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星,許建利
(臨汾市中心醫(yī)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輸尿管結石,又稱為上尿路結石,發(fā)病人群中男性占比較女性多,主要癥狀是絞痛和血尿,體力勞動后血尿可加重,常見的并發(fā)癥是輸尿管梗阻和感染。如治療不及時,不僅危及到腎臟,甚至還會使腎功能逐漸喪失,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1]。本文旨在探討經(jīng)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依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47例和對照組43例。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27~63歲,平均年齡(45.12±11.82)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31±1.23)年;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45.23±11.14)歲,病程2~4年,平均病程(3.15±1.2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開刀取石術治療,患者行硬膜外麻醉,于腰部或腹部切開,找到輸尿管,切開輸尿管管壁,取出結石,將雙J管留置,縫合切口,術后4周拔除雙J管。觀察組進行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取側臥位,行氣管插管全麻,建立后腹腔,于腋后線12肋緣下1.5 cm切口、切開皮膚、皮下。長彎鉗及示指鈍性分離肌肉、腰背筋膜至后腹腔間隙內。鈍性分離后腹腔,放入自制氣囊,充氣約600 mL,擴張后腹腔。手指引導下分別于腋前線肋緣下、腋中線骼嵴上方穿刺置入5 mm及10 mm Trocar。腋后線切口置入12 mmTrocar,并縫合皮膚。建立氣腹,置入后腹腔鏡鏡頭。清理腹膜外脂肪,貼腰大肌打開側錐筋膜,顯露腎周脂肪囊。于腰大肌內側找到輸尿管及結石,后腹腔鏡下可看見結石部位;切開結石上輸尿管管壁,取出結石,放置雙J管,縫合切口,置入引流管;術后4周拔除雙J管。
記錄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術后檢測兩組腎功能情況,包括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水平;記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尿潴留、尿路狹窄三個方面。
所有數(shù)據(jù)由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分別為(53.21±9.51)min、(6.59±3.10)d、(67.91±10.45)mL,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n=47) 53.21±9.51a 6.59±3.10a 67.91±10.45a對照組(n=43) 71.21±9.65 11.12±4.53 123.51±23.42
治療后,觀察組BUN、SCr、NGAL水平分別為(6.83±2.99)mmol/L、(80.21±29.01)μmol/L、(7.94±0.81)μg/L;對照組分別為(7.25±3.02)mmol/L、(83.13±28.35)μmol/L、(6.27±0.48)μg/L,兩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出現(xiàn)1例切口感染,1例尿潴留,1例尿路狹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6.38%(3/47);對照組出現(xiàn)切口感染5例,2例尿潴留,2例尿路狹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20.93%(9/43),觀察組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分別為(53.21±9.51)min、(6.59±3.10)d、(67.91±10.45)mL,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治療后,觀察組BUN、SCr、NGAL水平分別為(6.83±2.99)mmol/L、(80.21±29.01)μmol/L、(7.94±0.81)μg/L,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出現(xiàn)1例切口感染,1例尿潴留,1例尿路狹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6.38%(3/47);對照組出現(xiàn)切口感染5例,2例尿潴留,2例尿路狹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20.93%(9/43),觀察組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提示經(jīng)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及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少。分析原因是:傳統(tǒng)開放取石術創(chuàng)傷大,后腹腔內臟器需暴露的時間長,很大程度上增加感染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患者預后不理想。而經(jīng)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是在后腹腔鏡引導下建立手術通道,手術視野清晰,周圍組織也可清晰可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對血管、器官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術前確定輸尿管結石的位置對手術成功至關重要,術中準確分辨腎周筋膜、腹膜、腰大肌等解剖標志,沿著腰大肌內側打開輸尿管,將后腹腔鏡伸入腹腔內,可以實時監(jiān)視到腹腔內各臟器的情況,準確掌握輸尿管內的病變情況,有效避免醫(yī)生在取出結石時對周邊組織造成損傷,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此外,術中使用輸尿管抓鉗在結石上方鉗住輸尿管,可避免結石上移,快速有效地取出結石,取出后用標本袋裹好,可避免接觸到手術切口,從而降低感染的幾率。取出結石后,醫(yī)生可通過腹腔鏡查看周邊出血情況,及時進行針對性止血,可有效避免腹腔膿腫或腸道黏連的發(fā)生。該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操作簡便、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可在臨床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中推廣使用。受時間與樣本例數(shù)等因素制約,關于經(jīng)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應用于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中的影響,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經(jīng)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在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中應用后能夠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及住院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概率,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1] 楊水法,章振保,潘東山,等.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與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療效的對比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36):4361-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