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龍
懷古題材的古典詩詞的發(fā)端是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作品《登樓賦》。此后,此類題材的詩詞浩如煙海,其內(nèi)容則大多為感懷之意?!皯压蓬悺痹娫~的藝術特點比較鮮明:情感觸發(fā)方式上多數(shù)由眼前之事物生發(fā)而來,這些引發(fā)聯(lián)想的事物,一般是某個地點、某處景物、某個事件、某個人物等等;內(nèi)容表達上多數(shù)以對舉交融的形式出現(xiàn),往往是時空的對舉、古今的對照,運用對比的模式,或明或暗;情感主題上多數(shù)表達或抒發(fā)含蓄、憂憤之情,一般意在抒懷才不遇之感、物是人非之感、世事無常之感、時代更迭之感、時空滄桑之感、憂國憂民之感等等。情感抒發(fā)上多數(shù)借用典故,尤其以懷古諷今之意為甚,真實情感不能直抒胸臆,情緒不宜過于外露,只能借典故之人、之事,以達雙關之意。
故此,賞讀此類詩詞,必須從文體特點入手,分類辨體,做到知人論世、字斟句酌、品賞韻味,方可深得其中三味。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著名詞人辛棄疾作于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詞人在京口知府任上,時年六十五歲。下文將從題解、結構、韻轍、語言、用典五個角度,結合懷古類詩詞的四個特點賞讀本詞。
文題上,詞題中蘊含了許多值得玩味的信息?!暗恰弊志邮?,“有懷”居末,意指明確,本詞乃登樓詞作,登樓懷古之作,文類先有歸屬。懷古類古典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必定和詩詞作者登臨的地點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再看題中之“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元和郡縣志》:“孫權自吳徙治丹徒,號曰京口。后徙建業(yè),于此置京口鎮(zhèn)?!睋?jù)考證,京口一地在三國鼎立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孫權主政京口期間,指揮周瑜聯(lián)合劉備抵抗曹操南下大軍,大破曹操于赤壁。孫權聽從魯肅的建議,確立了聯(lián)劉抗曹的戰(zhàn)略思想,將妹妹嫁給劉備并將荊州借給劉備。因此,可以說,京口見證了孫權年少有為的一代雄才的明君形象。文題中并未直接出現(xiàn)與本詞企圖表達的情思有關的文字,但卻已暗藏玄妙于京口此地地名的緣起之中?!氨惫掏ぁ?,雖屬地名指稱,然不能不懷疑此處亦深有所指。“北固”!北固?此時的南宋偏安東南一隅,長江以北哪里還有地可固?北固一說,實在不能不讓人懷疑,詞人登樓之地的選擇,究其原因,與“北固”一名有關。
結構上,本詞過渡自然、渾然天成。上片登樓望遠,感嘆興亡。下片妙用典故,懷古諷今。上片借用杜詩以眼前景作結,下片用曹操語以議論作收。上片兩問兩答,既寫所見,又寫所感。以現(xiàn)實的遼闊空間背景轉(zhuǎn)入歷史的宏大時間背景,搭建起了由觸發(fā)點到感懷處的聯(lián)想之橋。復雜的情感借助時空在長江滾滾的洪流中交匯得以蘊蓄。下片一敘一議,一正一側(cè)。先敘孫權年少有為,再化用后再復引用曹操語,結尾三句,語意一貫而下,對答如流。末尾處,所懷之人終躍然紙上,然又欲言又止,用意玄妙又意旨深遠。
韻轍上,本詞匠心獨運。本詞押由求轍:韻母是ou和iou(iu),這個轍的韻母悠長柔和,適宜表現(xiàn)舒暢的心情,綿長的情感。本詞從詞作風格上屬于豪放詞,卻一反其道不使用常見的大江東去的江陽韻轍,選用了由求韻轍,不得不懷疑,韻腳的選擇已經(jīng)在一開始就為結尾處的點明所詠懷之^——“孫仲謀”(韻腳ou)蘊蓄已久??梢娫~人用心之良苦、匠思之精巧。正因為出于押韻的需要,所以第二句“滿眼風光北固樓”特意顛倒了語序,形成倒裝結構,保持了韻腳的統(tǒng)一。
語言上,本詞字字珠璣、內(nèi)涵豐富。首句“何處望神州?”“神州”一詞的詞源考究值得深挖。神州在表意上經(jīng)常意即華夏、中國、中土?!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骸爸袊粘嗫h神州”;《古今通論》:“昆侖東南方五千里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xiāng)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但古圣人以中國神州,以九州島配八卦,上當辰極,下正地心,故九州島在此耳”。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中央天神。黃帝以土德王,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帝統(tǒng)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赤縣和神州合稱“神州赤縣”或“赤縣神州”。從以上幾處最早出現(xiàn)“神州”一詞的具體描述中,“神州”的地域范圍應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包括了三山五岳的廣大地域。而非僅僅指的是當時眼前所及之景,更非僅指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的東南一帶。“何處望神州”字面語意則可以理解為“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呢?”本句中,“何處”的追問為下旬的北固樓作答設疑,但何嘗不是詞人對當時南宋偏安東南,大片北方國土淪陷外族的現(xiàn)狀一種迷惘、一種痛心的責備。盡管這種責備并未明確所指,但其中蘊蓄的感情確是微妙可感。所以本句還可以理解為“哪里還能看得到中原的大好河山???”作此解則應有反問之意,哀痛之情藏于語言當中。這里體現(xiàn)了古典詩詞中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技巧?!皾M眼風光北固樓”字面上是所及之景,因其北固樓地點的特殊有二:1.北固亭在鎮(zhèn)江城北北固山上,此處可俯瞰長江之景。2.北固亭位于京口,京口緣起與東吳孫權有關。在意脈上,既回答了前面的提問,又為下一句發(fā)起千古興亡的感懷蓄勢。因為朝代不斷更迭,所有的興亡之事一如滾滾東去的長江,而關乎詞人內(nèi)心觸動之人確乎于當年據(jù)長江之險而坐斷東南,就地懷古,其實意脈不斷在為下片的用典蓄勢,雖力量越來越強,但始終在極力控制其情緒。“不盡長江滾滾流”雖是視覺效果,眼之所及。但“不盡”處,既寫出視線極力企圖窮盡水天之間的遠眺,此處觀景,佇立許久,思緒的觸覺由從空間上轉(zhuǎn)入了時間的維度,進入到歷史的追思,下片的懷古自然則水到渠成、呼之欲出。本句化用了杜詩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二句,既用蕭蕭落木豐富了詞作的意蘊,又將“來”改為“流”,雖有出于韻轍的協(xié)調(diào)性的考慮,但卻將原詩中視線只能逆流而上的單向視覺角度變成了雙向的視角,賦予了觀察者更為廣闊的時空立足點,逆可溯前朝,順可瞻后世。歷史的視角也就有了深遠的內(nèi)涵。
下片中,“年少萬兜鍪”一句發(fā)端,直指詠懷之人?!澳晟佟迸c“萬”形成語意上的比照。十九歲即于帳中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凸顯出孫權的年少有為。“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一句中,“坐”一字帶有鮮明的形象感,蘊含勢不可小覷的從容和大度。“斷”字透出堅決,語意為占據(jù)、割據(jù)。實則據(jù)長江御敵于外,其政權之穩(wěn)固不可撼動?!皯?zhàn)未休”語意上指當年三國鼎立期間東南戰(zhàn)事頻密,但“未休”二字并未帶有戰(zhàn)亂紛繁、生靈涂炭的貶責之意。恰恰相反,在南宋朝廷風雨飄搖之際,主降派的聲音成了主流意見之時,一戰(zhàn)難求當下,“戰(zhàn)未休”三個字,帶有辛棄疾對少年英主孫權的贊頌之意、對當時朝中主降派的強烈的暗諷之情!
用典上,本詞意在言外、含蓄尖銳。辛棄疾生當南宋中葉,辛棄疾父親早亡,幼年跟隨祖父在譙縣讀書。辛棄疾祖父辛贊因家計原因,留在譙縣任縣令,但辛贊不忘國恥,要辛棄疾學文習武,伺機報國。因此,辛棄疾最終走上了抗金的道路。關于辛棄疾追印信、斬義端、生擒叛將張安國等的一系列事跡,正史中都有記載,他也成為抗金將領中聲名比較顯赫的一位。他的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娓銀胡革錄,漢箭朝飛金仆姑?!保ā耳p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就是對他抗金壯舉的最好記述。然而,辛棄疾回到南宋后,朝廷對他并不信任,四十多年間三十七次頻繁調(diào)動,不斷消磨著辛棄疾心中立志報國、建功立業(yè)的志氣。盡管如此,辛棄疾總是忘不了恢復中原,他的積極抗金使他的政治報負和社會現(xiàn)實不能相容,注定了他在政治上陷入一種孤危的處境。因此,在他詩詞中運用大量的典故、托古喻今也就順理成章,很好理解了。
本詞的下片后三句,化用了曹操與劉備關于天下英雄的談論之語,以問發(fā)起,曹、劉二人卻成了用來與孫權并肩而論的配角。緊跟其后,又引用《三國志·吳主(孫權)傳》中曹操與孫權對壘時的感嘆。曹操見舟船、器仗、隊伍整肅,喟然嘆日:“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即劉表,字景升)兒子若豚犬(豬狗)耳?!逼渲?,詞人截取前句——“生子當如孫仲謀”作結,后半句按下不提,首先是韻轍的需要。其次,后半句的語氣過于尖銳,話語稍顯刺耳。暗諷當時的南宋小朝廷不如能與曹操劉備抗衡的東吳,當今的天子不如孫權。更深一層,更將主降派與劉景升之子作同類對比,痛責這些人其實豬狗不如。意蘊微妙、表達精巧、趣味橫生。雖未明言,但諷刺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