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蘋
【摘要】面對當今社會各種低俗文化的沖擊,當前部分中小學生中出現(xiàn)無道德、無紀律、集體觀念淡薄、法制意識弱化的現(xiàn)象。而作為擔負培育祖國未來花朵的教師,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其在內(nèi)心深處提高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緩的,而歷史教師更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從歷史教材中挖掘愛國主義的內(nèi)容、合理利用影視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跨學科跨年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進時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探究。
【關(guān)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愛國主義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34-02
愛國主義就是對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教師不但要對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且還要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更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行為習慣,自然而巧妙地將愛國主義教育寓于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之中,使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生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從歷史教材中深入挖掘愛國主義的內(nèi)容
我們中華民族向來以吃勞耐勞、富有智慧、有著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而聞名于世。中華民族的這種創(chuàng)造力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著充分體現(xiàn)。五千年來綿延不斷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初中歷史教材中有豐富的愛國主義內(nèi)容,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分辨是非,積極向上,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感。倘若學生對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毫無感情,對祖國的歷史毫無感知,還談何熱愛祖國,獻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呢?因此,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歷史教育,使學生樹立起努力學習,愛我中華,建我中華,興我中華的歷史責任感,把熱愛祖國的思想與實際行動結(jié)合起來,把愛國之情升華為一種信念,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像岳飛一樣精忠報國、像譚嗣同一樣為了警醒國人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炎黃子孫。在初中教學素材中,學生還能學習到關(guān)于中國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有英勇頑強的抗爭歷史,也有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shè)取得的重大成就,這些都能使學生熱血沸騰,極能激發(fā)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激起他們在骨子里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這就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初中歷史課程有著比其他課程更為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比較真實,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這就更有利于我們從歷史教材中深挖掘愛國主義的內(nèi)容。以八年級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為例,從林則徐虎門銷煙、左宗棠抬棺材上新疆戰(zhàn)場到鄧世昌與致遠艦將士共存亡,從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爆發(fā),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在這面臨民族危亡、亡國滅種之時,讓學生們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一次次悲壯的歷史事件,從而讓學生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在國與家的抉擇中,進一步對愛國主義進行了升華,真正領(lǐng)略到什么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真正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合理利用影視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當今社會,學生接觸的媒體越來越多,因而視野也廣。一些歌曲、影片等影視資源是優(yōu)良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可在歷史課中加以合理運用,這樣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講到中國近代史中列強的侵華史時,得出啟示: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富強,人民才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此時,為了放松一下學生們緊張的學習節(jié)奏,更是可以播放成龍與陳媛媛合唱的、清楚講述國與家關(guān)系的歌曲《國家》:
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
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
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
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
國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國以和矗立。
國是榮譽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國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個足跡。
國與家連在一起,創(chuàng)造地球的奇跡。、
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
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
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
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
我愛我國家。
又如:如果時間允許,可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珍珠港事件》,讓學生感受一下美國軍人與日本軍人在國家需要他們時是如何表現(xiàn)的,并要求學生寫觀后感。批改后,評講學生們的觀后感,并可師生同回顧影片內(nèi)容:當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后,美國將軍召集軍機飛行員,向他們做戰(zhàn)爭動員,將軍說你們可自愿參加戰(zhàn)爭,不愿意參加的可立即離開部隊回家。愿意投入戰(zhàn)爭為國捐軀的向前一步走!結(jié)果所有美國軍機飛行員齊刷刷一步向前走!動作整齊劃一,毫不遲疑,一點也沒有拖泥帶水,是那樣的堅決,那樣的有力!絲毫不畏懼死亡!
《珍珠港事件》中,日本戰(zhàn)機飛行員做得更決絕。他們組成了敢死隊,將日本的迷你小國旗系在頭上,那輪紅太陽正中額頭,然后開著日本戰(zhàn)機,俯沖下去,去撞美國軍艦,想與先進的美國軍艦同歸于盡!
然后問學生:如果中國再次遭到他國侵略,戰(zhàn)火再度燃起,又如果同學們已滿18歲了,有誰會踴躍參軍,奔赴前線,共赴國難的?請舉手!
又如在上七年級歷史課《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時,可設(shè)計本課亮點——于課中播放沈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中的第七樂章《保衛(wèi)黃河》。這讓同學們在已上了半節(jié)課,審美情操有點兒疲憊的時候,來一個心情大放松。同時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本課主題:民族危亡,國難當頭,我們?nèi)窠员骸帮L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 ——扛起了土搶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保衛(wèi)家鄉(xiāng),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
這是國共兩黨第二次精誠合作,形成全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國民黨軍隊在抗日前線奮勇殺敵,迎來了李宗仁領(lǐng)導的臺兒莊大捷;中國共產(chǎn)黨先是在敵后戰(zhàn)場打游擊戰(zhàn),后來在彭德懷的統(tǒng)帥下奪得了百團大戰(zhàn)的勝利,破壞了敵人的交通線,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日軍的補給線,給日軍造成了重大損失,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大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當然,百團大戰(zhàn)是在取得了臺兒莊大捷的基礎(chǔ)上的勝利。如果沒有臺兒莊大捷的粉碎日軍速戰(zhàn)速決三個月拿下中國的黃粱美夢,百團大戰(zhàn)想勝利可能還得多費些周折也說不定。
多媒體平臺的可貴之處,在于可以提供許多寶貴的材料,如李宗仁的回憶錄,蔣介石的賀電,英國對中共百團大戰(zhàn)勝利的將信將疑等等,大大地補充了課本容量的有限。前提是提供這些材料,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得看個大概,否則材料過多反受其累。這就要求同學們平日里多讀書,多讀課外書,以提高閱讀速度。而這就要求各學校充實其校的圖書室,多購買紙質(zhì)圖書,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提供網(wǎng)絡圖書室。
我們應該組成全民統(tǒng)一戰(zhàn)線來培育我們的下一代,給祖國的花朵帶來更多的精神食糧。
另外,此課還可以用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來結(jié)尾,既點了題,又能升華大家的愛國情懷!
起來!
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
發(fā)出最后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我們?nèi)f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前進!
前進!進……
三、跨學科跨年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從來都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所以在講授歷史課的時候可以從語文等學科角度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上冊講到維新變法失敗時,變法志士譚嗣同等被捕犧牲,譚嗣同覺得自己“死得其所”,想用自己的流血犧牲喚醒更多的國人,此時可以引用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十二課《為人民服務》的內(nèi)容: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jié)論:譚嗣同等人是為祖國為人民而死,他們的死“重如泰山”。他們將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同時教育學生:我們應努力做到使自己流芳百世,即使無法做到流芳百世,那也不能像秦儈、漢奸汪精衛(wèi)那樣遺臭萬年。我們應以國家利益、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
再如,在講到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9課《開啟思想解放的閥門》時,著名的文學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年輕時在日本學的是醫(yī)學,后來,他發(fā)現(xiàn)文學更能喚醒麻木的中國人(那時患難的中國被外國人戲稱為一頭睡著了的醒獅),于是他毅然棄醫(yī)從文,寫下了一篇篇一針見血、一箭封吼的被稱為小匕首的好文章,如揭露了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吃人的真面目的《狂人日記》、《祝?!贰端帯贰ⅰ栋正傳》等,可適當補充怒揭反動派真面目、紀念熱血青年不幸犧牲的我們高中的語文篇章《紀念劉和珍君》等。
又如,在講到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23課《領(lǐng)先世界的科學技術(shù)》的第二目,說到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一書介紹了農(nóng)作物、蔬菜和水果的栽培方法等知識時,可適時跨學科引導學生回憶蔬菜、水果和米飯用英語是怎么寫的?
都說“民以食為天”,此時還可以跨年級授課,提前給學生們講一下到初三才學到的內(nèi)容: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jīng)濟,使用糧票、肉票、布票……定時定量供應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人人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實行科學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在農(nóng)村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從而使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并一步步步入小康社會——中國正在重振艱辛的復興路,甚至引起了一些西方國家近來推出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造成了什么影響?
如此一來,既吊了學生學習初三歷史課的胃口,又鋪下了大家關(guān)心時事的懸念。此之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而不是做一個關(guān)起門來讀書、閉門造車的書呆子。
四、引進時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講授初中歷史課程時可適當引進熱門時事,或進行評論,或讓學生討論,不一而足,從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講到八年級歷史上冊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日本是發(fā)動了“蓄謀已久”的戰(zhàn)爭,為什么是“蓄謀已久”的?除了跨地理學科補充日本處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日本人對陸地領(lǐng)土有著熱望之外,可適時引進近來持續(xù)升溫的釣魚島事件??删椭腥针p方領(lǐng)導人對此事件的態(tài)度、民眾的示威游行、抵制日貨、一些過激愛國者對日系車的打砸,中日是否會因此而再度爆發(fā)戰(zhàn)爭等情況進行評論或展開討論,從而引導學生們理性愛國。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通過種種阻力,解禁了日本集體自衛(wèi)權(quán),并在對美軍購方面蠢蠢欲動,這一系列問題又說明了日本的什么立場和目的?
以上種種,與日本的武士道的尚武精神、《菊與刀》一書所反應的日本民族與生俱來的危機感、不安全感有何聯(lián)系?
五、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愛國主義教育要突出搞好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育,理想、紀律教育,歷史責任感的教育等。此外還要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班級的思想動向而有所選擇和側(cè)重。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手段引入課堂為教育變革帶來了新的希望。它極大的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奠定了課堂情感基調(diào),拓展了教育的時空界限,使課堂教學更直觀、更形象。例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找出相關(guān)的史料,讓學生拓展視野,帶領(lǐng)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例如教八年級13課《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制作課件先將視頻畫面中:飛奪盧淀橋、爬雪山、過草地等視頻資料,展示給學生看。再將紅軍長征路線圖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填出沿途經(jīng)過的省份。讓學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通過畫面的演示再現(xiàn)長征途中紅軍將士敢于犧牲,前赴后繼的悲壯史詩,從而認識到革命歷程的艱險,產(chǎn)生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和崇敬之情。
另外,可讓學生就近年來興起的重走長征路緬懷革命先烈活動展開討論并發(fā)表看法。
教學中只要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等,就能順利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課堂拓展升華,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中不知不覺地變得熱情高漲?!案腥诵难桑群跤谇椤敝挥幸郧楦腥?,觸景生情,才能使學生在心靈上產(chǎn)生共鳴,受到深刻的啟迪,于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認同,產(chǎn)生強烈的愛國激情。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們要不斷完善自我,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熟練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手段,改進教學方式,注重歷史與現(xiàn)實的有機結(jié)合,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歷史教育的魅力。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使之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每一位歷史老師義不容辭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通過歷史課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我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xiàn)全面振興而奮斗到底!
參考文獻:
[1]劉冰怡.愛國主義教育與傳統(tǒng)歷史文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2.
[2]邢尚普.論中學歷史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J].文教資料,2008.1.
[3]劉珩.在歷史課堂中渲染愛國主義情操[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5]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
[6]鄒時炎主編.戴汝潛等著.實用教學新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
[7]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堂[C].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8]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漓江出版社,1993.
[9]吳立崗主編.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C].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