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江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北京 1000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專利保護策略研究
——以面上項目為例
張占江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北京 100020)
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為例,分析了基金成果的專利保護狀況,結果表明:科研人員對基金項目成果的專利保護意識逐漸提高,但基金項目成果的專利產出量相較于學術會議論文、期刊論文及專著數量而言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現階段專利事業(yè)的發(fā)展趨勢表明,加強基金項目成果的專利保護已是大勢所趨,同時專利保護也為科研成果的運用轉化提供了保證。重點探討了如何運用專利策略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進行保護。
自然科學基金;知識產權;專利;保護策略
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的表現形式通常有專利、專著、學術論文、商標、計算機軟件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1]。專利作為智力成果的載體,一方面通過其公開性使專利技術為公眾所知,發(fā)揮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其獨占性使專利技術為專利權人所獨占,進而使專利權人對其權利客體享有占有、使用、處分及收益的權利。隨著我國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的實施,各創(chuàng)新主體深刻體會到專利的價值,我國的專利申請量也逐年攀升,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fā)明專利申請92.8萬件,同比增長12.5%。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合理利用專利戰(zhàn)略進行有效的專利布局,運用專利制度的特點和功能對研究成果進行充分的保護,可以為研究成果運用及轉化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此外,通過在相關研究領域中超前部署一批核心技術專利,可以為后續(xù)研究工作清除專利壁壘,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產出率。然而,由已結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分析可知,我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的專利產出率相較于學術論文、專著的產出率而言還有較大差距,大量具有潛在經濟效益的高新技術成果以論文、專著的形式被無償捐獻于世界,再加上我國科研成果的專利保護力度不夠給力,無形中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本文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為例,分析面上項目結題時的專利保護概況,剖析現階段我國專利申請的發(fā)展趨勢,重點闡述新形勢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的專利保護策略,旨在為加強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的專利保護力度提供借鑒。
表1匯總了2009—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結題成果,由表1可知歷年結題項目成果中期刊論文、國內外會議論文及專著的數量處于絕對優(yōu)勢地位,專利申請量及占比遠低于相關成果。但令人欣慰的是,歷年項目成果的專利申請量自2009年起呈整體增長態(tài)勢,2013年的發(fā)明占比為4.15%,相較于2009年的1.95%,增長率高達113%。圖1顯示了2009—2013年面上結題項目數與專利產出量之間的關系,由圖1可知單項面上項目的專利產出量呈逐年增高的趨勢,2013年單項項目的專利產出量達到0.6件,與之對應,單件專利合計的項目數呈下降之勢,由2009年的3.5項降低至2013年的1.7項。
表1 2009—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結題成果統計表*
*注:原始資料中,結題項目成果還包括:獲獎情況及人才培養(yǎng)等項目,鑒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上述項目未統計在內。
圖1 2009—2013年面上結題項目數與專利產出量之間的關系
上述分析表明,科研人員對研究成果的專利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專利保護趨勢呈整體增長態(tài)勢,但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研究成果而言,專利保護狀況仍不容樂觀,反映出我國科研人員在研究過程中仍存在重論文、輕專利的思想[2],許多具有商業(yè)價值的成果以論文或其他方式被無償公開于世,甚至有些成果被競爭對手或投機者獲取后搶先申請專利,專利保護狀況的落后嚴重影響了后期研究工作的開展及成果的市場化、產業(yè)化,造成經濟效益的無形流失。
(一)我國知識產權事業(yè)發(fā)展的整體態(tài)勢要求我國科研人員在基金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專利保護
我國于2008年開始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經多年發(fā)展,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逐步健全,知識產權擁有量快速增長,以2010—2014年我國專利申請狀況為例(圖2)[3],自2010年起我國三種專利申請總量穩(wěn)步上升,專利申請總量由2010年的122.2萬件上升至2014年的236.1萬件,其中代表高技術水平的發(fā)明專利申請量也由2010年的39.1萬件上升至2014年的92.8萬件,發(fā)明專利申請量占三種專利申請總量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32%上升至2014年的39.30%(圖3)[3],發(fā)明專利申請量的年增長率均保持在兩位數。結果表明,我國的專利申請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重心繼續(xù)向技術水平較高的發(fā)明專利傾斜,我國創(chuàng)新水平、知識產權水平不斷提升。
隨著我國創(chuàng)新水平、知識產權水平的持續(xù)提高,各創(chuàng)新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在基金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專利布局來保護研究成果已是大勢所趨。專利具有攻守兼顧的效果,對己方成果申請專利,一方面可以保護自己的智力成果,防止不法分子的竊??;另一方面可以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開展掃除障礙,防止己方陷入被動侵權的境地。
圖2 2010—2014年我國專利申請量統計圖
圖3 2010—2014年我國發(fā)明專利申請占比及發(fā)明專利申請年增長率
(二)對基金成果申請專利保護是成功實現成果轉化的重要保證
專利通過其獨占性使專利技術為專利權人所獨占,進而使專利權人對其權利客體享有占有、使用、處分及收益的權利。對基金成果申請專利后,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轉讓專利技術獲得收益,進而實現研究經費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huán),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
此外,在研究成果運用轉化過程中,投資者更青睞于投資專利化的研究成果。原因在于隨著我國知識產權事業(yè)的發(fā)展,知識產權糾紛也呈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以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為例,2010年全國地方人民法院共新收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42931件,至2013年,該數據已上升至88583件,數據表明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為了最大程度地排除侵犯他人專利權的可能性,投資者往往選擇已獲得專利保護的研究成果。
利用專利策略保護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促進專利成果的運用和轉化已是科研人員不容忽視的問題。以下重點分析如何運用專利策略對基金項目成果進行有效的保護。
(一)對基金項目開展知識產權評議工作
2015年12月,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在新形勢下要建立國家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目標評估制度,圍繞國家重大產業(yè)規(guī)劃、高技術領域重大投資項目開展知識產權評議工作。知識產權評議是運用情報分析的手段從法律、技術、市場的角度對項目涉及的專利等知識產權進行綜合分析,對知識產權風險、知識產權價值及保護策略等進行評估、核查與論證,為經濟、科技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4]。
在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發(fā)過程中適時開展知識產權評議工作無疑是提高基金項目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有效方式?;痦椖康闹R產權評議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見表2)。
表2 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知識產權評議事項
如表2所示,通過對基金項目開展知識產權全流程評議,能夠較為客觀地判斷項目所處的知識產權環(huán)境、面臨的知識產權風險,以確定研發(fā)的方向和制定合適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同時為項目成果的運營及轉化奠定基礎。
(二)準確把握專利申請的類型及申請時機
根據研究成果的類型合理選擇專利申請的類型對于成果的保護至關重要。專利分為發(fā)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不同類型的專利所保護的主體也不相同。發(fā)明專利保護的技術主體是產品或方法,而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技術主體是產品,外觀設計專利則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用于工業(yè)應用的新設計。相較于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發(fā)明專利申請經過國家專利審查部門的實質審查,專利的技術含量及專利權的穩(wěn)定性較高。而實用新型專利不經過實質審查,具有授權快捷的特點。
此外,申請專利保護的時機對基金項目的實施也至關重要。在課題立項階段,研究人員應通過專利文獻的檢索,確立課題的專利侵權預警信息,為研究重點的確定提供指引。在研發(fā)階段也要根據研發(fā)進度對核心技術進行專利布局,對邊緣技術進行外圍性的保護。研究成果做出后,應在發(fā)表學術論文或專著前優(yōu)先申請專利,否則專利申請將因發(fā)明內容被論文或專著在先公開而無法被授予專利權。在成果市場化階段,應通過專利策略引導產品在市場的進入和退出,避免產品侵權現象的出現[5]。
(三)注重權利要求書的撰寫策略
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因此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是申請人切身利益的體現。
在撰寫權利要求書時允許對說明書中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或實施例作合理概括,以更加全面地保護申請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通常申請人會在說明書中公開其核心技術方案,然后圍繞其核心技術方案進行適當擴展,以便確定更大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與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方案或實施例的范圍的關系如圖4所示[6]。
圖4 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示意圖
由圖4可知,在撰寫權利要求時允許對說明書中的技術方案作適度合理的概括,但前提是所概括的技術方案必須能得到說明書的支持,而不是盲目隨意擴大保護范圍。合理概括的原則:概括后的技術方案可以涵蓋說明書所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所有等同替代方式或明顯變型方式,并且這些方法均能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并取得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效果。
概括的方式通常由上位概念概括、并列選擇概括或采用功能性限定。上位概念概括是采用說明書中記載的某一技術特征的上位概念替代該技術特征,從而擴大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并列選擇概括是采用某一技術特征的等同替代方法或明顯變型方式對該技術特征進行擴展,從而起到擴大保護范圍的作用。功能性限定是通過對某個技術特征功能的描述來代替說明書中描述的該具體技術特征,從而實現對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擴大化[6]。
(四)靈活運用發(fā)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同日申請”原則
根據《專利法》第9條第1款的規(guī)定,同一申請人同日對同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既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又申請發(fā)明專利,先獲得的實用新型專利權尚未終止,且申請人聲明放棄該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可以授予發(fā)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不經過實質審查,相較于發(fā)明專利申請,其審批周期較短,申請人可以快速獲得專利權,但其專利權的保護年限僅10年且專利權的穩(wěn)定性較差。因此,對比發(fā)明專利申請與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優(yōu)缺點,申請人可以靈活運用“同日申請”原則。如果申請人既期望快速獲得專利權又希望獲得穩(wěn)定的權利,則可以采取同日共同申請發(fā)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方法,首先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權,在先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權尚未終止且發(fā)明專利申請符合授權的條件下,申請人可以通過聲明放棄實用新型專利權而獲得發(fā)明專利權,進而實現實用新型專利權與發(fā)明專利權的銜接。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的實施,科研人員對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成果的專利保護意識逐漸提高,但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仍有待提高。就基金項目的專利保護策略而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開展全流程的知識產權評議是發(fā)現風險、規(guī)避風險的有效措施,同時應根據科研的進度準確把握專利申請的類型及申請時機,在專利申請文件撰寫過程中注重權利保護范圍的適當界定,并根據成果的類型靈活運用“同日申請”策略實現發(fā)明專利權與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無縫銜接。
[1]張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知識產權管理政策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2004,18(1):13-16.
[2]呂瑩,吳貴生.從“863”計劃專利保護談我國的高科技專利戰(zhàn)略[J].科技導報,1997(12):39-42.
[3]張占江,王良猷,李珊.“一代一路”戰(zhàn)略構想下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研究[J].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15(6):107-112.
[4]張占江,李敏,李珊.公司設立中專利權出資的風險及防范[J].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16(9):76-80.
[5]張占江,陰勝堯,張建升.論專利維權體系的構建[C].2O14年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年會第五屆知識產權論壇論文(第二部分),2014.
[6]張占江,張建升.專利申請文件中權利要求書的撰寫策略[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29(9):23-25.
(責任編輯 劉成賀)
Study on the Patent Protection Strategies for NSFC Project——An Example from General Program
ZHANG Zhan-jiang
(King & Wood Mallesons, Beijing 100020, China)
The patent protection status of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general program of NFSC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ers’consciousness of patent protection improves gradually, but the number of its patent application is far less than the number of the journal papers, scholarly monographs and the academic seminar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patent development in China, strengthening the patent protection for NFSC project will be a general trend. Meanwhile, the patent protection will also be a guarante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Patent prote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NFSC project are mainly studied.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 protection strategies
2016-10-12
張占江(1982—),男,河南駐馬店人,博士,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領域: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1.010
D923.42
A
1008-3715(2017)01-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