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麗波
【摘要】 目的 分析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臨床特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35例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 觀察其臨床特點。結果 本組35例患者, 經(jīng)CT或MRI確診, 腦出血、腦梗死所占比重分別為60.00%(21/35)、34.29%(12/35), 均高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5.71%(2/35)。部分性發(fā)作所占比例為60.00%(21/35), 高于全面性發(fā)作的40.00%(14/35);早發(fā)性所占比例為68.57%(24/35), 高于遲發(fā)性的31.43%(11/35);伴有偏癱所占比例為71.43%(25/35), 高于未伴偏癱的28.57%(10/35)。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患者經(jīng)針對性治療, 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34/35), 僅1例死亡, 隨訪1年, 復發(fā)率為2.94%(1/34), 滿意度為(98.6±1.2)分。結論 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患者臨床特點各異, 通過及時、有效治療, 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提高其生活質量, 利于其早日康復。
【關鍵詞】 腦血管病;癲癇;臨床特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2.056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econdary epileps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HI Li-b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Honghe Stat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onghe 661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econdary epileps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5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epileps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ong with observation on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Diagnosis by CT or MRI in the 35 patients showed higher proportion of cerebral hemorrhage as 60.00% (21/35)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s 34.29% (12/35) than 5.71% (2/35)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roportion of partial seizure was higher as 60.00% (21/35) than 40.00% (14/35) in generalized seizure. Proportion of early onset was higher as 68.57% (24/35) than 31.43% (11/35) in late onset. Proportion of complicated hemiplegia was higher as 71.43% (25/35) than 28.57% (10/35) in non-complicated hemiplegia. After targeted treatment for secondary epileps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treatment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14% (34/35), along with only 1 death case. 1-year follow-up showed recurrence rate as 2.94% (1/34) and satisfaction score as (98.6±1.2) points. Conclusion Secondary epileps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have variou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can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and this method is beneficial for their early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Epileps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腦血管病屬于臨床常見與多發(fā)疾病, 其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等特點, 臨床上常見的腦出血、腦梗死等, 據(jù)統(tǒng)計, 此類疾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 其與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人們飲食作息及運動習慣改變等均有緊密聯(lián)系, 其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 威脅著其生命安全, 而繼發(fā)癲癇并發(fā)癥后, 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 增加了致殘及致死率。為了提升臨床治療水平, 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本文以3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經(jīng)回顧性分析, 明確了患者臨床特點,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35例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3例, 女12例, 年齡最小41歲、最大78歲, 平均年齡(63.5±7.5)歲。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均無嚴重精神疾??;④均無癲癇史。
1. 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臨床特點。患者均給予CT或MRI檢查, 確診為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 確診后, 提供針對性治療方案, 原發(fā)病治療方法有抗凝、吸氧、控制顱內壓、維持水電解質均衡等;繼發(fā)癲癇治療措施為丙戊酸鈉緩釋片, 初始劑量5~10 mg/kg, 結合患者治療效果及實際情況, 調整用藥劑量, 7 d后, 增加至15 mg/kg, 2次/d;此外, 聯(lián)合左乙拉西坦片, 初始劑量為500 mg/次, 考慮患者耐受性、臨床療效, 增加至1500 mg/次, 2次/d, 并落實各項護理措施。
1. 3 觀察指標 觀察腦血管病所占比重, 繼發(fā)癲癇發(fā)作時間、發(fā)作類型及伴有偏癱所占比重, 以及治療總有效率、病死、復發(fā)率及滿意度。
1. 4 判定標準 繼發(fā)癲癇發(fā)作時間:早發(fā)性發(fā)生在腦血管病發(fā)病14 d內, 遲發(fā)性發(fā)生在腦血管疾病發(fā)病14 d后。
2 結果
2. 1 臨床特點 本組35例患者, 經(jīng)CT或MRI確診, 腦出血、腦梗死所占比重分別為60.00%(21/35)、34.29%(12/35), 均高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5.71%(2/35)。
部分性發(fā)作所占比例為60.00%(21/35), 高于全面性發(fā)作的40.00%(14/35);早發(fā)性所占比例為68.57%(24/35), 高于遲發(fā)性的31.43%(11/35);伴有偏癱所占比例為71.43%(25/35), 高于未伴偏癱的28.57%(10/35)。
2. 2 隨訪結果 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患者經(jīng)針對性治療, 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34/35), 僅1例死亡, 隨訪1年, 復發(fā)率為2.94%(1/34), 滿意度為(98.6±1.2)分。
3 討論
腦血管病作為中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 據(jù)統(tǒng)計, 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年均病死150萬左右, 近幾年, 其發(fā)病率逐漸增加, 因此, 相關的并發(fā)癥也隨之增多。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 腦血管病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便是癲癇, 其發(fā)病率約8.00%, 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 加重了患者身心負擔, 但目前, 關于繼發(fā)癲癇的臨床特點報道較少, 因此, 本文以本院收治的3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經(jīng)回顧分析, 明確了其臨床特點, 為后續(xù)治療提供了參考。
本研究結果中本組35例患者, 經(jīng)CT或MRI確診, 腦出血、腦梗死所占比重分別為60.00%(21/35)、34.29%(12/35), 均高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5.71%(2/35)。
部分性發(fā)作所占比例為60.00%(21/35), 高于全面性發(fā)作的40.00%(14/35);早發(fā)性所占比例為68.57%(24/35), 高于遲發(fā)性的31.43%(11/35);伴有偏癱所占比例為71.43%(25/35), 高于未伴偏癱的28.57%(10/35)。
國內學者[1]以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結果證實, 腦血管繼發(fā)癲癇中腦出血30例, 而腦梗死8例, 其他2例;2周內發(fā)生癲癇24例、2周后發(fā)生16例;原發(fā)病灶部位位于皮質20例, 而皮質下4例, 額葉5例、顳葉6例、頂葉4例、枕葉1例。相關學者以急性腦血管疾病繼發(fā)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結果為腦出血、早發(fā)性、伴有不同程度偏癱、強制痙攣性發(fā)作、腦電圖異常所占比重高于腦梗死、遲發(fā)性、伴有其他臨床表現(xiàn)、單純性發(fā)作及腦電圖正常[2-4]。均與本研究一致。
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早發(fā)性占有24例, 在急性期, 患者受血腫壓迫、電解質紊亂及癲癇活動共同影響, 加重了腦組織代謝壓力, 因此, 臨床上應盡早防治癲癇, 以此減少神經(jīng)功能損害, 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其生活質量。
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偏癱為主, 此外, 患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嘔吐、意識障礙、運動性失語、感覺障礙、抽搐、精神障礙、頭痛等, 本研究伴有偏癱者25例。因此, 臨床工作者應關注患者臨床表現(xiàn), 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 提高確診后, 并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及癲癇, 本研究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 僅1例死亡, 34例療效確切, 隨訪后33例未復發(fā), 患者基本滿意治療。在臨床用藥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病情, 根據(jù)醫(yī)囑, 按時、定量給藥, 以此保證治療有效性與安全性, 相關工作者應密切關注患者用藥反應, 一旦出現(xiàn)異常, 應及時處理。通常早發(fā)性癲癇復發(fā)率較低, 經(jīng)及時治療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 可酌情停藥, 本研究出現(xiàn)1例復發(fā), 其為遲發(fā)性癲癇, 因此, 此類患者應長期服藥, 以此保證預后。
當前, 腦血管疾病因起病急、發(fā)展迅速, 嚴重威脅著人們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特別是繼發(fā)癲癇后, 患者因不了解疾病有關知識, 導致其常伴有不良情緒, 如:恐懼、擔憂與焦慮等, 而受負面心理影響, 降低了其配合度與依從性[5-8]。因此, 臨床工作者應與患者及其家屬主動交流, 向其講解疾病的影響因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預后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 提高其知曉率, 并結合其心理狀態(tài), 給予疏導, 增強其治愈信心[9-12]。
有關人員應全面把握繼發(fā)癲癇的臨床特點, 結合患者表現(xiàn), 有效預防癲癇, 對發(fā)病者給予個性化治療, 通過嚴謹?shù)膽B(tài)度、嫻熟的操作、真誠的服務, 贏取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與認可。在康復期間, 醫(yī)護人員應考慮患者的具體病情, 為其設計針對性的康復方案, 經(jīng)循序漸進訓練與鍛煉, 恢復其各項功能, 如:肢體運動功能、語言功能等, 以此提高其生活質量。另外, 醫(yī)院工作人員應完整保留患者檔案, 定期進行隨訪, 了解患者康復狀況, 叮囑其規(guī)范用藥、定時復診, 并保持規(guī)律作息、科學飲食等[13-17]。
綜上所述, 腦血管病繼發(fā)癲癇的臨床特點為腦出血、腦梗死患者易發(fā)生癲癇, 臨床上應高度關注, 同時患者中多部分性發(fā)作、早發(fā)性, 并伴有偏癱癥狀, 實踐中應結合患者具體情況, 展開及時、高效治療與護理, 盡可能提高治療效果, 滿足患者護理需求, 以此構建和諧的醫(yī)護患關系, 改善患者身心狀況, 使其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