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穎 王繼鋒
元認知心理技術在小學生注意力訓練中的實施策略*
方 穎1王繼鋒2
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學生常見的學習障礙,也是家長和教師都非常關注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家長和教師會用講道理和做行為訓練兩種方式,嘗試讓孩子告別分心、提升注意力,但往往效果很不明顯或者容易反彈,家長和老師的過分關注還會加重孩子分心的情況。將元認知干預技術用于小學生注意力訓練,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原理、簡化放松訓練;借鑒藝術治療的方法,設計情感組織者和程序,讓學生能理解、能接受、能完成、有變化。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兒童;注意力
小明一上數(shù)學課 (刺激S)就產(chǎn)生厭惡情緒(情緒E),東張西望、講話走神(自動化行為R),注意力無法集中在課堂活動上,有時還伴隨“數(shù)學好難”“我學不好數(shù)學”之類的自我評價,加重厭惡數(shù)學的情緒,產(chǎn)生情緒放大循環(huán),上數(shù)學課分心的行為越來越嚴重。這一系列情緒和行為都是自然發(fā)生的,小明根本意識不到,也就無法控制。這時候如果家長和教師采用批評、懲罰的方法來干預小明的分心行為,只會加重小明的厭惡情緒,分心反而會變得更加嚴重。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提出新潛意識理論,認為潛意識就是條件性情緒反射,用條件性情緒反射來分析,明確指出“學習注意力問題的本質(zhì)是分心程序性知識與厭學情緒所致”。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看到了分心背后的心理機制,采用新的平靜輕松的情緒(新E)代替原來的厭惡情緒(舊E),再設計上課認真聽講、集中注意力的程序(新R),代替原有的自動化行為(舊R),反復強化干預后,新的條件性情緒反射被建立并逐漸穩(wěn)固。這時,小明一上數(shù)學課,就會情緒平靜輕松,然后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
通過連續(xù)多次的強化訓練、輸入程序,用新的條件性情緒反射代替原有的條件性情緒反射,這就是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進行注意力訓練的原理。
1.認知能力弱,很難理解原理。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強調(diào)讓干預對象形成元認知智慧,也就是能自覺覺察、分析和調(diào)控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識別條件性情緒反射,并且有能力進行簡單干預。這需要對原理深刻理解,而小學生是不具備這樣的認知能力的。
2.興趣轉(zhuǎn)移快,容易厭倦放松訓練。
在塑造新的條件性情緒反射的過程中,需要每天進行1次甚至2次的密集臨床放松訓練,小學生不能理解原理,也就無法明白強化訓練的重要性,很容易出現(xiàn)厭倦心理,不愿意配合完成放松訓練。
3.肌肉耐受力差,動作無法到位。
小學生由于生理條件限制,肌肉的耐受力差,元認知干預技術常用的全身肌肉放松訓練,對于大多數(shù)小學生來說強度太大、時間太長,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肌肉抽筋而中途放棄的情況。如在一次個案輔導中,學生在做腳部的肌肉動作時,突然小腿抽筋,非常痛苦,不愿意再繼續(xù)完成后續(xù)動作。
4.情感體驗少,情感組織者難以設置。
情感組織者原理是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核心概念之一,通過向干預對象大腦中輸入與其生活經(jīng)驗相關的圖式,來引發(fā)積極、高漲的情緒狀態(tài),加快放松過程。干預對象的積極情感體驗越豐富、越深刻,設置情感組織者就越容易。而大多數(shù)小學生生活簡單,雖然有開心的情感體驗,但沒有達到積極、高漲的程度,所以在設置情感組織者時,往往會出現(xiàn)內(nèi)容匱乏的情況。如在輔導中,問及高興的事,小學生們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好吃的”或者“玩游戲”,這兩個用作情感組織者都不利于積極程序的設計,需要輔導教師另外尋找。
5.對學習很敏感,易抗拒直接干預程序。
小學生對學習非常敏感,直接給小學生輸入“如何才能集中注意力”的程序,他們會迅速從放松狀態(tài)中脫離,表現(xiàn)得極不耐煩,如立刻出現(xiàn)喚醒表現(xiàn),手腳亂動、身體坐直,顯得十分抗拒。這種情況下,輸入程序的效果會很差。
游戲和故事是學生的最愛,也是突破上述五大困難的關鍵。
1.用動作類游戲理解原理。
如在團體輔導中,伴隨著激烈的音樂,讓小學生玩“走迷宮”游戲,有的學生非常緊張,總也走不出來,有的學生會主動調(diào)整呼吸,很快走出來。游戲結束后,學生們會比較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自己得出“特別緊張就容易出錯”“情緒平靜會讓注意力更集中”的結論。類似的游戲還有“左抓右逃”:讓學生們圍成一個圈,左手向下平攤,右手食指伸直放在相鄰同伴的左手下方。輔導者開始數(shù)數(shù)或者說故事,聽到規(guī)定的數(shù)字或者字詞的時候,左手要去抓左邊同伴的右手食指,自己的右手食指同時要逃離,不能被右邊的同伴抓到。這個游戲同樣可以用來解釋情緒和注意力的關系,讓學生初步理解條件性情緒反射的原理。
游戲后引導學生思考:在平時的學習中,哪些地方特別需要平靜下來?他們紛紛回憶起自己平時的學習情況,有的說“上課講話時”,有的說“看書走神時”,有的說 “做作業(yè)東想西想時”,這樣,學生就找出了自己分心的情境(S)。然后再問,有什么辦法讓心情平靜下來。學生說深呼吸、聽音樂、吃東西等,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說法進行選擇和引導,讓他們知道“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是最方便在學習時使用的放松方式。最后,讓學生想一想,在情緒平靜下來之后,可以如何提醒自己專心。有的學生說“上課認真聽講”,有的說“看書專心致志”,有的說“做作業(yè)仔細看題”,新的行為(R)也被設計出來了。
在后續(xù)的輔導過程中,結合放松訓練,進行程序輸入,連續(xù)七天,每天兩次,所有團體成員的注意力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2.用催眠類游戲練習深呼吸放松。
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對“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開始感興趣,這時候應適時教他們做深呼吸放松。但總是練習深呼吸,他們會覺得單調(diào),可以配合一些催眠游戲進行放松訓練。如“手指長長長游戲”:告訴學生,只要集中注意力,手指就會變長。然后指導學生邊深呼吸邊把注意力集中在某根手指上,當覺得手指已經(jīng)變長時,睜開雙眼。學生十分興奮,會一玩再玩,不知不覺間就進行了深呼吸放松訓練。類似的游戲還有“氫氣球和鉛球”:讓學生深呼吸后,跟隨引導語不知不覺抬高或壓低手臂;“我的眼睛有魔力”:做幾次深呼吸后,注視水晶球,在手不動的情況下,讓水晶球往自己心里想的方向擺動。這些游戲都可以讓學生主動、開心地練習深呼吸。
與此同時,還可以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教會父母這些游戲,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深呼吸能讓注意力集中的原理。
3.用五感游戲設置情感組織者。
五感游戲可以充分調(diào)動小學生的感覺器官,使之發(fā)揮想象力,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
具體過程:向?qū)W生呈現(xiàn)幾幅和他的生活、學習有關的畫,比如郊游、獲獎、游戲等,讓他選出自己最喜歡的。然后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觸到了什么,說得越具體越好,把他說的內(nèi)容組織起來,就是很好的情感組織者。如一個小學生很喜歡“在沙灘上玩耍”的畫面,他是這樣描述的:“我看到天空很藍,上面有一朵朵的白云,金色的沙灘上面有很多彩色的貝殼。我和好朋友一起堆沙堡,沙子軟軟的,好舒服。我聞到了海水咸咸的味道,聽到了小朋友嬉笑的聲音。我嘗了一口空氣,有點咸,風吹在我臉上,涼涼的。遠處有五只海鷗在飛翔,飛得好高、好快樂?!?/p>
如果是個案輔導,輔導者可能需要提供一些細節(jié)描寫的詞語。如果是團體輔導,輔導者可以讓學生進行添詞游戲,每次描述一種感覺,后發(fā)言的學生都在前面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加一個詞,最后會得到非常具體的場景描述。這個場景可以作為集體元認知干預的情感組織者。
4.與藝術治療相結合,設計程序。
如果直接輸入“認真聽講、集中注意力”的程序,學生會非常不耐煩,容易從放松狀態(tài)中醒來,這時候可以讓他畫一幅畫或者擺一擺沙盤,用畫畫或者擺沙具的過程設計程序。
一個二年級學生因為注意力不集中來接受輔導,據(jù)父母說,他每次只能安靜五分鐘不到。一開始用直接程序來進行輸入,學生很快就醒了,說:“好煩啊,你說這么多話?!庇谑?,我先讓他擺沙盤,他擺了一個“在沙漠里考古”的場景。我引導他說出具體的步驟,然后設計了如下程序:“你看著無邊的沙漠,心情平靜輕松,拿出你的工具挖取寶貝。開始你挖得很快,越往下你挖得越慢,一邊挖一邊拿小刷子刷浮土,慢慢地,一個巨大的恐龍化石出現(xiàn)在你眼前。你覺得自己太棒了,能夠全神貫注這么久,挖到這么偉大的寶貝。”這個程序間接暗示了“注意力集中”,學生非常喜歡,放松訓練的時候面帶笑容,非常專注和開心。
G444
A
1005-6009(2017)88-0016-03
1.方穎,安徽省旌德梓陽學校(安徽旌德,242600)教師,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輔導與學習策略;2.王繼鋒,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學(安徽亳州,236000)科研所主任,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元認知干預與學習輔導。
*本文為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區(qū)域性整體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zhì)量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