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瑜
·評析·
尋找焦慮的安放之處
陳 瑜
焦慮;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咨詢
本期的三個案例涉及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學生的故事:《敞開心扉,快樂交往》中的六年級男生宋偉,因為在同學面前緊張焦慮、易激惹前來咨詢;《憤怒背后的故事》中的高一女生小王,由于遭遇老師批評激起強烈的憤怒前來求助;《他有強迫癥嗎》中的高二男生李某,則受強迫癥狀困擾痛苦不堪。
盡管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不同,但不難觀察到,三位咨詢師在處理個案的過程中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他們不僅在咨詢前期都非常注重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guān)系,都用尊重、理解、接納的態(tài)度對待來訪者,而且在咨詢干預階段,都從來訪者的認知層面和行為層面進行干預,達到了調(diào)整認知、矯正行為、改善情緒的療效。
本文試根據(jù)認知行為療法的框架,談一談該如何理解三位來訪者的問題。
這三個案例都與焦慮有關(guān),焦慮由情境或事件誘發(fā),包括認知、行為、感受三個組成部分。我們看到,《敞開心扉,快樂交往》中的宋偉,被老師要求參與課堂討論,因為沒有預習,他便認為同學們一定會嘲笑他,感到擔心和煩悶,采取了回避行為“一個人趴在桌子上,把頭埋在胳膊里”?!稇嵟澈蟮墓适隆分械男⊥蹩此茮]有明顯的焦慮情緒,然而透過她對室友的憤怒,可以看到她的焦急和擔憂,如,被班主任批評后,擔心老師以后不再喜歡她,擔心以后一直會被不公平對待?!端袕娖劝Y嗎》中李某的焦慮癥狀更為典型,在學?!坝袝r出現(xiàn)胸悶氣短的感覺”,后來索性回避學校環(huán)境,“請假回家休息”;當發(fā)現(xiàn)藥物說明書提及可能增加自殺風險后,他便非??謶趾徒箲],自行停藥;當自殺的強迫意念出現(xiàn)時,“盡力回避讓我有強迫意向的事物”。
認知行為療法認為,癥狀是具有功能的。焦慮能夠發(fā)出信號,提高人們面對各種危險的警覺程度,促使人們做好行動準備。案例中,宋偉因焦慮而逃避在大庭廣眾下發(fā)言,而且不適感降低;憤怒的小王因擔憂不公而為自己的待遇奮爭;李某因自殺念頭而產(chǎn)生的恐懼擔憂,讓他遠離危險和傷害。然而,焦慮只起暫時性的保護作用,從長遠來看,焦慮及回避行為不僅無法消除不良體驗,更讓來訪者變得難以適應社會與環(huán)境。因此,在咨詢中幫助來訪者看到焦慮的各個組成部分,功能性地理解焦慮是工作的切入點。
認知行為療法認為,大腦運作的方式就像一個“過濾器”??陀^上講,我們每天會感知成千上萬的信息,但是大腦只會選擇性地聚焦于某些情境的信息,并賦予其意義,而忽略其他的信息,這是具有適應意義的。但過度焦慮的人特別關(guān)注潛藏危險的信息,過濾掉了大量的安全信息。
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三個案例中,來訪者的認知方面都具有“高估風險”及“災難化”的傾向。高估風險,意味著焦慮患者高估了負性事件出現(xiàn)的可能性,即使在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仍然愿意用消極的方式去解釋面臨的情境,把“萬一”當成“一萬”;災難化,即往最壞的方面想,沒有考慮其他可能結(jié)果就認為會發(fā)生最壞的結(jié)果,同時認為以自己的能力是無法應對這一局面的。宋偉高估了參與討論的后果,認為 “說了他們也會笑話我”“他們也不帶我”,對比之下,其他同學想到的可能是 “課堂討論很好玩”“正好能談談自己的看法”等;小王篤定地認為“肯定是小芳在老師面前裝無辜”“老師覺得都是我的錯才會罵我”,認為“老師不喜歡我了”“我擔任班長幫助老師做事也沒用”;李某看到說明書上的副作用便產(chǎn)生了“這藥不安全”“我吃了會導致自殺”的念頭,換作其他人看這份說明書,可能對療效、作用機制、藥物成分等信息更感興趣。因此,在咨詢中,松動來訪者的焦慮想法是解除焦慮的重要基礎(chǔ)。
當然,人們普遍依賴過去的經(jīng)驗來解釋和評價當前情境并預測未來。我們來看看來訪者的過去都發(fā)生了什么:宋偉的父母可能自身不善交際(從很少參與學?;顒油茰y),使得兒子無法習得成熟的社交技能,人際受挫的經(jīng)驗與他現(xiàn)在的社交焦慮有關(guān);小王幼時在家中不受關(guān)注,所以特別追求公平感,特別希望得到大人的認可,和哥哥之間的競爭關(guān)系也會泛化到她與同學間的交往。如果咨詢師不僅幫助來訪者識別當前的焦慮認知,還帶著來訪者回到過去,去理解焦慮形成發(fā)展的經(jīng)驗過程,將會更有裨益。
來訪者的焦慮都來源于他們認為有危險存在。根據(jù)應激理論,當人們感受到危險即將來臨時,會提高警覺程度,采取行動使自己處于“戰(zhàn)斗”或“逃跑”的狀態(tài)。小王想打人,就是一種“戰(zhàn)斗”狀態(tài),將矛頭指向威脅的引發(fā)因素——打小報告的小芳,去爭取自己的權(quán)益。相對來說,“戰(zhàn)斗”是主動的狀態(tài)(我有能力對付它),所以小王也是三個案例中問題最輕、最容易處理的一個。她在咨詢師的引導下,敢于與班主任溝通消除誤會,讓我們看到了她的主動性。
而如果來訪者面對焦慮采取了回避行為,那就是更為消極的“逃跑”狀態(tài)了:宋偉“一個人趴在桌子上,把頭埋在胳膊里”是“逃跑”,李某休學回家,以及有意避讓刀、剪刀、汽車等促發(fā)自殺強迫意念的物品更是“逃跑”。認知行為療法將焦慮的“逃跑”行為(廣義的回避行為)歸為三類:回避行為、安全行為、情緒驅(qū)動驅(qū)使行為?;乇苄袨椋íM義的回避行為),指來訪者在危險情境出現(xiàn)之前就采取行動避免它發(fā)生。如,某位學生害怕上課被老師點名發(fā)言,索性選擇不去學校。安全行為,指來訪者已經(jīng)身處危險情境中,但想方設(shè)法降低面臨危險的可能性。還以學生害怕上課發(fā)言為例,那位同學已經(jīng)坐在課堂里上課了,但是躲在角落、低頭不看老師都屬于這類。情緒驅(qū)動驅(qū)使行為,指當真正面臨危險情境無處可逃時,不加思索地做出了某些特定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是可能的反應。如,當某位同學被老師叫起來發(fā)言時,他低著頭一言不發(fā)。咨詢師要特別當心這些回避行為,因為當個體做了這些回避行為后,原來的焦慮感瞬間減輕,而因此減輕的焦慮又反過來強化了原先的焦慮認知。來訪者會這樣對自己說:“你看吧,還好我這么做了,不然多危險。”來訪者會認為只有做了回避行為才能緩解焦慮,可事實上這一行為卻讓焦慮想法更加根深蒂固。焦慮想法被進一步強化,誘發(fā)個體更多的焦慮情緒,焦慮之下個體又采取回避行為來應對,如此循環(huán),焦慮愈發(fā)頑固,揮之不去。
因此,咨詢師要幫助來訪者進行“暴露”,即鼓勵來訪者在面對危險時不采取任何回避行為以獲得不同的體驗,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知陷阱,打破這個循環(huán)怪圈,這也是咨詢師對焦慮患者工作的核心要點,例如《敞開心扉,快樂交往》中,咨詢師鼓勵宋偉參加“我的話對你說”團體輔導活動,就是一種暴露的方法,來訪者參與了活動,體會到了同學們的友善與真誠,才能真正敞開心扉、快樂交往?!端袕娖劝Y嗎》中,咨詢師倡導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也是一種暴露,不與強迫觀念對抗,反之接受其存在,降低來訪者內(nèi)心強迫與反強迫爭斗的痛苦,找回控制感。
焦慮是心理咨詢工作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認知行為療法對焦慮的療效較為穩(wěn)固持久。因此,在處理焦慮問題時,可從認知行為療法的角度對個案進行概念化和干預,以期獲得滿意效果。
G448
D
1005-6009(2017)88-0072-02
陳瑜,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南京,210016)專職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