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金閶新城實驗小學校 徐 悅
淺析以學生為中心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
江蘇省蘇州市金閶新城實驗小學校 徐 悅
課堂教學情境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設置一定的教學環(huán)境,通過語言、文字、圖片、視頻等將課文環(huán)境遷移到現(xiàn)實場景中,使學生達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陶冶情操,達到學習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傾向于選擇情境教學,由于情境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在如何選擇上,便給人帶來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但我們要注意到的是,情境創(chuàng)設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的創(chuàng)設本意必須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可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發(fā)學習的興趣,形成情感的體驗,獲得語言發(fā)展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意識,明確為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目的。
1.學生需要情境進入文本
在課堂之初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大部分教師都會選擇情境導入?;蛴脠D片,或用視頻,或用談話,可以說,每一個導入環(huán)節(jié)都和課文內容緊密相聯(lián)。但是,我們如果思考得多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導入都能引起學生共鳴,換言之,不是所有情境導入都是學生需要的。符合文本內容的情境,不一定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發(fā)展需要。以蘇教版二年級下冊《小池塘》的第二課時為例,有兩位教師分別做了以下導入。
第一位教師出示了小池塘的圖片,讓學生們用第一課時積累的詞語來夸一夸小池塘,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也自然而然地走進了課文中。第二位教師也出示了很多小池塘的圖片,還配上了優(yōu)美的講解。教師講得很動聽,但是學生聽的興趣卻并不高。因為他們已經充分朗讀過文章了,大致了解了小池塘的樣子,作為第二課時的情境導入,介紹小池塘已經不再是他們需要的了,他們需要的是更深層的,更能激發(fā)學習欲望的情境。
語文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能引發(fā)對話,可以是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也可以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以情境導入為例,我們就可以充分認識到,脫離學生需要的情境教學,只能是一潭死水,并不能發(fā)揮功能。
2.學生需要情境掃清障礙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設置情境來突破重難點,幫助學生掃清學習中的障礙。這樣的情境就必須要結合文本,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去創(chuàng)設。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最合適的情境教學方式,使學生獲得最優(yōu)化的學習體驗。
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鳥島》一文中,“陸續(xù)”這個詞語是個教學重點。如何運用情境教學來突破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化身為一只只鳥兒,從教室的不同地方飛向青海湖(即講臺),這樣,由于飛行的距離不一樣,到達講臺的時間也不一樣,有先有后到達,就是“陸續(xù)”。這個情景的設置緊扣文本,既是學生需要的,又符合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無痕”地突破了難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不在于數(shù)量,而是在于質量,是真正精雕細琢后的,時刻能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的,給予他們更多幫助的。
3.學生需要情境抒發(fā)感想
既然說到情境,光有“境”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濃濃的情。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一種濃郁的人文情懷。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能引發(fā)學生深層的情感體悟,并噴薄而出,形成強烈的表達愿望。這樣的情境根植于課堂之中,以“情”為紐帶,為學生提供表達、抒情的舞臺。
1.形成正確的理解
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恐龍》一文的第二課時教學中。在學習恐龍的種類和形態(tài)這一部分時,我采用了“找恐龍”這一教學情境。借助多媒體展現(xiàn)了恐龍群的圖片,讓學生學一學、找一找。群龍群的展示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他們很快投入到了學習中。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幫助學生理解說明方法的好處,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對說明方法的認識更為準確,掌握更為牢固。所以,情境創(chuàng)設還需要在學生的學習中為他們鋪開一條坦蕩蕩的路來。
2.形成自我的理解
在陳國安教授執(zhí)教的《白鵝》這一課中,我充分體會到了陳教授對學生的尊重,以及情境創(chuàng)設的巧妙之處,幫助學生形成了獨特的自我感悟。陳教授用飽含深情的語言為學生描述出一座簡陋的房子,一段清苦的生活,一只高傲的白鵝,由鵝及人,充分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陳教授講得很少,大部分時間都在傾聽學生的理解,從學生的反饋中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他們讀到了別的學生沒有讀到的東西,把課文讀出了味道,更讀到了作者的高傲。
美國教育家華特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是密切關聯(lián)的。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要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能,這些可能都來源于課堂中的點點滴滴,而情境教學可以為“課后延伸”提供可能,當教師循著課內教學的脈絡,繼續(xù)向課外時空延伸,學生就能徜徉在語文的大世界里。
1.拓寬學生學習的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情境教學就是為了提供這種實踐。如讓學生通過閱讀后來演一演課本劇,組織閱讀心得交流會等等,這樣的方式,既輕松,又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拓寬了知識面。
同時,作為一門充滿人文情懷的學科,如何讓學生把課堂中體會到的情遷移到生活中去,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又一思考。
2.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讓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并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享受學習的過程。這一切,依舊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為發(fā)展他們的各項能力來考慮的。如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情境法,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思考,小組合作,溝通交流的能力等。
成功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語文教學中的調色盤,為學生調制出五彩繽紛的課堂,讓他們獲得五味俱全的學習體會,但這一切,只有以學生為出發(fā)點,才能讓情境教學真正植根在課堂中,植根在教學的脈搏上,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