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劉詩童 常珍珠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廣東省廣州市大學城外環(huán)東路132號 510006
學術期刊自產生以來就成為學術論文的主要載體,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更新,學術期刊的種類及其所承載的文獻數量迅速增長。為了從良莠不齊的學術期刊中遴選出一批質量上乘的優(yōu)秀期刊,為期刊讀者及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參考依據,評價學術期刊變得十分必要。期刊評價有多種方法,先后有學者基于不同的評價角度提出了影響因子[1]、h指數[2]、特征因子[3]、Scimago Journal Rank(SJR)[4]、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SNIP)[5]等期刊評價指標。但這些指標受不同國家的期刊出版差異、論文引用差異等因素影響,難以比較跨國家、跨語種的期刊。
近幾十年,科學出版和交流從“國內科學交流模式”轉化為“跨國交流模式”,在此過程中,科學交流和出版語言從國家性語言轉變?yōu)橛⒄Z[6]。英語是目前世界公認的科學交流中主要使用的語言,許多非英語國家學者都傾向于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發(fā)表于英文期刊,以擴大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發(fā)表英文論文的同時,往往會有更多的科研成果發(fā)表于出版在本國范圍內的非英文期刊,因此這些非英文期刊同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評價該國或該地區(qū)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指期刊在某一時間段內,對所屬學科領域的科研活動的影響廣度和深度[7]。目前在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科學發(fā)展水平時,研究人員通常選擇英文數據庫、英文期刊作為比較研究的數據源,卻忽視了母語期刊對于本國科技發(fā)展的影響。長期以來,有關非英文期刊的評價問題始終受限于局部范圍,跨國家、跨語種的橫向比較研究一直較為薄弱,缺少科學有效的方法。不同語種的期刊之間缺乏較為直接的聯(lián)系,因而不具有可比性。
為了解決這一科學問題,提出了一種借助第三平臺,即某個公認的英文數據庫,比較不同語種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期刊評價新指標——高頻作者指數。該指標借助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通過統(tǒng)計作者在該數據庫的發(fā)文情況評價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為不同語種期刊之間的比較提供了可能性。
受語言、地域、文化差異等因素限制,不同語種期刊之間聯(lián)系較弱,很難比較不同語種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而以WoS為代表的英文數據庫收錄了一定數量的優(yōu)秀學術論文與期刊,在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因此認為可以利用權威英文數據庫作為第三平臺,為不同語種期刊之間的比較搭建公平、科學的橋梁。
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受學術質量和論文數量的協(xié)同影響[8],而期刊的學術質量歸根結底還是每一篇論文的學術質量,每一篇論文的學術質量與作者的信息捕捉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歸納梳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有很大的關系[9],所以期刊的學術質量與期刊作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作者能力的高低對期刊的學術質量有很大的影響,而作者所發(fā)表的論文的質量直接反映了該作者的學術能力。因此,期刊作者所發(fā)表論文的學術質量可以反映出該期刊的學術質量,可以作為評價該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一個指標?;诖?,提出了通過統(tǒng)計期刊作者被某數據庫收錄論文的情況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方法,并設計了新的期刊評價指標——高頻作者指數。該指標以WoS等權威數據庫為中間平臺,通過統(tǒng)計某期刊高頻發(fā)文作者在WoS數據庫的發(fā)文情況,打分評價該作者,進而統(tǒng)計該期刊的得分。指標的具體計算過程主要包括三部分:統(tǒng)計樣本期刊的高頻發(fā)文作者,計算每位高頻發(fā)文作者的分數,計算期刊最終得分,見圖1。在統(tǒng)計樣本期刊的高頻發(fā)文作者時,由于中、俄文期刊的作者數量眾多,并且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將期刊全部作者按照發(fā)文量降序排列,排在后面的作者大部分在WoS數據庫中發(fā)文數量較少,甚至為零。統(tǒng)計期刊全部作者在WoS數據庫中的發(fā)文情況既費時費力,又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根據“二八定律”,選擇發(fā)文量排在前20%的作者作為期刊代表,以他們的發(fā)文情況評價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圖1 高頻作者指數算法
在計算高頻作者指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計算每位高頻發(fā)文作者的分數,需要計算該作者被WoS數據庫收錄的每篇論文的分數,并將論文的分數相加求和,得到每位作者的分數。每篇論文得分S可表示為
式中,C為論文被引頻次,fIF為收錄該論文的期刊的最新影響因子,m為論文合著作者總數,i為高頻發(fā)文作者在合著者中的排序。
論文被引頻次統(tǒng)計論文自發(fā)表以來被引用的次數??萍脊ぷ髡叩膶W術成就和對學科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發(fā)表的論文數量以及論文的被引頻次兩個方面,表明了作者的科研產出與科研能力,而被引頻次則更加能夠說明作者產出論文的質量、交流程度和學術水平[10]。每一項科學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吸取前人的經驗而完成的。當一篇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尤其是基礎研究性論文發(fā)表之后,一定會被該學科領域的同行所注意并引用。著名科學家和情報學家普賴斯[11]曾經說過:“引文能夠把全部科學論文編織成一個統(tǒng)一的網系,每一篇論文都是在其他論文基礎之上產生的,而其本身又是后來論文的一個起點”。一般而言,作者在寫作論文時,不會毫無緣由地引用一篇與論文主題沒有任何關系的文獻。作者在引用文獻時,通常出于論證自己的觀點、為論文提供背景資料等原因,或是對他人的觀點給予肯定或提出質疑。無論作者出于什么原因引用某篇論文,都說明該論文在某一方面具有價值,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這篇論文的質量。因此,論文的被引頻次可以反映論文的學術質量。同時,被引頻次作為科學價值評估工具具有成本相對較低、有效、客觀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評估論文、專利、期刊、專著、科學家、研究團隊、科研機構等的科學貢獻或價值。因此在設計高頻作者指數時將論文被引頻次作為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標準之一,利用WoS數據庫公布的論文被引頻次作為計算高頻作者指數的數據來源。
期刊影響因子是由加菲爾德于1955年提出的期刊評價指標,定義為期刊前2年發(fā)表的論文在統(tǒng)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占該刊前2年發(fā)表論文總數的比例,反映了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在計算中文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時,為了便于獲取數據,同時保證數據的準確及可靠性,選擇參照中國知網數據庫公布的“綜合影響因子”作為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吨袊鴮W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為了反映科技期刊對跨學科研究的影響,將科技期刊的引文統(tǒng)計源擴展到了人文社科類,得到綜合的統(tǒng)計源期刊?!熬C合影響因子”根據中國知網數據庫基于該綜合統(tǒng)計源期刊數據而得到。
選擇中、俄文期刊作為探究高頻作者指數在非英文期刊評價中的適用性的樣本期刊。中國作為新興的科技大國,具有一定的學術規(guī)模。中文是使用人口眾多的世界主要流通語言之一,中文期刊在華語圈,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之一,在前蘇聯(lián)雄厚的科技實力的支撐下,科研學者在許多科技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例如,圖書情報學(LIS)領域的研究方向之一——科學計量學,就是由前蘇聯(lián)學者納利莫夫和穆利欽科于1969年首次提出。盡管隨著前蘇聯(lián)解體,俄羅斯部分領域的科學研究進展逐漸變緩,但作為昔日的科技強國,今日的人口大國,俄羅斯國內的學術規(guī)模依然不容小覷,俄文期刊在俄語使用地區(qū)仍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因此認為中國與俄羅斯是非英語國家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以中、俄文期刊數據為樣本可以較為合理地探索研究高頻作者指數在非英文期刊評價中的適用性。
在確定中文樣本期刊時,根據《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CAJD)對學科的劃分,選擇中文“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外國語言文字”“口腔科學”三類期刊分別代表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三門學科。按照由中國知網公布的綜合影響因子對期刊分別按降序排列,剔除數據庫沒有公布影響因子的期刊,得到“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來源期刊35本,“外國語言文字”期刊19本,“口腔科學”期刊22本。在確定俄文樣本期刊時,為了使樣本具有可比性,選擇了俄文LIS領域期刊作為樣本期刊,與中文“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期刊進行比較。由于不同國家劃分學科存在差異,俄文數據庫中并沒有直接以“圖書情報”“圖書館”等命名的學科。但俄文數據庫也收錄了部分被WoS數據庫收錄在LIS學科下的英文期刊,而這些期刊全部被收錄在Информатика(信息學)學科下。因此認為,俄文數據庫中的Информатика(信息學)可以作為俄文LIS領域期刊的代表。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WoS、中國知網及俄羅斯科學引文索引三個數據庫。俄羅斯科學引文索引始建于2005年,2008年9月1日開始全面使用。數據庫的核心部分為俄羅斯最高學位委員會期刊目錄,是俄羅斯學術研究國家鑒定系統(tǒng)的顯性鑒定工具,展示了俄羅斯學術的真實水平。數據庫以俄羅斯最大的門戶網站——科學電子圖書館為檢索平臺,對俄羅斯學術發(fā)展、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5]。研究數據于2016年2月20日至2016年3月29日完成下載。
通過獲取數據,得到“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來源期刊35本。按照高頻作者指數的計算方法,首先統(tǒng)計每本期刊的高頻發(fā)文作者。中國知網數據庫根據自身收錄的期刊前4萬條記錄,統(tǒng)計每本期刊發(fā)文量排名前40位的作者,按發(fā)文量降序將作者名單羅列在搜索結果頁上方“分組瀏覽”欄中的“作者”一項中。對35本來源期刊分別檢索,獲取每本期刊發(fā)文量前40位的作者名單,并根據“二八定律”,選擇每本期刊排名前20%的作者作為本刊的高頻發(fā)文作者。出現(xiàn)發(fā)文量相同的情況,按并列排名統(tǒng)計。例如《中國圖書館學報》的黃俊貴、劉家真、劉茲恒三位作者的發(fā)文量均為14篇,并列排名第8位,因此《中國圖書館學報》的高頻發(fā)文作者實際有10位。統(tǒng)計每本期刊的高頻發(fā)文作者后,再統(tǒng)計每位作者在WoS數據庫的發(fā)文情況。根據WoS數據庫的檢索規(guī)則,檢索作者的論文時,作者姓名的輸入方式采取姓用全拼,名用首字母,結合作者所在機構名稱的方式檢索[16]。對于檢索結果,人工剔除掉重復或與所檢學科不相關的論文。例如檢索邱均平的論文時,作者檢索按“Qiu JunP OR Qiu JP”的形式、地址檢索按“Wuhan Univ”的形式檢索。利用檢索到的論文計算高頻發(fā)文作者得分,進而計算每本期刊的得分,見表1。
表1 “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期刊影響因子及高頻作者指數
由表1可知,高頻作者指數對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基本符合常規(guī)的定性與定量評價方法。除個別期刊外,大部分期刊兩項指標的排名相差較小,其中《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情報知識》《圖書館學研究》四本期刊的兩項指標排名完全一致。而《大學圖書館學報》《情報資料工作》《圖書情報工作》三本高質量的圖書情報學期刊在兩項指標的排名中均比較靠前?!洞髮W圖書館學報》由北京大學與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聯(lián)合主辦,由1981年創(chuàng)刊的《大學圖書館動態(tài)》發(fā)展而來,至今已有30余年的辦刊歷史,刊物質量穩(wěn)定,以其學術性、權威性享譽海內外,連續(xù)三次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同類期刊中位列前茅,連續(xù)四次被中國圖書館學會評為全國圖書館學優(yōu)秀期刊?!肚閳筚Y料工作》于1980年創(chuàng)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榮獲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秷D書情報工作》于1956年創(chuàng)刊,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辦,是中國最重要的圖書館學情報學兩棲核心期刊之一,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本學科研究生教育重要指導性刊物之一,被Ulrich(《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Lisa(光盤)和Uncover等國際著名期刊檢索系統(tǒng)收錄。這三本期刊的影響因子分別為1.829、1.494、1.365,排在第2、4、5名。期刊背景資料及其影響因子表明這三本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而這三本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得分(分別為45.317、46.343、31.259)與排名(分別為第2、1、5名)也很靠前,表明高頻作者指數作為期刊評價指標在實際運用中具有可行性。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頻作者指數與影響因子的相關性,利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20.0分析35本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與高頻作者指數排名的相關性,相關系數選擇積矩系數——Pearson相關性系數。Pearson相關性系數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0~0.33表明兩組數據間存在弱相關關系,0.33~0.67為中等相關,0.67~1為強相關[17]。分析結果顯示,兩項指標排名的Pearson相關性系數為0.742,介于0.67~1,說明樣本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與高頻作者指數排名之間具有強相關關系,見表2。由此,得出結論,高頻作者指數作為期刊評價指標,可以較為準確客觀地評價中文“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類期刊。
表2 “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期刊兩項指標排名相關性分析
**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N:樣本數量。
按照高頻作者指數的計算方法,計算每本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得分,見表3。
表3 “外國語言文字”期刊影響因子及高頻作者指數
由表3可知,《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等期刊的兩項指標排名完全一致。此外,《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外語界》《外語教學》三本期刊在兩項指標的排名中均比較靠前。三本期刊的背景資料、影響因子排名反映出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與高頻作者指數排名反映出的結論一致,說明高頻作者指數能夠較為客觀準確地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頻作者指數與影響因子的相關性,利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20.0分析“外國語言文字”期刊的兩項指標排名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外國語言文字”期刊兩項指標排名相關性分析
**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由表4可知,兩項指標排名的Pearson相關性系數為0.751,介于0.67~1,說明樣本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與高頻作者指數排名之間具有強相關關系。因此認為,高頻作者指數作為期刊評價指標,可以較為準確客觀地評價中文“外國語言文字”類期刊。
通過獲取數據,得到“口腔科學”來源期刊22本。計算每本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得分,見表5。
由表5可知,《口腔材料器械雜志》《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上??谇会t(yī)學》《口腔生物醫(yī)學》等期刊的兩項指標排名十分相近。而《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三本期刊在兩項指標的排名中均比較靠前。三本期刊的背景資料、影響因子排名反映出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與高頻作者指數排名反映出的結論一致,說明高頻作者指數能夠較為準確客觀地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表5 “口腔科學”期刊影響因子及高頻作者指數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頻作者指數與影響因子的相關性,利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20.0分析“口腔科學”期刊的兩項指標排名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兩項指標排名的Pearson相關性系數為0.449,介于0.33~0.67,說明“口腔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與高頻作者指數排名之間具有中等相關關系。筆者認為,“口腔科學”類期刊兩項指標排名間的差異可能由該學科學者的發(fā)文習慣、引用習慣等因素造成,但這些因素還有待進一步證實?;谏鲜鲅芯拷Y果及分析,認為高頻作者指數暫時不適用于評價以“口腔科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類期刊,而更適用于評價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類期刊。
表6 “口腔科學”期刊兩項指標排名相關性分析
**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前一部分的研究結果表明,高頻作者指數暫時不適用于評價以“口腔科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類期刊。為了進一步檢驗高頻作者指數在評價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類期刊的適用性,比較了三個學科樣本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得分。
由表1、3、5可知,“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最高的期刊是《情報資料工作》,得分46.343分;“外國語言文字”期刊得分最高的期刊是《現(xiàn)代外語》,得分16.045分;“口腔科學”期刊得分最高的是《口腔醫(yī)學研究》,得分97.003分?!皥D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的平均數為13.884分;“外國語言文字”期刊得分的平均數為1.919分;“口腔科學”期刊得分的平均數為30.761分?!皥D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的中位數為3.003分(《圖書與情報》);“外國語言文字”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的中位數為0.014分(《瘋狂英語》);“口腔科學”期刊得分的中位數為29.242分?!翱谇豢茖W”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無論最高分、平均分還是中位數均高于“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及“外國語言文字”期刊,并且“外國語言文字”期刊各項分值均為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口腔科學”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高于另外兩個學科,而“外國語言文字”期刊該指標得分最低。此外,從表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期刊中圖書館方向的期刊得分較低,得分為0分的期刊除《情報探索》外均為圖書館方向期刊。而“外國語言文字”期刊中則有多本期刊得分為0分。筆者認為,圖書館學與人文科學學科性質相似,受文化、地域等多種因素的限制,這幾類學科的學者相對較少地在英文期刊上發(fā)表文章。高頻作者指數基于作者在英文數據庫的發(fā)文情況統(tǒng)計期刊得分,因此人文科學類期刊該指標得分相對較低?;诖?,筆者認為,高頻作者指數更適用于評價社會科學類期刊。
基于3.1節(jié)的研究結論,結合筆者自身的學科背景,選擇俄文Информатика(信息學)期刊作為樣本數據,檢驗高頻作者指數評價俄文期刊的適用性。按照由俄羅斯科學引文索引公布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樣本期刊,剔除數據庫沒有公布影響因子,以及無法統(tǒng)計期刊作者發(fā)文情況的期刊,共得到來源期刊12本。按照高頻作者指數的計算方法,計算每本期刊的得分,見表7。
表7 “Информатика(信息學)”期刊影響因子及高頻作者指數
表7中,大部分期刊兩項指標的排名相差較小,其中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學報)、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е процессы(信息進程)、Информация и космос(信息與空間)三本期刊的兩項指標排名十分相近。此外,Форсайт(遠見)、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общество(信息社會)兩本期刊在兩項指標的排名中均比較靠前。Форсайт(遠見)于2007年創(chuàng)刊,是由莫斯科高等經濟學校下屬最大研究機構——統(tǒng)計與知識經濟研究所主辦的高質量同行評議期刊,是俄羅斯影響力最大的學術期刊之一,收錄于Scopus、SSRN、RePEc、EBSCO等數據庫中,是俄羅斯教育部推薦期刊。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общество(信息社會)由俄羅斯信息社會研究所與俄羅斯工程院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由創(chuàng)刊于1989年的Вестник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информатики и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ой техники(俄羅斯計算機科學學報)發(fā)展而來,是唯一一本持續(xù)刊登國家信息政策的俄文期刊,旨在打造一本由科學家、專家、政治家及從業(yè)人員組成的,為社會與經濟發(fā)展而研究信息通信技術的俄羅斯期刊。2008年俄羅斯聯(lián)邦政府信息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出臺,俄羅斯總統(tǒng)提出為俄羅斯融入全球信息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該期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兩本期刊的影響因子分別為1.017、0.636,排名第1、2位,影響因子得分及期刊的辦刊背景可以說明三本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而這兩本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得分(分別為4.083、2.721)與排名(分別為第3、4名)也很靠前,這說明高頻作者指數作為期刊評價指標在實際運用中具有可行性。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兩種指標的相關性,利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20.0分析這12本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與高頻作者指數排名的相關性,相關系數選擇積矩系數——Pearson相關性系數。分析結果表明,兩項指標排名的Pearson相關性系數為0.706,介于0.67~1,說明樣本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與高頻作者指數排名之間具有強相關關系,見表8。由此,得出結論,高頻作者指數作為期刊評價指標,可以較為準確客觀地評價俄文Информатика(信息學)期刊。
提出了期刊評價指標——高頻作者指數,以比較不同語種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指標適用性的檢驗結果表明,高頻作者指數更適用于評價社會科學類期刊,并且適用于評價中、俄文LIS領域期刊。通過比較中文“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期刊與俄文“Информатика(信息學)”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得分,比較了中、俄文LIS領域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見表1、7。
表8 “Информатика(信息學)”期刊兩項指標排名相關性分析
**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由表1、7可知,中文期刊中高頻作者指數得分最高的是《情報資料工作》,得分46.343分,俄文期刊中得分最高的是Прикладная информатика(應用信息學),得分僅為9.155分;中文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的平均數為13.884分,俄文期刊得分的平均數僅為2.52分;中文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的中位數為3.003分(《圖書與情報》),俄文期刊得分的中位數為1.561分。中文LIS領域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無論是最高分、平均分還是中位數均高于俄文LIS領域期刊得分。此外,從期刊數量角度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中文LIS領域期刊共35本,數量明顯高于俄文LIS領域期刊的12本。俄文LIS領域的12本期刊中,有9本期刊的創(chuàng)刊時間為2000年以后,其中Информатизация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教育與科學信息化)創(chuàng)刊于2009年,是創(chuàng)刊最晚的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也較低,僅為0.756分,排名比較靠后,位列第10,而中文LIS領域期刊中大部分都具有20年以上的辦刊歷史。因此,中文LIS領域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得分高于俄文LIS領域期刊,中文LIS領域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高于俄文LIS領域期刊。
提出了期刊評價新指標——高頻作者指數,借助權威英文數據庫Web of Science為第三平臺,在原本聯(lián)系微弱的不同語種期刊之間搭建了橋梁,為比較不同語種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提供了可行性。利用不同學科的中、俄文期刊數據,探究了高頻作者指數在不同學科、不同語種期刊評價中的適用性,比較中、俄文LIS領域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高頻作者指數更適用于評價社會科學類期刊。以中文“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 “外國語言文字”與“口腔科學”三個學科作為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代表,通過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口腔科學”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排名與影響因子排名相關系數相對較低,而“外國語言文字”學期刊的高頻作者指數得分較低,考慮到學科特點等可能因素,認為高頻作者指數更加適用于評價社會科學類期刊。
中文LIS領域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高于俄文LIS領域期刊。比較研究的結果表明,中文LIS領域期刊高頻作者指數得分在最高分、平均分以及中位數三方面均高于俄文LIS領域期刊得分。而在期刊數量方面,中文LIS領域期刊共35本,明顯高于俄文LIS領域期刊的12本,并且俄文LIS領域期刊的創(chuàng)刊時間較晚,辦刊時間短于中文期刊。因此認為,中文LIS領域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較高。
研究結果表明,高頻作者指數作為期刊評價指標,目前可以用于評價比較不同語種的LIS領域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而期刊作為學科發(fā)展的內容之一,期刊評價是學科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將對評價學科整體發(fā)展產生影響,尤其是比較不同國家學科發(fā)展狀況時,高頻作者指數可以為比較不同語種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提供參考。
[1] Garfield E. Science indexes for science: 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J].Science,1955 (122):1123-1127.
[2]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C].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6569-16572.
[3] Bergstrom C T,West J D,Wiseman M A. The Eigenfactor (TM) Metrics[J].JournalofNeuroscience,2008,28(45):11433-11434.
[4] SCimago Research Group. SCimago Journal& Country Rank[EB/OL]. [2016-01-22]. http:∥www.scimagojr.com/index.php.
[5] Moed H F. Measuring contextual citation impact of scientific journals[J].JournalofInformetrics,2010,4(3):265-277.
[6] Zitt M,Perrot F,Barré R. The transition from "National" to "Transnational" model and related measures of countries’ performanc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98,49(1):30-42.
[7] 何學鋒,彭超群. 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動態(tài)評估模型[J]. 編輯學報,2002,14(4):238-240.
[8] 楊思洛,程愛娟,李慧玲. 檔案學期刊網絡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J]. 浙江檔案,2014(11):13-17.
[9] 馬春曉,張祖堯. 影響科技學術期刊學術質量的能力因素:兼與藍華和于渤商榷[J]. 編輯學報,2010,22(3):276-277.
[10] 邱均平,繆雯婷. h指數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以圖書情報學領域中國學者為例[J]. 科學觀察,2007,2(3):17-22.
[11] 邱均平,嵇麗.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與科學評價研究[J]. 科研管理,2003,24(4):22-28.
[12] 衡曉帆,閆佳麗,汪雪鋒,等. 基于署名順序的作者活躍度比較研究[J]. 情報雜志,2013,32(11):51-54.
[13] 龐景安,趙弘. 我國合著論文分析與廣義洛特卡分布推導[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03,26(5):417-420.
[14] 劉琳. 情報學文獻作者分布規(guī)律研究(1991—2007)[J]. 情報科學,2008,26(11):1694-1698.
[15] 李學巖. 俄羅斯學術評價系統(tǒng):俄羅斯科學引文索引及其檢索平臺[J]. 中國俄語教學,2012,31(1):90-94.
[16] 吳嫻波. 《科學引文索引》網絡版的檢索規(guī)則與檢索功能研究[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06,22(1):112-113.
[17] 張?zhí)K江,陳慶波. 數據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的應用(五):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J]. 畜牧與獸醫(yī),2003,35(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