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與學的初中作文教學困境分析以及對策初探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實驗中學 唐欣寅
近年來,課改在不斷深入,但是在作文教學的改革中卻往往停滯不前,收效甚微。不管是網(wǎng)絡傳媒迅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還是功利化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作文教學觀念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固化,還是學生缺乏閱讀經(jīng)驗以及生活經(jīng)驗,都致使作文教學陷入困境,本文試圖探尋困境產(chǎn)生的原因,究其根源以此探討作文教學掙脫困境的對策。
作文教學 客觀環(huán)境 課堂模式
1.1 教師在寫作中對學生的導向作用
在作文教學中,不僅是學生,甚至是語文教師對寫作也是避之不及。教師對寫作的懼怕往往來自于缺乏扎實的作文指導技巧。因此,對教師而言,要提高自身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努力培養(yǎng)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堅持與學生一起下水作文,在與學生一起練作文的同時,才能有寫作文的經(jīng)驗。
快節(jié)奏、功利化的社會環(huán)境也成為了阻礙作文教學的步伐?!爸匚妮p理”的觀念仍在整個教育界占據(jù)著核心的位置,基于考試的標準化以及分數(shù)至上的理念,一個缺乏對作文愛與敬重的教育環(huán)境必然產(chǎn)生功利至上,輕視寫作的學生。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寫作教育以及觀念意識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有意識的讓學生重視語文以及寫作。
1.2 在評價機制的改變中讓學生看到進步
王棟生老師在他的《作文教學筆記》中寫到“寫作的至高境界是熱愛”,但更多的學生懼怕寫作,厭惡寫作,輕視寫作。對于作文他們使不出勁,因為學生看不到自己在作文上的進步。學生與學生在分數(shù)上的差距不大,或者幾次作文下來,學生的作文分數(shù)并未有任何提升,大大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該改變自己原有的觀念,并不是一味地打擊才能讓學生“知恥而后勇”,何不從正面入手,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從而讓學生進步。其次,作文評改應更加具體化,細化每一項評分角度的分數(shù),比如選材、立意、結構、語言、字跡等,讓學生能夠具體看到自己有待改善或者欠缺的一面,從而有具體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瞎子摸象”。
2.1 碎片化閱讀導致思維僵化與缺乏想象力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不管是作詩、寫詞還是作文,“閱世”強調(diào)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不必多閱世”那么就需要有豐富的精神層面的活動。在寫作時很多學生往往找不到素材,正是因為學生缺乏對生活中有心地觀察還有敏銳的思考?,F(xiàn)代社會是信息傳媒高速發(fā)展的網(wǎng)絡時代,信息的過量化以及快速發(fā)展導致我們的閱讀碎片化,快餐式,學生在這樣一種閱讀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了懶于思考或者思維僵化的毛病。
寫作需要個人有豐富的想象力,正是因為缺乏思考與想象,學生在作文時尋找生活中的素材顯得分外焦灼,他們找不到“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作文成了無源之水,無話可說,也無話可寫。
2.2 從碎片式閱讀走向系統(tǒng)閱讀
造成思維僵化的罪魁禍首是碎片化的閱讀,那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走向系統(tǒng)化的閱讀,尤其是要改變閱讀的方式,紙質閱讀帶來的閱讀慢節(jié)奏是無可替代額,這樣的閱讀方式更利于思考和想象。
良好的寫作能力不僅要會閱讀,更要在傾聽中學會表達。教授一篇文章,要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或者提倡學生提問,激發(fā)學生思維,能提出具有思維層次的問題就證明學生對一篇文本有了自己的思考,從而才能將這種習慣遷移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
3.1 固化的教學觀念與模式的危害
作文能力提高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訓練,越來越多的學生包括教師千方百計地尋找捷徑,走向“套作文”這樣的模式。短時間內(nèi)一些中等能力水平的學生也許能依靠這一“錦囊妙計”在考場中有所發(fā)揮。通常,在作文課堂中,教師教授一些相關的作文技巧,而實際上這些技巧都是理論性的,常常與作文訓練分割開來,大多數(shù)學生并未能有效地將這些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這樣固化的教學模式不僅固化了學生的思維也固化了學生的寫作模式,教師這樣層面的教反而起到了反面作用。
3.2 讓作文教學呼吸到自由地空氣
首先要解放教師固化的教學模式,給學生一片自由地樂土去書寫,試著放開命題,讓學生去自由地寫作,無論以什么形式,隨筆、周記、詩歌……自由往往是創(chuàng)造的發(fā)源之地,同時在班級內(nèi)分享各自的寫作成果,學生面對的事情往往相似,但是不同的學生寫出的層次卻有深淺,在相互的比較和借鑒中可能比讀一篇與學生實際相隔千里之遙的事情有用得多。
同時構建一個系統(tǒng)的寫作技能框架迫在眉睫,比如說從學寫開頭、結尾到從文章如何選材,從材料的什么角度切入,文章的結構如何安排,細小如人物的眼睛如何刻畫,一個學期六篇大作的訓練時間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主題需要的遠遠大于一堂課的時間,所以在安排作文教學和訓練的課時上也需要有大的改革,作文不僅需要平時的點滴去積累練習,也需要集中式的頭腦風暴般的教授和訓練。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同樣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學的探尋也是一條漫漫長路。教師不光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也是學生人生路途上的一盞指明燈,教師需要多一些“理想”,少一些“務實”,教給學生基本的寫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去觀察生活,去思考,去想象,讓眼光投得更遠一些,去熱愛身邊無處不在的生活。
【1】王棟生.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6)
【2】葉嘉瑩.人間詞話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5)
【3】劉春華.真實生活,真是作文——試論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真情實感”的融入.讀與寫雜志,2014(11)
【4】王茹.讓作文教學回歸到“原生態(tài)”——談初中語文“套話作文”.教育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