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法治要求司法機關公開審判以及運作,但鑒于人民法院在全面落實公開審判制度過程中,保守國家秘密、審判秘密,保護當事人隱私權等合法權益與公眾知情權、監(jiān)督權的沖突日趨多樣化,需要強調司法透明度應該有一定的限度。本文以庭審公開和審判書公開兩方面對當事人隱私權的保護進行探討,論證了司法公開進行中的應有限度,目的在于保護公民隱私權利,使隱私權保護的理念和具體措施在司法公開的進行中不斷豐富和深入,全面發(fā)揮司法公開理念對中國司法現(xiàn)代化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司法公開;隱私權;司法信息;公民利益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10-02
作者簡介:顧如歌(1991-),女,漢族,唐山人,武漢工程大學,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英國的著名的法理學家杰里米·邊沁說過:“沒有公開就沒有正義,公開是正義的靈魂①?!?009年年底,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向各級地方法院印發(fā)了《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guī)定》和《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若干規(guī)定》,這兩份官方文件中,提倡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基礎,以獨立審判、保障判決執(zhí)行、強化司法權力為主體的多元化的司法公開改革目標。
一、司法公開的歷史發(fā)展
司法公開最初源于西方古羅馬時期的司法審判制度。十八世紀,貝卡利亞的著書《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出了審判應當公開的理念。我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公開審判制度是1906年晚清政府頒布發(fā)行的《刑事民事訴訟律草案》,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司法公開經歷了從2004年以前的庭審公開時期,到之后的有限司法公開時期,再到2008年以來的全面司法公開時期,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guī)定》,強調和確定了司法公開應遵循的原則,分別是依法公開、及時公開、全面公開,并將司法公開的內容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為六大部分,涵蓋了庭前、庭中以及庭后的各個環(huán)節(jié)。2013年11月27日,全國法院司法公開工作推進會指出要貫徹推進加深司法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促使司法更透明。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zhí)行信息公開這三大平臺的建立和完善標志著我國司法全面公開時代的到來。在司法公開制度逐漸完善的過程中,隱私權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一個大問題,作為保護人格尊嚴的一項具體權利,在司法公開過程中逐漸重視對隱私權的保護。
二、司法公開的必要性
司法公開是指案件的過程以及結果都要及時向當事人和社會公開。司法公開是司法民主建立的基礎,是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司法民主程度的標尺和強化司法民主的手段。司法公開隨著我國司法制度的完善和社會主義法治文明建設的整體推進而不斷發(fā)展。
司法公開使司法活動更具透明度、包容度,開放度、使公眾更便利地行使知情權、監(jiān)督權,司法透明同時拉近了司法與民眾的距離,對解決社會糾紛,使司法者接受公眾監(jiān)督,提高執(zhí)法者素質,提高裁判質量和司法公正有序進行十分有利,同時有利于使社會群眾相信司法正義,從而消除司法信任的危機,鞏固司法權威的樹立。
三、司法公開過程中的問題分析
簡單來說,公開審判就是在公開的場合進行案件的審理,這一過程方便社會群體對案件審判過程的監(jiān)督,同時也是對他們自身的提示、教育和感染。隱私權具有絕對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隱私權的出現(xiàn)不過一百年,但其關注度已經普遍增高,在我國司法建設進程中,公民司法意識也逐漸覺醒,傳統(tǒng)的有關隱私權的立法、執(zhí)法,尚且缺乏系統(tǒng)的體制。近年來,只是零散地出現(xiàn)在一些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中,但在公開審判的過程中,依舊沒有新的完善的立法來確立和強化對隱私權的保護。
(一)庭審公開,包括:舉證公開、質證公開和認證公開,庭審過程中法官也會將案件的審判過程向社會公開在尋求案件真相的過程中,司法為了獲知案件事實真相從而要求司法公開,由此不可避免地會觸及公民個人隱私權,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有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淵源兩種:其一,我國傳統(tǒng)司法權認為,司法權作為國家權力的分支,代表的是社會整體的利益,公共利益。而個人利益只有在保障國家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這是由我國國家制度和國情決定的。二是在司法公開的庭審階段,當事人為證明自己而選擇公開自身隱私是一種自身行為,同時是一種利益選擇的行為。在司法行進過程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法院并不干涉當事人的個人選擇,但當事人有時候為證明自己,會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之下公開自己的隱私。
(二)判決書的公開包括官方公開和私人公開官方公開是相對規(guī)范的,是從司法信息公開的角度出發(fā)做出的判決書公開。私人公開是不規(guī)范的,具有宣揚判決書的目的。對于私人擅自公開判決書而引發(fā)的諸多問題,我國司法界存在較多的爭議和誤解,其中的焦點在于私人是否有權對判決書進行公開?
我國立法對于私人宣揚或者披露判決書信息的行為是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司法機關認為,司法裁判文書具有社會公開性和向社會群眾公開的性質,法律對此并未提出任何可操作性的限制要求。綜上所述,我國法院就私人公開判決書的行為持認可的態(tài)度,沒有提出任何有關保護公民隱私權或名譽權的有效限制性規(guī)定。任何個人都可以不受約束地以任何方式公開任何已經公開宣判的判決書,包括判決書中關于當事人的姓名、住址等個人信息也在可以公開的信息在內。
四、國內外法律對于司法公開中隱私權制度的不同規(guī)定
根據《人權法案》,美國把公開審判當做當事人的一項基本權利。而我國是作為一種國家機關的活動而進行的。兩國司法機關對于審判制度的不同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了定位上的巨大差異化。另外,美國大部分州對于查閱和公開法庭記錄都有限制性要求,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向公眾公開。美國最高法院在執(zhí)法過程中給予當事人各個方面的隱私權保護。
日本最高法院認為:“前科與犯罪經歷以至于直接牽涉到個人的名譽、信用等相關事項,有前科或者犯罪經歷的個人擁有受法律保護不受任意公開相關資料的利益②”。
德國聯(lián)邦憲法指出,如果犯罪嫌疑人已經被檢察機關控制并且已經被刑事法庭宣判定罪,引起社會公眾關注的犯案人的罪行已經按照這種公眾知情權的利益受到了司法的公正對待,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理由和權力再對罪犯的隱私進行侵犯。
相比國外,我國對于隱私權的立法制度尚有欠缺?!稇椃ā返?2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除非法律法規(guī)特別規(guī)定,一律公開進行。由此可見,案件當事人對自身隱私權益一直處在弱勢地位。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個人隱私案件屬于不公開審理的范疇,這是對隱私權保護的一大進步,但對于庭審公開和私人公開判決書的行為還沒有明確的立法規(guī)定,這是我國司法公開進程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五、完善我國司法公開制度的建議
完善和推進我國審判公開制度對我國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國對一些相關案件進行不公開審理進行了初步立法,為保障個人隱私權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相比國際人權公約,仍有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完善我國立法制度,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國際要求。
(一)修改立法,完善訴訟制度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不難得出司法公開制度尚不完善這一結論,完善現(xiàn)有訴訟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個人權利。第一,在確定司法公開的前提下充分保護個人隱私權的保障。只有案件當事人的同意,才可以將案件中的私人信息公開。對媒體等相關公開途徑也要有一定的立法限制:一是建立明確的制度體系指導媒體規(guī)范地公開案件;二是限制媒體在未經當事人同意情況下公開案件的范圍和程度;三是在案件的公開程序上對媒體作出限制;四是制定對媒體侵害案件當事人隱私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處罰措施;五是完善司法機關應對媒體的機制。對需要庭審公開和宣判公開的案件類型制定更確切的限制,參照國際公約,細致化不予以公開審理的案件范圍。
(二)限制私人公開判決書的權利
在我國,法律認為全部的司法判決書都是具有公開性質的。因此私人可以把司法審判結果自由公開,沒有考慮到這種私人公開判決書的行為對涉案當事人個人隱私造成的損失和侵害。比較恰當?shù)慕鉀Q方法就是明文規(guī)定禁止特定類型的案件判決書被公開。我國并沒有關于相關立法明確規(guī)定,對于私人公開有關案件判決書或是相關資料的管理限制。即使在允許公開的判決書中,也需要限制私人的權利,以便更好地維護當事人人格尊嚴和隱私權益。隱私權的意義是“照一個人所希望的那樣生活、受到保護免于公開的權利③”,“如果公民的私生活諸多方面的秘密得不到保障,那么個人不以國家、社會或社會集團的意志為轉移去實現(xiàn)任何自治都是不可能的④”。
(三)司法機關嚴密管控司法信息
判決書作為重要的司法信息,雖然可以被公眾獲取查閱但并不具有完全的社會公開性。不具有完全社會公開性的司法資料理應注重相關人員隱私的保護,尤其是涉及到個人信息的部分。在涉及到公共利益,從而需要公開司法信息時,也應考慮當事人意愿,只將案件事實和判決主要內容公開。否則,案件中被判敗訴或是刑罰的一方當事人就很有可能因為司法信息的泄露遭到公眾羞辱,從而就算改過也很難被社會重新接納,陷入人生尷尬和困苦的狀態(tài),這無疑是對其人生的附加懲罰。只有嚴密地管控司法信息資料,才能讓我國初步建立的隱私權保護的正當性得到體現(xiàn),才能更好地維護公民隱私,才能促使社會和諧,人民幸福。
六、結語
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司法是解決社會沖突的最終方式。司法公開是維護公正的方法也是手段,司法在樹立公正性的同時更應注重社會大眾的需求,從而維護司法的權威性,得到人民的信任感。相信我國司法公開過程中對于隱私權保護的越發(fā)重視,人民群眾對司法公信力也必將隨之提升,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也將更進一步,使社會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
[注釋]
①宋冰.程序、正義與現(xiàn)代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88.
②[美]托馬斯·雅諾斯基.公民與文明社會[M].柯雄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③[俄]E.A.蘇哈諾夫.俄羅斯民法:第2分冊[M].王志華,李國強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④梅仲協(xié).法學緒論[M].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yè)委員會,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