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毛澤東在讀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后,為李自成的失敗唏噓不已:“實則自秦國以來兩千余年推動社會向前進步者因驕傲而腐敗,因腐敗而亡國。一個含辛茹苦、沖鋒陷陣、流血流汗打出來的政權(quán),居然沒幾天就糟蹋殆盡,真可謂‘打江山18年,坐江山18天。這個悲慘的結(jié)局令人膽寒,這種‘錯誤誰犯得起?”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告誡全黨不要滋長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要始終堅定革命信仰、時刻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廉潔奉公風范。本文整理了毛澤東主席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以及一些勤儉節(jié)約,不搞特權(quán),與吃飯相關的故事,體會老一輩革命家,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遵規(guī)守矩,廉潔自律,決無絲毫特權(quán)思想的道德風范。
毛澤東的飲食習慣
毛澤東對于飲食,并不講究,江青曾說他是“土包子”。六十年代秘魯哲學家門德斯來華訪問,門德斯熟讀過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毛澤東在中南海的會客廳接見他,原定接見時間不長,但是,哲學家碰到哲學家,話匣子打開了,毛澤東暢談了黑格爾、費爾巴哈與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關系。這不是禮儀性的訪問,而是兩位哲學家的學術討論,談起來就遠遠超過預定的時間了,到了下午五點多鐘,毛澤東搖了一下放在茶幾上的鈴,秘書走了進來。
毛主席說,肚子叫了,鬧革命了,到了吃晚飯時候了。他陪客人一同走進餐廳,在主位坐下,讓外賓坐在他右邊,譯員坐在他對面,指著桌上八樣菜說,今天晚上也沒有好飯好菜招待客人,但是保證可以吃飽,不要客氣,隨便吃點。
最后一道菜紅燒肉放在毛主席面前,緊靠這道菜的是一大盤紅艷艷的涼拌辣椒。毛主席敬客人酒以后,介紹說:“這辣味是我們湖南菜。湖南‘幾乎每家都有辣味?!?/p>
客人見毛主席不斷夾辣椒往嘴送,欽佩地說:“主席先生真能吃辣椒,就我所接觸過的各國領導人當中,您是最能吃辣椒,一點也不怕辣!”
“你說的對,四川人吃辣椒,不怕辣;江西人吃辣椒,辣不怕,我們湖南人吃辣椒,怕不辣!”毛主席又夾了一筷子往嘴里送,津津有味地說。
“主席先生妙喻,把‘怕字的位置一顛倒,就可以看出三省的人對辣椒的不同態(tài)度,言簡而意賅。
“吃辣椒三種態(tài)度,表現(xiàn)三種不同的性格。一般地說,寒帶和熱帶的人喜歡吃辣椒,但我要補充一句,凡是喜歡吃辣椒的人,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革命的,就我們共產(chǎn)黨和紅軍來說,當然也包括八路軍在內(nèi),四川人、湖南人、江西人最多,現(xiàn)在的高級干部也大半是這三個省的人。所以我說,喜歡吃辣椒的人大半是革命的。”毛主席說到這兒,自己笑了笑,似乎感到這說法有些勉強。
毛主席夾一塊紅燒肉送到客人面前,說,“你嘗嘗這紅燒肉,是我最喜歡吃的一道菜。”
客人嘗了,贊不絕口:“這道菜肥而不膩,香甜雋永,吃下肚去,感到渾身舒暢,妙極了!”
“這是一道好菜,百吃不厭。有人卻不贊成我吃,認為脂肪太多,對身體健康不利,不讓我天天吃,只同意隔幾天吃一回,解解饞。這是清規(guī)戒律。革命者,對帝國主義都不怕,怕什么脂肪呢!吃下去,綜合消化,轉(zhuǎn)化為大便,排泄出去,就消逝得無影無蹤了!怕什么!”
“可以說,我們志同道合,不僅在哲學觀點上接近,在飲食習慣方面也在靠攏。秘魯和中國雖然距離萬里之遙,正像唐朝詩人王勃所說的那樣: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客人向毛主席告別。毛主席今天的興趣特別濃,心情十分愉快,親自送到門口,依依告別。
對別人慷慨,對自己吝嗇
毛澤東吃得十分簡單,也很少吃滋補品,他特別反對吃成本高的反季節(jié)菜。他對生活管理員武象廷說:“我告訴你,只要做到干凈衛(wèi)生,不要買那些貴的東西給我吃。比方說,現(xiàn)在是冬天,你就不要買西紅柿、黃瓜之類,買一根黃瓜的錢,到夏天就買得一筐;冬天買一條黃瓜只吃得一餐,夏天買一筐就吃得幾十餐!”
有一次,工作人員買回來一些嫩玉米芯,做好之后,毛澤東見了,皺起眉,不肯動筷,說:“炒這么一盤菜要多少棵玉米?。块L大了能打多少糧食!叫我吃這樣的菜,不是破壞生產(chǎn)嗎?端回去,誰買的叫誰去吃!”
毛澤東對自己“吝嗇”,卻對別人慷慨。他曾開玩笑地對一位工作人員說:“你在我這里是‘三不要——吃飯不要錢,住房不要錢,看書讀報不要錢?!币驗樗磉吂ぷ魅藛T——衛(wèi)士、服務員、護士、醫(yī)生等也常常陪他吃飯。
除夕晚飯,把中午的剩菜端上來
相對于其他場合的國宴和領導人的家宴,毛澤東的年夜飯比較簡單。中南海廚師康輝說:“毛主席生活儉樸,要求簡單,無論是元旦還是春節(jié),他的家宴總是三葷兩素一個湯,鮑參翅肚是沒有的,他也不愛吃。他常說,一頓飯有個肉菜,有個蔬菜,夠了?!泵珴蓶|對工作人員脾氣好,“發(fā)脾氣也是沖干部發(fā)。飯里吃到沙子,他也不說話”。
康輝只在毛澤東家過了一次春節(jié)。他說,毛澤東家和平常人家里一樣,年夜飯也包餃子,只比平時多一兩個葷菜,孩子們過來一起吃一頓。在他印象中,毛澤東有忌口,不吃醬油,原因是“他小時候在醬油作坊看到過死老鼠”。他不愛吃牛羊肉,不吃雞。
有一回他炒了一個花刀豬肚頭,又脆又嫩,毛澤東吃完說:“不要讓師傅費手弄什么刀功啊,有時間不如多看看書。一看雕得跟花兒似的,就知道很費事?!?/p>
對毛澤東年夜飯有更多記憶的是康輝的同事,廚師程汝明,他在毛澤東身邊干了22年。和康輝一樣,他對主席家年夜飯的餐桌也沒有特別記憶。即使是元旦、除夕,毛澤東對廚房也不會做什么特別吩咐,程汝明只好多做幾個他平時愛吃的菜。關于年夜飯,程汝明印象中最奢侈的菜,只有一個羅漢大蝦。倒是有好幾次除夕晚飯,毛澤東吩咐把中午的剩菜端上來。
1962年春節(jié),三年困難時期過后的一年,毛澤東仍保持了這種習慣。他私人宴請溥儀,請了章士釗和另外三位名流作陪,桌面上只有幾碟湘味辣椒、苦瓜、豆豉等小菜和大米飯加饅頭,唯一能撐點場面的是有瓶葡萄酒。
“這個灶房你們無權(quán)享用”
毛家生活管理員吳連登說:“主席有個小灶,他對家里人說,小灶是人民給我安排的,你們都無權(quán)享用。他的女兒都和我們一樣到中南海的食堂排隊打飯,全家一個星期聚一次,在周六晚上?!?/p>
毛澤東是什么時候說這句話的?如果是1950年代,毛家顯然不止兩個女兒。除了毛澤東夫妻和李敏(李敏1959年結(jié)婚后,與女婿孔令華同住毛家)、李訥,毛岸英、江青姐姐李云露及兒子也在。當時吳連登還在蘇北鹽城老家,這番話只能是聽別人轉(zhuǎn)述的。吳連登又說過,毛澤東同時交待,“這個灶房只有我一個人享用,孩子們是不行的,包括李敏、李訥,包括江青的姐姐也在內(nèi),都不允許她們在這個廚房吃飯,她們只有到中南海食堂吃飯,想吃什么自己花錢去買。”
大年初一省時、省力的肉末掛面
1957年是我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年,形勢很好。記得那是農(nóng)歷大年初一早上8時,毛主席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有40余位黨外人士參加的座談會。
會議一開始,毛主席就笑著對大家說:“今天過年,臨時決定把各位請來開會,主要談矛盾問題??赡艽蠹疫€都沒有吃早飯吧,這樣,先吃碗肉末掛面,填飽肚子再開會?!鳖U年堂地方不大,擺40多把椅子已經(jīng)顯得很緊湊了,根本無法再加桌子,大家只能端著碗站著吃。這些被邀請到會的人怎么也沒想到毛主席會用如此簡便省事、飯菜合一的面條來招待他們。
驚奇過后,大家終于領悟到:能在大年初一這個喜慶的日子里到頤年堂同毛主席一起過年,聆聽他的講話,并同吃一碗熱乎乎、香噴噴的肉末掛面,是多么難得的幸事啊!眾人邊吃邊議論開來,有的說這是“繼續(xù)著的延安精神”,有的說這表明了“細微之處見偉大”,還有的說“大年初一吃肉面,好看好吃,更添壽”,等等。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見我們送上來的面滿滿一碗直冒尖兒,怕吃不完會剩下,就高聲地說:“同志哥,請少盛一點兒,半碗就好嘍?!?/p>
這般輕松歡樂的氣氛,與其說是來開會,不如說是在參加新年團拜。40多人的一頓早餐只用了短短10分鐘的時間就解決了,既省時、省力又契合毛主席提倡的反鋪張、反浪費原則。
其實他們哪里知道,毛主席經(jīng)常晚上在頤年堂開中央常委會議,因為時間過久,常委們的腦力和體力消耗較大,難免感覺饑餓。每到此刻,毛主席總會跟周總理、劉少奇、陳云等首長說:該吃肉末面條了。我們就趕緊通知小廚房每人做一碗。首長們端著面條很自然地坐在沙發(fā)上吃,吃得又快又香,之后或繼續(xù)開會研究,或散會回家。
從兩頓飯的差別,陳嘉庚選擇“投靠”毛澤東
招待客人,是否用錢多就好,用錢少就不好,這可不一定。在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招待過華僑領袖、著名實業(yè)家陳嘉庚先生,論排場,毛澤東只有1塊5的招待費,蔣介石卻拿出800塊,毛澤東無法與蔣介石比闊,而實際效果,毛澤東遠勝于蔣介石。
陳嘉庚對毛澤東有過這樣的評價:“就毛主席而言,文武才干,英明智慧,不但為我國歷史所未有,亦為世界所僅見?!?/p>
1941年6月,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從新加坡回到中國慰勞抗日將士。國民黨撥巨資隆重接待陳嘉庚,希望他“感恩圖報”,不料卻被陳怒斥道:“此等虛浮乏實,與抗戰(zhàn)艱難時際不甚適耳?!?/p>
當陳嘉庚來到延安,毛澤東留陳嘉庚吃飯。吃飯的地點就在毛澤東的窯洞門口擺了一張桌子,這個桌子桌面不平,上面鋪一張紙,紙鋪了以后,菜還沒有端出來,風把紙吹走了,于是干脆這張紙也不要了。毛澤東用自己種的豆角、西紅柿招待陳嘉庚,只是特地上了一味雞湯,整頓飯算下來也就1.5元。
毛澤東說:“我沒有錢買雞,這只雞是鄰居老大娘知道我有遠客,送給我的。”陳嘉庚看了看飯菜,想起在重慶,蔣介石花800銀元宴請他,意味深長地對毛澤東說:“得天下者,共產(chǎn)黨也!”回到新加坡,陳嘉庚就公開發(fā)表言論,說共產(chǎn)黨的領袖及一般工作人員,勤儉誠樸,吃苦耐勞。
陳嘉庚說,共產(chǎn)黨一點也沒有國民黨報紙上宣傳的那種“惡匪”形象,他們管轄的地方實行民主化,官兵平等,勤勞誠樸,忠勇奉公,凡事以利民福國為前提,軍民團結(jié),同仇敵愾。邊區(qū)政府支持農(nóng)民開荒生產(chǎn),鼓勵工商發(fā)展經(jīng)濟,百姓言論自由,八路軍戰(zhàn)士苦練殺敵本領,都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百聞不如一見。延安的社會現(xiàn)實,使他感到非常的興奮,為我中華之幸也。
從兩頓飯的差別,陳嘉庚得出了“國民黨蔣政府必敗,延安共產(chǎn)黨必勝”的判斷。這件事雖然過去了許多年,但仍值得今天的人們深長思之。經(jīng)驗表明,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遵規(guī)守矩,廉潔自律,始終堅定革命信仰、時刻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作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切不能因驕傲而腐敗,因腐敗而亡國。我們堅信,在艱苦奮斗的作風帶動下,我們的黨一定能順民意、得民心,在克服種種困難中,不斷開啟中國道路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