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莉 (解放軍政治學院 710000)
陳雨薇 (西北大學圖書館 710127)
馬光華 (西北大學圖書館 710127)
李玉芳 (青海省民族歌舞團 810000)
富 爽 (西安外事學院醫(yī)療系 710000)
抗戰(zhàn)時期,黨的文藝事業(yè)與軍隊政治工作建設(shè):拂曉劇團
王文莉 (解放軍政治學院 710000)
陳雨薇 (西北大學圖書館 710127)
馬光華 (西北大學圖書館 710127)
李玉芳 (青海省民族歌舞團 810000)
富 爽 (西安外事學院醫(yī)療系 710000)
新四軍拂曉劇團是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斗在鄂豫皖蘇及“黃泛區(qū)”的一支我軍的文藝團體,它在鼓舞全國軍民抗戰(zhàn)中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激勵作用,其創(chuàng)作并演出的作品雅俗共賞、體現(xiàn)抗戰(zhàn)文化、軍隊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為我黨、我軍政治工作建設(shè)之碩果;在其前身的紅軍時期的文藝宣傳隊及工作,也起到了“提高戰(zhàn)斗力”等作用。筆者且認為:新四軍拂曉劇團且為總政歌舞團、總政話劇團的前身,或者說是重要組成部分。
拂曉劇團;文藝事業(yè)建設(shè);軍隊政治工作;彭雪楓;抗戰(zhàn)文化;丁零舞;紅色娘子軍
2015年,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及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第七十周年,“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共產(chǎn)黨倡導的、國共合作的、一場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惫P者撰寫抗日戰(zhàn)爭中的新四軍《拂曉劇團》,以獻給為抗日戰(zhàn)爭作出貢獻甚至付出生命的先輩們。
拂曉劇團誕生于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地點為河南省南陽地區(qū)確山竹溝鎮(zhèn),創(chuàng)建人為新四軍優(yōu)秀指揮員彭雪楓同志?!翱谷諔?zhàn)爭時期,淮北流行著這樣的話:彭師長,有三件寶,拂曉劇團,騎兵團,還有一個拂曉報?!?/p>
據(jù)一位同學的母親——在安徽省參加新四軍拂曉劇團的一位老文藝兵追憶說:拂曉劇團成立后,主要跟隨新四軍主力部隊與日寇及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等迂回戰(zhàn)斗、宣傳在“黃泛區(qū)”、河南省東部、安徽省北部(淮北、皖北)、江蘇省大部地區(qū),——此乃也是我軍游擊戰(zhàn)爭的一個真實體現(xiàn)。同學母親還說:陳毅元帥的夫人張茜曾在此劇團有過短暫的文藝兵經(jīng)歷,之后去了另一新四軍戰(zhàn)地服務團工作……
文化藝術(shù)工作是我們黨的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軍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文武雙全”的新四軍指揮員,彭雪楓同志既有軍事才能,還有政治文化素養(yǎng),因此成立了《拂曉劇團》,作為鼓舞鄂豫皖蘇人民和新四軍指戰(zhàn)員樹立“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的文化宣傳工具,“雪楓同志……是我們黨的一位著名的軍政雙全、文武兼?zhèn)涞摹〔拧?。……他反對單純軍事觀點,他認為要奪取革命的勝利,光靠打仗是不行的,還必須有經(jīng)濟工作、政治工作、文化思想工作等各個方面的密切配合?!€把‘拂曉劇團’看作有力的宣傳群眾的工具,時常給以關(guān)心指導?!薄把魍尽苤匾暡筷犞姓谓逃麄鞴ぷ?,于是建立了‘拂曉劇團’?!?/p>
上述這些文獻說明了以下幾點:
1.彭雪楓同志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創(chuàng)立了新四軍《拂曉劇團》
2.彭雪楓同志既有軍事才能,又有政治文化素養(yǎng),創(chuàng)立《拂曉劇團》是為了鼓舞全國軍民抗戰(zhàn)的決心。
3.軍隊文藝工作是軍隊政治工作建設(sh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的文化宣傳建設(sh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4.拂曉劇團的建立,也體現(xiàn)了彭雪楓“文化建設(shè)”思想。
《拂曉劇團》創(chuàng)立于抗日戰(zhàn)爭初期,時間應在1938年6月“黃河被炸堤壩”之前——因為那時他們已在河南省及平原省(含現(xiàn)河南焦作、安陽、河北邯鄲、山東菏澤等地)等多處進行文藝演出——曾聽父輩及老家人講,該劇團在蔣介石扒黃河之前,曾在我們家鄉(xiāng)——黃河以北、太行山腳下的平原省焦作地區(qū)(現(xiàn)劃河南?。┻M行過文藝演出:演出的劇目是街頭歌舞劇《放下你的鞭子》:一位女戰(zhàn)士裝扮成賣藝人在街頭悲憤的歌唱:
“高粱葉子清又清,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
九月十八又來臨,東北各地起了義勇軍,打擊日偽軍,……
攻城奪路真英勇……”
唱著、唱著就倒下了(因沒有吃飯),這時老板舉起鞭子抽打唱歌的女子……忽然有一人站出來,怒吼道:“放下你的鞭子”……該情景在電影《大河奔流》中,新四軍女戰(zhàn)士宋敏(李秀明扮演)演出了唱歌的女子,……其它影視劇中也多有展現(xiàn)——它是宣傳抗日的劇作。
劉敏將軍所編文獻認為:“《拂曉劇團》最初是彭雪楓領(lǐng)導的新四軍游擊支隊的劇團,成立于1938年11月?!?/p>
地點為:河南省南陽地區(qū)(彭雪楓的家鄉(xiāng))之確山竹溝鎮(zhèn)。
《拂曉劇團》中,女兵編制約占百分之七十。他們基本上是邊打仗、邊生產(chǎn)、邊演出的——既是戰(zhàn)斗隊,又是工作隊,還是宣傳隊。
《拂曉劇團》是在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中,戰(zhàn)斗宣傳在“黃泛區(qū)”及鄂豫皖蘇區(qū)的一支強有力的宣傳隊伍。據(jù)我同學的母親——一位新四軍“拂曉劇團”的老戰(zhàn)士曾講過:抗戰(zhàn)初期,他們深入老百姓的村莊,教唱抗戰(zhàn)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在太行山上”“義勇軍進行曲”等,后又編寫創(chuàng)作了歌曲《騎兵團之歌》、歌舞《山那邊啊,好地方》等,以鼓舞人民堅持抗戰(zhàn)的決心,編寫并演出了美麗而動人的舞蹈《窗花舞》,……根據(jù)真實情況編寫并演出了話劇《丈夫去當兵》——原名《誰去參軍打鬼子,我就嫁給誰》,劇情簡單如下:一位“村花”,有許多個追求者,她提出了條件:日本鬼子已打到了家門口,誰去參加新四軍打鬼子,我就嫁給誰,終于有三位年輕人參加了新四軍去打鬼子,而這位“村花”最終選擇了(訂婚)第一個報名參加新四軍的青年人……。該劇的演出,鼓舞了不少青年都去參軍打鬼子了。
其中還有最著名的《流亡三部曲》是新四軍拂曉劇團的拿手曲目,請看下面一段文藝作品的描寫:
“人群中間空出了一塊圓場地,二十多個新四軍戰(zhàn)士站成三排,最前頭一排全是女兵,……最前面站著一個女兵,……只見她麻利的向觀眾敬一個禮,清了清喉嚨便唱了起來,她先唱的是《流亡三部曲》的第一部《離家》……
誰使我們流浪?
誰使我們逃亡?
誰使我們國土淪喪?
誰使我們民族滅亡?
歌中的四句問話又使顧琪清醒過來,她噙著淚水,緊咬嘴唇,看看唱歌的女兵,感情完全和歌聲融合在一起了?!?,哥哥當了新四軍,我也要當新四軍,就像這些大姐姐一樣,當女兵。對,當女兵去!”
上述這段描寫,真實體現(xiàn)出了文藝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與感召力——“我(顧琪)也要當新四軍,……當女兵去!”
1938年6月,國民黨部隊為阻止日軍西進,在河南鄭州花園口炸開了黃河大堤,的確使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難以行進,但在另一方面,造成了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四十四個縣的約一千萬百姓遭了秧,出現(xiàn)了“黃泛區(qū)”,許多百姓向西逃向了陜西等地,向南逃向了湖北等地,向北越過黃河,逃向了平原省等地……有些百姓已無法轉(zhuǎn)移,他們就在蘆葦蕩和“水窩子”里、高坡地等艱難的生活著!這時,彭雪楓命令“拂曉劇團”的演員們前去“黃泛區(qū)”乘著小船為那里的災民巡回演出,鼓舞他們生活下去的信心……并通過各種文藝形式向災民們宣傳:只有打走日本鬼子,他們才能回到家鄉(xiāng)的土地上,過上幸福安寧的日子……在此文藝宣傳和感召下,不少災民、難民的青年男女參加了新四軍及抗日游擊隊,或者為新四軍的抗戰(zhàn)出力,搶劫日本鬼子的運糧船等……上述這些在電影《大河奔流》及小說《黃河東流去》中有所反映。
“拂曉劇團”的創(chuàng)作、編劇及演出,題材及作品,可謂雅俗共賞、多元文化并存:
⑴ 既有抗戰(zhàn)文化的表現(xiàn)——宣傳抗戰(zhàn)的節(jié)目,
如:歌曲《在太行山上》《九一八小調(diào)》《義勇軍進行曲》、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舞蹈《蓮花舞》、歌舞《騎兵團之歌》……
⑵ 還有適合當?shù)孛袼孜幕?、百姓易于接受的作品,如:話劇《丈夫去當兵》、淮北地方劇《良女勸母》:其中,母親(婆婆)唱道:
老娘我今年五十八,
兒子參軍離了家。
女兒成了心頭肉,
氣的是媳婦不聽話。
成天參加婦救會,
經(jīng)常在外不歸家。
三從四德她不遵,
……
老娘我要好好教訓她……
⑶有展示軍事文化題材的舞蹈《暴風雨來了》……,歌舞《騎兵團之歌》、《山那邊啊好風光》、《豫皖蘇——我們戰(zhàn)士的第二故鄉(xiāng)》:
豫皖蘇是我們生長的地方,
豫皖蘇是我們的家鄉(xiāng)。
我們熱愛豫皖蘇,
我們永遠戰(zhàn)斗在家鄉(xiāng)。
渦河岸邊,淮水兩旁,
我們隊伍浩蕩,軍旗飄揚。
其中,歌舞——《山那邊啊好風光》,也有稱:《山那邊啊好地方》,并且關(guān)于詞作者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為我國著名女作家、新四軍老戰(zhàn)士、《百合花》的作者、上海作家協(xié)會的茹志鵑所作,但據(jù)檢索考證:茹志鵑于1944年參加新四軍,而我同學的母親說:該歌舞在她剛剛參加新四軍拂曉劇團的1938年已廣為流傳于抗日根據(jù)地——此為另一種說法。筆者分析認為:該歌舞應創(chuàng)作于38年或之前,只是茹志鵑進行了修改,……。叔叔曾回憶說:他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銅川煤礦(父親當時在煤礦搞地下工作)也看過此歌舞,領(lǐng)舞者為趙公芳......《山那邊啊好地方》
山那邊啊好地方(風光)
富人窮人都一樣,
抗戰(zhàn)建設(shè)人人忙,
姑娘也能把兵當。
動人的合唱歌曲及美麗的舞蹈合在一起,吸引了抗日根據(jù)地的軍民,藝術(shù)的感染力使他們增強了“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
⑷ 還有我國的現(xiàn)代話劇名作《日出》,劇中,陳白露的形象由新四軍的軍中之花梅怡(電視劇《新四軍》中的梅青)扮演……據(jù)說,排此劇時,是因為彭雪楓的戀愛者林穎從彭處借了新出版的該話劇本,閱讀后而排演了此劇……。此劇在江蘇半城演出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連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都說道:共產(chǎn)黨的拂曉劇團不光能搞“赤色宣傳”,還能演出像《日出》這樣名家所創(chuàng)作的高雅的劇目來!
上述這些,可從文藝作品《拂曉》中的一段描寫來論證:“‘找我們有啥事?’林云問道?!パ剑銈冞€不知道?今天晚上拂曉劇團要演《日出》,許多人要求先演一場《良女勸母》??墒欠鲿詣F已經(jīng)化好妝了,抽不出人來。彭師長說(抗大——筆者注)四分校有幾個人能演,就找到你們了……’白香云跑得臉紅紅的……顧琪、林云這時才看出,……”[6]p350-351
⑸ 最值得稱贊的是,他們引進并演出西方文化的作品:《欽差大臣》《貨郎與小姐》等——此乃拂曉劇團的一大膽創(chuàng)新與嘗試……。尤其是,彭雪楓帶著拂曉劇團女戰(zhàn)士白欣等到了江蘇省某教堂看到了正在唱“頌歌”的修女們,對白欣說:看她們唱的多么動聽,分低聲部、高聲部等,我們拂曉劇團也不能光合唱,也要分成低聲部、高聲部、齊唱、伴唱等,這樣更加增強我們拂曉劇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此情景在電視劇《彭雪楓》中有所反映。
上述五點也是彭雪楓多元文化思想的反映及拂曉劇團多元文化的體現(xiàn)。
寫至此時,我們情不由衷地追憶起八路軍、新四軍抗戰(zhàn)之文藝團體的前身——紅軍時期的文藝宣傳隊!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歌舞:
《雙雙草鞋送紅軍》、
《八月桂花遍地開》;
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歌舞:
《軍民團結(jié)打敵人》
萬泉河水清又清,
我編斗笠送紅軍,
軍愛民來民擁軍,
軍民團結(jié)打敵人!
……
這些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給童年時代的我留下了深刻的“舞美”印象!尤其是《紅色娘子軍》中的吳清華和連長的扮演者:薛菁華和馮英,她們優(yōu)美的舞姿,至今記憶猶新!
再請看當事人的回憶文獻:
首先請看分管武漢軍區(qū)“勝利歌舞團”的副政委、紅軍時期任紅1軍團政治部文化娛樂科科長的潘振武將軍的回憶:
“我常常想起紅一軍團的宣傳隊,尤其是在建軍節(jié)?!袑幨?,這是宣傳隊在連隊的重要工作場地?!僬n之余,就在這里唱歌,排戲、跳舞、講故事、講笑話、猜謎語……進行各種有益的文娛活動?!?/p>
“舞蹈,在當時也有很多花樣。有自己創(chuàng)作的丁零舞、機器舞、兒童舞,有蘇聯(lián)的烏克蘭舞、紅軍舞、海軍舞等等。至于歌曲、山歌、小調(diào),那就更豐富了。隨處都有創(chuàng)作,而且流傳很廣?!?/p>
再請看原海南島瓊會縣婦聯(lián)主任、紅軍時期任“紅色娘子軍連”連長的馮增敏的回憶文獻:
“一九三〇年四月,中共瓊崖特委會召開了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決定實行土地革命,普遍建立蘇維埃政權(quán),擴大紅軍?!鶕?jù)瓊崖第四次代表大會關(guān)于擴大紅軍的決定和師部的指示,樂萬縣委和第三團聯(lián)合號召婦女參加紅軍,準備組織一個女兵連,名字就叫‘娘子軍連’?!h的召喚,王文明同志和我哥哥的教導,使我毅然決定參加娘子軍去!……紅色娘子軍連成立了,我被任命為連長,指導員是王時香同志。全連共有一百二十人,……這群姑娘們又成了宣傳員,全連吹著軍號……到街頭表演,訪問群眾?!诸^演出的內(nèi)容大都是地主欺壓農(nóng)民的故事。我個子長得高,常演大地主,謝式梅是個矮胖子,常演地主婆?!覀兊男麄饕蚕褚痪湃荒甑拇禾煲粯?,到處開放著鮮花。團部和師部常常表揚我們,說我們是一支活躍的宣傳隊!”
請看以上照片,“海南島的女赤衛(wèi)隊”為“紅色娘子軍連”的前身。
上述回憶文獻已對紅軍時期的文藝工作作了論述。
筆者還曾聽同學之父:胡炳云將軍講過,紅軍時期,許多傷員在輕傷治療及做手術(shù)時,因藥品奇缺,多不用麻藥,這時,幾位紅軍女文藝戰(zhàn)士在他們身邊唱歌、跳舞,常常使他們忘記了疼痛……
上述回憶文獻及胡將軍所講故事,均說明:我軍的文藝團體及其文藝節(jié)目,始終是精神食糧,它可提高戰(zhàn)斗力!
新四軍拂曉劇團是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初期,并戰(zhàn)斗于鄂豫皖蘇數(shù)省區(qū)的一支堅強的、富有感召力的文藝團體,是我黨文化藝術(shù)工作及軍隊政治宣傳工作建設(shè)的一個杰作。她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用多元文化形式進行宣傳與鼓動,增強了抗日根據(jù)地軍民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此乃文藝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紅軍時期的宣傳隊為全體指戰(zhàn)員及紅區(qū)人民,抗擊敵人、戰(zhàn)勝苦難也起到了“精神食糧”“提高戰(zhàn)斗力”的作用!筆者且認為:“新四軍拂曉劇團”與“八路軍抗敵劇社”、丁玲及王駱賓、羅姍參加的八路軍“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等及其之前的“紅軍宣傳隊”“紅色娘子軍歌舞隊”均為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總政話劇團”的前身,或者說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此乃筆者之觀點。
[1]楊居人 拂曉報史話[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12
[2]《憶彭雪楓同志 》編輯組,憶彭雪楓同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10.
[3]張震,我的良師益友彭雪楓同志,紅旗飄飄 第五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
[4]劉敏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M]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1年5月
[5]耿耿 拂曉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年.
[6]耿耿 拂曉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年.
[7]潘振武,憶紅一軍團宣傳隊——星火燎原第二集{M}P161-166.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年9月。
[8]馮增敏 紅色娘子軍——星火燎原第二集{M}P420-424.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年9月.
馬光華,1960年出生,西北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發(fā)表論文30余篇,參加編寫書籍3部,擔任課題負責人、承擔科研項目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