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向飛
師生互相尊重,讓真的教育出現(xiàn)
文│賈向飛
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有句名言:“師生關系一平等,真的教育就出現(xiàn)了?!惫P者深以為然。近日,筆者實地走訪幾所學校,某校大課間的師生集會上,一名學生上臺發(fā)言,點名批評兩名班主任跑操時沒有跟班,令我震撼,也讓我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我以為,以相互尊重為核心的平等師生是推動學校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強大動力。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樹立的教育理念。我們常常反復強調學校要注重校園安全,加強學生法制教育,杜絕人為因素造成的學生意外傷害事故,但是僅僅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我們更應防范教師因為不當?shù)慕逃绞阶寣W生身心受到創(chuàng)傷或扭曲。
近些年,由于教師言行不當而引發(fā)師生關系緊張,甚至導致嚴重后果的報道屢見報端。一些教師習慣于唯我獨尊,遇事憑主觀印象,喜歡獨斷專行,濫用手中的職權,結果造成學生內心極為不滿而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行為,由此造成師生關系進一步惡化,致使教學工作不能順利地開展,雙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影響。
學校作為一種準公共部門,其職能定位主要在于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服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校應該是對人文精神高度珍視的地方。在學校當中,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tǒng)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不相互尊重。只有減少師生間的摩擦,才有可能將“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貫穿在教書育人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新課程的推進已經(jīng)有十余年,中小學課堂教學也出現(xiàn)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但這種變化與我們預期的還有較大的差距。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仍舊普遍存在著機械、沉悶的現(xiàn)象,教室中缺乏應有的生氣和活力。
現(xiàn)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作為教師,其課堂中的首要職責是“點燃”“激勵”,讓學生真正地在課堂中做到身動、心動和神動。而要想達到這種期望的境界,教師必須牢固地樹立平等的師生觀,將自己定位于服務者、引路人的角色,并在課堂教學上始終圍繞學生的“學”來設計自己的“教”;要在教學過程中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預習、體驗、感悟和展示,開放地納入直接經(jīng)驗,鼓勵學生在互動中即興創(chuàng)造。只有真正在教學中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能力教給學生,把活動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并在課堂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我們所追求的高效課堂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現(xiàn)實。
教育家愛默森說過一句話,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誰掌握了這把鑰匙,誰就能獲得教育上的巨大成功。
心理學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獨特性是個性的本質特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yǎng)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教師對待學生的基本態(tài)度。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這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fā)展的前提。教育不需要每個學生發(fā)展成一個模樣,應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fā)展。作為教師,我們的使命就在于通過自己誨人不倦的教育促進每一個學生身心上健康,心智上成熟。當然,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鮮活的生命體,對于不同的學生,尊重會有著不同的含義、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結果。但不管怎樣,教師不可將個人意志強加于學生。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消化系統(tǒng)來吸收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一樣,成長是別人不能代替的。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自己的教導,首先就要蹲下身子,把學生當作具有獨立性的人來平等對待,善于引導學生沿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fā)展,調動其天性中的積極方面,遏制其消極方面,使學生生活得更快樂,使其生命更有價值,這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學生的成長成才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qū)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