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王志文,孫玉寧
(東北大學體育部,遼寧 沈陽 110819)
理論與方法探索
探析我國體育教育中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問題
李 健,王志文,孫玉寧
(東北大學體育部,遼寧 沈陽 110819)
體育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體是通過身體活動和其他一些輔助性手段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而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各個階段的體育教育目標與內容及長遠計劃國家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要求與規(guī)定,這就造成了在高等體育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重復式,不具體的教學方式。由此造成的教育之間銜接的問題日益突出?;诖藛栴}本文針對進行研究,希望對今后的教學工作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有建設性意義。
體育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銜接
教育部提出《“健康中國二〇三〇”規(guī)劃綱要》,《規(guī)劃綱要》提出,在進行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時,培養(yǎng)青少年體育愛好和運動技能。這個教育系統(tǒng)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來的,必須通過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等,各個層次級別還需要相互無縫對接,即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銜接。良好的體育教育銜接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加優(yōu)質系統(tǒng)的高等教育,促進人才的培養(yǎng)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達成教育部的規(guī)劃目標就需要加強學生在學校的體育鍛煉,這樣有利于促進他們的生長發(fā)育、身體健康,培養(yǎng)鍛煉的習慣和終身的體育意識,成為有理想、有擔當?shù)倪m應時代快速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1.1 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學生身體發(fā)育成長時候,也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道德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針對此時學生的特點,《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徑。所以,根據(jù)課程目標制訂適合身體發(fā)展的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發(fā)展包括體形、姿態(tài)等。全面的身體體能與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包括抗病能力等。新的課程標準更是從三維角度的強調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健康第一”是體育教育的指導思想。
1.2 高等教育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現(xiàn)代的高等體育教育更加的人性化,提倡終身體育的理念、身心的協(xié)調發(fā)展,不但在掌握基本技能的情況下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體育的內在價值、文化價值。體育課不在是乏味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內容上更加豐富,如開設健身、娛樂、競技等內容,這種由以前的單一化向多元化的發(fā)展,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各個方面的需求。新的教學方式也使教師更加輕松,學生也更加喜愛。這種互動的模式增加了學生的主動自發(fā)的學習興趣,更是實現(xiàn)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3 銜接現(xiàn)狀
一套完整的動作過程,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跨度的大小而不能有效地完整做完。體育教學同樣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動作,不論時間的長短,不論跨度的大小,它都應該是連續(xù)的、相互有銜接的,否則會影響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完整性,包括體育教學的質量,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終身體育意識的建立、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在近些年的青少年體質測試中發(fā)現(xiàn),我國的學生肥胖比例呈較快的增長趨勢,由此帶來的影響危害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高發(fā)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和思維及動手的能力。形式更加嚴峻的是青少年的近視問題,佩戴眼鏡的學生向年齡更小的趨勢發(fā)展。由此,對我國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提出質疑,中國的體育教育出現(xiàn)了問題,健康不能保證何談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提出更多的問題更多集中于青少年體育教育的問題,不可否認,在青少年各個學習層次間體育教育可能沒有良好的針對性實施,有需要提高和改進的地方,但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也不能僅僅權限與體育教育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而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的銜接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方面。
2.1 體育教育理念的差異
“健康第一”是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課程目標的指導思想,都以“終身體育”為方向,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在理念上就是實踐、教學,促進身體健康。但由于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所針對的主體學生自身發(fā)展狀況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不同,他們的主觀認識與要求都不盡相同,所以在落實教育理念就有差別了。當前,基礎教育落實的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應試體育教育,由于體育納入到了中考的總成績計分科目,也算正式成為語數(shù)外的“主科”,不再是以娛樂身體素質的標簽為樣,開始有計劃地側重應對中考體育項目為主。而高等教育中的體育教育主體則是為了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會新的技能,這樣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的體育教育之間的真空地帶,而在這個沒有銜接的地段學生很無助、茫然,造成青少年跨度很大,難以適應大學的生活節(jié)奏。
2.2 體育教育內容上的差異
基礎體育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提高青少年對體育認識的啟蒙和發(fā)展,對于大部分教師都是先規(guī)范體育的概念,教師首先講解、示范,然后讓學生練習,再來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以此來進行重復式教學,并且其中很少給學生自主的練習,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慢慢的教師為了更好地管理課堂,沒有學生自由活動時間,進入熟悉的“重主導,輕主體,老師講得多、示范得多,學生練習得少,以此長期學生進行機械式練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主體。高等體育教育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自我辨別能力,為以后進入社會工作生活打下基礎。高等體育教育使學生的選擇范圍更加廣闊,不再拘泥于被動選擇,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真正發(fā)揮的學生主體性。這樣就打破了基礎體育教育中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況,讓學生感到很不解,跨度太大沒有緩沖,所謂“幸福來得太突然”。另外,在高等體育教育中的課堂更加民主,可以發(fā)揮自己的見解,因為此時的學生也已經在思想方面比較成熟,更好地配合促進課程的進行與完善。畢竟高等體育教育是對以前學習的總結與積淀,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這點在基礎體育教育中很少能夠體現(xiàn),這也是導致大多數(shù)進入大學的學生很難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的原因之一。
2.3 體育教育的具體實施差異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的體育教育模式、手段、方法、課程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首先在體育教學模式上,基礎體育教育基本還是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教學過程分為觀看—模仿—練習—鞏固—應用幾個階段,這種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主導,側重于教師教為主、學生學為輔,重視把運動技能規(guī)范成系統(tǒng)傳授。而高等體育教育中注重學生邊學、邊發(fā)現(xiàn)問題,提倡師生共同學習,強化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A體育教育強調學生體育的氛圍、啟蒙、鍛煉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基礎,這時的學習是直接接受權威的體育技能知識,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明顯。在教學手段方面,基礎體育教學只有單一的課堂形式教學,這也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高等體育教學手段就有很多,盡管課堂教學也是常規(guī)的手段,但是還有如講座、報告、研討、視頻等手段,并且同樣是體育課可以選擇不同的項目進行學習,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教學目的性方面,基礎體育教育更多的是為考試而準備,是對整個體育教育目的的偏離。而高等體育教育體現(xiàn)了教育本質,總結多年來的體育知識技能,更好地參與體育活動,使學生在心理上、生理上更加成熟,為走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在考核方面,基礎體育教育一樣沿用傳統(tǒng)的模式,它主要側重于對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動作掌握程度進行考察。而高等體育教育有更多的考察方式,如上課期間的表現(xiàn)、中間的小考、出缺勤次數(shù)、論文等,主要是考察學生對技能知識的掌握、熟悉程度。
3.1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結合機制
目前作為教育這個龐大系統(tǒng)的分支系統(tǒng),體育教育中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體育教育相對關聯(lián)較少,處在各自為目標,內容的階段學生會有感覺脫節(jié)的斷聯(lián),不能適應這種學習節(jié)奏,由此造成學習階段之間的銜接制約,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只關注自己所在系統(tǒng)的運行狀態(tài),而冷落了兩者之間的信息與銜接的流暢。為此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要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的管理方面風格趨于一致或相近,尤其在基礎與高等的體育教育銜接點有部分重復,這樣才能保證青少年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
3.2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教學管理方式的統(tǒng)一
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上課人數(shù)與其他課程設置沒有很大差異,具體一個班就上課的模式,尤其在基礎體育教育中班級人數(shù)太多,應該根據(jù)學校師資力量進行合理分配,相應地減少在體育教育中的班級人數(shù),可以適當增加課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運動和鍛煉。尤其高中階段,盡管有升學的壓力,但體育教育也很重要,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前提,才能為以后的學生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在高等教育的體育教育中學生人數(shù)不多,課的種類、級別分的又多又細,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所以,加強對體育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進與管理,使學生通過體育教育擁有愛好體育、熱愛體育、終身體育的意識。
3.3 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的豐富多樣性
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在課外活動的組織與參與情況還有很大的差距,豐富學生在體育教育中的活動的多樣性,也成為體育教育的首要任務。高等體育教育中有較多的課外活動以及競技比賽,如籃球賽、足球賽等,這樣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容,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但在基礎體育教育中基本沒有這樣組織的賽事,很傳統(tǒng)地按照教學大綱教學,沒有靈活性,而且我國的基礎教育中本來就有很沉重的文化課壓力,更應該解放這種壓力,在運動場上釋放出來。掌握正確的體育鍛煉方式,不僅有益身心,還會增加學習的效率。為此,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在這方面與未來的高校銜接,還可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從宏觀角度,教育的本質就是教書育人,各個層次直接密切銜接,要有邏輯性、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微觀角度體育教育本質就是有一定的階段性和曲折性,這就要求我們從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的體育教育進行有切合地銜接,推動使中學生順利過渡到大學生的階段生活,使其在未來繼續(xù)教育中不會迷茫。要完成這樣的體育教育銜接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關心教育界的人士為此付出努力,這樣才能夠保證體育教育的銜接更加自然、連貫。
[1]萬麗麗.廣州市小學體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 2009.
[2]秦毅妮.國民體質監(jiān)測中青少年各指標的地域性分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13.
[3]湯霞敏.身體素質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的途徑和措施[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 2012(16):125-125.
[4]史桂忠,黃梅蘭.江西省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現(xiàn)狀的研究[J].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0(5):54-58.
G807.0
A
1674-151X(2017)02-08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3.043
投稿日期:2016-12-25
李健(1991—),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