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張秀英,周游,吳玉紅,王薇,郝興順,邢麗紅,龔亞麗,薛艷,秦宇航
(1.漢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陜西漢中723000;2.襄陽市農業(yè)科學院,湖北襄陽441057)
氮肥利用對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響概述
陳浩1,張秀英1,周游2,吳玉紅1,王薇1,郝興順1,邢麗紅1,龔亞麗1,薛艷1,秦宇航1
(1.漢中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陜西漢中723000;2.襄陽市農業(yè)科學院,湖北襄陽441057)
明確水稻生育期氮肥利用與產量的關系,對水稻高產和合理施肥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在相同落谷量、等氮量條件下,氮肥基施比例過多,不利于水稻萌芽而影響成苗率。莖蘗增長速度與最高分蘗數隨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而提高,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體過大而使成穗率降低。前期基蘗肥高時,可促進水稻的地上部分生長以及物質運輸,更有利于中稻分蘗,但也會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長。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可促進根系生長,增加穗肥比例,可增加地上部分干物質量,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并提高產量和抗倒伏能力。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適宜的施氮量利于水稻群體的高效生長,形成較高的成穗率、單穗粒數和千粒質量,提高水稻產量。
水稻;生育期;氮肥;利用
肥料是農業(yè)生產中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對作物增產、品質改善及農業(yè)增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化肥產業(yè)(主要是氮肥產業(yè))一直存在著生產量大、使用不合理及利用率低等問題[1-4],這是造成農業(yè)面源污染和嚴重制約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氮素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氮肥合理運籌和科學管理對提高糧食產量,改善糧食品質、增加土地肥力、減少環(huán)境污染,以及增加農民收入至關重要。氮肥利用水平與作物種類、土壤肥力水平、自然氣候環(huán)境和施肥措施等因素密切相關。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已成為農業(yè)生產相關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
1.1 氮肥在水稻苗期到拔節(jié)期對水稻的影響
在氮肥施用水平適宜的條件下,水稻初期(苗期)隨著基肥比例的增加,秧苗莖蘗數呈迅速增長態(tài)勢。不同基施氮肥處理下,水稻移栽后28~31 d可達到最高分蘗。從秧苗至拔節(jié)期階段,隨著氮素增加,單位面積莖蘗數量與氮肥量呈正相關,各處理增加情況存在顯著差異[5-6],表明氮肥利用方式對水稻分蘗數量影響顯著。特別是在分蘗期,在氮肥施用總量一致的情況下,最高分蘗數與基肥氮素施用水平呈正相關;在基肥氮素施用水平一致的情況下,秧苗最高分蘗數會隨著氮肥施用時間后移呈下降趨勢。在水稻基肥施氮水平一致的情況下,成穗率會隨著氮肥施用的后移有所提高。表明在水稻莖蘗數相同條件下,氮肥施用期推移利于水稻對氮素的吸收,從而提高了水稻穗粒數[7-9]。水稻分蘗盛期,增施氮肥降低了水稻氮素積累量,表明在高氮施用條件下,水稻前期分蘗對作物氮素積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幼穗分化二期和齊穗期,氮素積累隨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10]。
1.2 氮肥在拔節(jié)期到抽穗期對水稻的影響
氮素基蘗肥施用量對水稻拔節(jié)期、抽穗期的莖蘗數產生一定影響。在不同的氮肥施用水平下,水稻莖蘗數增長速度隨著基肥施用量增多而加快,最高苗值越大,表明氮基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無效分蘗也在增加。拔節(jié)期至抽穗期階段,無效分蘗逐漸死亡分解,其間部分氮素經過長時間的礦化或微生物降解才可以轉運到有效蘗,對水稻后期生長和水稻產量的貢獻很小,且影響水稻群體結構的優(yōu)化,降低群體成穗率,不利于水稻對氮素的吸收與利用,從而影響稻谷產量[6,11]。水稻插植密度或施氮量一致時,拔節(jié)、抽穗期干物質量和谷物產量隨著施氮量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定量時,稻谷產量增加量會逐漸降低,并且拔節(jié)期、抽穗期干物質量與產量呈極顯著的二次曲線關系。當拔節(jié)期、抽穗期干物質過少時,群體優(yōu)勢降低,水稻穗數過少,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當拔節(jié)、抽穗期干物質過多時,群體之間存在惡性競爭,成穗率降低,對水稻高產也產生一定影響[12]。
1.3 氮肥在抽穗到成熟期對水稻的的影響
在抽穗至成熟期氮全部作基肥,利于提高水稻根干質量,后移部分氮肥作追肥處理,隨氮肥追施量的合理提高,水稻根干質量也明顯提高[13-14]。研究表明,在抽穗期16 d分化過程中施氮,有利于含氮量高的功能葉片生產較高的光合產物,滿足穗分化的碳素需要,同時還可以使基部葉片有較高的含氮量,以維持根系的吸收養(yǎng)分能力,促使壯桿大穗的形成[15]。但在促使大穗形成的同時,相應地可能會帶來結實率顯著降低的嚴重后果,因此生產上要盡量協調二者的關系。隨著氮肥比例的前移,成熟期明顯提前,比氮肥正常施用提前3~5 d。同時,株高與施氮量有顯著關系;隨施氮量的增加,綠度值呈增加趨勢;莖蘗數、有效穗數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到一定量時則呈持續(xù)緩慢增加;穗粒數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量后不增加反而下降;施氮量對粒質量的影響表現為隨施氮量的增加而粒質量下降[16]。
2.1 氮肥利用與有效穗之間的關系
有效穗的本質就是有效分蘗,所以可以通過控制有效分蘗來增加有效穗。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莖蘗數和有效穗數不斷增加,但施氮量到一定水平時,會減緩增加的數量[17-19]。每穗粒數和實粒數與施氮量的關系呈為拋物線狀,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每穗粒數和實粒數呈上升趨勢,當氮肥施用到一定量時,每穗粒數和實粒數反而呈下降趨勢。同樣,氮肥施用量對粒質量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表現為隨施氮量的增加而粒質量下降,并且隨著有效穗的增加而降低,這與施氮施用水平、水稻群體密度,以及有效穗數量有關。在考慮施肥關鍵技術上,只有掌握和利用最佳施氮量,做到精準施肥,才能有效利用氮素,減少浪費[20]。在平衡施肥方面,各肥料元素實現綜合調控,才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因此,增加有效分蘗,減少無效分蘗,提高水稻后期群體生長優(yōu)勢,獲得高產,是提高氮肥合理利用與分配的關鍵。研究表明,當氮肥施用總量一定時,施氮各時期施氮比例的后移能夠提高水稻產量,基、蘗、穗肥以4∶3∶3的比例施用,不利于結實率和千粒質量的提高,但可以增加有效穗數和穗實粒數,提高水稻產量[21-22]。
2.2 氮肥利用與成穗率之間的關系
不同生育期氮肥施用比例與氮肥施用單位面積對水稻最高苗、有效穗數、成穗率影響顯著。在氮肥施用水平一致的條件下,隨水稻生育前期與后期施氮比例增加,高峰苗、有效穗數、成穗率會減少,表明增施氮肥對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穗數和成穗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3],而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會提高成穗率,產量也隨之增加[24]。同樣,莖蘗數也會產生較大差異,水稻最高苗出現時間會隨著后期施氮比例的提高而推遲。當總施氮量一定時,前期施氮量增加會減低成穗率,但千粒質量會隨之增加。在產量構成中穗粒數對產量的影響最大,其次為穗數,因此基、追肥施氮比例在(4~6)∶(4~6)之間能形成適宜的穗數和穗粒數,有利于形成高產[25]。此外,“穩(wěn)前、攻中、優(yōu)后”的氮肥運籌方式,在保證穗內因素(穗質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質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有效提高穗外因素(穗數),表明該模式在高氮水平下可以優(yōu)化產量結構。如果進一步增加施肥量,其優(yōu)化產量結構的優(yōu)勢也許會更加明顯,具體情況有待相關研究進一步驗證[26]。
2.3 氮肥利用與千粒質量之間的關系
在灌漿期將氮肥作追肥,搞好田間管理,前期施適當的底肥,為水稻生殖生長期打好基礎,提高氮肥后期追施比例有利于增加水稻千粒質量[27]。至于氮肥與千粒質量更深一層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
通過對施肥措施的改進可以優(yōu)化水稻生理指標,已有研究表明,采取“基肥氮素用量比傳統(tǒng)施肥技術減半,改分蘗期重追肥為最高分蘗期和幼穗形成期追肥”的新施肥技術,有利于提高孕穗期的耐冷性,提高水稻抗倒伏性和對稻瘟病的抗性。在水稻氮素管理中穗肥比例不宜太多。前期(基肥)氮肥比例較大的,后期追施氮比率下降,但提高氮肥后期追施比例有利于增加水稻千粒質量。移栽至N—n期、N—n至拔節(jié)期的莖葉干物質積累量均隨前期(基肥)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抽穗期的干物質積累量均隨氮追施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質積累量與水稻籽粒產量呈正相關[28]。
與傳統(tǒng)氮肥相比,緩釋肥料作為一種新型肥料在水稻生產中逐漸被廣泛應用。它在延長肥料分解、釋放時間的同時,還可以根據植物需求自動調節(jié)養(yǎng)分釋放,提高肥料養(yǎng)分的利用率。既不會因釋放不足造成植物缺乏養(yǎng)分而生長不良,也不會因釋放過量造成養(yǎng)分流失與浪費,更加智能、環(huán)保、高效。這是一種使養(yǎng)分的供應能力與作物生長發(fā)育的需肥要求相協調一致的新型肥料[29-32]。已有研究表明,緩釋肥降低氮的淋溶和氣態(tài)氮損失的效果,肥料利用率從35%提高到50%左右,氮肥流失率顯著降低,氮肥用量節(jié)省30%~50%[33]。緩釋肥料對水稻吸氮量的效應表現在水稻地上部分氮素吸收量,即水稻莖葉和穗部含氮量與其地上部干物質質量之積。不同緩釋肥對水稻生育期內地上部分氮素吸收影響具有一定差異,而水稻在分蘗期到收獲期時形成干物質量最大,研究表明,該階段不同緩釋肥對水稻氮素吸收量貢獻的大小順序為:IBDU>OM≥U>GUS>CDu>CK,與產量增加的順序完全吻合,說明緩釋肥料IBDIU和OM在水稻生長的中后期仍能釋放或提供相當數量的氮素養(yǎng)分,使水稻正常生長[34-36]。因此,緩釋肥的選擇和利用可望替代傳統(tǒng)肥料,是提高肥料養(yǎng)分利用率的主要關鍵問題之一。
[1]韓曉日.新型緩/控釋肥料研究現狀與展望[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37(1):3-8.
[2]徐一蘭.我國稻田氮肥利用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4,42(26):8970-8972.
[3]SARAWGI A K.Studies on some quality parameters of indigenous rice in Madhya[J].Annal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0,21(2):258-261.
[4]王振錄,侯淑濤,陳秀華.氮肥的使用現狀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11(33):45.
[5]孫繼祥,魏建強,暴勇.水稻氮肥運籌方式試驗研究[J].試驗簡報,2007,5(3):427-430.
[6]龐統(tǒng)燕,陳培黨,黃炳成.水稻氮肥運籌技術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5(4):14-15.
[7]張祥明,郭熙盛,澤福.氮肥運籌技術對拋秧早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作物研究,2007(4):428-430.
[8]蘇志富,羅來君.雜交秈稻氮肥運籌及精確施肥技術探討[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4(2):22-24.
[9]程建平,張旅峰,吳建平,等.播種量與氮肥運籌方式對直播早稻生物學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0,49 (10):2362-2365.
[10]曾勇軍,石慶華,潘曉華.施氮量對高產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作物簡報,2008,34(8):1409-1416.
[11]張祥明,郭熙盛,李澤福.氮肥運籌技術對直播早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稻米,2008(5):70-73.
[12]朱從海,嚴軍,張亞平.種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對武粳15產量和物質積累的影響初探[J].中國稻米,2008(5):46-47.
[13]周兵.氮肥運籌方式對早稻干物質積累和產量的影響[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7,11(3):14-20.
[14]王愛梅.氮肥施用量對水稻生長的影響[J].中國稻米,2008 (3):133.
[15]盛大海.氮肥后移對寒地水稻群體質量及產量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農業(yè)大學,2008.
[16]王愛梅.氮肥施用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yè)科技, 2008(3):133-134.
[17]伍菊仙,任萬軍,楊文鈺.氮肥運籌對水稻免耕高樁拋秧生長發(fā)育和產量的影響[J].雜交水稻,2006,21(4):74-77.
[18]曾家玉,馮文豪.精確定量栽培條件下不同施肥水平對水稻生長和產量影響試驗研究[J].耕作與栽培,2016(3):37-39.
[19]宗偉勛.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研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4,34(7):82-83.
[20]王道中,張成軍,郭熙盛.減量施肥對水稻生長及氮素利用率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2,43(1):161-165.
[21]田卡,鐘旭華,黃農榮.“三控”施肥技術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1):150-157.
[22]趙志剛,王凱榮,陳安磊,等.氮條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1,40(9):21-25.
[23]張長海,鄭桂萍,陳志國.超級稻氮肥運籌技術研究[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4(6):100-103.
[24]章守富.氮肥運籌與水稻產量和品質的關系[J].農技服務, 2008,25(7):41-41.
[25]郎有忠,竇永秀,王美娥,等.水稻生育期對籽粒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2,38(3):528-534.
[26]王宜庭.氮肥運籌對水稻產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8,12(4):56-57.
[27]王允青,郭熙盛,戴明伏.氮肥運籌方式對雜交水稻干物質積累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8(2):31-34.
[28]史鴻儒,張文忠,王百靈.不同氮肥運籌模式對北方粳型超級稻產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作物研究,2007(4): 54-57.
[29]熊又升,陳明亮,喻有熹.包膜控釋肥料的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0(5):40-42.
[30]王紅飛,王正輝.緩/控釋肥料的新進展及特性評價[J].廣東化工,2005(8):86-90.
[31]張琴.首創(chuàng)為控釋肥[J].中國農資,2005(10):1-2.
[32]唐可,劉康,徐秀紅.推行緩控釋肥化解落后產能—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為化肥行業(yè)供給側改革獻策[J].科技與企業(yè),2016(5):3.
[33]彭玉,馬均,蔣明金,等.緩/控釋肥對雜交水稻根系形態(tài)、生理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3,19(5):1048-1057.
[34]張民,楊越超,宋付朋,等.包膜控釋肥料研究與產業(yè)化開發(fā)[J].化肥工業(yè),2005,36(2):7-13.
[35]李方敏,艾天成,周升.緩釋氮肥對水稻的增產效果及其氮素利用率[J].土壤通報,2004(6):312-314.
[36]李志.緩控釋肥在單季稻上的應用肥效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6):75.
Effects of Nitrogen Utilization o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Rice
CHEN Hao,ZHANG Xiu-ying,ZHOU You,WU Yu-hong,WANG Wei,HAO Xing-shun,XING Li-hong, GONG Ya-li,XUE Yan,QIN Yu-hang
(1.Hanzh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zhong,723000,China; 2.Xia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angyang,441057,China)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utilization at rice growth stages and its yiel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stablishing effective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and attaining a high yield.With a fixed rice seeding rate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ate,an overly high propor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t the basal stage is not conducive to rice germination,thereby reduc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s.Elevating the basal nitrogen rate leads to increases in the rate of stem and tiller growth and the maximum of tiller number,but a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spikelet formation caused by a large rice population.High proportions of N-fertilization at basal and tillering stages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above-ground parts of rice plants and material transport,being especially conducive to rice tillering,but can inhibit the growth of the under-ground parts.By contrast,a low proportion of basal nitrogen rate can promote root growth;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N-fertilization at the panicle stage can improve the dry weight of the above-ground parts and the vigor of the roots,leading to a higher yield and stronger anti-lodging ability.All in all,appropriate N-fertilization rat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rice can stimulate the efficient growth of rice population;and increase the rate of spikelet formation,grain number per panicle,and 1000 grain weight,therefore elevating rice yield.
Rice;Growth stage;Nitrogen fertilizer;Utilization
S143
:A
:1673-6486-20160261
陳浩,張秀英,周游,吳玉紅,王薇,郝興順,邢麗紅,龔亞麗,薛艷,秦宇航.氮肥利用對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響概述[J/OL].大麥與谷類科學,2017,34(1):11-14[2017-02-10].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70210.1815.003.html
2016-09-25
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資助(CARS-01-83);陜西省科技統(tǒng)籌創(chuàng)新工程計劃項目(2015KTCL02-21);陜西省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攻關項目(2016NY-180)。
陳浩(1983—),男,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和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E-mail:84915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