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森
訪談嘉賓:魯引弓,資深媒體人、《小別離》原著作者
由于電視劇《小別離》的播出,低齡留學話題廣受熱議。如劇中所呈現的那樣,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把他們年幼的孩子送到國外留學。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小別離》原著作者魯引弓在本次訪談中說出了他的看法。
低齡留學家庭各有各的原因
《同舟共進》:“小別離”這三個字一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就引起了觀眾各式各樣的解讀。電視劇本身曾有一句這樣的宣傳語:“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边@句話可謂戳到不少中國家長的痛點。當初您怎么想到將這些關于低齡留學的故事命名為“小別離”的?
魯引弓:從字面上說,“小別離”不是中國人常常講的那種生離死別,而只是因為低齡留學,父母和子女要短暫分開一段時間,這種分開的別離肯定要比通常意義上的生離死別“小”。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考慮是,想通過小切口的別離折射出大時代下中國人對教育的思考,以及對傳統(tǒng)倫理的顛覆,用“小別離”的“小”來映襯“大時代”的“大”,就好比打開一扇小小的窗口,透過去就能看到整個時代的背景。
《同舟共進》:《小別離》原著中設計了4個不同的家庭,而拍成電視劇時選擇了其中3個。這3個家庭還是來自不同階層的,他們的共同點是家長都想讓在準備中考的孩子出國留學。您當初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而做了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是來自與現實中的留學家庭接觸還是自己孩子的留學經歷?
魯引弓:這個要從我的工作說起。此前我一直從事媒體行業(yè),差不多有10年時間在管科教和文化這條線。應該說,10年前我在統(tǒng)籌各種選題的時候就已經留意到了這種留學潮,特別是低齡留學潮的興起。
眾所周知,早前有條件讓孩子留學的都是有錢人家,是居于社會上層的那些家庭。但最近這10年來,我留意到留學與普通家庭越走越近,身邊的無論同事還是朋友,越來越多人準備把孩子送出國,留學變得越來越日?;⑵毡榛?。我從記者采訪上報的線索中發(fā)現,不少高中學生經常發(fā)現自己有的同學突然某一天就不來上課了,一問才知道是出國留學去了,不參加高考甚至有些連中考都沒有參加。這種現象在以前很少見,但近10年來慢慢多了起來,而且越來越多。
我捕捉到了這種趨勢。盡管直到現在,在中國的茫茫人海中,這種趨勢仍然是小眾的,但畢竟比以前多了,而且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都在考慮這個選擇,有些家庭甚至砸鍋賣鐵也想把孩子送出去。
當然,我也發(fā)現,有的家庭選擇讓孩子出國留學并非全是為了求學,而是因為家庭結構復雜,就想著把孩子送遠一點,采取物理隔斷的方式處理家庭紛爭。比如電視劇里的張小宇就是我在現實中目睹的例子,因為孩子父母離異后各自找了新伴侶,孩子和后媽的關系不太好,父親出于各種考慮就想著把孩子送出國。
我是媒體人,我的創(chuàng)作更多是基于對生活最初的關注,而不是憑空想象的。生活中,不同階層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出國留學,背后都有著各種不輕松,哪怕是有錢的家庭也是。于是,我在作品中就選擇了不同階層家庭中的典型,并進行一定的概括,從而涵蓋留學潮下各色人等的選擇邏輯。單獨寫這些人其實沒有意義,歸根到底,我想表達的是留學選擇背后具有普遍性的邏輯。
中國家長渴望更多的選擇
《同舟共進》:有一些觀眾認為,這樣的情節(jié)設計同現實有些脫節(jié),因為現實中更多的情況是,有錢人在孩子很小時就將他們送出國,而中產和工薪階層一般不會或沒有條件這么做,不知您怎樣回應這種質疑。
魯引弓:我個人覺得,這樣得出的結論非常粗暴,因為他們沒有去采訪。《小別離》播出后之所以引起這么大的關注,恰恰在于雖然低齡留學相對于茫茫人海是小眾的,但家長對教育現狀的不滿意卻是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的。電視劇正是在這一點上引發(fā)了他們的共鳴。
而且,我們可以細算一筆賬,實際上對于中產家庭而言,與留學相比,目前國內的教育花費同樣不便宜。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培訓班,幾乎從孩子兩三歲開始一直到高考結束前都不曾停止。這樣的教育投入其實不比留學少多少?,F在像學而思這類課外補習培訓班,熱門得連家長想報個名都困難。中國家長因為焦慮,在學習上讓孩子“大包大攬”,學的東西又多又雜,花費又多,但只要一天在這個教育體制下,你就很難不這么做。這時,家長就會盤算,實際上把孩子送出國留學,從性價比上看會不會更有效果呢?
近年來,中國留學生人數迅猛增長,這個趨勢得到了很大的關注。但在這個數字背后,為什么留學中介越來越多?為什么那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低齡留學?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我認為到底有多少人出國留學的這個統(tǒng)計數字意義并不大,我更關注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想要給孩子另一種選擇,盡管這個選擇最終不一定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家長其實對國外教育的真實狀況并不清楚,讓孩子走上低齡留學這條路時,他們同樣很茫然,但他們受夠了國內這種擠壓孩子快樂成長空間的教育模式,這才是大多數低齡留學家庭作出選擇背后的考量因素。很多家長選擇彼岸不是因為彼岸有多好,而是因為對此岸的無奈。
《同舟共進》:您覺得家長的無奈最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魯引弓:我認為,中國家長至少有幾重糾結。其中,最大的糾結莫過于教育公平,分數選拔人才究竟有多少科學性,就像電視劇里呈現的一樣,有時候差了一分,在一個年級里可能就差了十幾名,而在一個城市里則相差近千名,但實際上差的這一分并不代表比別人懂得少。這種唯分數論的結果就是,孩子逐漸變成了考試機器
第二重糾結,我認為是成長環(huán)境的糾結。
還有一重糾結是孩子對外部世界缺少認知,因為各種各樣的試題占據了他們的腦袋。比如2016年就有好幾個剛剛考上大學的學生,還沒入學,學費就被電話詐騙掉了。這顯然是因為家長和老師都沒有告訴孩子社會的這樣一面,沒有更早地教育他們要懂得保護自己。
總之,出國留學有很多復雜的原因,大部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因素促成的,而是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家長糾結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些問題。
《同舟共進》:難道出國留學就沒有問題了嗎?
魯引弓:出去以后當然也會有問題,但這些問題和國內的問題完全不一樣。到了國外,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文化落差,中西文化沖突實際上還是挺大的;其次是人和故土割不斷的親情牽掛,孩子在國外想家,大人在家想孩子;第三是身份認同的問題,因為孩子出去后,必然會面臨自己來自哪兒和自己是誰這樣的問題,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出國留學的孩子會非常愛國了;還有一個是選擇的問題,國外的選擇是相對多元和豐富的,很多孩子會因此而感到困惑和迷失。
就我個人接觸的情況而言,很多孩子在國外還會有一種很直接的落差,那就是必須一個人獨立面對來自生活的各種挑戰(zhàn)。我知道有一個孩子,租住在美國的一個家庭里,有一次還沒吃飯就回家,回到家打開冰箱發(fā)現里面只有兩片菜葉。這說明,一些接納留學生的當地家庭本身條件并不是很好,可能也比較不講究生活方式,或說比較節(jié)省,對留學生比較摳門。這種情況都需要留學生自己作心理調適。
再舉一個文化沖突的例子,中國很多孩子在出國前不了解西方現代文化,因此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多困擾。比如,我知道的一些女留學生喜歡“抱團”,然后孤立其中一個女孩子,不和她說話,這在中國孩子里面可能只是一種交朋友的個人習慣,但到了國外就會被視為冷暴力,嚴重時可能會被學校警告甚至開除。
我覺得就目前的社會現狀來說,家長真的很難決定到底讓不讓孩子去留學?!缎e離》播出后,無數家長打電話來問我到底出不出去,我的感受是很難斷言,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個家庭的情況也不一樣。
要理解家長在教育選擇上的功利性
《同舟共進》:《小別離》劇中的幾位家長似乎都不看好應試教育,希冀自家孩子通過留學改變命運。在您看來,應試教育之所以不受家長歡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也有觀點認為,劇中將教育描述得太過負面,現實可能沒有那么糟糕,對此您怎么看?
魯引弓:我的作品里也沒說糟糕,我只是描述一種氛圍,一種家長對現實教育的焦慮氛圍,而且我認為現實中焦慮的程度還要超過作品所呈現的。你看最近關于課外培訓機構報名爆滿的報道,還有家長為了擇校付各種費用,還有的家長甚至連夜排隊爭搶幼兒園學位……現實比文學作品更殘酷。我的作品側重寫的是親情,最主要想表達的是孩子的成長應該多一些快樂。現實是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應有的快樂,這個因素催生了家長們的出走心態(tài),并不全因教育。
《同舟共進》:我留意到《小別離》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似乎更能擊中人心。
魯引弓:對,因為在這些大城市,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更狹小,家長更容易產生焦慮,特別是房價高漲到目前的水平。正因這種焦慮,很多人開始另想出路,這很正常?!缎e離》其實沒有強烈的對立面,只是寫出了一種憂愁,在這種憂愁里,小人物以各自的方式進行一些突圍。
《同舟共進》:但在現實中,不少家長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自身經濟條件本來不允許,寧愿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出去,劇中條件比較差的工薪家庭就是這個情況。對于這類家長的選擇,您如何評價?
魯引弓:砸鍋賣鐵我肯定是不支持的,但我還是要說,我們也不能低估作出這種選擇的家長的智商,他們肯定做過比較。因為對很多孩子來講,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家長的一個選擇,可能就會讓孩子最后擁有完全不同的命運。
我在現實中遇到這樣一個例子,可能跟留學話題關系不大,但確實能說明孩子關鍵階段家長選擇的重要性。這個例子中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兩人都沒考上重點高中。但家長可以選擇是否擇校,女孩的家長掏了差不多10萬元的擇校費把她送進重點高中,男孩的家長則沒有,他后來只能去讀普通高中。自此,他們的命運就截然不同了,上重點高中的女孩盡管成績不算好,但最終還是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而上普通高中的男孩就沒考上大學。在國內,重點高中把好的生源都卷走了,整個學習氛圍要比普通高中好很多,這就像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緊接著,考上大學的那個女孩,在大學期間得到了一個去英國讀書的機會,她的家長又在這個時候使了一把勁,把自家房子賣了供女兒留學,最后的結果是這個女孩成了牛津大學的博士,而且拿到了獎學金。通過這個例子,你就可以看出在關鍵節(jié)點,家長選擇的重要性。
所以,很難說那些砸鍋賣鐵家長的選擇就是錯的,因為他們這么做很有可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而在那個環(huán)境里,孩子的努力心態(tài)可能會被激活。歸根到底,還是要看家長的格局,以及孩子本身在多大程度上適應這種格局。
《同舟共進》:低齡留學存在一定的風險,有的孩子離開了父母后行為容易出現偏差,有的回國后與父母產生文化隔閡,等等,這些在現實中都不乏真實案例。您怎么看這種現象?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魯引弓:對,這種風險是有的,但就我自己的采訪了解到的情況而言,我接觸到的留學生大部分還是很乖的。媒體報道有一定的傾向性,尤其是國外的媒體,出了事情才有新聞,盼著事情越大越好,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出國留學好像充滿風險,實際上并非完全如此。我個人的感受是,出去的中國孩子實際上懂事的居多,特別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但媒體和社會公眾往往把更多目光聚焦到了“富二代”身上,他們確實更容易出問題。
我出去采訪過很多孩子,他們都覺得這樣的報道是不公平的,因為絕大多數中國孩子出去以后是努力的,還有不少是出了國后慢慢開始懂事的。所以,留學風險同孩子個體和每個家庭的家教有直接關系。其它風險當然也會有,包括我前邊講的文化沖突,以及和人交往的風險,甚至適應不了環(huán)境等,“打黑工”的也有,但終究是少數。
《同舟共進》:有觀點認為,很多中國家長之所以讓孩子低齡留學,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認為出國要趁早,孩子去到了像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將來考上一所世界名牌大學的概率也就大了很多,對此,您怎么看?
魯引弓:我覺得這很正常,也是很現實的考慮,沒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世界名校。一般來講,高三畢業(yè)后出國,想要申請國外好大學的難度比較大,高一高二出去,在國外參加高考,就相對容易多了,因為在國外申請,無論是信息獲取上還是分數上都占優(yōu)勢。
還有就是這個孩子已經在國外待過一兩年了,語言能力、文化適應程度肯定比國內一些讀完高中或大學再去的留學生強。國外的高校也會覺得這樣的孩子適應得更快,所以很多家長甚至在初中階段就選擇讓孩子出去。
中國家長肯定是功利的,但我們不能批評這種功利。誰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們能在快樂成長的同時取得更好的成績?我覺得有了這種同理心,大家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家長,我是特別能理解。
低齡留學實際上是一種悖論
《同舟共進》:您認為相對適合出國留學的人生階段大概是什么時候?
魯引弓:我覺得看孩子吧,一般來講,當然是大學后去更好,大多孩子這時都已經成人了,價值觀也相對成熟一些。與此相比,低齡留學就是一種非常態(tài),也正是因為非常態(tài),我才會去關注,因為我覺得這種選擇實際上是一種悖論,選擇的目的是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對家長和孩子來講,卻都要付出各種各樣的代價。
無論是《小別離》電視劇,還是當前的低齡留學潮,我覺得它們最大的作用是給了我們一面參照的鏡子。在低齡留學潮面前,我們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國內外都應冷靜觀察,孩子面對這種潮流本身也會作出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