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摘要:尤金·奧尼爾作為美國戲劇的奠基人,在其眾多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她們都呈現(xiàn)出奧尼爾式的悲劇特色。本文試圖通過對其兩部劇作《月照不幸人》和《長日入夜行》中女主角喬茜與瑪麗的分析比較揭示奧尼爾女性觀及其人物共性并試圖追本溯源尋求其女性觀的淵源。
關(guān)鍵詞:奧尼爾;女性人物;喬茜;瑪麗;溯源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249-02
1941年完成的《長日入夜行》是尤金·奧尼爾帶有自傳色彩的代表作,這部作品描繪了一個美國家庭從早晨到深夜的生活場景,對四個家庭成員一天的活動進行了深入的刻畫,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悲劇性存在。這部劇為奧尼爾贏得了第四個普利策獎。劇中描寫一日內(nèi)泰倫一家在家庭成員之間抱怨、挖苦、爭吵、傾訴又和解的經(jīng)歷,奧尼爾塑造的母親瑪麗是劇中備受關(guān)注且最復(fù)雜的人物。劇中的瑪麗克己奉獻,努力迎合有關(guān)“賢妻良母”的規(guī)定和要求,可是她不但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幸福和快樂,相反,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后只能在瘋癲中逃避。
作為奧尼爾《長日入夜行》(1941)的續(xù)篇,《月照不幸人》(1943)承接了“社會性別角色重負下的女性經(jīng)歷”這一話題。不同的是,《月照不幸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長日入夜行》中,不堪重負的瑪麗以嗎啡和瘋癲對“賢妻良母”的角色要求進行了消極抵抗;而《月照不幸人》的女主人公喬茜卻接受并扮演了這個角色。喬茜極力將自己偽裝成一個與“賢妻良母”形象截然相反的“蕩婦”形象。摘下“蕩婦”的面具后又為吉米扮演了一個“圣母”的角色。但是不論喬茜扮演的是一個“蕩婦”還是一個“圣母”,都是一種無奈。這種無奈真實地再現(xiàn)了女性在男權(quán)社會中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
似乎這兩部劇中的女主人公有著截然相反的性格與身份,但兩者之間其實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與共性。安·霍爾(Ann C.Hall)在自己的作品《奧尼爾、品特及謝潑德劇作中的女性》中以“貞女”、“娟婦”和“救星”來定義奧尼爾、品特和謝潑德這三位著名英美劇作家作品中的婦女形象?;魻栒J為《月照不幸人》中的體現(xiàn)出奧尼爾對于女性自我犧牲精神的贊美。不管是在哪部劇中奧尼爾的女性人物都是敢于離經(jīng)叛道,反抗舊傳統(tǒng),追求自我的,這反映了奧尼爾否定傳統(tǒng)、蔑視一切現(xiàn)存的道德準(zhǔn)則的思想?!堕L日入夜行》中的瑪麗是個沖破束縛敢于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人,作品突出強調(diào)了她的夢想和回憶,象征性強調(diào)了她少女時代想成為修女或鋼琴家的愿望,但是在遇到“理想”情人時又以舍棄自己的理想為代價。瑪麗的這一特點反應(yīng)了她缺乏社會經(jīng)驗的單純一面,從中奧尼爾描繪出生活中富于幻想、天真浪漫、內(nèi)心善良的女性特點。這與安·霍爾聲稱奧尼爾劇中的女性實為“貞女”相符。奧尼爾通過劇中不同人物、以多方位敘述角度濃縮了瑪麗婚后20多年的不幸經(jīng)歷,受19世紀美國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要求影響,原先的有自己理想與目標(biāo)的少女逐漸變?yōu)閭鹘y(tǒng)的“賢妻良母”。這種“賢妻良母”的角色在相當(dāng)長的歷史時期里,不僅在美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受到了傳統(tǒng)社會和主流文化的一致推崇和贊美,成了人類歷史上有關(guān)女性的一個最大神話和謊言。在這種要求不斷自我犧牲、一心滿足他人的社會要求下,瑪麗無私的一味奉獻、不求索取,即使是在喪失自己的愛子之時,也在自己因病痛而染上毒癮之時。她的犧牲不僅體現(xiàn)在自己一味地遷就家人,缺乏個人訴求,也體現(xiàn)在家庭成員對她的冷漠上。父子們懷疑和監(jiān)視的目光、譏諷和鄙視的言行,擔(dān)心傭人會把嗎啡的事傳出去、弄得滿城風(fēng)雨,只要求母親要忠貞奉獻,而其他家庭成員卻對瑪麗的病采取逃避、醉酒澆愁的方式應(yīng)對,完全體現(xiàn)了男權(quán)社會下女性的悲劇命運。
而《月照不幸人》中的喬茜一開始雖然扮演著與瑪麗截然不同的“蕩婦”形象,但是在外在因素的裹挾下發(fā)生的,她不像瑪麗有姣好的面容與身段、良好的家庭與教育背景,她對自己的外表極其自卑。把自己稱為“難看的大塊頭”、“難看的母牛似的大胖娘們兒”。她的“蕩婦”外衣下包裹的是一顆容易受傷的心、一顆渴望真愛的心。在外喬茜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蕩婦”形象,其實內(nèi)在卻是守身如玉,這是她內(nèi)心缺乏愛與渴望被愛的體現(xiàn)。喬茜利用很多男人的虛榮心制造了一個瞞天過海的謊言和假象,劇作家在《月照不幸人》的工作筆記中做了專門說明,突出強調(diào)了她扮演“蕩婦”背后所包含的自尊;這也與《長日入夜行》中瑪麗的貞女形象相符,反應(yīng)了喬茜天真簡單、富于幻想的純潔少女本質(zhì)。對于喬茜而言,更大、更艱難的犧牲還在于她摘下“蕩婦”的面具后又為吉米扮演了一個“圣母”的角色,而后一角色的扮演和前一角色的扮演一樣,都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吉米對她的真誠好感使她充滿希望,但他對喬茜處女狀態(tài)的理想化和對這種狀態(tài)的強烈需要,使她只得接受自己的現(xiàn)狀,放棄自己的夢想,只能為吉米“犧牲自己”扮演母親兼牧師這么一個怪異的角色。這種狀況與《長日入夜行》中瑪麗的囧狀不謀而合,女性精神上被封鎖在自己的美好幻想中,而現(xiàn)實中生活在自己鋪設(shè)的婚姻牢籠里。兩個角色高度的相似性讓人驚訝,女性悲劇的預(yù)兆性體現(xiàn)無疑。
在奧尼爾筆下,喬茜是一個心地善良、富有犧牲精神的女性。當(dāng)吉米懇求她給予他一次特殊的母愛時,經(jīng)過激烈的內(nèi)心斗爭,她不顧自己的創(chuàng)傷,原諒了他的粗暴行為而且決定滿足他的要求——把他渴求的母愛獻給他。她的付出顯然是一種沒有回報也沒有希望的付出。為喜歡男人扮演母親的角色,對喬茜而言無疑是一種自我犧牲。在第三幕的結(jié)尾,喬茜幾乎被幻化為一個“圣母”:她像母親一樣溫柔而愛護地摟著悲傷的吉米,像對孩子那樣耐心傾聽他的懺悔,溫言細語地撫慰他,寬恕他一切可怕行為。這個充滿母愛和獻身精神的喬茜成了奧尼爾作品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奧尼爾在創(chuàng)作這兩種角色時給予后者極大的創(chuàng)新。
分析了奧尼爾的兩部戲劇角色似乎讓人得到這樣的一種結(jié)論:在這兩部劇中奧尼爾對女性的認識有著其固有的模式:在男權(quán)社會的背景下,社會對女性的統(tǒng)一要求是純真、堅韌與奉獻。受劇作家自身家庭條件和經(jīng)歷的影響,從前面《長日入夜行》的自傳性劇作可以窺見劇作家家庭成員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其對女性悲劇性的社會地位的認識及對母親在家庭生活中的悲劇真實體驗讓奧尼爾對這一真實發(fā)生在自身、親身體驗的悲劇刻骨銘心,因此創(chuàng)作的女性人物原型都有著和母親一樣的內(nèi)在本質(zhì)。筆下的人物也因此更加生動、逼真。但這一點反過來,也造成了很多學(xué)者對其女性觀的批評與反對,認為其思想里有著固化的男權(quán)思想,沒有跳出世俗社會對女性的不平等要求,因此認為其女性人物刻畫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與矛盾。但筆者認為正是這種建立在生活的真實性基礎(chǔ)上的體驗,才使得奧尼爾對女性賦予更多的同情。他筆下的人物都是善良、美好的化身,不正說明了奧尼爾對悲劇女性在艱苦條件下的堅毅的贊美,正像是在紅樓夢里賈寶玉提到的:女孩是水做的,男孩是泥做的,不也是曹雪芹通過寶玉之口來贊揚女性的美嗎!
總之,奧尼爾的悲劇女性觀有其自身的淵源,是社會大背景下自身真實體驗的產(chǎn)物。魯迅先生對悲劇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雖然是從反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提出,并不能概括全部,卻也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悲劇的一種創(chuàng)作模式:即讓完美的東西不完美。奧尼爾筆下的女性從最初的純真,善良,自由理想的完美狀態(tài)最終走向自我犧牲,自我束縛,精神崩潰的邊緣不正是這一悲劇式創(chuàng)作的完美體現(xiàn)嗎!
參考文獻:
[1]沈建青.瘋癲中的掙扎和抵抗——談《長日入夜行》里的瑪麗[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3,(05):62-63.
[2]劉紅艷.奧尼爾后期劇作中女性自我的迷失與自我的追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6.
[3]沈建青.夾縫中求生存:談《月照不幸人》里的喬茜[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4,(03):100-101.
The generality and origin of Eugene O'Neill's female characters
—Analysis of the Female Role in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and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ZHANG Xiao-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Abstract:Eugene O'Neill 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drama,in many of his works,shaped the different images of women,they all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eill's traged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wo heroines Josie and Mary of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and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the two plays,and reveal O'Neill's view of women and common characters,trying to trace the origin of feminism.
Key words:O'Neill;female characters;Josie;Mary;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