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袁國道
“424”教學:雙線并行,提高效益
文 | 袁國道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倡導在課堂上還權(quán)于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安徽省廬江中學經(jīng)多年實踐探索構(gòu)建了“424”教學模式,把一節(jié)課分為三個有機部分,40%的時間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自學討論,檢查落實,并對小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20%的時間用于教師點撥引導;40%時間給學生當堂訓練,總結(jié)提高。
一是明確目標。上課一開始,通過投影等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簡明扼要,明確本堂課的學習方向和目標。
二是指導自學。每堂課教師要本著“先學后教”的原則,在教師指導下,先讓學生自學。教師的自學指導要做到四明確:明確自學內(nèi)容,具體到幾頁幾行,什么內(nèi)容和范圍;明確自學時間,告知學生大概的自學時間;明確自學方法,告知學生怎么自學;明確自學要求,也就是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三是學生自學。學生自學是一個小循環(huán),包括學生的自學,同學之間的互查互助、合作探究,教師的檢查點撥等等。教師要特別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的自學狀況,確保每一個學生緊張、高效地實施自學,對學生自學中的問題要及時糾正。為提高自學與合作的效率,學校將傳統(tǒng)的“排排坐”的座位排列改變?yōu)椤皥F團坐”或“對桌坐”,小組2人,大組4-6人。學生自學以后首先是二人小組的相互檢查和互助,如果有問題則拿到大組討論。實驗表明:二人小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nèi)解決了主要問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是自學檢測。自學后,必須檢測學生自學效果,同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遺漏。檢測的對象主要是中差生,上黑板做題或抽問學生,同時允許尖子生在掌握本課內(nèi)容的前提下超前學習;檢測的內(nèi)容必須緊緊圍繞自學的目標,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可以是類似題的變形,跨度、難度讀不要太大,主要是掌握和運用好自學方法,解決問題就行。
五是教師引導。要注意三個明確:明確引導什么,明確怎么引導,明確引導以后達到什么要求。引導的內(nèi)容必須是學生存在的問題,這里要注意一個原則,讓學生回答問題后,評判的權(quán)利還要還給學生,讓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尋找方法,而不輕易把問題和方法主動講出來,這樣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充分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方法上,首先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只要有學生會,就讓會的學生教;如果實在沒有學生會,教師再分析點撥。引導時不能就題論題,必須做到教一題會一群,必須教出方法,教出規(guī)律,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這個環(huán)節(jié)要盡可能讓學生思考問題,教師在點撥時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總結(jié)知識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學習這一類知識最好的方法。
六是當堂練習。每堂課學習新知識后都要通過變式練習及時復習所學知識并反饋矯正,這是課堂常規(guī)。題目要典型,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出題,要達到課標對基本的核心知識和基本技能最低要求,同時要分層次出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要拓展提高。當堂完成練習,一是能將知識迅速轉(zhuǎn)化為能力;二是可以直接反饋信息,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學習狀態(tài);三是可以有效地減輕課后學生的負擔;四是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進行其他活動課。每堂課所學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識,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掌握,這是課程標準的底線;對于那些沒有掌握的學生,教師一定要采取具體措施進行補救。
課堂教學有兩條線,一條是明線,一條是暗線。明線是學生的學和練,暗線是教師的指導、引導。把這兩條線結(jié)合得好,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