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嵐, 張 欣, 陳世明, 汪玉芳
(湖北省黃石市中心醫(yī)院 血液內科, 湖北 黃石, 435000)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感染的影響因素研究
陸亞嵐, 張 欣, 陳世明, 汪玉芳
(湖北省黃石市中心醫(yī)院 血液內科, 湖北 黃石, 435000)
急性白血病化療; 感染; 相關因素
急性白血病是源于造血系統(tǒng)的克隆性惡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貧血、出血及感染[1]。白血病患者體內成熟粒細胞減少,機體抵抗力低下[2-3]。本文探討急性白血病患者進行化療后發(fā)生感染的相關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急性白血病患者86例,年齡在18~75歲,平均年齡48歲,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住層流床組和非層流床組。住層流房組42例,男20例,女22例; 非層流房組44例,男25例,女19例。納入標準:進行白血病治療者; 無嚴重疾病影響此次項目研究者; 患者及其家人知情并書面同意者; 患者意識清楚,無任何精神性疾病及其他交流障礙能進行正常的溝通和具有辨別是非能力者; 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其他病史,影響研究效果者; 精神嚴重不正常者; 未進行過此項治療者; 年齡較大不適合此次研究者。
1.2 方法
住層流床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性檢查,了解、掌握和記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身高、聯(lián)系方式以及其他基本信息; 建立患者個人醫(yī)療檔案,記錄患者的住院時間、化療的感染部位以及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對所得到的患者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記錄和整理; 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ANc)指標最低值。
非層流床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性檢查,了解患者的基本狀況,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記錄,記錄患者總住院時間、化療的感染部位以及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對所得到的患者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記錄和整理; 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ANc)指標最低值。
1.3 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患者的住院時間、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ANc)指標最低值、化療后患者感染的部位以及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種類。ANC<0.5×109/L為中性粒細胞缺乏(粒缺),其持續(xù)時間定義為粒缺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篩選出住院化療感染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療后感染的相關因素,篩選影響感染的獨立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急性白血病化療感染結果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有無肛周疾病、住院時間、病房條件、中性粒細胞缺乏時間以及貧血程度均與化療后的感染相關(P<0.05), 見表1。在86例患者中,年齡在5~35歲的患者發(fā)生感染例數(shù)為5例,所占比例為6%; 年齡在35~65歲的患者發(fā)生感染例數(shù)為15例,所占比例為17%; 年齡在60~75歲的患者發(fā)生感染例數(shù)為66例,所占比例為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化療后易感染的部位比較有顯著差異(χ2=3.825,P=0.041), 且易感染部位為上、下呼吸道,見表2。非層流床組的病原菌檢出例數(shù)顯著高于住層流床組(P<0.05), 且革蘭陰性菌占主要部分,見表3。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顯示,中性粒細胞缺乏時間>7 d、病房條件、住院時間>20 d、重度貧血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 見表4。
急性白血病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血液疾病,它的產生大多與電離輻射、化學因素、病毒和遺傳等因素相關,目前國內對急性白血病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支持治療兩種方式,但是由于患者自身疾病的特點和化療、放療后會產生不利因素,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皮膚黏膜屏障的破壞等,使患者與病原菌直接接觸,增大了感染的發(fā)生率,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表1 急性白血病化療感染結果單因素分析
表2 2組患者不同感染部位的構成情況比較
與非層流床組比較, *P<0.05。
表3 2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與非層流床組比較, *P<0.05。
表4 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療后感染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顯示,在單因素分析中,年齡大于60歲的患者感染的概率會更高,說明急性白血病患者進行化療后發(fā)生感染的概率隨著年齡的上升而增加,原因在于年長患者在進行化療后身體的某些相關功能不能夠得到很快的恢復,更容易得到感染[4]。有糖尿病以及有肛周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在中性粒細胞缺乏的時候出現(xiàn)感染,延長住院時間。本研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進行化療后的感染率還與患者的住院時間相關[5], 這表明隨著住院時間的延長,醫(yī)院感染率明顯增加,同時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又進一步導致住院時間的延長,兩者互為因果[6]。在白血病患者不同感染部位的構成情況比較中作者還發(fā)現(xiàn),呼吸道感染占首位,達到50%,郭媛媛[7]的研究結果也與此次結論相一致。這是由于患者在進行化療后導致自身免疫功能降低,對口腔和呼吸道所產生的分泌物清除能力降低; 而且由于免疫功能的降低[8], 導致對患者使用的抑制劑以及一些抗腫瘤藥物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破壞了呼吸道纖毛黏液系統(tǒng)、纖維素等細菌清除系統(tǒng),導致呼吸道與外界相通,使病原微生物很輕易的通過空氣傳播途徑進入呼吸道造成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所以應該加強對化療后患者的檢測,降低患者發(fā)生感染的概率,而且這也與鄧鈺等[9]研究結果相同; 紅細胞具有許多免疫功能,而患者患白血病以后,會導致紅細胞數(shù)目減少,使得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從而提高感染率。本研究中作者還發(fā)現(xiàn),導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蘭陰性菌,占病原菌的50%, 會導致患者的腹腔感染和腸道感染常見菌,肺炎克雷伯菌會導致肺部的感染。除此之外,還包括40%的革蘭陽性菌和10%的真菌,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導致皮膚軟組織感染,腸球菌也可能會產生腹膜炎情況。在骨髓抑制期高檔抗生素的使用后的二重感染導致真菌感染的概率增加,這也與國內的某些相關研究一致[10]。
[1] 張青艷, 陳智超, 趙阿蘭, 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異常的臨床研究[J]. 山東醫(yī)學, 2013, 17(53): 28-30.
[2] 趙蘭, 許惠利, 王萍, 等. 成人急性白血病染色體核型異常的臨床分析[J]. 河北醫(yī)學, 2010, 16(4): 434-435.
[3] 黃先豹, 盧瑋, 紀德香, 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醫(y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7): 1702-1704.
[4] 梁利杰, 梁華杰, 孫慧.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感染的臨床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15): 5471-5473.
[5] 錢文輝. 急性白血病化療后醫(y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4(8): 173-174.
[6] Onsten T, Girardi F M, Coelho G M, et al. cytogenetic and morphologieal findings in 166 patients with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southern[J]. Brazil Cancer Genet Cytogenet, 2006, 170: 167-170.
[7] 郭媛媛. 急性白血病患者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J]. 河北醫(yī)藥, 2014, (15): 2329-2331.
[8] Klaus M, Haferlach T, Senittger S, et al. Cytogenetic proile in de nevo acute myelcid leukemia with FAB subtypes mo mlandm2: a study based on 652 cases analyzed with morphology Cytogenetics,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J]. Cancer Genet, 2004, 155: 47-56.
[9] 鄧鈺, 王書會, 王靜娜, 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與醫(yī)院感染相關性研究[J]. 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5, 32(11): 1151-1152.
[10] 張莉, 張永琴, 馬桂霞.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感染因素分析與防護[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24): 5471-5472.
2016-11-17
張欣
R 733.71
A
1672-2353(2017)03-185-03
10.7619/jcmp.20170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