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代亞軍
緊扣“五要素”,打造卓越高效課堂
文 | 代亞軍
什么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10個核心素養(yǎng),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社會的發(fā)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基礎教育提出了一種新的挑戰(zhàn)。數學不單是一種基本工具和基礎能力,而且是一種文化。數學文化對人的影響表現為人的數學素質。數學核心素養(yǎng),指人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數學是一門知識結構有序、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是人們對客觀世界進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必須遵循數學學科特性,通過不斷地分析、綜合、運算、判斷推理來完成。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完善的過程。
為了落實新課程理念,推進數學課堂教學變革,重慶市江北區(qū)對課堂教學提出了“五要素”課改合格標準,即有明確的、可檢測的學習目標;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不少于20分鐘的時間;有學習策略的指導;有不少于5分鐘的教學反饋環(huán)節(jié);有民主平等積極互賴的師生關系。
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日常教學中只要我們按照“五要素”打造卓越高效的數學課堂,就能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能力。完成一節(jié)課的數學教學內容與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能力之間并非不可調和,而是完全可以兩者兼顧,相得益彰。
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和創(chuàng)新能力目標。目標要正確體現課堂教學的層次性,在“課標”的“總體目標”和“內容與要求”的指導下,設置并陳述課堂教學目標;目標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避免抽象、空洞;要用清晰的語言表述學生在學習后要進行哪些判斷,要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要分析、解決什么問題等等。在課前或課尾要讓學生明確知道本堂課學習了哪些知識,應該掌握哪些技能,并且在練習中是否鞏固掌握,在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以及怎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對之要做到心中有數。
新課改更加貼近生活,關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經歷探索問題的過程。作為教師,首先,要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yǎng)小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因而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能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例如,學習“位置”問題,我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誰,其次說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再如“升與毫升”的問題,我讓學生自己去記錄家里瓶瓶罐罐的容量、喝的飲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導,讓學生對升和毫升有基礎的認識,然后再進行比較。這樣借助孩子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設置懸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用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學習,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識,并體驗成功的愉悅,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是獨立思考和自我消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數學必須要引導學生開展主動理解、探索知識的數學思維活動,通過獨立練習才能牢固掌握知識,促進知識向技能的轉化。在學習探索過程中,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交流,充分經歷過程。同時還要根據具體內容恰當安排學生獨立學習時間,學生的活動要追求有效,不走形式。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中,傾聽,質疑,發(fā)展,提高。多動,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不僅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獲取知識;多思,通過自學、操作、嘗試等活動,讓學生自己主動去獲取知識,獲得能力的提高;多說,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主動地去創(chuàng)造性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探索過程中將動手操作與觀察、思維等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節(jié)課時,學生通過操作、體驗、發(fā)現、猜想、驗證去認識、歸納面積的計算公式,獲得獲取信息的經歷和不同的學習體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獲取知識的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因此我們在知識的講解、探索、練習中隨時都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提煉和學習策略的指導。一題多解、多題一解、一題多變的規(guī)律在哪里,必須明確地告知學生。
數學意識其實是指能主動地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考慮問題或進行思維的習慣,也就是通常說的“數學頭腦”。對于小學生來說,從入學開始就需初步培養(yǎng),剛開始能夠用數和簡單的圖表刻畫一些現實生活的簡單現象,根據需要選擇一些簡單有用的信息并進行簡單歸類,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慢慢學會根據需要收集處理信息并做出猜想,解釋結論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較強的數學意識,利用已知的知識推斷出與其有因果關系的新的知識,它是數學的嚴密邏輯性的反映。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我們數學教育的目的。
學習中,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會犯粗心的小毛病,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形成縝密嚴謹的思維品質。因此,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如,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大膽嘗試的勇氣,克服困難決心等等,并讓他們在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其點滴進步給予充分肯定。
反饋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效果、調節(jié)教學節(jié)奏進度的必要手段,必須要及時地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師生間的信息交流。機智運用反饋調節(jié)機制,通過觀察、提問和練習等及時發(fā)現學習困難并準確判斷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補救教學,為學生提供反思學習過程的機會,引導學生對照學習目標檢查學習效果。
新課改真情呼喚的是一種全新的師生關系。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尊嚴、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師要給予尊重和關注,展現和藹可親的教態(tài)和流暢自然的語言;提問具有啟發(fā)性和激勵性,課堂生動活潑,學生積極思考心情舒暢,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情感,做到及時消除師生間的誤會,要杜絕教師的一些賭氣、情緒化和非理性的行為
總之,我們數學教師要在課改中多管齊下、多方施策,打造“五要素”的數學卓越高效課堂,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北區(qū)科技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