心田時,教師對學生的殷切期待——“今天,你們?yōu)樽约旱睦蠋煷砟銈?、代表人民參政議政而自豪,明天,請讓我為你們能為人民、為祖國建功立業(yè)而驕傲!”——就成了世間最動聽、最美妙,也最迷人的天籟……
G451.6
A
1005-6009(2017)71-0070-02
馮衛(wèi)東,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南通,226000)副院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