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燕,馬登超,劉譯陽,崔 鳳,萬書波,李國衛(wèi)*
(1. 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作物栽培生態(tài)生理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100; 2. 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山東 濟寧 272009)
花生屬于豆科植物中的蝶形花亞科落花生屬,落花生屬共21個種,其中只有一個栽培種,其余均為野生種。栽培種又可分為疏枝亞種和密枝亞種,進一步分為龍生型、珍珠豆型和普通型,以及數量較少的赤道型和茸毛型。花生種質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世界花生品種資源收貯總量超過40000份。國內花生種質資源超過6000份,以普通型和珍珠豆型最多,龍生型次之,多粒型(Var.fastigiata)和中間型品種較少。不同花生品種生理生態(tài)性狀(株高、分枝數等)和品質性狀(含油率、蛋白質、油酸、亞油酸含量等)變異較大,并且受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較大[1-2]。
多粒型花生莢果種子粒數以3~4粒居多,其他類型以2粒居多。多粒型花生具有生長期短、抗葉部病害等優(yōu)良特性。然而目前市場上的多粒型花生品種與其他品種相比,存在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以及含油率低等不足,限制了其推廣[1]。對多粒型花生品種資源進行遺傳多樣性和耐鹽性分析,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利用多粒型花生種質資源進行種質創(chuàng)新。
所有花生品種均來源于美國花生種質資源庫。
分別于2015年和2016年播種于濟南市飲馬泉試驗基地,每年5月1日前后播種,9月中旬收獲并進行性狀調查。栽培模式為一壟雙行,壟間距85 cm,單粒播種,株距10 cm,每個品種10株。試驗田統(tǒng)一施肥,按照一般花生栽培方式正常管理[3]。采用沙培法,細沙自來水洗3遍,晾干。采用1/2 Hoagland營養(yǎng)液澆灌。溫室溫度26℃,光周期16h/8h,光強(200 μmol protons m-2s-1),14 d后澆200 mmol/L NaCl鹽水,8 d后測量電導率[5]。
每個品種隨機取3~5顆,測量主莖長、分枝數和單株結果數。收獲曬干后,每個品種取20粒計算百粒重,利用近紅外儀測定蛋白質含量、含油率、油酸含量、亞油酸含量以及油亞比等指標[4]。1.4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利用Origin 8.6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
對321份多粒型花生種質資源調查數據表明,株高、分枝數、單株產量和百仁重等4個重要農藝性狀的變異均為數量性狀的連續(xù)變化,并且變異幅度較大(表1)。株高的變異范圍為35.0~128.3 cm,平均值97.1 cm。分枝數最少2.3條,最多11.0條,平均值4.4條。單株結果數差異較大,有些種植在我們試驗條件下幾乎沒有種子,產量較高的每株可達到20.6個莢果。百仁重25.0~90.7 g,既有大花生品種,也有小花生品種。
與農藝性狀相比,蛋白質含量,含油量等品質性狀的變異程度較小(表1)。蛋白質含量的變異范圍為12.1%~32.1%,平均值24.1%。含油量的變異范圍為40.8%~59.6%,平均值49.4%。油亞比(油酸和亞油酸比值)變異程度較少,最高的只有3.0。多粒型花生蛋白含量與含油率沒有相關性(R2=0.03)(圖1 A);而油酸含量與亞油酸含量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R2=0.97)(圖1 B)。
表1 多粒型花生重要農藝性狀和品質統(tǒng)計
圖1 多粒型花生籽仁蛋白含量與含油率的關系(A)以及油酸和亞油酸的關系(B) Fig.1 Relaionship between seeds protein content and oil content (A), ole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B) in Var.fastigiata
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所占比例分別為PC1=37.09%,PC2=18.56%。多粒型花生的單株結果數目(J)與分枝數目密切相關,與株高(H)和籽仁蛋白含量(B)負相關;籽仁油酸含量(D),與籽仁亞油酸含量(E)負相關,油酸含量越高油亞比(F)也越高;粒重(G)與籽仁含油量(C)明顯負相關(圖2)。
多粒型花生屬疏枝亞種(Subsp.fastigiata)中的變種之一。根據層序聚類分析結果,多粒型亞種又可進一步分為4(I~IV)個類群(圖3)。
B-蛋白含量,C-含油量,D-油酸含量, E-亞油酸含量,F-油亞比,G-百粒重,H-株高,I-分枝數,J-單株果數B-protein content, C-oil content, D-oleic acid content, E-linoleic acid content, F-O/L, G-hundred-grain weight, H-plant height, I-number of branches, J-pods per plant 圖2 多粒型花生主要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主成分分析 Fig.2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main agronomic traits and quality in Var.fastigiata注:(a)各主成分所占比例,其中第一主成分PC1=37.09%,第二主成分PC2=18.56%。(b)主要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之間的相互關系。Note: (a)ratio of every PCs, PC1=37.09%, PC2=18.56%. (b)relaionship between main agronomic traits and quality.
圖3 多粒型花生聚類分析 Fig. 3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of Var.fastigiata
表2 不同花生品種鹽處理后電導率
鹽處理后,鹽敏感程度最高的5個品種電導率在50.31%~67.35%之間,而耐鹽性最強的5個品種電導率在10.29%~11.38%之間 (表2)。
通過對多粒型花生表型分析發(fā)現,與其他類型花生相似,多粒型花生也存在顯著的自然變異。321份多粒型株高平均97.2 cm,變化范圍35.0~128.0 cm,變異系數20%左右。與前人報道的中國花生核心種質中多粒型花生的株高變化類似,比其他類型花生高[4]。本研究發(fā)現321份多粒型花生單株結果為5.6個,比其他報道的明顯偏少。這可能是花生群體大小和花生類型的差異所導致。比如,100份海南鮮食花生平均單株果數為14.2個,變異系數為33.6%,單株產量較高可能是栽培品種人工選擇的結果[6]。321份多粒型花生的含油率、蛋白質含量等與其他類型花生群體的變異程度相似,含油率的變異系數較小。這些花生品種資源中油亞比最高的為3.0,不含高油酸花生資源。
作物的大多數農藝性狀為多基因調控數量性狀,容易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比如產量與株高、地上部生物產量等農藝性狀密切相關。主成分分析法是多元統(tǒng)計分析的一個分支,可以對多指標進行降維處理,從復雜的數據中發(fā)現不同指標的相互關系。本研究對321份多粒型花生品種的生理生態(tài)性狀和品質性狀進行了測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了多粒型花生中單株產量與分枝數正相關,而與株高和籽仁蛋白含量負相關。多項研究結果也表明,主莖高與花生產量之間存在負效應[7-8],這與生產中利用多效唑等化學試劑控制花生株高,增加分枝可以增加花生產量的理論相吻合[9-10]。
花生屬中等鹽敏感植物,可在含鹽率0.3%的土壤中生長發(fā)育,但是產量明顯受到抑制[11-13]。篩選耐鹽花生種質資源,對于培育耐鹽花生新種質,擴大花生種植面積,提高我國花生總產量,降低花生生產成本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321份多粒型花生對鹽處理的響應有明顯差異。鹽處理后,鹽敏感型品種葉片電導率顯著增加,而鹽不敏感型品種電導率變化不大。這些試驗材料為進一步解析花生耐鹽機理,挖掘花生中的耐鹽基因和種質創(chuàng)新提供了試驗材料基礎。
[1] 萬書波. 中國花生栽培學[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3.
[2] 王興軍, 張新友. 花生生物技術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5.
[3] 劉慶倫, 孟憲英. 地膜覆蓋花生栽培技術 [J].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09, 10: 156-157.
[4] 張曉杰, 姜慧芳, 任小平, 等. 中國花生核心種質的主成分分析及相關分析 [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2009, 31(3): 298-304.
[5] Li G W, Zhang M H, Cai W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OsPIP2;7, a water channel protein in rice [J].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2008, 49: 1851-1858.
[6] 侯本軍,符書賢,白翠云,等. 海南鮮食花生種質資源農藝性狀評價[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16, 43(8): 33-38.
[7] 路紅衛(wèi), 杜紅, 閆凌云, 等. 麥套花生經濟性狀與產量遺傳相關分析及通徑分析[J].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06, (12): 38-40.
[8] 李清華, 黃金堂, 陳海玲. 花生數量性狀的多元遺傳分析[J]. 江西農業(yè)學報, 2009, 21(11):7-9.
[9] 王靜, 劉登望, 李林, 等. 施肥與化控對花生產量與經濟效益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 2015, 47(3): 59-62.
[10] 齊衛(wèi), 尚濤, 黃曉偉, 等. 化控藥劑對花生化控效果試驗研究[J]. 花生學報, 2003 (增刊): 457-459.
[11] Chakraborty K, Bhaduri D, Meena H N, et al. External potassium (K+) application improves salinity tolerance by promoting Na+-exclusion, K+-accumulation and osmotic adjustment in contrasting peanut cultivars [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6, 103: 143-153.
[12] Singh A L, Hariprassana K, Solanki R M. Screening and selection of groundnut genotypes for tolerance of soil salinity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2008, 1(3): 69-77.
[13] 慈敦偉, 張智猛, 丁紅, 等. 花生苗期耐鹽性評價及耐鹽指標篩選 [J]. 生態(tài)學報, 2015, 35(3): 80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