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紹琴
俄羅斯莫斯科,民眾在外交部外獻花,悼念遇難大使卡爾洛夫
索馬里摩加迪沙汽車炸彈事件現(xiàn)場
2016年11月4日,土耳其以“煽動群眾反對政府”為名逮捕屬于反對黨人民民主黨的兩位主席以及10位議會會員,在土耳其政界引起軒然大波。安卡拉、伊斯坦布爾等多個城市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游行抗議活動。民權活動者稱這是“埃爾多安試圖在國內清除民主制度的關鍵一步”。而早前7月15日午夜,土耳其武裝部隊的“一小撮”軍人則封鎖了安卡拉和伊斯坦布爾,企圖發(fā)動軍事政變。短短幾個小時之后,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總統(tǒng)埃爾多安相繼宣布挫敗叛亂且土耳其局勢得到控制,隨后開始徹底地肅清與叛亂有關人員。這場未遂的軍事政變以其僵持時間之短、政府應對手段之奇令世界咋舌。政變未遂之后,主持修改憲法的議長卡拉曼的“去世俗化”言論,更是挑動了土耳其國內敏感的神經,是堅持世俗化還是重溫宗教舊夢,土耳其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國父”凱末爾與土耳其的世俗化
從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開始,伊斯蘭教就成為帝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奧斯曼蘇丹不僅是帝國的最高行政首領,更是最高的宗教領袖,有顯赫征伐史的奧斯曼帝國軍隊更是以其驍勇善戰(zhàn)和對伊斯蘭教的虔誠而被稱為“信仰武士”。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蘇丹“法蒂赫”(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下君士坦丁堡,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并定都于此,開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一直到17世紀,奧斯曼帝國都是地跨亞非歐三洲的伊斯蘭教大帝國。
17世紀后期,帝國既需要應付來自西方哈布斯堡王朝的威脅,還要面對來自什葉派的挑戰(zhàn),帝國也因為宗教和保守知識分子占上風而
裹足不前。但在經過“坦齊馬特”運動、“青年土耳其黨人”等效果甚微的改革之后,現(xiàn)代化已經在土耳其生根發(fā)芽。在隨之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土耳其加入同盟國陣營作戰(zhàn),但最終未能逃過戰(zhàn)敗的結局。在面臨民族危亡之刻,奧斯曼蘇丹的軟弱無能展露無遺,土耳其歷史舞臺上的主角開始易主為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者——凱末爾。
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軍隊在擊退希臘以后,開始對帝國落后和腐敗的根源進行反思,并最終將矛頭直指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君主神權制,于1922年起分兩步先后廢除了蘇丹制度和哈里發(fā)制度,并于1923年10月29日正式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定都于安卡拉,開始實施立憲民主制,土耳其從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世俗化之路。
凱末爾深知伊斯蘭教在土耳其已經不僅僅是宗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因此在世俗化改革中,他采取了脫胎換骨式的變革。首先,宣布撤銷伊斯蘭教法代之以新法,并成立隸屬于總理府的宗教事務局,將世俗權力置于宗教之上。其次,在伊斯坦布爾大學開設神學院或者專門開設特殊學校來培養(yǎng)世俗化的神學人才。在社會習俗上,廢除了傳統(tǒng)的宗教服飾,代之以西式服裝與便帽;廢舊歷,采用西式歷法和紀元。在語言上,以新編土耳其語取代阿拉伯語和混雜突厥語。為了配合世俗化的進程,《古蘭經》被翻譯成新文字版,并在祈禱和布道時采用土耳其語。在所有世俗化的改革中,凱末爾都是采用頒布法令的形式,以法律的形式將改革確立下來。這種以法律手段推行的世俗化于1928年刪除憲法中“伊斯蘭教是國家宗教”和“教法規(guī)則則由大國民議會貫徹實施”而達到頂峰,并在1937年將以世俗化為重要內容的凱末爾主義寫進憲法,至此土耳其的世俗化已基本成型。
在穆斯林占總人口99%的土耳其,凱末爾的世俗化實現(xiàn)了上至伊斯蘭性質的君主神權制度,下到土耳其民眾著裝、用語等全面的去伊斯蘭化,取而代之的是全面西式的世俗化體系,這除了依靠凱末爾過人的智識和魄力以外,他所領導的強有力的土耳其軍隊是其世俗化成功的關鍵支柱,更是其世俗化得以持續(xù)的守護者。在軍隊的支持和凱末爾的個人魅力下,迅速而又徹底的世俗化使土耳其一度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明燈”,但這盞明燈在“國父”凱末爾逝世后逐漸蒙上了宗教的舊塵。
世俗化力量的式微及其與宗教的妥協(xié)
1938年凱末爾去世后,伊斯梅特·伊諾努成為土耳其第二任總統(tǒng),共和人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也逐漸被打破。在1950年的大選中,反對黨民主黨以絕對優(yōu)勢單獨組閣。上臺后的民主黨對伊斯蘭教采取了比較溫和的態(tài)度,開始放寬對宗教的束縛。在民主黨執(zhí)政期間,土耳其政府開始允許民眾用阿拉伯語做禱告,并允許新修清真寺。1950年10月,更是將宗教教育列為必修課。民主黨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悅了農村和社會底層的穆斯林,在1957年大選時取得了47%的選票,在議會中占有424個席位,比共和人民黨多了200多個席位,極大地威脅了后者的政治勢力。作為凱末爾政治遺產之
一的共和人民黨,雖逐漸在選舉中處于不利地位,但軍隊仍是保持土耳其世俗化最可靠的依賴。在此背景下,土耳其軍隊前陸軍總司令杰馬勒·古爾塞勒領導推翻民主黨政權的軍事政變,并在新憲法出臺以及1961年大選、共和人民黨與正義黨組成聯(lián)合政府之后,信守承諾迅速還政于民。
雖然在軍隊的干涉下,捍衛(wèi)凱末爾世俗化遺產的共和人民黨在失勢11年以后重返土耳其政治中心,但土耳其政治中多黨制趨勢也愈演愈烈。面對日益激烈的黨派斗爭,為了爭取更多選票,很多政黨開始觸動宗教這根最敏感的神經來贏得民眾的支持。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公開表達伊斯蘭教傾向的政黨也開始在土耳其政壇活躍,民主行動黨和民族秩序黨便是最典型的例子。1971年5月21日,土耳其憲法法庭不得不宣布取締民族秩序黨。
隨著民族秩序黨這一宗教色彩濃厚的政黨的出現(xiàn),土耳其政治就像打開了的潘多拉盒子。被取締的民族秩序黨經過一番喬裝打扮,以救國黨的名號出現(xiàn)在土耳其政壇,經過1973~1979年幾次波折的選舉以后,救國黨與正義黨組成聯(lián)合政府,但不到一年,便在土耳其軍隊“忠于凱末爾主義”的口號下被廢除,救國黨也在這次軍事政變中被取締。在短短3年以后,救國黨又以繁榮黨為名再次出現(xiàn),自此繁榮黨在土耳其政治中扶搖直上,并在經歷1996年組閣挫折后,與正確道路黨組成聯(lián)合政府。因為“辛詹事件”和土耳其軍隊的壓力,執(zhí)政不到一年的聯(lián)合政府垮臺,總理埃爾巴坎向總統(tǒng)提交辭呈,繁榮黨也由此被取締。被取締的繁榮黨在經過1998年美德黨的短暫過渡以后,于2001年7月8日組成以埃爾多安為主席的正義與發(fā)展黨(簡稱正發(fā)黨),并在2002年的大選中獲勝,于2003年組建新政府,埃爾多安出任總理,并分別在2007年和2011年贏得大選,單獨組閣至今。連任3屆總理的埃爾多安也在2014年8月10日成功當選為土耳其總統(tǒng)。
隨著埃爾多安在土耳其政壇的活躍以及正發(fā)黨勢力的鞏固,由凱末爾開始的世俗化也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式微。為了對付軍隊這一世俗化的守衛(wèi)者,埃爾多安先后于2008年和2012年與費圖拉·居蘭聯(lián)手 “清洗”軍隊。至此,土耳其軍隊元氣大傷。宗教也逐
漸從世俗化權力之下解脫出來,成為一支與世俗化權力比肩的力量。
未遂政變與土耳其的未來
2016年7月15日半夜至16日凌晨的未遂軍事政變致使237人死亡、2191人受傷,總統(tǒng)埃爾多安指控此次政變的幕后主使為伊斯蘭運動領導人費圖拉·居蘭。自土耳其建國以來,軍隊一直被稱作世俗化的“守護者”,而今,軍事政變的幕后推手竟變成伊斯蘭領袖,土耳其的世俗化將何去何從?
在未遂軍事政變發(fā)生之后,埃爾多安進行了一場迅速而徹底的“肅清行動”,波及軍隊、行政機構、司法機構、媒體、醫(y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除此之外,國會議長卡拉曼開始主持修訂新憲法草案的工作,他在一場討論伊斯蘭文化復興會議上的“去世俗化”言論,在國內外引發(fā)軒然大波,安卡拉甚至發(fā)生民眾街頭抗議事件,警方動用催淚瓦斯方才平息。與卡拉曼屬于同一政黨的總理耶爾德勒姆和總統(tǒng)埃爾多安立即與他劃清界限,并反駁了他的言論,表示土耳其憲法將依然是一部世俗化的憲法,正發(fā)黨發(fā)言人也表示該黨將堅持“自由化的世俗主義”,而且該黨目前沒有實質性的“去世俗化”的嘗試。繼承凱末爾政治衣缽的共和人民黨分別在2015年6月和11月的兩次議會選舉中贏得了25%和25.4%的選票,成為最大的反對黨,這也證明世俗化力量在土耳其仍有很大的影響。
從伊斯蘭色彩濃重的政黨崛起到現(xiàn)在堅持“自由化的世俗主義”并且單獨組閣13年的正發(fā)黨,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凱末爾激進世俗化向溫和世俗化的轉變,從而平衡了土耳其宗教與世俗的關系:既考慮了土耳其人口中99%的穆斯林,又承認世俗化對土耳其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的推動作用。但目前已集軍方、情報等大權為一身的埃爾多安,對土耳其未來宗教與世俗的關系有更大的發(fā)言權,這也大大增加了土耳其世俗化的變數(shù)。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