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二經(jīng)二小學 姜美巖
習作的源泉
——文本
遼寧省沈陽市二經(jīng)二小學 姜美巖
經(jīng)過我多年教學實踐和研究,我意識到,新課程的改革依然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訓練,依然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這種回歸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于是,針對習作中長期存在的“教師愁教,學生愁寫”的問題,我立足文本,把閱讀與習作相結(jié)合,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策劃者”。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潛心于文本進行對話。只有教師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價值意義,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與作者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鳴,才能在課堂上打動學生、感染學生、震撼學生的心靈!而心靈的震撼無疑將成為學生習作的催化劑。
因此,教師在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的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尋找訓練語言的契機,實現(xiàn)發(fā)展語言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秋天到》一課時,我在備課時就采用了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備課方法,就是先備“讀”。我在反復讀的過程中,越發(fā)地感受秋天帶給我的種種欣喜。為了讓學生在課前也能獲得這樣的情感體驗,我給他們布置了到生活中去找秋天的作業(yè)。學生聽到后,先是感到新奇,接著又有些茫然,不知該去哪里找。我啟發(fā)他們:“你們從哪里可以知道秋天來到了,就去哪兒找,然后把它們帶到我們的課堂中來?!?/p>
課上,孩子們可興奮了,他們的桌子上擺著各式各樣的“作業(yè)”,有樹葉、有水果、還有玉米、大米等各種糧食。我讓他們介紹自己找秋天的過程,并在屏幕上出示了這樣的敘述提示:我來到了( ),看到了( )的( ),我知道了( )。我眼中的秋天是( )。
有人曾質(zhì)疑我的這種訓練形式,認為它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但我認為,對于剛剛進入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口語表達還處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應該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把話說清楚,把意思表達完整。這要比生硬地告訴學生說清什么“六要素”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我在課上也注意用積極的評價語言去鼓勵那些有創(chuàng)新、敢于想象的發(fā)言。于是,課堂上就出現(xiàn)了“媽媽帶著我來到了森林植物園,走在那落滿樹葉的小路上??粗切┪孱伭臉淙~在樹林中跳舞,我知道秋天到了。在我眼中,秋天是多彩的季節(jié)。”等富有詩意的表述。
古人早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強調(diào)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許多教師也都意識到知識的獲得和廣泛的閱讀積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非常重視學生閱讀積累。但是,與其依賴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如抓住課內(nèi)閱讀。試想,教材編寫組的專家們從多少文章中精挑細選,方產(chǎn)生我們的教材的?這些入選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所以,課外的好文章要讀,課內(nèi)的佳作更要深入地品讀、領(lǐng)會,從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積累好詞佳句,為習作打好基礎。
北師大版的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語文天地”的內(nèi)容在形式上就有了較大變化,分為了“日積月累”“開卷有益”“暢所欲言”“初顯身手”和“筆下生花”等五個欄目?!皶乘浴眲?chuàng)設了各種問題情境,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引導學生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學會傾聽。而“筆下生花”作為習作欄目,也不再以指令性的形式出現(xiàn),而是和其他欄目緊密結(jié)合,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自然引出,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延伸。
從上述的教材說明中,我們不難看出“習作”與“閱讀教學”是緊密結(jié)合的。不能在學完課文后,再進行習作訓練,而應該是融合在閱讀教學之中進行的。所以,我們在備課時,就要先備“語文天地”,了解每個主體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什么,然后再進行主題課文的教學。
學生進入三年級后,語文教學的重點已經(jīng)由識字向閱讀轉(zhuǎn)移。在教學中,要想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潛心會文”。學生只有熟讀課文,悟出其中某些東西,才能與文本對話,與同學、老師“對話”,甚至與作者對話。
在通讀全文后,學生整體感知了文章。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引導學生去找,找他最喜歡的那部分去精讀,感受它好在哪兒?這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和文章的作者進行對話。當學生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lǐng)會了作者的寫作目的,這才能算得上讀懂了。這時,也是我們進行習作訓練的最佳時機。
在教學《松鼠》(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一課時,在精讀了描寫松鼠外形這段文章后,我問學生:“為什么喜歡這段,他寫得好在哪兒?”學生回答:“具體;特點突出,比喻生動;描寫是按一定順序的……”“那你們還學過哪篇寫小動物的文章也具有相似的特點?!睂W生想起了《翠鳥》,還一起背誦了其中的第一段。這時,學生對怎樣描寫動物的外形已經(jīng)心中有數(shù)了。于是,我讓學生介紹自己觀察的小動物的外形。這時,他們介紹的小動物外形既有順序又突出特點。小雞的絨毛、尖嘴巴;小烏龜?shù)挠矚ず投绦〉乃闹?、尾巴等特點的突出,使他們刻畫的小動物栩栩如生。一些在課文中剛剛積累的詞匯很自然地出現(xiàn)在他們的習作中。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又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笨梢?,習作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小學生習作離不開生活。只有生活充實了,學生語言表達才會有源頭。那么搞好習作訓練就要讓學生走出狹小的課堂,走進廣闊的生活,在生活中體驗,產(chǎn)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從而讓習作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
文本中的內(nèi)容在許多時候的確起到了引領(lǐng)、指導和示范習作的作用,但它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我們也要引領(lǐng)學生走出文本,實現(xiàn)由文本向生活的遷移。使學生能超越文本歷練習作。
例如教學《田忌賽馬》時,學生在吃透教材之后,我讓學生以體育解說員的身份來解說這兩場比賽。
學生在初試時,效果很不理想。許多同學都是在復述課文中描寫的兩場比賽的經(jīng)過。于是,我引導他們回想自己看過或聽過的體育比賽,想想解說員是怎樣解說比賽的。學生說:“說話快;高潮時聲音大;還會加入自己對比賽的看法……”我又補充說:“還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場上隊員的表現(xiàn)?!?/p>
第二次嘗試,學生先在各自的小組內(nèi)練習,隨后由各組選派的代表參加解說。不參加的同學既是觀眾又是評委。第一位“解說員”以“各位觀眾、各位聽眾,歡迎您來到賽馬場觀看由我為您解說的田忌和齊威王的賽馬比賽……”這樣的開場白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后面的同學明顯都在借鑒前面發(fā)言的同學的優(yōu)點,所以越是往后,越是高潮迭起。甚至許多“觀眾”如同真的親臨比賽現(xiàn)場般地又鼓掌又叫好的。那一課我留的作業(yè)就是:寫田忌和齊威王的賽馬比賽的解說詞。至今,我仍對這次習作的許多精彩片斷記憶猶新。
這種在立足文本之后的遷移,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內(nèi)容可寫。而生活中可進行習作訓練的內(nèi)容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但這并不是說,隨便什么內(nèi)容都能拿來讓學生寫。只有在文本中有學習、有積累,懂寫法之后,才能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素材“暢所欲言”,才能夠“筆下生花”。
自從我立足文本,嘗試把“閱讀教學”與“習作訓練”有機整合之后,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對習作不再畏懼了,而習作中的語言也越來越生動了。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在閱讀中積累,在習作中歷練,我們的閱讀與習作教學會向大自然中的鮮花和樹木一樣,相得益彰、相映生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