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觀察組術后24h疼"/>
黃宏偉 陳志偉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LIFT)治療高位肛瘺的臨床療效。方法 40例高位肛瘺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20例。對照組行切開掛線術, 觀察組行改良LIFT術, 比較兩組手術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 與對照組的9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為(1.14±0.18)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2.29±0.47)分(P<0.05)。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為(6.96±2.03)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0.09±2.25)d(P<0.05)。觀察組術口愈合時間為(18.06±4.15)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7.43±5.06)d(P<0.05)。觀察組Wexner肛門失禁評分評分為(0.88±0.26)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2±0.41)分(P<0.05)。觀察組復發(fā)率為5.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P<0.05)。結論 應用改良LIFT術治療高位肛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可有效降低術后復發(fā)率, 值得推廣。
【關鍵詞】 高位肛瘺;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2.041
肛瘺是外科中較為常見的肛腸疾病, 同時也是一種不可自愈的疾病, 若不治療或治療不當, 就會導致反復發(fā)作, 甚者會引發(fā)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或癌變,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1-5]?,F為探討高位肛瘺的有效治療方法, 本院選取40例高位肛瘺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本院40例高位肛瘺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肛瘺的診斷標準且經肛管直腸腔內超聲確診為高位肛瘺;瘺管處于穩(wěn)定期, 無手術絕對禁忌證, 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肛門內外括約肌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嚴重臟器疾病、或已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對照組男16例, 女4例, 平均年齡(44.26±9.48)歲, 平均病程(1.34±0.27)年, 單純性高位肛瘺15例, 復雜性高位肛瘺5例。觀察組男17例, 女3例, 平均年齡(44.59±10.24)歲,
平均病程(1.52±0.16)年, 單純性高位肛瘺14例, 復雜性高位肛瘺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術方法
1. 2. 1 對照組 對照組行切開掛線法:術前行肛門指檢、超聲、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 大致了解內口位置, 竇道走向。常規(guī)清潔灌腸。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 指導患者取折刀位。將探針從外口沿瘺管走向探入, 另一食指伸入肛內確認內口位置, 然后將探針從內口拉出, 探針球頭部系橡皮筋, 通過瘺管穿出外口, 將橡皮筋兩端收攏, 提起橡皮筋, 切開瘺管內、外口之間的皮膚及皮下組織, 用止血鉗鉗住皮下切口, 并用粗絲線收緊橡皮筋結扎。處理完畢后用凡士林紗布條填塞傷口壓迫止血。術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每天檢查傷口并換藥, 若出現橡皮筋結扎松落, 則收緊縫線直至掛線脫落。囑患者半流質飲食, 2 d內控制排便。
1. 2. 2 觀察組 觀察組應用改良LIFT術:術前準備、麻醉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從外口灌注雙氧水明確內口位置, 再用手指確認括約肌間溝位置, 作2 cm弧形切口, 鈍性分離暴露瘺管并在接近外括約肌處結扎切斷, 從外口再次灌注雙氧水確定瘺管是否被有效結扎。隨后用血管鉗鉗夾外口, 沿瘺管壁應用隧道式游離法游離至括約肌間溝, 切除瘺管組織, 用可吸收線結扎內口。修剪創(chuàng)面呈喇叭狀(口大底?。┮砸?, 用凡士林紗布條壓迫止血, 外用敷料固定, 術畢。術后3 d
靜脈滴注抗生素, 每日換藥。囑患者半流質飲食, 術后2 d控制排糞。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術后24 h疼痛程度以及住院時間。并于術后6個月隨訪觀察兩組術口愈合時間、肛門功能及復發(fā)情況。療效標準[6]:治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 傷口愈合良好;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減輕, 傷口愈合延遲;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甚者傷口不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術后24 h疼痛程度進行評分, 總分10分, 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7]。肛門功能變化情況采用Wexner肛門失禁評分進行評估, 分數越高, 表示肛門失禁程度越嚴重[8]。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17例、有效2例、無效1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治愈16例、有效2例、無效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0.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6, P>0.05)。
2. 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為(1.14±0.18)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2.29±0.47)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22, P<0.05)。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為(6.96±2.03)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0.09±2.25)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62, P<0.05)。觀察組術口愈合時間為(18.06±4.15)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7.43±5.06)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40, P<0.05)。觀察組Wexner肛門失禁評分評分為(0.88±0.26)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2±0.41)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66, P<0.05)。
2. 3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術后6個月隨訪可知, 觀察組復發(fā)1例(5.0%);對照組復發(fā)6例(30.0%),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3, P<0.05)。
3 討論
肛瘺是由直腸、肛管、周圍皮膚相連所形成的瘺管, 其臨床表現多為肛門局部反復出現流膿、腫痛, 并可觸及條索狀硬結[9-12]。臨床上多應用切開掛線法治療高位肛瘺, 操作簡單、經濟有效, 但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 傷口愈合時間較長, 對肛門功能損傷也較大, 嚴重影響到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近年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 LIFT術已廣泛應用于肛瘺治療中, 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 減少肛門括約肌的損傷。然而, 為了進一步加快傷口愈合, 降低術后復發(fā)率, 有研究對LIFT術進行了改良, 從肛瘺外口應用隧道式游離法游離瘺管至括約肌間溝, 有效避免了括約肌損傷, 也可完整切除括約肌間瘺管, 減少了因瘺管壁壞死組織殘留而引起的復發(fā)[13-15]。同時, 改良LIFT術中的括約肌間溝切口不再縫合, 使創(chuàng)口引流更通暢, 更有利于傷口愈合。杜培欣等[16]應用改良LIFT術治療低位單純肛瘺, 結果30例患者均愈合, 且未出現任何1例復發(fā)。
本研究對照組采用切口掛線法, 觀察組應用改良LIFT術, 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 與對照組的9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為(1.14±0.18)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2.29±0.47)分(P<0.05)。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為(6.96±2.03)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0.09±2.25)d(P<0.05)。觀察組術口愈合時間為(18.06±4.15)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7.43±5.06)d(P<0.05)。觀察組Wexner肛門失禁評分評分為(0.88±0.26)分,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2±0.41)分(P<0.05)。觀察組復發(fā)率為5.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P<0.05)。提示與切口掛線法相比, 改良LIFT術應用于高位肛瘺治療中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應用改良LIFT術治療高位肛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可有效降低術后復發(fā)率,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鄭春菊, 王業(yè)皇. 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的中醫(yī)學研究進展. 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4, 9(2):207-209.
[2] 王建民, 李明, 唐昆, 等. 生肌散1號促進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的臨床研究.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4, 33(3):46-48.
[3] 張園偉, 樓繼軍. 不同手術方式對高位單純性肛瘺的應用價值. 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 2014(4):655-656.
[4] 張得旺, 李欣, 唐光健, 等. 肛瘺術前MRI征象與手術病理結果對照研究. 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4, 22(6):441-445.
[5] 閆平權, 崔亞萍. 人參白茅根湯促進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的療效觀察. 河南中醫(yī), 2014, 34(1):103-104.
[6] 姜春英, 史學文, 管仲安.高位肛瘺的手術治療.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 2003, 9(2):148-149.
[7]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34.
[8] 趙輝, 朱俊飛, 潘兆春, 等.MRI在高位肛瘺術后肛門功能評價中的價值.福建中醫(yī)藥, 2010, 41(1):11-12.
[9] 鄭雪平, 王業(yè)皇, 樊志敏, 等. 定向掛線法治療36例高位復雜性肛瘺的療效分析. 重慶醫(yī)學, 2014(33):4534-4535.
[10] 鄭麗華. 高位肛瘺治療的國內現狀分析. 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 2015, 29(1):44-46.
[11] 汪小琎. 中醫(yī)祛腐生肌法換藥促進肛周膿腫、肛瘺術后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的臨床分析. 醫(yī)學信息, 2014(25):629.
[12] 范雷濤, 袁鵬, 李玉博, 等. LIFT與切開掛線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療效比較.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14, 20(2):97-100.
[13] 王悅輝, 肖依珠. 傳統(tǒng)手術方式和改良LIFT術式治療肛瘺的臨床研究.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6, 23(18):38-41.
[14] 武文靜, 楊關根, 杜忠舉, 等.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單純性經括約肌型肛瘺的臨床療效.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4, 17(12):1194-1197.
[15] 林勝紅. 改良LIFT術治療高位單純性肛瘺的臨床療效評價. 浙江臨床醫(yī)學, 2015, 17(5):803-804.
[16] 杜培欣, 汪慶明.改良LIFT術治療肛瘺的臨床觀察(附30例臨床報告).結直腸肛門外科, 2011, 17(5):324-325.
[收稿日期: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