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云
(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昆明 650500)
人類學視野下的清真寺聚禮儀式研究
——基于順城清真寺的田野調查
馬海云
(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昆明 650500)
每周五在清真寺內舉行的聚禮是伊斯蘭教宗教生活中日常且重要的一項宗教儀式,它對于穆斯林個體和社群都具有多元化的意義。聚禮儀式不僅可以強化穆斯林的信仰,也是穆斯林感受和表達內心體驗的有效途徑。更為重要的是,透過聚禮儀式,可以實現(xiàn)穆斯林社群的聚合,在社會中凝聚一種持久的團結。
人類學;聚禮;儀式;穆斯林
人類學將宗教的內涵劃分為信仰與儀式①儀式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層面進行區(qū)分,狹義的儀式僅宗教層面的祭祀、禮拜、祈禱等活動,廣義的儀式范圍更寬泛,包括一些人際交往的規(guī)范、行為,也包括一些日常的禮儀。本文中的儀式,僅指狹義層面的儀式,即宗教儀式。兩類,信仰是宗教的核心,解決的是“信什么”的問題,儀式是宗教的外在表現(xiàn),解決的是“怎么信”的問題。作為面向行動的宗教要素,儀式是宗教信仰最重要的表達與最直觀的實踐。聚禮是伊斯蘭教宗教生活中日常且重要的一項宗教儀式。本文通過對昆明順城清真寺內一次聚禮儀式的參與觀察與民族志記錄,希望能夠清晰展示清真寺聚禮儀式的全貌,讓人們了解儀式的過程,并試圖從人類學的視角探討這項重要的宗教儀式對穆斯林個體和社群的意義。
一直以來人類學都非常注重對于儀式的研究,從濫觴于19世紀中末葉到20世紀初的神話-儀式研究〔1〕,直到現(xiàn)代的“社會戲劇”,無不包含人類學家對儀式深深的關切。在漫長的研究進程中,學者對于儀式的研究目光不斷發(fā)生轉向,由儀式的結構轉向儀式的功能,再轉至儀式與群體和社會的關系。特別是在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對于儀式在復雜社會中的存在形式、與社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以及對社會的作用和功能逐漸成為了人類學儀式的研究重點。
宗教儀式作為信仰的固定表達,帶有一定的規(guī)則、程序和要求,是“嚴肅生活的一部分”〔2〕525。宗教儀式總是需要以人的行動作為表達的載體,因此很多情況下,我們也把儀式稱為是行動著的宗教。人類學家在進行儀式研究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視角切入,試圖闡述儀式在社會中產(chǎn)生的作用和功能。例如涂爾干認為儀式是宗教信仰的物質形式和行為模式,是一種集體意識,也是社會得以維系、延續(xù)和團結的紐帶,最終的目的是實現(xiàn)社會整合〔2〕。范熱內普則認為在不同類型的儀式中都存在一種過渡禮儀的模式,這種過渡禮儀是人從一種狀態(tài)進入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必經(jīng)過程,這種過程具有文化意義,它將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傳遞給社會成員,讓人們的生活具有方向和秩序〔3〕。格拉克曼則認為儀式的社會功能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儀式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一種社會統(tǒng)一和社會整合,也能夠放大社會沖突,造成社會的分裂和瓦解〔4〕。特納認為,儀式是一個社會中特定的“公共空間”,也是社會中的一種狀態(tài),它像“戲劇”一樣,消除了來自社會結構中的壓力與緊張感,并對穩(wěn)定社群有一定的積極作用〔5〕。不論是從哪一個角度來分析儀式,學者們都將儀式作為一個客觀的社會事實來看待,并將儀式放入整個社會結構中去考量它的作用和功能。正如涂爾干在他的研究中向我們力證的那樣,儀式對社會而言確實具有非常的重要性,不僅因為“真正的宗教信仰總是某個特定集體的共同信仰,這個集體不僅宣稱效忠于這些信仰,而且還要奉行與這些信仰有關的各種儀式”〔2〕54;還因為儀式總是不斷地在社會中重復出現(xiàn),“每隔一段時間,信徒們就會感覺到有必要加強和重新確認自己與自己所依賴的圣物之間的聯(lián)系”〔2〕54,而儀式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
順城清真寺位于今昆明順城街敦仁巷7號。順城街古時位于昆明南城外,因房屋順城墻而立,居民沿城墻而居,因此得名“順城”。在清朝期間,被稱為“順城鋪”,民國時期改稱“順城街”,此稱謂沿用至今。在元代,落籍云南的回回人口逐漸增多,一些回回人聚居的街道和村落也初現(xiàn)雛形;到明朝洪武年間,順城街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并且發(fā)展成為回回人的商業(yè)和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于是,在明朝洪熙宣德年間(公元1425-1426年),各方回回民眾在順城街籌建清真寺,并取名為順城清真寺。初建時清真寺的規(guī)模并不大,在清道光年間得以擴建,擴建后的清真寺與順城街特殊的地理位置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并成為昆明回族的主要聚居地,順城清真寺也成為了昆明城內回民最為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隨著順城街附近回民人口的不斷增多,順城清真寺的輻射面和影響力也日漸增大,逐漸成為昆明城區(qū)內最大的清真寺并于1983年7月被昆明市五華區(q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起,清真寺陸續(xù)啟動重修擴建工作,重建后的清真寺增設了歷史文化陳列室、公共圖書閱覽室、女子禮拜堂、多媒體微機教室等設施。重修擴建后的清真寺不僅在建筑風格上更加統(tǒng)一,內部設施也更加完善。順城清真寺不僅成為了昆明城區(qū)深受穆斯林群眾喜愛的、最具影響力的清真寺,也成為了集中展示昆明伊斯蘭教歷史文化和黨的民族政策的窗口和陣地。
聚禮,阿拉伯語為Salat al-Jumah,也被稱為“主麻”,是一種法定的集體禮拜儀式。伊斯蘭教歷中將每周五定為聚禮日(主麻日),在這天正午過后(相當于晌禮的時間),成年的男性穆斯林原則上都應該到清真寺參加集體禮拜。《古蘭經(jīng)》中說:“當聚禮日召人禮拜的時候,你們應當趕快去記念安拉,放下買賣,那對于你們是更好的,如果你們知道?!薄?〕聚禮是一種法定的集體禮拜,也是“伊斯蘭宗教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7〕。每日五時拜功穆斯林可以選擇集體禮拜,也可以獨自禮拜,但是聚禮除了集體禮拜外穆斯林沒有其他選擇。這是穆斯林的法定義務,是穆斯林在主麻日到清真寺的主要原因,也是維系穆斯林個體與社群之間關聯(lián)性的重要途徑。
對穆斯林而言,主麻日是一周中最重要的一天,聚禮又是一天中最重要和嚴肅認真的宗教儀式,穆斯林都異常重視。在主麻日聚禮之前,穆斯林通常都會先做大凈,再做小凈,潔身沐浴之后盛服佩香,提前到清真寺,入寺登殿后端跪贊主,聆聽宣講,等候聚禮。“聚禮之重大,確非尋常拜之可媲美,非其人不領,非其數(shù)不成,非其國不全,非其日不聚,非其時不禮?!薄?〕
按照教法規(guī)定,對于以下五類人群,主麻日的聚禮是一種當然的義務:①居家的(住家的);②身體健康的;③理智健全的;④有人身自由的,行動方便的;⑤成年男子。對于女性、旅行者、患病者、神志不清者、行動不便者等人群,聚禮不是當然的義務。教法對于主麻日聚禮的具體時間并沒有作明確的限定,一般都是在教法許可的時間段內由各個清真寺自行確定具體時間。清真寺在確定具體時間時,則以最大限度的滿足穆斯林參加聚禮為首要條件,一般情況下各清真寺確定時間后都不輕易更改。
伊斯蘭教教法對于清真寺內聚禮儀式舉行的時間、步驟、程序等方面都有著細致且嚴格的規(guī)范。下面的民族志,真實還原順城清真寺內一次聚禮儀式的過程,清晰展現(xiàn)儀式的全貌。
1.準備工作
2016年6月3日周五12時30分,清真寺的哈里發(fā)將綠色的禮拜毯依次在朝真殿前院內橫向鋪開,每兩條禮拜毯間隔約50公分,將前院全部鋪滿,一共鋪設了18條。此時陸續(xù)有人來到清真寺,以年長者居多。先到的人脫鞋后進入朝真殿中等候禮拜。
13時,伊瑪目身穿白色長袍,頭戴白色纏頭進入殿中,主持開經(jīng)。約有30人圍坐在大殿中央,手捧《古蘭經(jīng)》進行誦念。
2.“臥爾茲”宣講
13時15分,教長開始進行臥爾茲宣講,今天宣講主要內容是“天課、開齋捐和齋戒罰贖的區(qū)別”。教長這樣講道:天課是伊斯蘭教的五項主命之一。天課是阿拉伯語“則卡提”的意譯,原意為“純潔”,它是指穆斯林通過繳納天課使自己的財產(chǎn)更加純凈。根據(jù)《古蘭經(jīng)》和圣訓的教導,凡穆斯林所找有的資財,超過一定限額的,每年除正常的消費開支外,其剩余的財產(chǎn)均按照不同的比率繳納天課。所謂資財,是指穆斯林擁有的動產(chǎn),例如金子、銀子、貨物、首飾、農(nóng)副產(chǎn)品、礦產(chǎn)品及牛、羊、駱駝等家畜等等。至于不動產(chǎn),如房屋、土地、服飾等,如果留作自用,不抽天課。如果將這些不動產(chǎn)出租收取租金,則所收的租金就要按比例抽天課。天課是每個穆斯林必須履行的宗教義務。天課的接受者必須是穆斯林中的貧困者,不能用于購置宗教公共資產(chǎn)、修建清真寺、開辦學校、經(jīng)商營利、修建陵墓等。其原則為先親后疏,先近后遠。父母兒女之間、夫妻之間不能互相抽天課。天課應該是公開的,施散天課的人應該在交天課的時候告訴對方這是天課,以區(qū)別平時一般性的施舍。開齋捐是教法規(guī)定的當然的施舍。開齋捐是齋月結束時,因開齋而規(guī)定的一種施散。教法規(guī)定,凡是穆斯林,無論男女老幼,有人身自由的人,或者沒有人身自由的人都應該出散開齋捐。出散開齋捐的法定時間是開齋節(jié)當天的爾德拜前,板多拜后。開齋捐也可以交給清真寺作為在職阿訇的補貼。教法規(guī)定,凡擁有一天一夜口糧之外還剩余一升糧食的人都應該繳納開齋捐。不但是自己出散,還要替妻子、兒女出散,在開齋節(jié)前一天進教的人,或者出生的嬰兒都有出散的責任。開齋捐的數(shù)額要根據(jù)當年的物件和生活水平來確定。齋戒罰贖是指因為年老體弱,沒有能力齋戒的人,或者是生病不能齋戒的人進行的一種施舍。這類人可以不封齋,真主準許他們每一天供給一個窮人吃一頓飯。習慣的做法是把一頓飯折算為現(xiàn)金進行施散。至于標準,不能按照最高的市價來,也不能按照最低的標準來,要適中。在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齋戒罰贖的錢要遵循《古蘭經(jīng)》的教導,施散給貧民,富人不可以接受齋戒罰贖。這些就是天課、開齋捐和齋戒罰贖的區(qū)別和要求。三種出散的共同點都是針對貧窮人的幫助,是鼓勵人們扶困濟貧的一種手段。教長的宣講大約持續(xù)了15分鐘,在他宣講的過程中,來到清真寺的人越來越多,有年長者也有中年人和青年人,還有一些孩童,朝真殿已容納不下,于是人們開始跪坐在朝真殿外的走廊上,不一會兒走廊也全部跪滿,后來的人依次脫鞋跪坐于前院內的禮拜毯上聆聽宣講,等候禮拜。
3.聚禮
13時30分,清真寺內響起穆安津的宣禮聲。穆安津用阿拉伯語誦念喚拜詞(外邦克):“安拉胡愛克拜勒!安拉胡愛克拜勒!安拉胡愛克拜勒!安拉胡愛克拜勒!愛施亥堵,岸略以略亥應浪拉胡!愛施亥堵,岸略以略亥應浪拉胡!愛施亥堵,按乃穆罕默德來蘇論拉息!愛施亥堵,按乃穆罕默德來蘇論拉息!哈也爾浪隨倆體!哈也爾浪隨倆體!哈也爾浪來非倆哈!哈也爾浪來非倆哈!安拉胡愛克拜勒!安拉胡愛克拜勒!倆以倆亥應浪拉胡!”(中文譯意為:安拉至大!我作證:除安拉外絕無主宰,獨一無偶。我又作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大家快來禮拜?。〈蠹铱靵慝@取成功??!安拉至大!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安津的聲音高亢洪亮,速度緩慢,抑揚頓挫,尾音拖長,曲調優(yōu)美。在聽到穆安津的宣禮時,跪坐著的禮拜者迅速起立,依次站成橫排,雙手交叉握住自然垂下,認真聆聽喚拜詞,大家的表情莊嚴肅穆。宣禮中還有一些人陸續(xù)到達清真寺,他們在禮拜人群中靠后的幾排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后就站好,聆聽喚拜詞,動作很輕。宣禮結束后,大家就地在自己所站的位置上開始禮拜,禮2拜泰罕葉提拜(慶賀拜)和4拜圣行拜,由禮拜者自行禮拜,不由伊瑪目帶領。由于是自行禮拜,大家的速度快慢不一,禮完的人或跪坐或盤腿坐在原地,不隨意走動。大約過了5分鐘左右,大部分人都已禮完。此時,大殿內海推布從伊瑪目后第一排人群中走出,到敏拜爾(宣諭臺)旁邊拿起一根木杖,手持木杖站上敏拜爾,面向大家開始發(fā)表呼圖白。海推布用阿拉伯語先發(fā)表了一個呼圖白,念畢他面對大家坐下,停頓了半分鐘左右,再次起立,繼續(xù)發(fā)表另一個呼圖白。在海推布發(fā)表呼圖白的過程中,大家都靜靜聆聽,或跪坐,或盤腿而坐,或低頭,或抬頭注視海推布,但沒有人走動,也少有人講話。待呼圖白發(fā)表完畢后,海推布走下敏拜爾,將木杖放回原位,并回到自己原先站的位置。
13時45分左右,穆安津再次宣禮(內宣禮)。他高聲誦念:“安拉胡愛克拜勒!安拉胡愛克拜勒!愛施亥堵,岸略以略亥應浪拉胡!愛施亥堵,按乃穆罕默德來蘇論拉息!哈也爾浪隨倆體!哈也爾浪來非倆哈!蓋得高買聽隨倆土!蓋得高買聽隨倆土!安拉胡愛克拜勒!安拉胡愛克拜勒!倆以倆亥應浪拉胡!”(中文譯意為:安拉至大!我作證:除安拉外絕無主宰,獨一無偶。我又作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大家快來禮拜??!大家快來獲取成功啊!禮拜開始了!安拉至大!萬物非主,唯有安拉?。┐藭r的宣禮與之前的宣禮在內容上略有不同,在語調和速度上也不相同。穆安津的聲音依舊高亢洪亮,但是沒有了之前的曲調,去掉了加長的尾音,語速也較快。在聽到宣禮的時候,大家迅速起立向伊瑪目處靠攏,大家一個挨著一個的站立,整齊的站成橫排,人與人之間左右沒有大的空隙,前后留出約60公分的距離。
宣禮結束后大家在伊瑪目的帶領下,禮主麻拜2拜。伊瑪目面對米哈拉布,單獨站在人群的最前方。伊瑪目抬雙手至耳際高聲誦念贊詞,之后放下雙手,右手握住左手手腕,抱手于肚臍附近。眾人跟隨他的動作。接著伊瑪目高聲且緩慢的誦念《古蘭經(jīng)》的“開端章”和其他章節(jié),眾人站立低頭聆聽,念畢伊瑪目鞠躬、直立、下跪叩頭、起身站立,眾人跟隨,口中低聲誦念禮拜念詞,此為一拜。站立后伊瑪目再次高聲誦念“開端章”和其他章節(jié),眾人依舊站立聆聽,念畢跟隨伊瑪目鞠躬、直立、下跪叩頭,后跪坐各自低聲誦念禮拜念詞,念畢伊瑪目的頭先轉向右邊看右肩,后轉向左邊看左肩,眾人跟隨。之后伊瑪目雙手抬至胸前,作捧物狀,做都阿。眾人跟著捧手做都阿,伊瑪目口中念“都阿詞”,念畢,眾人雙手抹臉,念“按色倆目爾來衣庫母”(求主賜福于你),伊瑪目回念“外來依庫色倆目,外來哈買屯另拉息,外白來凱圖”(祈求安拉賜予你平安與慈惠),2拜結束。
4.尾聲
主麻2拜結束后,有部分人穿鞋先行離開,他們動作很輕,盡量不打擾其他人,剩下的人繼續(xù)禮晌禮10拜,但不由伊瑪目帶領,而是自行禮拜。
大約至14時5分左右,聚禮接近尾聲結束,禮拜者陸續(xù)結束禮拜準備穿鞋離開。這個時候,結束禮拜的人們三兩成群,有的在握手問好,有的在寒暄聊天,大家仿佛都不愿意太快離開清真寺。在清真寺的大門口,有教親準備了油香、饅頭、礦泉水等食品免費發(fā)放給禮拜者,大部分禮拜者在離開清真寺時會按自己的需求領取相應的食物,并向發(fā)放者道“色瓦布”。
14時30分,人們慢慢散去,清真寺內又恢復了往常的寧靜。哈里發(fā)們將前院內的禮拜毯一一卷起收走。
聚禮全部結束。
當天來參加聚禮的人包括老、中、青各個年齡階段的人,他們基本將整個前院都站滿,大家認真地參與聚禮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近乎標準的完成每一次抬手、站立、鞠躬、直立、叩拜和跪坐,沒有半點馬虎。在一次訪談中,在談及聚禮時順城清真寺的教長這樣說:“到我們這個清真寺參加主麻聚禮的人數(shù)是昆明市區(qū)內幾所清真寺中最多的,每一次基本都在1 000人左右,都能把院子站滿,即使天氣不好,下雨的時候,人也是非常多的。一是因為順城清真寺面積大,布局比較寬敞,二是因為氛圍比較好。來聚禮的人也是各個年齡層次,各行各業(yè)、各個地方的都有,還有很多是外國的穆斯林。有些行動不是很方便的老人也會堅持到清真寺參加聚禮,我們專門為這些老人準備了方便禮拜的椅子,就放在大殿內的兩邊,讓這些老人可以坐著參加完聚禮,那樣也不會太累。為了照顧大部分人,我們把禮拜的時間定在下午1點半,基本上2點就能結束,盡量不耽誤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從教法的規(guī)定來看,女性并沒有參加主麻聚禮的當然義務,但在順城清真寺參加聚禮的人群中,每次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女性穆斯林。談到這個問題時,教長這樣說:“過去到清真寺參加聚禮的女性不多。一方面是因為受到舊有觀念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受到場地的限制。后來,我們反復告訴廣大教親,雖然女性沒有參加聚禮的義務,但是主動到清真寺參加聚禮是可嘉的行為,加之清真寺改擴建以后專門設了女子禮拜堂,慢慢的來聚禮的女性就多起來了?,F(xiàn)在,每次主麻來參加聚禮的女性約有200人左右,基本都能將整個女子禮拜堂站滿。”
每周五的聚禮吸引了不同性別、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國籍的穆斯林參與其中,不論他們有著怎樣的差別,在完成聚禮儀式方面卻始終保持著高度的一致。對于穆斯林而言,主麻聚禮除了具有法定義務的意義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加深刻的意義?它又給穆斯林群體和穆斯林社會帶來了什么?在訪談中,這些問題的答案逐漸清晰。
訪談人:馬某,男,57歲,工人。馬某:“參加聚禮不僅是完成法定義務,也是一種信仰的體現(xiàn)和強化。拿我自己來說,每次聚禮我的內心都覺得很震撼,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因為同一個信仰聚在一起,跟隨伊瑪目禮拜,動作統(tǒng)一,伊瑪目誦念《古蘭經(jīng)》又是那么抑揚頓挫,那么優(yōu)美好聽,無形中會對自己的信仰感到自豪和驕傲,也就鞏固和堅定了自己的信仰?!?/p>
訪談人:馬某,男,31歲,自由職業(yè)者。
馬某:“集體禮拜是最能夠體現(xiàn)團結的,聚禮就更能體現(xiàn)了。聚禮首先體現(xiàn)了一種人人平等的精神。不論你的年齡、你的官職、你的地位、你的財產(chǎn)怎么樣,在履行聚禮義務方面大家都一樣,獲得安拉的回賜也是一樣。這就是平等,平等就能創(chuàng)造團結。經(jīng)訓上也教導我們要團結,抓住安拉的繩索不要分裂。因為大家都有同樣的義務,有同樣的追求和目標,就可以朝同一個方向努力。有了平等、有了團結就能產(chǎn)生凝聚力。規(guī)定聚禮本來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強穆斯林內部的團結,讓分散在各地的穆斯林一個星期至少有一天可以聚在一起,為了共同的信仰而奮斗,對于增強伊斯蘭的凝聚力是很有必要的?!?/p>
訪談人:納某,男,65歲,退休工人。
納某:“聚禮是最能體現(xiàn)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聚禮首先強調的是‘聚’,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也就是體現(xiàn)團結精神的時候,每當聚禮的時候,阿訇都要講解教法、教義,都是勸人行善、止人作惡的一些說法,所以向善也是我們的精神。聚禮中的很多細節(jié)又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比如聚禮的時候男子戴的白帽體現(xiàn)了我們的服飾文化,禮完拜要傳油香體現(xiàn)的是我們的飲食文化等等。那么老一輩領著小一輩來禮拜,以后小的這一輩又領著更小的一輩來,這樣就實現(xiàn)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傳遞了。”
訪談人:李某,男,40歲,會計師。
李某:“聚禮帶來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朋友圈子,這個圈子里的人雖然平時不會有太多的日常交往和接觸,但是由于大家都會參加聚禮,就會讓你覺得很信任、很靠譜。”
通過受訪者的表述,我們可以感受到主麻聚禮對穆斯林個體和社群的諸多意義:一是它能夠體現(xiàn)并強化個體的內心信仰;二是能夠使個體身心愉悅,精神平靜;三是能夠讓社會中的群體凝聚起來,展現(xiàn)團結;四是它作為一種文化模式能夠在代際之間得以傳承。
聚禮以最直接的方式喚起穆斯林最豐富的內心體驗,在聚禮儀式中穆斯林感受到身心的愉悅、體驗著信仰的力量,也實現(xiàn)了社會團結——聚禮儀式使散落在各地的穆斯林暫時凝聚起來,成為一個特殊群體。所以,聚禮作為一項重要的宗教生活內容,它對于穆斯林社群的意義總是遠遠大于個體。它讓具有個體性質的宗教生活邁向了集體化和制度化,在流動的穆斯林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必然的聯(lián)系機制,也將群體成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放大,使個體更加緊密地凝聚和團結在群體之中。
金澤先生認為,宗教總是能夠借助對關于人類命運與幸福來世的祈禱來實現(xiàn)支撐、慰藉和調解功能,并在提供感情慰藉和促成人際關系與社會生活的和諧等方面發(fā)揮正面作用,因為它可以把人們的不滿情緒縮小到最低限度〔9〕。信仰是宗教的核心,儀式則是信仰的主要載體,儀式是由特定人群、特定行為和特定方式組合構成的“活”的宗教。
清真寺內的聚禮儀式是穆斯林強化信仰的有效途徑。伊斯蘭教的信仰體系包含了伊斯蘭教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它通過“解答世界的起源、宇宙秩序、生命和人的產(chǎn)生、自然與社會的歷史、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人性、道德、生與死、肉與靈、今生與來世等涉及人生觀的根本問題”〔5〕346和“好”與“壞”、“對”與“錯”、“是”與“非”、“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等認知體系的建構,為穆斯林提供了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視角和方式。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對秩序的安排方式,它“促使我們去行動,幫助我們生活下去”〔2〕576,它是我們獲得邏輯生活的源泉,且讓我們的行動和生活變得有意義、有秩序。所以涂爾干才會由衷地感嘆:“信仰不是別的,而是溫暖,是生命,是熱情,是整個精神生活的迸發(fā),是個體對自身的超越?!薄?〕587宗教儀式是塑造、影響和強化個體宗教信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聚禮儀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著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內涵,并通過聚禮儀式的過程將這些信息傳遞給穆斯林,幫助他們建構起自身的信仰體系。在一次又一次的聚禮儀式中,個體所建構的信仰被一次又一次的強調,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鞏固和強化。
清真寺內的聚禮儀式總是能夠用最直接的方式喚起穆斯林最簡單卻也是最強烈的內心體驗。這些內心體驗在表達情感、緩解焦慮、抑制沖動、消弭矛盾方面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對穆斯林來說,聚禮儀式的意義是多元的,它不僅可以慰藉心靈,愉悅身心,增強信仰,也可以促進交往,凝聚團結。清真寺內的聚禮儀式是一種集體性宗教實踐活動,有著顯著的聚合功能。一方面,“不管宗教儀典的重要性是多么小,它都能使群體訴諸行動,能使群體集合起來,舉行儀式”〔2〕466-467。所以說,宗教儀式的首要作用就是使個體聚集起來,加深個體之間的關系,使彼此更加親密。在聚禮儀式中,信教者的思想“全部集中在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傳統(tǒng)之上,集中在了對偉大祖先的追憶之上,集中在了集體理想之上”,聚禮儀式成為了共同情感的集體表達,于是在這里儀式“與公共秩序發(fā)生了關系”〔2〕576。在周而復始的儀式熏陶中,散落在各地的個人凝聚起來成為一個彼此心心相印且有秩序的群體——穆斯林群體。另外,聚禮儀式將穆斯林納入了一種周期性的規(guī)范化的宗教生活中,通過在儀式中對信仰的重復表達和對教法的反復實踐,增強了群體間的認同感,這不僅有利于信仰的加強,對于增進群體成員的聯(lián)系和群體內部的凝聚力也有積極的作用。儀式能夠溝通群體內部的共同價值,能夠減少內部糾紛,能夠產(chǎn)生組織團結以及一定意義上的社會整合,能夠告訴穆斯林社會秩序如何實現(xiàn)〔10〕。
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到,清真寺內的聚禮儀式成為了凝聚穆斯林社會團結的有力途徑。一方面,在聚禮儀式中,大量的集體情感和集體意識被反復地、定期地強化和確認,并以此使社會成員獲得情感和意識上的相似體驗以及共享,“這種精神的重新鑄造只有通過聚合、聚集和聚會等手段才能實現(xiàn)”〔2〕589。聚禮儀式將聚合、聚會以制度化和模式化的形式固定下來,“個體被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成為特定的群體,“進而一道加深他們的共同情感”〔2〕589,在群體內部展露一種持久的團結。另一方面,聚禮儀式中包含的宗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價值和規(guī)則,那是關于意義的解釋和秩序的安排,并且是可以共享的,而“社會的凝聚力主要歸功于共同接受的規(guī)則”〔11〕,因為對意義的探尋和對秩序的追求是人的天然需求。于是,基于對邏輯生活的渴望而共享的規(guī)則就凝聚出了一種廣泛的社會團結。再者,宗教的認同功能助推了社會團結的凝聚。分類和歸類是人的本能,在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的建構過程中,個體總是自然而然地將自我置身于相似的群體中,借此尋求心理的歸屬感和行為的認同感。在認同建構的過程中,宗教儀式不僅提供了有效的機制,也營造了一種特殊的氛圍和情境,這不僅加速了認同的建構過程,也使群體顯得更加緊密和團結。
〔1〕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理論的知識譜系〔J〕.民俗研究,2003(2):5-20.
〔2〕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阿諾爾德·范熱內普.過渡禮儀〔M〕.張舉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張冠梓.法律人類學:名家與名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5〕維克多·特納.禮儀過程〔M〕.黃劍波,柳博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古蘭經(jīng)〔Z〕.馬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7〕ALI WARDAK.The Mosque and Social Control in Edinburgh's Muslim Community〔J〕.Culture and Religion,2002,3(2):201-219.
〔8〕穆斯林·本·哈查吉.穆斯林圣訓實錄全集〔M〕.穆薩·余崇仁,努爾曼·馬賢,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94.
〔9〕金澤.宗教人類學導論〔M〕.北京:宗教出版社,2005:345-346.
〔10〕羅慧翾.伊斯蘭教社會功能研究:以幾個穆斯林社會的對比調查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178-185.
〔11〕西蒙·羅伯茨.秩序與爭議:法律人類學導論〔M〕.沈偉,張錚,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16.
(責任編輯 張玉皎)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n the Rite of Jumah in Mosques:Field Work in Shuncheng Mosque
Ma Haiyun
(Law School,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The rite of Jumah held in mosques every Friday is a usual but important part in Islamic religious life.It has multidimensional significance to Islamic individuals and groups.It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religious faith,bu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for Muslims to feel and express inner experiences.More importantly,through this rite Muslims can be united as a group with a long-lasting cohesive power.
anthropology;Jumah;rite;Muslim
C95
A
2096-2266(2017)11-0011-07
10.3969 ∕j.issn.2096-2266.2017.11.00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法律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13YJA820070)
2017-01-21
2017-05-11
馬海云,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民族法學、法律人類學、法律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