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一個若隱若現(xiàn)的魔影,像幽靈一樣在田野徘徊,那是一個令無數(shù)人聞之色變的幽靈——轉基因。如今是一個談“轉”色變的年代,由于普通老百姓對轉基因的科學秘密難以一探究竟,讓許多非科學乃至反科學的勢力有空子可鉆,在許多人還未看清轉基因的真面目之前,在心理上就把轉基因當作了魔鬼,漸漸彌漫為一種籠罩在中國田野的大眾恐慌情緒。
在搞清楚事實真相之前,我覺得每個談“轉”色變的人先要讓自己冷靜下來,理智地自問,你為什么對轉基因如此恐懼?你對基因和轉基因有多少了解?之所以會產生那種不可名狀的恐懼,只因你對它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了解。若要讓人們從驚懼莫名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唯一的方式,就是用理性的、科學的眼光來分辨,這家伙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
一
用科學的眼光看,是搞清楚事實真相的一個前提,在這方面最有發(fā)言權的無疑是“術業(yè)有專攻”的科學家,我只能真心誠意地向科學家請教,來解開心中的疑團。
走進長沙馬坡嶺,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大院里,有兩幢令人備感神秘的大樓,一座赫然醒目,就在我駐點采訪期間住宿的培訓樓隔壁,為雜交水稻綜合實驗樓,作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神經中樞,這樓里設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這一領域最尖端的科學家,也掌握著世界上最尖端的雜交水稻科學技術,可想而知,未經特許,一般人是難以進入的。還有一幢樓,為袁隆平院士親筆題字的“雜交水稻分子育種實驗室”,它顯得比較隱秘,隔著一片茂密的樹林,感覺連陽光也照不過去,難免一葉障目,若不注意,往往一眼就掠過了。對這座神秘的實驗樓,我還真是搞反了方向,以為我最關注的問題就在我身邊這座綜合實驗樓的國家重點研究室里,結果讓我的采訪對象李繼明博士久等了,他打電話來問我是不是搞錯了方向,那也是很多人經常搞錯的。我只得調轉方向,按照李繼明在電話里指點的路徑,穿過那片樹林,才發(fā)現(xiàn)那邊的陽光一樣的明亮燦爛,他正拿著手機站在門口的夏日的驕陽下等著我。烈日當頭,他卻神色安詳,這讓我感覺如一次安靜的相遇。
李繼明和我是同齡人,我與他素昧平生,但在采訪他之前我就做了不少案頭工作,對他的經歷有所了解。如今一說到轉基因,他也是時常挨罵的一個,而在罵他時也難免指桑罵槐,牽扯出他的導師袁隆平,他是袁隆平先生帶出來的碩士研究生。據(jù)李繼明回憶,在1990年代以前,袁老師主要是帶碩士研究生,但要考上他的研究生還真不容易。1985年,他報考袁老師的碩士研究生,參加復試時,袁老師拿出一本英文版的(Heterosis《雜種優(yōu)勢》),還遞給他一本英漢小詞典,要他限時翻譯其中的(Epistasis“上位性”)一節(jié)。當時他還年輕,也沒有想那么多,以為這只是袁老師隨機抽取的一道專業(yè)英語測試題,硬著頭皮就開始翻譯,袁老師沒有說出其間的深意。在攻讀研究生的三年中,袁老師很少給他布置什么作業(yè),總是放手讓他獨立思考、自己設計研究課題,這讓他大大提高了思考和動手能力。袁老師對科學研究一絲不茍的嚴謹,給李繼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給我講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上世紀末,他和袁老師合寫了一篇關于雜交水稻的英文綜述,袁老師一再提醒他,在如何表述“化學殺雄雜交水稻”的內容時一定要特別謹慎,這是早期雜交水稻的技術路線,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走通,也未在我國生產中應用,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其他國家發(fā)展雜交水稻產生誤導。
1989年,李繼明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留在袁老師身邊工作,除了給袁老師當秘書,他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協(xié)助袁老師管理單位的科研工作。早在1990年代初,袁老師便提出了建立雜交水稻分子育種實驗室的設想,這是一個非常超前的設想,當時國外提出分子育種概念剛不久,而在國內還鮮有人提及,這一領域的國際主流學術刊物《分子育種》(Molecular Breeding)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版發(fā)行。直到此時,他才領悟,當初袁老師要他翻譯的“上位性假說”,并非一道單純的專業(yè)英語考題,而是一個他將要用一生時間來鉆研的專業(yè)測試題,袁老師具有如此敏銳和超前的洞察力,也讓他更加折服袁老師的英文水平之高、專業(yè)造詣之精深。所謂上位性,是遺傳育種和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一個常用詞,而對于我們這些非專業(yè)人士卻是一個非常深奧而復雜的科學名詞,李繼明只得再三給我解釋,基因(遺傳因子)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每個基因都有自己的座位(位點),上位性原指某一基因受不同位點上別的基因抑制而不能表達的現(xiàn)象,如果b基因存在時,A與a的表型效果難以區(qū)別,此時b基因便是A基因的上位,A基因則是b基因的下位。這里就以做實驗的小鼠為例,假如小鼠中的G基因表現(xiàn)為灰色毛,B基因為黑色毛,當G基因處于B基因的上位時,其基因型為GGBB的個體,而處于上位的基因在遺傳染色體上往往起決定性的作用,它將不是黑毛鼠,而是灰毛鼠。隨著基因科學的不斷推進,上位性的涵義也在不斷擴展,如今,在群體遺傳學和數(shù)量遺傳學中非等位基因的遺傳效應為非相加性時,常統(tǒng)稱之為上位性,也就是位于不同座位上的基因間的非相加性相互作用。上位性的提出,最初只是一個有待驗證的科學假說,隨著基因科學的不斷推進,這一假說正在被一步一步證實,如今,對于這一假說的研究和求證仍然是作物雜種優(yōu)勢機理研究和分子育種的熱門課題?;蛟S就是從這一假說開始,李繼明從此確立了他一生的研究方向:分子育種。
追溯每一個科技創(chuàng)新的開端,既是在科學推進過程中的一種必然趨勢,也是在推進過程中遭遇了必須突破的局限,而常規(guī)育種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就遭遇了這樣一個局限,由于作物種質資源遺傳利用范圍愈來愈窄,重要作物種質資源流失日趨嚴重,國內外的科學家都紛紛把目光轉向了分子育種。1990年代初,隨著野生番茄有利基因的發(fā)現(xiàn),讓水稻領域的專家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野生稻。為此,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和康奈爾大學合作研究亞洲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的有利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縮寫為QTL,指控制數(shù)量性狀的基因在基因組中的位置)或基因的定位和利用,李繼明和袁隆平的另一位學生肖金華一起具體執(zhí)行該課題的合作研究,于1996年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在康奈爾大學Steve Tanksley與Susan McCouch兩位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研究。袁老師身在國內,但仍然是他的導師。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他更加系統(tǒng)、深入地結合分子生物學鉆研雜種優(yōu)勢機理。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依靠分子生物技術育種已是世界種業(yè)的共識,也是體現(xiàn)國際種業(yè)競爭力的重要標識,這讓身在美國、心系祖國的李繼明有時不我待、奮起直追的緊迫感。經過近五年的合作研究,他和肖金華在馬來西亞普通野生稻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重要的、可以提高產量的數(shù)量性狀基因位點。對QTL的定位必須使用遺傳標記,人們通過尋找遺傳標記和感興趣的數(shù)量性狀之間的聯(lián)系,將QTL定位到位于染色體的遺傳標記之間。近幾年QTL定位應用得較為廣泛,在人類基因上與疾病有關的基因定位甚多。植物上,模式植物抗逆性基因的定位較多。另外,他們還在非洲栽培稻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改進稻米品質的數(shù)量遺傳因子。此后,在袁隆平的具體指導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和康奈爾大學合作,將已定位的野生稻高產等位基因成功轉育進入雜交水稻的恢復系,并由此培育出了超高產的雜交水稻組合。
在康奈爾大學完成博士研究生學業(yè)后,李繼明于2005年進入美國杜邦先鋒工作。該公司成立于192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玉米種業(yè)公司,總部設在美國愛荷華州,客戶遍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宗旨是“將科學應用到工作中,致力于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個性化的農業(yè)解決方案來不斷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通過創(chuàng)造持續(xù)解決方案來實現(xiàn)更好、更安全、更健康的生活?!碑斎?,對一家企業(yè)的宗旨你可以存疑,畢竟企業(yè)是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但杜邦先鋒至少把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嚴峻現(xiàn)實和未來憂患變?yōu)榱怂麄兊纳虣C,“到2050年為止全球人口將接近九十億。如何利用逐漸減少的土地、有限的水資源等,來提供安全和充足的食品、飼料和燃料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要,是世界農業(yè)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杜邦利用生物技術作為綜合科學策略的一部分來迎接這一挑戰(zhàn)?!彼麄儚V泛地運用植物科學來探索“友好的土地使用方法”,力圖從每一畝農田中最大程度地獲取價值,這是值得中國企業(yè)來借鑒的。杜邦先鋒的主產業(yè)是擁有八十余年歷史的玉米種子科技,其旗下的“先鋒中國”公司的科研人員結合中國玉米種質、土壤與氣候條件,先后培育出十多個“先玉”品牌雜交玉米品種,其中著名的“先玉335”雜交品種已經成為我國玉米主產區(qū)的主要種植品種。為在有限的耕地面積內不斷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先鋒中國”在我國玉米種植區(qū)大力推廣基于先鋒雜交玉米良種的單粒播種耕作方式,達到了節(jié)省制種用地、減少用種量和節(jié)約間苗勞動成本的多重效果。——我無意于為一家國際公司點贊,但若撇開偏見,重新回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古老的常識,杜邦先鋒對于變革中國傳統(tǒng)種植模式,提升中國制種水平、增加糧食產量至少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
李繼明在杜邦先鋒工作了近十年,這讓他足以現(xiàn)身說法。杜邦先鋒利用轉基因技術,已開發(fā)并推廣了一系列抗蟲、抗除草劑的轉基因農作物。轉基因絕非誰想做就能做的,除了高科技,還有高昂的投入成本,杜邦先鋒在這方面每年投入的科研成本相當于隆平高科在這方面投入的近百倍。這也足以證明,他們每開發(fā)出一個轉基因新品種,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對轉基因種子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極為嚴格,簡直像命根子一樣,也絕非像某些人臆想的那樣不計成本地向國外輸出。然而,在我國,這方面的話語權,科學家并不處于強勢地位,反而是某些知名的媒體人在掌控著這一領域的話語權,這本身就很怪異,而科學家一發(fā)聲,哪怕是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只要說一句贊成轉基因的話,頃刻間就會遭受圍攻,而科學家沒有媒體優(yōu)勢,又要埋頭研究,既無暇應對,也難以應對,也就只能謹言慎行,沉默是金。而科學的聲音愈是微弱,反“轉”的聲浪愈是高漲,一旦偏離了基本科學常識的觀點誤導和裹挾了民意,即便純粹科學技術的轉基因也被越描越黑,越來越被妖魔化,反“轉”甚至變成了反美情緒的宣泄。說到這里,又有一個笑話了,我在隨機采訪時,我們的不少同胞都同仇敵愾地把矛頭指向某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展開的一場“基因戰(zhàn)”,而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由于其“亡我之心不死”,在轉基因的背后有著滅絕人種的陰謀。當轉基因與這種泛政治化的陰謀論綁架在一起,不止是掀起了稻田里的狂瀾、飯碗里的風暴,而且把中華民族又推到了最危險的邊緣,一個生死攸關、亡國滅種的邊緣。若你真是這樣看,那就真是一個笑話了。
科學無國界,但專利技術有國界,放心好了,沒有誰會把自己那付出了高昂代價的種子白送給咱們、硬塞給咱們的,人家正待價而沽呢,一旦中國在這方面遠遠落后人家,人家可就奇貨可居了。這正是李繼明最憂慮的,他擔憂的其實是另一種“基因戰(zhàn)”。言談間,我也不時捕捉到他臉上掠過的憂色,那語氣也有些著急:“我們最擔憂的是國外大公司,他們廣泛搜集了我國各類作物的種質資源,并對其進行基因挖掘和申請專利,這樣的話,我國的育種家以后如果要用這些材料進行科研和新品種選育,就得向他們支付巨額的知識產權費用,一旦種業(yè)市場、種質資源被外國大公司控制,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會真正受到威脅,人家動不動就可以卡我們的脖子,唉。”
那一聲嘆息很輕,而他們這些科學家做出的選擇卻很沉重,很無奈。
李繼明旅居美國十八年,早已擁有不菲的薪水,生活條件優(yōu)越,而作為一個科學家,還有優(yōu)秀的專業(yè)團隊和先進的設備,為何要毅然決然選擇回國創(chuàng)業(yè)呢?當我如是發(fā)問時,他不經意地一笑,笑得很復雜。甘苦寸心知,年輕時受教育和成長的經歷,使他一直在找機會回國用所學的技術反哺這片家鄉(xiāng)的土地,他的確是在國際競爭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驅使下做出了這樣的抉擇。若從雜交水稻方面看,國外還無法與中國相比,但他們的分子育種技術研發(fā)應用比中國先進多了,若從起步看,至少比咱們早了二十年。盡管國內不乏袁隆平等具有遠見卓識的科學家,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分子育種技術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而隨著分子育種成為國際農作物育種主流,也可謂是天下大勢,勢不可擋,中國則只能靠雜交水稻的領先優(yōu)勢去參與國際種業(yè)競爭,不能說沒有危機感、緊迫感,這也是袁隆平先生一直想把分子育種和雜交育種結合起來的原因。而隆平高科技園已是雜交水稻的“種業(yè)硅谷”,這也是他們選擇在此創(chuàng)業(yè)的一個直接原因吧。
李繼明回國后,加入了張健等六位“海歸”專家團隊,共同建設中國第一家水稻生物育種的公共創(chuàng)新平臺型企業(yè)——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肖金華旅居美國二十六年,曾在美國種業(yè)巨頭孟山都任資深科學家,回國之前已是美國陶氏益農公司首席科學家,從事多種作物的分子育種,并具有近二十年的跨國種業(yè)大公司研發(fā)管理經驗。華智,雖說只是一個公司的名稱,卻也寄托了一種以中華民族的智慧、參與國際種業(yè)競爭的寓意。對于國際種業(yè)競爭的激烈態(tài)勢,既讓張健、李繼明、肖金華等業(yè)內科學家備感危機,又何嘗不是國家憂患。近年來,我國農業(yè)部看清了中外種業(yè)的差距在哪里,并開始推動建立分子育種平臺。華智是由隆平高科、神農基因、豐樂種業(yè)等十二家中國骨干種企注資三億元組建,同時也離不開農業(yè)部的大力支持。作為省部共建、國助民辦和創(chuàng)新開放的種業(yè)研發(fā)平臺和“國家水稻分子育種平臺”的承建單位,華智擁有國際一流的種業(yè)研發(fā)創(chuàng)新團隊,聚集了多名具有豐富跨國種業(yè)大公司研發(fā)管理經驗的專家,引進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端儀器設備,而他們的目標就是依托中國豐富的種質資源,致力于打造國際一流的種業(yè)生物技術研發(fā)中心和技術服務中心,搶占這一領域的國際制高點。這每一句都不是空話、大話,目前,華智已建成了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種業(yè)分子育種平臺,借助高通量SNP分子標記檢測平臺,一天就可完成近四十萬個DNA數(shù)據(jù)點,既高效又準確。但轉基因雖然作為基因工程的一項重要技術,他們目前基本上不做,原因是至少在目前,轉基因水稻育種在國內還“英雄無用武之地”,那個原因就不用饒舌了。他們別無選擇,只能以非轉基因生物工程為主業(yè),主要是分子育種、生物信息、種質創(chuàng)新、種子質量檢測和品種測試等方面的研發(fā),并為種企、科研院所、政府種業(yè)監(jiān)管等單位提供技術服務。
隔行如隔山,這么多的專業(yè)術語聽得我一頭霧水,李繼明只得耐心給我解釋。他先從傳統(tǒng)育種說起,包括常規(guī)的雜交育種,都要到田間去實地查看作物,根據(jù)經驗對作物的抗性和長相等外在表現(xiàn)進行判斷來選擇優(yōu)良品種和雜交育種的材料,這種“以貌取人”的育種又稱“常規(guī)育種”,如當年袁隆平先生為尋找到具有雄性不育性的野生稻“野敗”,只能根據(jù)經驗去野外尋找,一旦發(fā)現(xiàn)便是神奇的發(fā)現(xiàn),迄今也未找到第二株同樣的野生稻,“野敗”成為了一個難以復制的傳奇。這樣的尋找如此艱難,不知有多么渺茫,即便你憑經驗千辛萬苦找到了某種育種材料,對其內在的隱性性狀無法通過經驗判定,只能反復試驗,一代代試種。在通常的氣候環(huán)境下,一般需要七至八個世代才能選出比較理想的育種材料,而原來一個世代就要耗時八年。南繁育種可以把這個時限縮短到四年,如今通過建立人工氣候室可以兩年培養(yǎng)五代、不到三年就能培育出一個新品種。盡管進程加快了,時間縮短了,但育種周期依然不短,更不可能揠苗助長。這也是常規(guī)育種難以突破的局限,時間長、概率低,準確率不高。但如果換一種方式,采用分子生物技術,這些局限就可迎刃而解了。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等新興學科的發(fā)展,直接選擇基因型成為可能,分子育種也因此而應運而生。傳統(tǒng)育種是從外在表現(xiàn)入手,而分子育種則是從植物的內部也是從其生命內部入手,打個比方說,若是不借助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對生物內部的一切就不可能了解,如同生命密碼一般,其實,一旦揭開其生命密碼,每個基因序列中的分子標記就如同高速路上的指示牌,其優(yōu)勢在哪兒,缺陷或病癥在哪兒,一目了然,這樣就可以通過基因的直接選擇和有效聚合,實現(xiàn)精準育種,從而大幅度提高育種效率,縮短育種時間,將育種縮短到兩至三代,育種產品推向市場的進程大大加快。就以華智為例,這是國內目前最大的水稻分子育種平臺,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高通量SNP分子標記檢測系統(tǒng),并且自主開發(fā)了稻瘟病、白葉枯病、褐飛虱等一系列性狀的功能分子標記。他們在實驗室里就可以對水稻葉片或者種子進行DNA提取,然后將提取的DNA移到檢測芯片上,或者放到LGC SNPline或者ARRAY TAPE高通量基因分型平臺,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專家可以精準育種,選出田間對于病蟲害抗性好并具有米質優(yōu)等優(yōu)良性狀的優(yōu)良稻種。
聽到這兒我多少有些明白了,無論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還是分子育種專家李繼明,他們更關心的還是種子的安全,中國人若要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理所當然,先要把種子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里。袁隆平一直都在重申和強調:“種子是農業(yè)科技的載體,目前國家已把種業(yè)提升到了戰(zhàn)略性基礎核心產業(yè)的位置,種子的安全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崩罾^明則認為,若要提升我國種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國的糧食、生態(tài)和種業(yè)安全保駕護航,分子育種技術可以為之提供科技核動力。而目前,我們許多種業(yè)企業(yè)做的都是常規(guī)育種,技術含量不高,所以競爭優(yōu)勢就很小,尤其是轉基因技術,作為分子育種技術的另一只翅膀,則一直難以起飛。
若從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看,中國在轉基因這一領域實際上已經很落后了。落后的其實不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科技,而是在實際推廣應用上。
從這一領域的科技成就看,中國科學家不甘落后,充分利用常規(guī)育種資源和生物技術手段,培育出了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在轉基因棉花研究中,中國所具有的獨立知識產權僅次于美國,在水稻生物技術研究領域,中國申請的專利占全球轉基因水稻領域專利總量的四成左右。2001年,中國科學家完成并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張秈稻全基因組物理圖譜,這一成果被譽為“水稻領域具有最重要意義的里程碑”,對“新世界人類健康與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響”。2002年,我國啟動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功能基因組與生物芯片”,隨后,水稻功能基因組列為其中課題之一,水稻功能基因組成的DNA序列與功能研究,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2004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便明確提出了水稻基因設計育種的概念:“在水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后,在主要農藝性狀基因功能明確的基礎上,通過有利基因的剪切、聚合,培育在產量、米質和抗性等方面有突破的超級稻新品種?!薄@些成就,都表明我國的水稻分子育種技術居世界前列。
從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看,我國已經相當滯后了。據(jù)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的報告顯示,從1996年世界上第一個轉基因種子實現(xiàn)商業(yè)化種植,到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面積增長了一百倍,總面積超過一千七百億公頃(1703億公頃)。從國別看,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種植的龍頭大國。2011年,美國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近七千萬公頃(6900萬公頃),包括轉基因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木瓜和南瓜,除棉花之外,幾乎全是轉基因食品。除了美國,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超過一千萬公頃的國家已有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等國,主要為轉基因食品。從利用價值看,全球轉基因種子的價值從2000年的二十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二百億美元,十年之間翻了十倍。另如一向被很多人作為拒“轉”典范拿來說事的日本,盡管他們在本國不種植轉基因作物,卻也一直允許進口轉基因作物產品用于食品與飼料。而在被一些人洶洶然地危言一個將要“被轉基因埋葬”的中國,仿佛轉基因比日本福島核輻射還恐怖,那么我們到底種了多少轉基因作物呢?從世界排名看,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居世界第六,這也是人們常用來發(fā)出“盛世危言”的排名,可實際上我們的種植面積還不到四百萬公頃(約為390萬公頃),連美國的零頭也不夠,而我國基本上是非食用類轉基因作物,如抗蟲棉等。而這點兒種植面積,在世界上微乎其微,在中國農田中也微不足道。你可以算算那個比例有多小,哪怕你把十八億畝農田翻個底兒朝天,看中國會不會“被轉基因埋葬”?只要不閉著眼睛說瞎話,就能看清兩個不對稱,一是如此之少的種植面積,與中國的大國地位不相稱,另外也同中國在這一領域科技領域相比,如此之少的種植面積也很不相稱。
在向李繼明請教后,對轉基因我也大致有了一個了解。轉基因是一種分子生物技術或生物工程技術,轉基因食品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一般稱為“生物工程食品”。這一技術,是通過每個生物中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蛋白質、核酸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在掌握其性質后,按照人們的愿望,利用其性質在分子結構水平上操作,進行嚴密的設計,通過體外DNA重組技術和DNA轉移技術,從而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種性,使現(xiàn)有物種在較短時間內趨于完善,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物類型的技術體系,包括重組蛋白的生產、基因改造物種、基因治療、基因改造及刑事案件的斷定以及環(huán)境保護等,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這其中有一項與我們的主題直接有關的內容,即分子育種,就是采用分子生物技術,通過基因導入,從而培育出符合一定要求的新品種的育種方法?!@是科學定義上的轉基因。
二
如今,一提到雜交稻,就會聯(lián)想起轉基因。李繼明坦承,從廣義看,轉基因實際上也是一種雜交,并且是一種目標非常明確的雜交,科學家設定的目標是抗螟蟲的新品種,便在其他植物、動物或昆蟲體內找到有這樣功能的基因,將其分離出來,用基因槍將目標基因嵌合或是嫁接到水稻的DNA上,通過若干代的選育和穩(wěn)定,最終得到一個含有目標基因的品種。此外,即便沒有人類的介入,自然界的各類植物,因為風火雷電、自然災害等原因,體內基因都有產生變異的可能,育種專家如果能把有益的變異株選育出來,則有希望得到一個比原品種要優(yōu)秀的后代,雜交水稻三系配套(雜交)的成功,就是一個實例。
如果說雜交水稻是把億萬蒼生從饑餓中拯救出來的天使,同樣也屬于雜交稻的中國超級稻卻不再是一邊倒地受人追捧。近年來,隨著袁隆平率協(xié)作攻關的科研團隊向中國超級稻發(fā)起一輪又一輪攻關,一次又一次地登上水稻王國無人登臨的世界之巔,卻也是高處不勝寒,有些人對超級稻的看法卻一路下跌,從最初的驚喜到難以置信的震驚,再到不可名狀的驚恐,袁隆平到底使了什么魔法???誠實地說,我也經歷了這樣的心理歷程,只因這樣的超高產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日常經驗和想象力,也就只能往超自然的方向想象,一場對超級稻的妖魔化,幾乎是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越是超高產,越是令人往另一方面想,中國超級稻是否采用了轉基因技術?袁隆平這位雜交水稻之父又怎么看待轉基因?
這是很多人最關心的,也是我要探尋的真相。我在采訪李繼明博士時,更多是關注轉基因和水稻分子育種,由于時間關系,對雜交水稻和分子育種這一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問題沒有展開談。為此,我采訪了袁隆平先生,而且是直奔主題,中國超級稻的核心技術支撐體系是什么?
追尋科學真相,無論是我這個追蹤者,還是袁隆平先生這個講述者,都不得不一遍遍重復,這里又得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一番。早在1986年,袁隆平就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zhàn)略,從育種方法上說,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經兩系法過渡到一系法,也就是在程序上朝著由繁到簡但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fā)展。從提高雜種優(yōu)勢水平上說,從品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到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再到水稻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遠緣雜種優(yōu)勢利用,也就是朝著雜種優(yōu)勢越來越強的方向發(fā)展。在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級稻攻關中,以兩系法為主,同時也吸收和發(fā)揮三系法的一些優(yōu)勢。事實上,三系法這一經典的方法并未退出歷史舞臺,如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成都分中心在2015年培育出三系新品種“泰優(yōu)1808”,它的品質和口感足以媲美泰國米,畝產可達到七百公斤以上,而泰國米的畝產量僅三百公斤左右,國內優(yōu)質常規(guī)水稻的畝產只有四百多公斤。這一品種尚未種大田推廣播種,但一些試種“泰優(yōu)1808”的農民已經嘗到了甜頭,和種植普通水稻相比,每畝能增收一千元以上。
無論三系法還是兩系法,都是常規(guī)的雜交育種方式,而從第三期超級稻開始,袁隆平科研團隊便將分子技術與常規(guī)育種結合起來攻關——這是我在前文提及又一筆掠過的一個比較復雜、比較敏感的話題,就是留待這里專門講述。對此,袁隆平是君子坦蕩蕩,從來不是什么守口如瓶的秘密,而且一再坦率地自我揭秘:“現(xiàn)代分子技術,包括轉基因在內,為水稻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當一些種質資源不存在于作物品種以及相關品種中時,無法通過常規(guī)育種方式實現(xiàn)遺傳物質的轉移,這將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方式。”
是的,我敏感地捕捉到了,這種“物種間遺傳物質的轉移”不就是轉基因么?當生殖隔離的壁壘被打破,雜交水稻(Hybrid Rice)的定義會不會改寫,變成人們最擔心的轉基因水稻?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為不可忽視,所有必須正視。
這里又得從“野敗”說起。袁隆平在“野敗”里面就發(fā)現(xiàn)了兩個增產基因,通過分子技術,可以把這兩個增產基因導入栽培稻,培育一個很好的恢復系,用它來配組作雙季晚稻,試驗顯示,在示范田中比對照品種增產二成左右?!耙皵 笔窃∑矫囊环N野生稻,并非有人想當然的野稗,而野稗里邊也有可以開發(fā)利用的基因。在很多農人眼里,野生稻和野稗子差不多,但在科學定義上還是有嚴格界定的。野生稻為禾本科稻亞科稻屬植物,野稗子則為禾本科禾本亞科稗屬稗亞屬植物,而栽培稻(即俗稱的水稻)為禾本科禾亞科稻屬植物。從科學定義看,三者同屬禾本科,野生稻和栽培稻都是稻屬植物,而稗子則是稗屬植物。從親緣關系看,稗子是野生稻和栽培稻更古老的共祖,但到亞科就開始分化了,越往后越是拉開了距離。這個演化的過程,就像從猿到類人猿再到人類一樣,當“人猿相揖別”,一部分進化為了人類,一部分進化到了類人猿,還有一部分則依然停留在古猿類。打個不一定恰當?shù)谋扔?,稗子是古猿類,野生稻相當于類人猿,而栽培稻則是人類。從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看,首先是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品種間雜交(三系法),那么,又是否可以用野稗子和栽培稻雜交,對其雜種優(yōu)勢進行利用呢?很遺憾,不能。這是比野生稻更頑固的難以馴化的禾本科植物,它野性更足,生命力極其頑強。隨著人類的大規(guī)模墾荒,稗子在喪失了原來的野生環(huán)境后,只能在稻田里生長,成為最難根除的惡性雜草。但它既有如此頑強、旺盛的生命力,里面必然有相當好的基因??上?,由于野稗子和栽培稻的親緣關系太遠了,無法運用常規(guī)的雜交手段打破其生殖隔離,也就無法對其雜種優(yōu)勢進行利用。但分子生物技術有可能解決這一難題,這也是袁隆平先生所說的“唯一的不可取代的方式”。袁隆平和協(xié)作攻關的科研人員通過反復試驗,最終也在稗子里面導出了一個很好的基因,培育出了一個很好的恢復系“RB207”,也取得了明顯的增產效果。但嚴格說并未“跨界”,依然是在水稻的兄弟姊妹或堂兄弟姊妹之間進行,三者之間有著與生俱來的親緣關系。
觸類旁通,分子生物技術既然可以打破水稻和野稗子之間的生殖壁壘,也讓人類找到了一把打開生命之門的神奇鑰匙,對不同科屬的植物,也有可能運用“遠緣雜種優(yōu)勢利用或分子間雜交的技術”。世界上的主要農作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C3植物(碳三植物),如小麥、水稻、大豆等,一類是C4植物(碳四植物),如玉米、高粱、甘蔗等。一般來說,C4植物的光合效率比C3植物高三成左右,若能把玉米、高粱、甘蔗的優(yōu)良基因導入水稻,天性喜光的水稻就會大大提高光合效率。為此,袁隆平的科研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把玉米等C4植物的四個關鍵酶基因(PEPC、PPDK、MDH和ME)成功地導入超級稻親本里,此外,還可將反義Wx基因、大豆β球蛋白基因、高賴氨酸蛋白基因等導入超級雜交稻親本材料。試驗證明,由于這些優(yōu)良基因的導入,水稻的光合效率明顯提高了,增產效果可達到百分之十左右,還能改善稻米的品質,提高大米中的賴氨酸含量。賴氨酸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之一,能促進人體發(fā)育、增強免疫功能。由于谷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甚低,一直是稻米存在的先天缺憾,如果這一研究獲得成功,我們今后吃到的大米將比現(xiàn)在的更有營養(yǎng)?!@些技術,也是比較經典的“遠緣雜種優(yōu)勢利用或分子間雜交的技術”,顯示了分子育種技術在超級雜交稻選育中的巨大潛力,對此也沒有像抗蟲轉基因水稻那樣在中國引起激烈爭議,誰都知道,玉米是人吃的,稻米也是人吃的,其基因對人類沒有任何危害,可以放心大膽吃。而目前,這種含有玉米基因的水稻還處于在示范片里試種的階段,尚未在大田里推廣播種,想吃也難以吃到。
說來,關于“玉米稻”的研究也早已不是什么新聞,水稻的遠緣分子育種是國內外科學家關注的課題,在水稻中導入玉米基因,作為水稻高抗高產育種的突破口,近年來國內外許多育種家也在進行著多種方法的嘗試,但至今沒有成功的報道。早在袁隆平還在率科研人員對兩系法雜交水稻發(fā)起攻關之際,很多科研人員就在搞“玉米稻”研究了。1990年代,湖南農學院采取種質細胞原位導入的方法,成功地用浸胚法將玉米等作物DNA導入水稻,率先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其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遠緣分子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運用生物遠緣大分子轉移技術,采取種質細胞原位導入的方法,也成功地把玉米的DNA片段導入水稻,培育出了具有高抗高產的“玉米稻”。此外還有一些科研人員相繼培育出了高粱稻、葵花稻等。然而,這些都是試驗性的成果,還沒有大面積推廣應用。
任何一個農作物新品種,若要從科研人員的試驗田走向廣大農民的田間地頭,都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試驗和檢測過程。說到這里,就不可避免地要說到那樁發(fā)生在湖南的“玉米稻”事件。1993年10月22日,來自全國的十八位水稻專家對湖南農學院“玉米稻”試驗品種進行了現(xiàn)場評議,袁隆平作為鑒定專家,對這一試驗的科研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湖南農學院用幼芽浸泡法將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嵌入了水稻,育成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的玉米稻,取名遺傳工程稻。這種玉米稻具有類似C4植物的高光效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穗大粒多,結實率很高和籽粒飽滿充實。因此玉米稻的育成是科研上的一次重要突破,為水稻育種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源?!薄覜]有查到鑒定意見的原件,但這的確是袁隆平先生的原話(詳見《對大面積推廣玉米稻要持慎重態(tài)度》)。為了鼓勵這一科研項目繼續(xù)試驗,他第一個在專家鑒定意見上簽字認可。應該說,這次的現(xiàn)場檢測和評議是具有權威性的,十八位專家都是全國水稻界的權威。但這個鑒定意見還只是學術鑒定,科研歸科研,試驗歸試驗,無論鑒定專家有多么權威,任何一個新品種若要成為大面積推廣應用的種子,還必須經過從小面積試種到大面積(百畝以上)示范種植,并報經農業(yè)部種子管理局組織專家組進行審查,在審定批準并頒發(fā)品種審定證書后,最終才能投入生產經營。這每一道程序都是必須嚴格把關的,也只有經過了這一系列嚴格的科學檢驗和審核程序,才能保證種子在大面積推廣應用后萬無一失,否則,一旦出現(xiàn)了問題,必將造成大面積損失。
事實上,袁隆平也發(fā)現(xiàn)并指出了“玉米稻”存在的一些問題:“玉米稻也存在較大的缺點,主要是株葉形態(tài)不好,植株松散,葉片寬而披,不僅造成田間的通風透光條件不良,降低群體的光合效率,而且還嚴重限制了有效穗數(shù)的提高,所以它的實際產量并不高?!边@也是用事實說話,“玉米稻”在1993年便在湖南進行了區(qū)試,即區(qū)域試驗,簡而言之就是把某一種子拿到不同的地區(qū)進行試點,結果呢,“玉米稻”早稻的產量在六個點中有五個點位居末位,一個點倒數(shù)第二位,晚稻區(qū)試也名列倒數(shù)第二。在湖南省農科院種植的0.8畝“玉米稻”,畝產僅三百公斤。在試驗田里的產量都如此低,在大田推廣后一般還要打七折,就更低了?;诖?,他認為目前要把“玉米稻”推向大面積生產還為時過早,必須對它作進一步的改良。然而,他最擔心的事還是發(fā)生了,這一試驗性的成果尚未經過這一系列嚴格的鑒定和審批程序,在1993年冬季召開的全省縣市委書記會議上,便將“玉米稻”作為全省推廣的新品種項目。消息傳到袁隆平耳里,他非常吃驚,“玉米稻”還未經生產鑒定許可,怎么能冒冒失失地推廣呢?如果這種子一旦發(fā)生問題,將給全省的水稻生產和廣大農民帶來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他趕緊寫了一篇短文《對大面積推廣“玉米稻”要持慎重態(tài)度》,在列舉了“玉米稻”的優(yōu)勢和缺點后,呼吁各方面“應嚴格按照推廣農作物的科學程序辦事,絕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行小面積試種示范,待確證在當?shù)啬塬@得高產后,再大面積推廣,以免給我省糧食生產和廣大農民帶來巨大損失。”
這封信寫于1993年12月30日,轉眼就是新的一年了,隨著又一年春播的來臨,如果不及時制止,一場災難已經迫在眉睫。他放下筆,就把秘書戴牛松叫來,讓他趕緊派人送到省報去發(fā)表。我在2016年7月采訪了戴牛松,早在1983年,他三十來歲時,就給袁隆平當司機,后來又當秘書、辦公室副主任,追隨了袁隆平一輩子,如今已經退休。或許是擔任過多年的司機,讓他養(yǎng)成了特別小心謹慎的性格,看了袁隆平的那封信,他便小心提醒道:“您是第一個在鑒定書上簽字的,您現(xiàn)在卻反對“玉米稻”,豈不是砸了您的名聲?”而當時擔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的謝長江,是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的學生,在雜交水稻推廣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看了袁老師的文章,躊躇再三,也提醒袁老師要好好斟酌:“第一,推廣‘玉米稻種植是省領導提出來的,一旦發(fā)表,難免就有跟省領導唱反調之嫌;第二,湖南農學院是我們兄弟單位,人家有成果當然要求推廣,當初您也是參加了鑒定的專家,現(xiàn)在您公開發(fā)表這樣的文章人家會怎么想,他們的經濟效益和學術聲望會不會受影響?會不會覺得您是故意潑冷水,甚至會覺得您是嫉妒人家的科研成果?!边€有一點,他也不能不考慮,中科院馬上又要評院士了,這時候是非越少、爭議越少就越好,袁老師的科技成就擺在那里,誰也不能否認,可一不小心就被人家抓住了什么辮子,人家不說別的,只要有人說你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就是給你申辯的機會也百口莫辯啊,那水只會越攪越渾……
謝長江這一番條分縷析,入情入理,可還沒等他說完袁隆平就打斷了他,那突然掄直了的手讓謝長江還下意識倒退了兩步。袁隆平真是痛心疾首了:“謝長江哪謝長江,我真想打你幾個耳刮子,你左一個理由右一個主張,為這個著想,為那個著想,當然也是為我著想,可你偏偏就不為老百姓著想,我看你根本立場站錯了,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你想過沒有,一旦大面積推廣造成大面積的減產,那些老百姓怎么辦?到時候省里還能不管不問?我們的兄弟單位農學院也會有大麻煩??!我們這時候及時出來提醒一下,才是真正為他們著想啊。你看見人家明明在往火坑里跳,這冷水還真是必須潑,若誤了大事,我不打你的耳光,老百姓也會打我們的耳光。我這短文一定得發(fā)出去,一定要讓人們明白真相,有天大的事我個人承擔!”
謝長江聽了這一番話,對袁老師愈加敬佩,趕緊派人把稿子送到了報社,可報社把這篇稿子又退了回來。一篇短文幾經周折,最終被湖南省農業(yè)廳以“湘農業(yè)函(1993)種字113號”轉發(fā),從而避免了“大面積推廣造成大面積的減產”,不過,損失也不小,凡種植“玉米稻”的農戶都造成了減產,一些法制觀念較強的農民向湖南農學院提出了索賠主張,盡管只有極少數(shù)農民提出訴訟,但賠償金也高達五百萬元以上。還有一些農民將賣種單位的門窗打破了,將屋里電視都搬光了。作為兄弟單位的農學院一開始對袁隆平確實挺反感,認為他是出爾反爾、擠兌同行,直到面對高額的索賠訴求,他們才打心眼里感謝袁隆平,要不是他力挽狂瀾,就是砸鍋賣鐵他們也賠償不了那么慘重的損失啊。省領導通過這件事也有深刻反思,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但第一前提是必須尊重科學規(guī)律。不過,謝長江的好心提醒還真是沒錯,袁隆平還真是成了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一直到現(xiàn)在仍爭議不斷。所謂有爭議的人物或事件,大多是捕風捉影,而越是捕風捉影,越是難以分辨。據(jù)說,這也是導致袁隆平在第三次中科院院士評選中落選的原因之一。
對于“玉米稻”事件背后的真相要不要寫,我也一直很猶豫,但若不如實道來,也就無從更深入地理解袁隆平先生在科學探索和推廣應用之間的態(tài)度。還有一些疑問,由于袁隆平先生年事已高,又正集中精力向第五期超級稻發(fā)起攻關,我實在不忍心過多地打擾他老人家,經中心辦公室安排,我采訪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這是一次長達三個多小時的訪談,而在我提出的問題中,也有一個很多人都特別關心的問題,中國雜交水稻育成已有四十多年了,跨入兩系法時代也有二十年了,何時才能進入一系法時代呢?
鄧啟云博士明確告訴我,中國雜交稻,包括超級稻,目前尚未進入一系法,目前仍以兩系法為主,一系法還不是研究的重點,但袁隆平先生和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已經在研究和探索中,其方法是用一種叫作“無融合生殖”的高難生物技術。植物有兩種基本生殖方式,即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經過雌、雄性細胞融合而發(fā)育成合子胚或種子,并用種子繁殖后代的,如小麥、水稻、玉米等均為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是不經過雌、雄性細胞融合而直接用營養(yǎng)體細胞繁殖后代,如甘蔗、甘薯、土豆等。而無融合生殖是無性胚或無性種子的生殖,是不經過雌、雄性細胞融合直接由營養(yǎng)體細胞或未進行減數(shù)分裂的大孢子母細胞發(fā)育成的無性胚或無性種子,這種無性胚或無性種子具有保持雜合性的特點,因而能夠固定雜種優(yōu)勢,用無融合生殖的方法固定農作物品種間、亞種間、種間雜種優(yōu)勢的育種方法,使它的子子孫孫不再出現(xiàn)變異分離現(xiàn)象,從而選育不要年年制種又可多代利用的雜交水稻品種,對解決人口增長與糧食生產之間的矛盾有重要意義,是雜交稻育種的最高層次。
早在1980年代后期,“無融合生殖水稻”的研究就已被列入國家“863”計劃項目,但經過以袁隆平為首的專家組認真研究和鑒定,作出了“‘無融合生殖水稻84-15有待鑒定”的結論,保持了對科學的尊重與負責。這也表明,袁隆平對于科學探索,始終以一種科學、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對待。一直到現(xiàn)在,“無融合生殖水稻”還在研究試驗的階段,但何時才能研究成功,鄧啟云說,目前還拿不出一個時間表。而一系法的核心技術體系就是依托“無融合生殖”技術,迄今為止這一設想依然是設想。對于“轉基因水稻”,他也給了我一個清楚的答復:“目前還處于技術探討的層面,離實踐應用還有很長距離?!?/p>
接下來的一切,就交給“還有很長距離”的時間來檢驗吧。為了更嚴謹?shù)乇磉_袁隆平先生的觀點,這里我就援引《袁隆平口述自傳》中的一段原話來做一個小結:“關于‘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即‘一系法,現(xiàn)在還處于探索階段。我的助手黎垣慶在美國曾經搞了兩三年,到現(xiàn)在也進展緩慢。原來曾看到某些現(xiàn)象,覺得很有希望,但深入下去,又發(fā)現(xiàn)它非常復雜。我認為,通過常規(guī)手段難以搞成一系,必須與分子生物技術結合起來。看來就是要把那個基因從野生植物中克隆出來,然后導入水稻里才有可能成功。這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是那么簡單的,但并不是不能實現(xiàn)?!?/p>
三
對于分子生物技術育種,中國育種專家的研究方向從一開始就很明確,就是抗病蟲害,在抗蟲轉基因水稻的研究上起步較早,被公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這里有兩個時常拿來說事的例子,一個是以華中農業(yè)大學為主的科研團隊研制的“華恢1號”抗蟲(Bt)轉基因水稻,這一品種具有高抗鱗翅目害蟲特性,還有一個是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和福建農業(yè)科學院以謝華安院士為主的科研團隊,獲得了無選擇標記高抗鱗翅目害蟲的轉基因水稻株系“Bt汕優(yōu)63”。對這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種,我在2008年就先后赴湖北和福建做過田野調查,但我關注的主題不是轉基因,而是國家糧食安全。當時,這兩個品種還處于小規(guī)模試種階段,并未大面積推廣。由于對轉基因技術的了解極其有限,這讓我的田野調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眼見為實”的意義。但在對比之下,那種“眼見為實”的感覺很強烈,在別的稻田里,農民正背著沉重的噴霧器在烈日下噴施農藥時,彌漫著刺鼻的農藥味,讓我們不敢走近,而那抗蟲轉基因的試驗田卻如同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一眼就能看出,那長勢比別的稻田更加茁壯,田間不見噴藥的農人,也沒有噴藥過后那嗆人眼鼻的農藥味,只有稻禾靜悄悄地生長拔節(jié)的青蔥味兒,感覺連呼吸也是綠色的。當然,對此我不敢妄下結論,我看到的僅僅只是現(xiàn)象,難以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若要下一個科學的結論,只能以科學權威部門的說法為準。
事實上,在我這次田野調查之前,中國科學院農業(yè)政策研究中心就對2001-2003年轉基因抗蟲水稻在湖北、福建等地試種的情況進行了科學調查,隨后公布了調查結果:“轉基因抗蟲水稻有以下優(yōu)點:一是節(jié)省投入成本,減少勞動強度,避免由此造成的人體中毒、中暑風險;二是可以大幅減少殺蟲劑的用量,降低了農藥對田間益蟲的影響,有益于稻田生物種群的動態(tài)平衡;三是減少農藥殘留對食物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的危害程度?!北M管這樣一個調查結果已在多年前做出,但也并未在結果公布后就開始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又經過了六年的試種,農業(yè)部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機構對這兩種抗病蟲害轉基因水稻的目標性狀、分子特征、環(huán)境安全和食用安全再次進行了嚴格的檢測驗證,經安委會綜合評價,依照《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配套規(guī)章規(guī)定,并經農業(yè)部批準,于2009年8月17日發(fā)放了“華恢l號”和“Bt汕優(yōu)63”在湖北省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第一個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抗蟲水稻,也是繼我國對轉植酸酶基因玉米頒發(fā)安全證書之后,再次頒發(fā)的轉基因食品安全證書,并成為我國首例批準商業(yè)化生產的轉基因糧食作物。從整個過程看,不能不說,由于這一技術關乎國家糧食安全,關乎十三億人民舌尖上的安危,無論是中國科學院還是農業(yè)部,對轉基因糧食作物在生產上的應用是高度審慎的,中國政府在審批和發(fā)放轉基因產品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是極為嚴格的。
但這并不能打消社會上的疑慮,當一扇關得嚴絲合縫的大門被打開了一絲縫隙,在國內外立馬就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有人聲稱“我國農業(yè)體系關上了傳統(tǒng)農業(yè)的大門,主動進入轉基因通道”,甚至發(fā)出了“轉基因或埋葬中國”的危言。在我的朋友圈里,大多數(shù)是持這種觀點的,其中不乏有良知的、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當我就這一問題開始深入調查時,也時常會遭受他們的追問,且不說轉基因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只說中國有沒有必要搞轉基因?難道轉基因是無可替代的嗎?
我覺得這還真是問到點子上了。眾所周知,病蟲害一直是農作物生產中的主要災害之一,我國每年由于病蟲害造成的水稻產量損失超過兩成,而病蟲害往往與自然災害結伴而生,其實也是自然形成的,從廣義上說也是自然災害的一部分。一次稻瘟病就可以導致萬畝超級稻減產絕收,而我國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shù)百億元。我們每個人都熱愛大自然,但估計沒有誰會熱愛自然災害。那么,又如何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呢?
先看如今不少人津津樂道的解放前,那也是讓無數(shù)人迷戀的“原生態(tài)”農業(yè),在極其低下的農業(yè)生產水平下,農民基本上沒有抵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能力,只能束手無策地看著無數(shù)的害蟲吞噬他們的莊稼。而這種低水平的“原生態(tài)”農業(yè),不但產量低,質量也低,遭受病蟲害的稻米殘缺粗劣,營養(yǎng)低下,而病蟲害大多是細菌、真菌、病毒引起,盡管動物和植物間一般不會發(fā)生交叉感染,但病蟲害對農作物的污染對人類也是有害的,絕非人們一廂情愿地想象,被蟲子吃了的東西、留下了蟲洞的東西就是什么原生態(tài)的好東西,如果反過來一想呢?你吃了這些有病的、不健康的臟東西,那些細菌、真菌、病毒等一旦侵入了肌體或找到了寄主,難道就不害病?由此可見,這種無可奈何的、非常落后的“原生態(tài)”只是一種極其低下的農耕形態(tài),對病蟲害絕不能任其自然泛濫,必須采取積極的防疫措施。
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強調科學種田,而代表農業(yè)科技進步的標志就是農藥和化肥。噴施農藥,一直是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1980年代以前,為了提高對病蟲害的殺傷力,大多是噴施高效劇毒的農藥。直到今天,噴施農藥依然是防治病蟲害的最有效的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正在逐漸取代以前的劇毒農藥,但在我國農藥市場上,一些高毒、劇毒農藥仍然占了一半左右。據(jù)最近在人民論壇網發(fā)布的一份“觸目驚心的中科院調查報告”,調查者是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蔣高明,調查區(qū)為山東省平邑縣卞橋鎮(zhèn)石橋、南安靖、卞橋、西荊埠、黃埔莊等幾個村子,調查時間為2016年7月。
“進入7月,……幾個村子的農民開始忙碌起來。農田里爆發(fā)了一種鉆心蟲,專門啃食玉米芯,即頂端的幼葉,吃完后就鉆到植株下面的部位,非常難以治理,農民恨之入骨。農民每年都要向地里打多遍農藥,加上播種期用農藥拌種,使用農藥四五次屬于正常,如果種植果樹,每年打藥的次數(shù)高達二十多次。現(xiàn)在的農田充滿了殺機,害蟲幾乎都是經過農藥洗禮的,農藥越用越多,而害蟲似乎也越戰(zhàn)越勇,在過去一百多年的人蟲大戰(zhàn)中,化學對抗的勝者似乎是害蟲而不是人類——醫(yī)院里癌癥病人越來越多,而害蟲繁殖速度依然成倍增長。害蟲在農藥脅迫下,會出現(xiàn)進化,這個進化是在農藥誘導下產生的。據(jù)說有些害蟲泡在農藥原液里也毒不死。這類害蟲進化出來了一層隔離液態(tài)的蠟質毛。如果有人研究農藥誘導的害蟲進化機理,應當有很好的科學發(fā)現(xiàn)。農民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每年繼續(xù)有成噸的農藥傾倒在農田里。有些蟲害是農藥商和農藥販子人為制造出來的恐慌,為了嚇唬農民,其目的是兜售其農藥,他們不關心農民是否治住了害蟲,他們關心的是農藥的銷售量。當農田出現(xiàn)害蟲的時候,僅僅是每畝出現(xiàn)2~3頭害蟲的時候,植保專家就建議農民噴灑農藥,還推薦他們使用哪一種農藥。如果不打,農民們經常聽到的是下面的話:你不打農藥嗎?不打莊稼都毀了。一些政府官員也成了農藥商的傳話筒:‘不打農藥,產量會減少70%,甚至會絕產?,F(xiàn)在農藥的名稱越來越奇怪,如‘一步絕‘一月無蟲等,既充滿了對害蟲咬牙切齒的恨,又充滿了對農民的誘惑——不怕你不來買?!?/p>
換句話說,這些噴施了農藥的食品又“不怕你不吃”,在噴霧器之下,何處尋覓一方凈土?這些喝一口就能致命的農藥,成為很多鄉(xiāng)下人自殺的工具。而那些從來沒想過要自殺的人,又何嘗不是在慢性自殺中苦苦度日?那各種疑難雜癥、絕癥在中國農村的每一個角落里蔓延,由于空氣、水土和農產品的農藥污染和殘留,造成農作物的重金屬含量超標,城里人又豈能幸免?空氣與河流都是流動的,農產品也是流動的,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一個個徘徊的幽靈、無形的殺手,病從口入,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從你的舌尖進入體內,你甚至明知有毒也得吃。種子、農藥、化肥,在新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農業(yè)生產的三大要素,也是農民種田的直接成本,而農藥居高不下的價格,不僅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尤其是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造成了長期的嚴重威脅。但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人類在趨利避害中也只能避重就輕,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才能考慮吃得安全的問題,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蟲害的問題,也只能繼續(xù)噴施農藥,又哪怕百分之百采用低毒農藥,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低毒,畢竟也有毒。而農藥對病蟲害的抗性更不可能百分之百奏效,只是盡可能降低其對農作物的損害,而長期施用農藥,讓害蟲對殺蟲劑產生抗性,由此而陷入了人類以農藥為武器而同病蟲害作戰(zhàn)的惡性循環(huán)。
那么除了噴施農藥,人類是否還能找到其他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的手段?似乎也有。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已把發(fā)展綠色有機食品作為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點。很多人只把一雙眼緊盯著袁隆平的超級稻,卻很少注意,這也正是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團隊在超級稻攻關中一直追求的目標之一,也可謂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延續(xù)。2015年7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南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葛林美(中國)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與廣東梅州蕉嶺縣簽訂了打造高產、綠色、安全長壽農產品生產體系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旨在通過五方合作,聚合“良田良種、好技好肥”,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提供優(yōu)質品種及產量、質量技術攻關中所需的技術支持,中南大學提供食品安全優(yōu)質攻關的技術,華南農業(yè)大學負責研究作物高產、高效、安全生產技術模式,葛林美(中國)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則負責無償提供葛肥,支持推動蕉嶺縣物流、保鮮等設施建設,而蕉嶺是嶺南歷史悠久的長壽之鄉(xiāng),土壤水源富硒,污染小且無重金屬污染,正符合袁隆平在超級稻攻關中“四良配套”的良態(tài)。這是一次暫定為期五年的戰(zhàn)略合作,以生產無污染、安全衛(wèi)生、營養(yǎng)優(yōu)質的綠色生態(tài)無公害稻米為目標。
對綠色生態(tài)無公害農業(yè)的誘人前景,我充滿了樂觀的期待,但作為一個真相追蹤者,我心里也十分清楚,病蟲害是農作物的天敵,哪怕你能用手去一只一只地捉蟲子,還有看不見的細菌、真菌、病毒,你怎么去防治?而以蟲治蟲,生物治蟲,其效果極其有限,絕不能過于樂觀和理想化。目前國內外包括人們津津樂道的日本,都還沒有什么絕對純天然的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有機食品。越是絕對強調的東西,越是絕對沒有。那些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對病蟲害的防治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提高農作物植株本身的抗性為基礎,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物理、生物、生態(tài)防治方法,盡可能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農業(yè)防治技術,先要在播種或移栽前清理田園(清園),在生長期,一旦發(fā)現(xiàn)病株、葉、果要及時清出田園,并銷毀或深埋處理;二是選擇優(yōu)質、豐產性高、抗病蟲性強、耐貯運、適合本地栽培的良種,對種子進行曬、選、消毒、藥劑拌種包衣等技術處理。此外還有實行倒茬輪作、深翻土地、精耕細作、合理施肥(以無公害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等技術手段,但也離不開化學防治技術,在確保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的標準下,一般選用低毒、低殘留、高效廣譜性的農藥(包括用農藥拌種及殺滅地下害蟲等)?!苊黠@,這樣的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依然少不了要過防治病蟲害和化學消毒這一關,而那些抗病蟲性強的種子,其抗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天底下也沒有這種天生就具有抗病蟲害的種子,也只能通過包括分子技術在內的科技手段來提高其抗性??梢?,這樣的無公害食品,絕對不是百分之百的無公害,只是盡可能降低危害的程度。又可想而知,其要求如此嚴格,成本如此之高,目前還難以大面積推廣生產,一是普通農民還不可能掌握這樣高的技術,二是一般平民百姓也無福消受這樣價格不菲的食品。
人類的綠色追求,無疑是未來農業(yè)的一個發(fā)展趨勢,還有相當遙遠的路要走,而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除了翹首以盼,不能不吃飯,也就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盡可能選擇副作用相對較低的食品。從目前防治病蟲害的策略看,最常規(guī)的手段就是噴施農藥,其毒害性已經毋庸置疑;一種是還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的綠色無公害農業(yè),實際上也離不開農藥化肥,還難以采取有效的、可以大面積推廣普及的生物防治手段;一種就是依靠生物技術育種提高其抗逆性,如杜邦先鋒公司利用轉基因技術,已開發(fā)并推廣了兩種轉基因農作物,一是抗蟲(Bt)農作物,一是抗除草劑(Bar)的轉基因農作物,由于抗蟲和除草效果顯著,在推廣生產中的效益也非常好。
通過這樣一番追蹤,又只能回到此前那個談“轉”色變的話題上,如果能通過分子技術或基因技術培育出對病蟲害有高抗性的種子,那么它就有了與生俱來的抵抗力,既不至于發(fā)生“減產絕收”的災難,又不用再噴施農藥,那么又何樂而不為呢?
袁隆平先生給很多人都講過這樣一件事,那是2007年,他在深圳曾經看過抗蟲轉基因水稻的對照試驗,那個對照品種全部被卷葉螟危害了,基本上絕收了。卷葉螟是一種趨光性的害蟲,雌蛾喜歡在農作物生長茂密的葉背上產卵,幼蟲孵化后就會吐絲卷葉,或綴葉潛伏在卷葉內取食,老熟后又可在其中化蛹。這是禾本科和豆科作物常見的蟲害,目前比較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采用敵殺死乳油等農藥進行防治。讓袁隆平驚奇的是,在卷葉螟如此嚴重的危害之下,那作為試驗的轉基因水稻卻一株也沒有遭到危害,表現(xiàn)出了百分之百的抗蟲性。這一個對照試驗,讓他對轉基因有了理性的認識,對轉基因不應一概而論,轉基因品種有很多,有些轉基因生物品種,如抗蟲棉,原本就屬非食用的轉基因作物,早已在國外大面積推廣應用,經過長時間的實驗和實踐證明,這些非食品類的轉基因作物對人類沒有危害,既能回避農藥尤其是殘留農藥對人類的危害,又能大大提高產量和質量,為什么要絕對否定呢?此外,還有進口大豆,也轉入了抗雜草的基因,這就避免了大量使用化學除草劑對人類的直接傷害,實踐證明,轉基因大豆也沒有很大的安全問題。
于此可見,至少在科學試驗的態(tài)度上,袁隆平是贊成轉基因的。又如果說贊成轉基因的觀點主要在科學界,那在科學界也不乏反對轉基因的觀點,用老百姓的話說,這是科學家自己在打架,甚至是科學在跟科學打架。而圍繞轉基因的兩種激烈交鋒又相持不下的觀點,問題的癥結在于,由于分子育種要在生物界之間“跨界”交叉進行基因轉換,這是人們最擔憂的,又由此引發(fā)一系列問題。例如,反對派理直氣壯地質問,轉基因抗病抗蟲的功能來自于細菌的一種毒蛋白基因,蟲吃了是要死的,人吃了有沒有什么危險?但贊成派也有站得住的理由,他們解釋說,轉基因抗蟲水稻的關鍵技術或關鍵殺傷力,是直接針對昆蟲的生理特性,昆蟲吃了轉基因水稻要死,但其死亡的原因是轉基因的抗性讓它們的氣孔閉塞了,這跟人類的消化道完全是兩碼事!
當這樣的爭議從科學界擴展到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觀點就更加光怪陸離了,很多爭議都撇開了科學常識。李繼明說起了很多可以作為笑談的擔心,譬如說,中國人對吃啥補啥深信不疑,很多人難免就擔心,轉基因食品中轉進去的那個基因,吃了之后會不會跟人的基因結合而致畸、致癌、致突變,還有人甚至想當然地認為驢馬雜交后生出了騾子,而騾子沒有生育能力,因而擔心人類吃了轉基因食品就會絕育,即使不會絕育,對生育、對后代也會產生可怕的遺傳影響。這還真是犯糊涂了,驢馬雜交只是天然雜交的一種,與轉基因沒一毛錢的關系,至于吃啥補啥,就算多少有一些道理,也不會吃啥長啥。李繼明給我解釋說:“人只是吃進食物,不可能與食物里的基因重組,如同每天食用的食品中有雞、鴨、魚、豬、牛肉等一樣,人類吃進了無數(shù)的雞、鴨、魚、豬、牛的基因,但沒有聽說誰變成了和這些禽獸的結合體;蘿卜吃得再多,人也不會長蘿卜腿,天天吃魚,也不會變出魚眼睛來,人吃雞也不可能長出雞翅膀。”
這是科學,也是常識,可為什么轉基因可以嚇唬住那么多原本很聰明的人呢?從心理上分析,這其實也與國人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有關,黑白分明,非黑即白,其實黑白之間還有過渡區(qū)間、交叉空間。這里,就回到本節(jié)開頭的一系列問題上,中國超級稻是否采用了轉基因技術?袁隆平又怎么看待轉基因?——這其實也是一個糾纏已久的疑問,對一直以來的是是非非,袁隆平先生其實也早就做了回應,但在一個多事之秋,這個問題又被搬了出來,在網絡媒體上又開始大肆炒作,這其中也不乏有人想借助袁隆平的名望,故意搬弄是非,來制造新聞、制造輿論,為自己制造影響力。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農業(yè)科學家,全中國的人都盯著他怎么說,說他一言九鼎,一點也不夸張,而他的只言片語都有可能被別人抓住“把柄”。他不能不高度審慎,絕不會一有風吹草動就輕易發(fā)聲,但一旦涉及到關鍵的科學問題,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從不憚于直接闡明自己的觀點與立場,那一定是經歷過長時間思考的,認準了的。事實上,他對轉基因的看法,一直沒有改變:“我是中間派?!?/p>
他這種中間派的態(tài)度,恰好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絕對思維,也符合宋代理學大儒程頤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而對于一個科學家,這并非對各方面采取比較平衡的人生智慧哲學,而是以科學精神為依歸,既反對過度激進,也反對過度保守。
首先,作為一個科學家,他對科學探索、科學試驗一向是支持的。任何新鮮事物,都需要有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魯迅先生說過:
“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罷,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像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而我覺得,魯迅先生所說的敢于豁出性命的勇士,揭示出了第一種可能,還有一種可能,這個人已經饑不擇食了,當一個人餓得快要死了,那還真是什么都敢吃。這是曾經饑餓的袁隆平有過切身體驗的。而轉基因食品到底是人類不敢嘗試而又美味無比的螃蟹,還是人類的噩夢呢?那就只能讓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來驗證了,對于科學這并非一個過時的比喻,而是一種永恒的實驗和實證精神。
袁隆平公開表態(tài)了:“我呢,愿意第一個報名志愿者,吃轉基因食品,來親自做這個實驗?!?/p>
我雖不是勇士,但我也愿意像袁隆平先生一樣公開表態(tài),做這樣一個志愿者。
當一個雜交水稻之父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很可能會令人大失所望,顯然,他一只腳已經站在了轉基因的一邊,但你又不能不敬佩他,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敢于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他也希望有更多為科學獻身的人:“如果吃轉基因食品在兩年以上,他本人沒有問題,他的孩子也沒有問題,那就安全了?!逼鋵崳@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但凡給人類治病的新藥品,幾乎是無藥不毒,在經過小白鼠等動物試驗后,最終也要經過人類來試驗。但僅憑袁隆平的一個表態(tài),還不能完整地理解他這個中間派的立場,他還說過另一句更有名的話:“人民不是小白鼠!”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出自同一個袁隆平,好像突然轉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彎,又好像變成了兩個人。但不是,絕對不是,一個嚴謹?shù)目茖W家不會這樣突如其來,更不會這樣急轉彎,如果誰覺得他有突然轉彎的感覺,那是因為只了解了他立場的一半,而他從來就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并且一直在強調,對含有毒性基因的抗病、抗蟲轉基因食用生物品種,要對其安全性進行嚴格的、科學的分析和深入研究,得出肯定結論后,才能做決定?,F(xiàn)在用小白鼠試驗,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但又不能用人來做試驗,“人民不是小白鼠,不能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實驗,來冒險!”
袁隆平第一次說出這句話,是在2012年的兩會期間。而在這次兩會召開之前,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由國家發(fā)改委、國家糧食局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的《糧食法征求意見稿》,其中第十二條特別提出:“轉基因糧食種子的科研、試驗、生產、銷售、進出口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應用轉基因技術?!睘榇耍吨袊洕芸穼υ∑竭M行了專訪,袁隆平也對此做出了公開的回應,一句“人民不是小白鼠”,反映了一個科學家對生命的尊重,但并不能全面反映袁隆平先生對轉基因的真實態(tài)度,只有把一個支持對轉基因進行科學探索的袁隆平和一個說出了“人民不是小白鼠”的袁隆平加在一起,才能完整地理解他這個中間派對轉基因的真實態(tài)度,若用他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研究要積極,應用需慎重!”
四
有一個事實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個國家對食品安全、舌尖上的安危都是高度重視的,對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程序都必須嚴格把關。這里就以美國為例,李繼明在美國生活了十八年,比那些偶爾去看看的人自然要了解得多。美國在食品安全上的把關是極為嚴格的,一種食品進入市場,必須經過農業(yè)部、環(huán)境保護局和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三大監(jiān)管部門審批。他們的檢測結果是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凡經他們檢測通過的食品和藥品,美國人就認為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安全食品,這里邊就有很多轉基因食品。在美國那樣的背景下,一有風吹草動,頃刻間輿論風起,若是在食品安全上出了什么問題,是不可能隱瞞的,更是無法作弊的。而且在美國的食品和藥品上的違法成本很高,企業(yè)和個人都會嚴格遵守轉基因研發(fā)和市場推廣的政策。
在美國轉基因食品上市二十多年后,2016年5月,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yī)學學院發(fā)布了一份題為《轉基因作物:經驗與前景》的報告,特別比較了美國轉基因食品上市以來與歐洲國家歷年回避這類食品各自累積的數(shù)據(jù),從而得出兩項結論:“沒有證據(jù)表明轉基因作物與傳統(tǒng)作物有健康風險差別,沒有發(fā)現(xiàn)轉基因食品與任何疾病有關聯(lián)?!?/p>
由于轉基因食品在美國推廣多年來一直沒有出現(xiàn)什么安全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美國對轉基因食品一直也沒有明確的標識。但人民需要知情權,最近,奧巴馬總統(tǒng)簽署了名為《國家生物工程食品披露標準》的法案,授權美國聯(lián)邦政府農業(yè)部長就生物工程食品確立強制性披露標準及實施方法和規(guī)程。這一法案先前由美國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表決通過,再由總統(tǒng)簽署成為法律,是相關領域內第一項立法,要求食品生產商自主選擇在包裝上標注轉基因成分的形式,包括文字、符號或由智能手機讀取的二維碼,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屬性的知情權及選擇權。美國農業(yè)部將利用兩年時間撰寫相關規(guī)定,包括說明食品中究竟含有多少成分的“生物工程加工物質”,這一食品才必須標注轉基因成分。據(jù)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七成以上的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而轉基因成分的含量有高有低,不能一概而論。那么中國的情況呢?李繼明一聽我的發(fā)問就笑了,他說:“轉基因檢測的標準在嚴格的歐盟是0.9%,中國是百分之零!”
我不是魔鬼的辯護士,一心想要搞清楚的是轉基因到底是不是魔鬼,而做出是非判斷的唯一標準,就是最基本的科學精神,一個從實驗、實踐到實證的過程。轉基因食品吃了對人類到底有沒有害?誰說了也不算,也同樣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檢驗。最近,全球以自然科學研究人員為主體的一百零八名諾貝爾獎得主聯(lián)名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向綠色和平組織發(fā)出呼吁:“我們強烈要求綠色和平及其支持者重新審視全球農民和消費者對經生物技術改良的農作物和食物的體驗,承認權威科學機構和監(jiān)督機構的研究結果,并停止反對轉基因生物……”
這些科學家無疑都是世界一流的權威科學家,但我們的很多同胞,包括我朋友圈中的一些好友都公開聲稱,他們不相信科學家,只相信誰誰誰。那就再退一步,你可以不相信科學家,但你不能不相信科學,還有比他們更權威、更有說服力的科學證據(jù)。轉基因食品上市二十多年來,從未發(fā)生任何食品安全問題,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連最堅決的反“轉”派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如果你連最基本的科學邏輯都不想去理解,又怎能分辨什么是魔鬼什么是天使呢?
不過,還有一種最直接簡單的方式,讓你做出判別和選擇。當一種噴施過農藥的食品擺在你眼前,另一種是不用噴施農藥的轉基因食品,并且被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公民食用二十年以上從未出現(xiàn)過食品安全問題,如果要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相比之下,哪一種對于人類更安全呢?正是基于這樣的比較,也可謂是知己知彼吧,讓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聲音保持冷靜的李繼明,也忍不住提高聲音發(fā)問:“一邊是毒副作用很厲害的農藥,一邊是一個毒副作用并不明顯、尚待長久觀察,有可能造福人類的轉基因,為什么如此風聲鶴唳,讓人們害怕得如同驚弓之鳥?在中國,轉基因難道真的需要人們同仇敵愾、趕盡殺絕嗎?”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比較還不足以說服你,還有一種非常直接也可謂生死攸關的方式,如果通過轉基因技術來治你的病、救你的命,你會拒絕嗎?人非草木,卻也與草木一般,也是生物的一種,但凡生物都有許多先天性的遺傳疾病,皆是基因在起作用,如人類的許多遺傳病,皆是父母的遺傳基因在親代和子代之間按照一定的方式垂直傳遞而引起的疾病,缺少這種遺傳基因就不會發(fā)病。很多都是連續(xù)幾代代代相傳,如心臟病家族,癌癥家族,還有佝僂病、遺傳性腎炎、血友病、癲癇癥、精神分裂、高血壓、糖尿病、唇裂、腭裂、脊柱裂等先天畸形,都屬于“多基因遺傳病”,這樣的疾病用常規(guī)醫(yī)療技術是難以得到根治的,但生物分子技術或轉基因技術有可能來修復和矯正這些致病的、甚或是致命的基因,根治這些病癥,而且再也不會在后代中遺傳。對此,你會拒絕嗎?又,如果利用轉基因技術,將健康長壽的基因導入你的體內,你會拒絕嗎?我至少問過上百人,包括我朋友圈中那些最堅決的“反轉派”,結果呢,沒有一個人說不,一個個都急不可待地問,天底下有這樣的好事嗎?還真有,這就是包括轉基因在內的基因工程技術將要為人類開創(chuàng)的未來。而我想問的是,既然你巴不得基因或轉基因技術可以為自己治病療疾、延年益壽,那么將這一技術用來根治農作物的先天性缺陷和遺傳疾病,而讓健康的基因能夠遺傳下去,在自然界傳播,又怎么會違背科學倫理呢?
一段關于轉基因的是是非非追尋到這里,說句老實話,我也做好了挨罵的準備。挨罵不是我心里有鬼,我不是“魔鬼的辯護士”,但我在調查采訪中,無處不感受到人們對轉基因那種群起而攻之的敵視情緒。我一直在小心求證,也在捫心自問,并時時讓自己保持警惕,我是否偏袒了某一方?事實上,并不用我來自證清白,一切都只能用科學事實來證明,而真相從頭到尾其實只是一個常識。誠如中國國際戰(zhàn)略基金會研究員秦曉鷹所謂:“當一個民族在常識問題上都開始爭論不休時,這個民族的智商恐怕降到了常識以下。”這也讓很多科學家寄望于科學的普及,讓那些談“轉”色變的人們會慢慢明白這些科學道理。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有這樣一句言簡意賅又備受關注的話:“加強農業(yè)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這是第一次將轉基因科普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意味著中央政府認識到了普及轉基因知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轉基因科普由此上升到國家層面。
陳啟文,作家,現(xiàn)居東莞。主要著作有報告文學《大河上下》《共和國糧食報告》,長篇小說《河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