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文筆清麗,語言洗煉,極富真情實感。他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先生,了解先生——
一
永遠的朱自清
文/閔志麗
朱自清已經永遠離開了世人,但他那光輝的身影卻始終未曾遠離。就像一尊閃閃發(fā)光的雄偉雕塑矗立在中國文壇,須仰視才見。
一次次捧起《朱自清代表作》,凝望書中照片上他那雙透著睿智、略帶憂傷的雙眼,似乎能觸動心底潛藏的無奈和傷感。品讀他優(yōu)美的文章,竟仿佛走近了他的世界,心變得有了一絲靈氣,有了一些敏感,甚至有了一點點脆弱,但更多的是感動。
我喜歡朱自清清麗柔美的小詩,清新樸實的散文,更對先生的為人深懷崇敬之情。
朱自清的詩大多寫于二十五歲之前,他的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玄虛,用一種平白直敘的手法,娓娓道來,卻極有意境。他的《細雨》:東風里/掠過我臉邊/星呀星的細雨/是春天的絨毛呢?!跺氤摺罚何抑滥阊鄣囊黄?像輕風掠過臉上/我知道你手的一觸/像閃電穿過天上/……/笑時像一串珠光/嬌時像一綹糖……這些小詩筆觸細膩、清新,體現(xiàn)了他樸實的文風。
朱自清在創(chuàng)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散文。被選入中學教材的就有人們熟知的《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侗秤啊穼懙氖撬c父親在車站別離的情景,先生父親那略顯肥碩和笨拙的背影在他筆下變得如此可敬,僅寥寥數(shù)筆的勾畫,就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從他的散文里可以讀出他的樸素、忠厚和平淡,卻不乏美感,就像一位素面朝天的美麗女子,溫婉可人?!逗商猎律穼懙眉毮伓钚恪胺路疬h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纏綿悱惻,極富生命力。還有《綠》中對梅雨潭“那醉人的綠”的描寫,平易中飽含熱情。
朱自清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中學時代淪為一名困頓的窮學生。嚴冬來臨,只有一條破棉被的他,睡覺時需要用繩子把被子的另一端束起來。他從北大畢業(yè)后一生從教,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近懷示圣陶》一詩中有這樣的描述“兒女七八輩,東西不相睹。眾口爭嗷嗷,嬌嬰猶在乳……只恐無米炊,萬念日旁午……”便是他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雖然當時的朱自清有著名作家、學者的聲望,又是清華教授,然而他每月的薪水只能買三袋面粉。在這樣窮困的生活中,他拼命寫文章,卻拒絕為高稿酬、標榜中間路線的《新路》寫稿。國民黨當局曾幾次請他到重慶政府做官,他都不為所動。直到臨終前還囑咐家人:“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
文如其人,正是先生這樣的人品才能寫出這樣的美文。他的為人和為文成就了他,永遠感召、教育和啟迪著后人,循著他光輝的背影前行。
[賞讀]
本文雖然不長,但作者卻高度贊揚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朱自清在文學成就上最高的自然是現(xiàn)代散文,而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又與他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并且真誠對事對人的完整人格分不開的。往事如煙,光陰流逝,世事輪回,各種言論或許都不足為道,但我們有必要讓更多的人記住我們民族的傲骨,在迎接司徒雷登的喧囂中,我更愿意的是讓大家記住朱自清,永遠的朱自清。
二
訪朱自清故居
文/阿瀅
一個秋高氣爽之日,我踏上了去揚州的旅途,盡管瘦西湖畔已不見桃紅柳綠,瓊花也早已孕育出紅彤彤的果實,但古老的揚州城仍散發(fā)出一種迷人的魅力,難怪使得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于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瑰麗的詩篇。
我到揚州有一個愿望,就是帶著朝圣般的心情去拜謁朱自清故居。然而,當我打的前往時,司機竟不知朱自清故居在哪兒,問了幾個人都不知道,心里不禁生出一陣悲涼。出租車轉了大半個城區(qū)也未找到。后來,一位老者聽說我找朱自清故居,主動告訴了我具體位置,出租車進不去,又租了一輛人力三輪車帶我前往。三輪車在不足兩米寬的巷子里拐來拐去,好久才在安樂巷27號找到了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故居門朝東,進門向北開一八角門,內有一極小的院子,有客房兩間,是朱自清的住處,里面有條幾、太師椅、書柜等。朱自清故居的內室窗前置有一桌,上有朱自清用過的筆、硯、筆架、墨盒等,桌上有一小牌,注明這些物品是由朱自清的兒子朱喬森捐贈的。臥室內的雕花木床上有一印花被,可以看出朱自清生活的節(jié)儉。當年他在清華大學教書時,由于沒錢買棉袍,便去買了一件馬夫穿的那種氈披風,白天穿著為學生授課,晚上鋪在床上當毯子。日后,這披風成了朱自清生活清貧的標志而多次被他的朋友寫進文章里。
故居的二道門內有一約10平方米大小的天井,布局為正室、東西廂房及南房。正室中堂掛有康有為的一副對聯(lián):“開張?zhí)旄唏R,奇逸人中龍”。東廂房是朱自清父母及兩個女兒的臥室。提起他的父親,不由得讓人想起朱自清的那篇著名散文《背影》。1917年冬,他的祖母去世,他隨父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與父親同車至浦口車站分手?!侗秤啊穼懙木褪悄谴畏謩e時的情景,那胖胖的身子穿過鐵道,艱難地爬上月臺的背影,時常浮現(xiàn)在作者眼前,不由得生出對父親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恩之情。
如果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美文的話,那么,《背影》就是散文中的極品了。《荷塘月色》多少有些做作,而《背影》全是口語化寫作,達到了一種極高的境界。散文家林非說:“《背影》用樸素和流暢的文字寫出了一種異常真摯與至誠的情感,這又是談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夠達到這一點,肯定就會長久地打動讀者的心弦?!?/p>
西廂房是朱自清庶母的臥室,南房三間分別是兒子和傭人住處。正室開有后門,后院是后來建成的朱自清資料陳列館,館內設有朱自清塑像、朱自清生平資料圖片展板及部分朱自清的著作。
朱自清曾為他的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揚州中學)寫過一首校歌:“浩浩乎長江之濤,蜀崗之云,佳氣蔚八中。人格健全,學術健全,相期自治與自動。欲求身乎試豪雄,體育須兼重。人才教育今輝煌,努力我八中?!彼岢烁窠∪?,而且身體力行。他原名自華,取自蘇東坡“腹有詩書氣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為了潔身自好,勉勵自己不與他人同流合污,遂改名自清。
盡管我的書齋里藏有各種版本的朱自清著作,趁這次尋訪朱自清故居之機,我還是從那里購買了一冊2002年1月華夏版口袋本《荷塘月色》,并請工作人員蓋上了“朱自清故居”紀念章。離開時,在朱自清故居門口拍了一張照片,把朱自清故居永遠地攝進了我的記憶里。
[賞讀]
這是一篇文筆優(yōu)美的游記作品。文章以游朱自清故居為主線,以時間為順序,向我們交待了朱自清故居的一些基本情況。文章在寫作上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順序清晰,層次井然。文章寫作時重點以移步換景為序,先由一道門“進門向北開一八角門,內有一極小的院子,有客房兩間,是朱自清的住處,里面有條幾、太師椅、書柜等”寫起,緊接著又寫二道門“故居的二道門內有一約10平方米大小的天井,布局為正室、東西廂房及南房”,然后又交待西廂房、南房、正室、后院等情景,這樣既使景物呈現(xiàn)變化的動態(tài),又使一景又一景之間的銜接自然,有層次感。二是融入真情,以情感人。作者寫作本文既兼顧了“記游”的一面,又兼顧了抒情的一面。在描寫故居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進文章的字里行間,做到既有所見所聞,又有所思所感,這樣就使得文章更具有了感染力。情真文才美,只有情真,才能給讀者美的享受。
三
求“真”的朱自清
文/張達明
1927年7月,朱自清發(fā)表了寫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關于“月下荷塘”的描寫: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了一位名叫陳少白的讀者來信,毫不客氣地對朱自清指出,那段“月下荷塘”的描寫嚴重失真,樹上的蟬在夜里是從來不叫的。對于這位普通讀者的質疑,朱自清沒有置之不理,而是非常重視,并決心要把此事的真相弄個明白。朱自清在查閱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無果后,又詢問了很多朋友,又寫信請教昆蟲學教授劉崇樂。劉崇樂在翻閱大量書籍后,摘抄了一本書的話拿給朱自清,該書作者說,蟬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時候,作者本人就親耳聽到過月夜蟬鳴。
朱自清在準備給陳少白回信時,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劉崇樂教授是位治學非常嚴謹?shù)目茖W家,他雖然拿來了關于這個問題的記錄,自己其實并沒有表態(tài),如此看來,書上那一段記錄也許是個例外。
于是,朱自清給陳少白回信說,自己請教了昆蟲學專家,專家和你的看法一致,蟬在夜晚是不叫的。并表示如果以后《荷塘月色》再版時,要刪掉月夜蟬聲的句子。
朱自清寄信后很長時間,沒有得到陳少白的回音,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后的第二年,才在正中書局出版的《新學生》月刊上,看到陳少白發(fā)表的一篇針對蟬在夜晚是否會叫的專文。文中不但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還引用了北宋詩人王安石《葛溪驛》中的詩句“鳴蟬更亂行人耳”,更正了此前對朱自清描寫夜晚蟬鳴的質疑。
朱自清也非常關注這方面的知識,而且曾兩次親耳在月夜聽到了蟬聲,也就是說,蟬在夜晚會叫的描寫沒有錯。
朱自清于1948年專門寫了題為《關于(月夜蟬聲)》的短文,感慨道:“我們往往由常有的經驗作概括的推論。例如,由有些夜晚蟬子不叫,推論到所有的夜晚蟬子不叫,于是相信這種推論便是真理。其實是成見。這種成見,足以使我們無視新的不同的經驗,或加以歪曲的解釋。我自己在這里是個有趣的例子?!?/p>
這件事在他人眼里也許微不足道,但對一貫治學嚴謹?shù)闹熳郧鍋碇v,卻容不得半點的瑕疵。這不僅反映了他對“真”的執(zhí)著追求,更體現(xiàn)了一個大家視普通讀者為上帝的高貴品德。
[賞讀]
讀了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示,讓我們認識到“求真”精神是學習和事業(yè)的成功基礎。在求學、做事、為人等方面,“求真”的態(tài)度是第一位的。我們探求真理,認識世界,是為了運用真理,改造世界。運用真理,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