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婕婷
一、建設心理委員隊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心理委員”是我國借鑒西方國家和港臺地區(qū)“朋輩心理咨詢”模式的經(jīng)驗而創(chuàng)建形成的。在學校中建立心理委員隊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學生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朋輩心理互助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利于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構建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長效機制。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在建設心理委員隊伍的探索和實踐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了許多相應研究。然而,對于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尤其對中職學校心理委員隊伍建設的探索卻寥寥無幾。
中職生的年齡在15~18歲,正處在青春期,身心發(fā)展到達一定程度,曾有心理學者用“暴風驟雨般”來形容這個充滿活力、挑戰(zhàn)和困惑的階段。他們希望獨立、渴望自由,又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尋求他人的關注。相比普通高中學生,中職生的學業(yè)壓力并不算大,但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心理特點:情緒不穩(wěn)定,自控能力較弱,對集體活動置身事外;缺乏應有的積極理想和追求,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不振,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自由散漫;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態(tài)度不夠認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缺乏合理自我意識,存在自我評價不當?shù)默F(xiàn)象;在就業(yè)擇業(yè)上普遍存在擇業(yè)依賴心理和焦慮心理,擔心自己的學歷低,專業(yè)技能水平低,缺少人生目標,對社會感到迷茫。面對正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然而僅憑學校主管領導、班主任或心理教師的一己之力畢竟有限。在中職學校建立班級心理委員隊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心理委員的工作能否順利有效地開展,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委員隊伍是其關鍵所在。
二、班級心理委員的選拔
(一)選拔標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專業(yè)性和技巧性很強的工作,所以,在選拔心理委員時要對他本身的心理素質、工作能力、知識儲備、人格特點等進行多方考查。心理委員的選拔標準主要有: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熱愛心理健康工作,熱心班級工作,具有風險服務意識;為人樂觀、開朗,心理健康狀況良好;關心同學,樂于助人,在學生中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善于與人溝通,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勤奮刻苦,學習成績良好;愿意接受一定課時的專業(yè)知識訓練;能嚴守心理委員職責的相關規(guī)定等等。
(二)選拔方式
心理委員是一項長期的、連續(xù)性的工作,人選的固定能夠更好地使他們在知識儲備和技能訓練上具有全面性,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班級心理委員的選拔應該放在學生個人心理檔案建立之后, 向全體學生宣傳介紹班級心理委員的工作性質, 要選取沒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與其他班干部崗位相比班級心理委員對于大多數(shù)中職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職位,在不了解工作要求和內(nèi)容的前提下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對崗位的全面宣傳和介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有利于合適人選的選拔;根據(jù)個人意愿,結合學生以往簡歷和個人情況, 選取對心理委員工作有興趣、具有愛心、做事細心的學生擔任心理委員。對于不同專業(yè)和不同班級, 心理委員的設置也可以靈活調整。首先,每班通過自愿報名的方式產(chǎn)生心理委員候選人;其次,心理委員候選人接受班級同學民主選舉并獲得多數(shù)同學支持者,報由班主任進行考查;之后,班主任對他們從學業(yè)成績、人際關系、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考查合格者報送心康中心;最后,被初步確定為心理委員的學生必須接受心康中心教師面試和綜合入職培訓并獲得合格后,方可稱為正式的心理委員。一般而言,根據(jù)以上遴選途徑和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每班至少一名,也可配備男、女各一名心理委員,必要時可配備多名心理委員。
三、心理委員的培訓
(一)培訓內(nèi)容
其一,心理委員的工作職責
主要有: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積極提升同學與自身的心理素養(yǎng);關心同學,認真觀察并及時向班主任反映本班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情況緊急則直接報心康中心;落實學校安排部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務,協(xié)助心理教師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主持制定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業(yè)務培訓和活動,促進自我成長;嚴格遵守保密原則,等等。
其二,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
培訓對心理委員來說,不僅可以幫助他們豐富專業(yè)知識,提高從業(yè)技能,而且是幫助他們建立身份認同、明確責任意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心理委員要認識到自己就是在班級專門開展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和教育工作的學生骨干,是負責及時發(fā)現(xiàn)班級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及時向班主任和心理老師匯報的班委成員。為此,自己應扮演好同學心理健康的信息收集者、知識宣傳者、活動組織者、朋輩輔導者等角色。當心理委員能夠從心底里認同自己即將從事的工作,體會到這個崗位的重要性和意義時,便會內(nèi)化為一種職責意識,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尋找可用資源,并在服務他人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得自我成長。
其三,心理委員的必備知識與技能
主要包括:基礎心理學知識;心理學流派及發(fā)展歷史;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理論;心理輔導的技巧與訓練;朋輩心理輔導的基本原理與常用方法;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中學生心理疾病的識別、心理危機的預防;各種專題培訓,如中學生人際關系、情緒管理、考試焦慮等等。總之,心理委員要認真參加每次的培訓,掌握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不斷提高專業(yè)能力,更好地為同學提供心理服務。
淺談中職學校心理委員隊伍的建設
其四,積極開展團體輔導和朋輩輔導實踐訓練
團體輔導和朋輩輔導是一項特殊的心理咨詢形式,可促進學生獲得正確的觀念與適當?shù)膽B(tài)度,這有助于解除學生遇到挫折時產(chǎn)生的煩惱和憂愁感,在情緒穩(wěn)定上更加成熟。團體輔導和朋輩輔導可針對不同時期開展主題鮮明的團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使學生在活動中模仿某些新的行為和技巧,養(yǎng)成積極面對問題的態(tài)度,促進個體的健康發(fā)展。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是近代西方科學教育思想的倡導者,通過對孩子天性的透徹分析和妥善駕馭,他提出了快樂教育。為了能使心理委員在預防班級矛盾激化方面做得更好,在心理委員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時,采用快樂學習的方法;在心理委員培訓工作中,利用各種小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更樂意做好本職工作;在心理委員工作方法的指導上,以及他們在班級內(nèi)開展工作時,都應采用快樂教育的方法。
(二)培訓方式
心理委員培訓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既要進行入職培訓,又要進行在崗培訓。心理委員的培訓要堅持方法多元化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培訓過程中循序漸進、分類指導,注重培養(yǎng)心理委員的個人成長能力。具體的培訓方式主要有理論授課、案例教學、心理講座、體驗訓練和個案分析等,可根據(jù)不同培訓內(nèi)容進行具體選擇,比如,心理學理論知識是心理委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礎,最好采用理論授課的方式培訓,以使學生真正掌握其基本理論。又如,進行體驗式培訓時心理委員培訓的關鍵點,可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激勵自我、和諧人際關系、調控情緒等心理訓練活動,使其自我察覺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得以發(fā)展與提高??傊?,通過培訓要使心理委員基本能發(fā)揮兩項職能:一是發(fā)現(xiàn)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能夠快速反應,進一步實施干預;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通過心理危機干預系統(tǒng)滲透到學生中。
四、班級心理委員的管理
(一)管理模式
在班級心理委員管理體系中,應該建立“德育領導——學生處——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班主任——心理委員”的層級管理模式,班主任進行日常規(guī)范管理,心康中心進行業(yè)務管理。也就是說,心理委員可實行雙重管理,在行政上按普通學生干部的要求進行管理,在業(yè)務上接受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指導管理。
(二)考核機制
學校要認真做好心理委員的管理考核工作,以促進其工作積極性的提高。在管理中要加強制度建設,對心理委員的工作職責、工作原則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建立心理委員激勵機制和考評體系,將心理委員參加培訓情況、心理輔導工作情況、日常工作開展情況作為考評指標,堅持自評與他評、效果評估與過程評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等多種評估考核模式,對成績突出的心理委員要進行表彰獎勵。
(三)激勵措施
在心理委員培訓工作和各類活動的開展中,可以采取多種激勵措施, 激發(fā)班級心理委員的工作熱情。比如,在崗前培訓結束后,對合格的心理委員頒發(fā)聘書,在每階段的培訓和考核之后,可以評選優(yōu)秀學員;在培訓活動中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心理委員增加德育分數(shù),在每學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考核中,評選優(yōu)秀班級心理委員;在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評選優(yōu)秀組織獎等。對于獲獎的班級心理委員給予物質獎勵和培養(yǎng)優(yōu)先權等。這些激勵措施不僅能提高心理委員學習和工作的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威信和吸引力,促進班級心理委員更好地開展工作,同時也能擴大心理委員在普通學生中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學生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