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東,金智新,,徐國萍,王維虎,田林伶,李海霞,劉文博
(1.太原理工大學 礦業(yè)工程學院;2.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3.太原理工大學 政法學院,太原 030024)
目前,我國煤炭院??傮w科研水平不斷提升,但眾多科研成果最終以論文、專利、技術報告等只有領域內少數專家學者才能理解的形式束之高閣,導致了我國煤炭行業(yè)科研與科普長期處于非對稱傾斜式發(fā)展的態(tài)勢[1]??萍紕?chuàng)新是在科技前沿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而科普則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基礎??破帐强茖W技術第一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經環(huán)節(jié),沒有科普,也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科技創(chuàng)新。2016年是中國科普工作不平凡的一年,科普的重要作用被歷史性地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5月30日召開的“科技三會”上提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2-3]。針對國內科普規(guī)制配套政策缺乏,可執(zhí)行度不足,科普工作在社會事業(yè)發(fā)展中受重視程度不夠高,資源整合力度不強,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的現狀[4]。本文從煤炭院??破諆热荨⒖破招问?、科普傳播途徑及科普保障體制4個方面入手,分析煤炭院??破沾嬖诘膯栴},最終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通過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促進煤炭院??萍假Y源開放共享,促進科技成果傳播轉化和培養(yǎng)人才,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推動煤炭院校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技進步,為煤炭相關行業(yè)提供借鑒,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世界強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在進行科普效果調研時,需要大量的數據對科普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這樣,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數據的科學性就直接影響評估的質量,在對科普效果進行度量時,通常要運用一些科學的方法來收集數據。 本課題運用抽樣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文獻法、觀察法、訪談法等科學的方法來獲得必要的數據[5-6]。
調研的煤炭院校包括:中國礦業(yè)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重慶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河南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調研對象為地礦類師生。
1)學歷分布。煤炭院校中碩士占47%,大學本科占28%,博士占24%,大專及以下占1%。受調查人群主要是碩士學歷,其次為本科學歷。受調查人群的學歷分布基本反映了各單位人員的受教育情況,調研涵蓋了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受訪人群在受教育方面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2)職位分布。煤炭院校中,受調查人群技術人員65%,基層管理者17%,中層管理者15%,高層管理者3%。由此可見,技術人員數量占一半以上,隨著職位的提升,參與人數不斷減少,各職位所占比例的變化規(guī)律較符合實際情況,受訪人群在職位分布方面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3)高校教師職稱分布。受訪人群講師占32%,副教授占48%,教授占20%。與高校教師職稱分布基本相符,有較好的代表性。
總體而言,受訪人群在學歷、職位、職稱等各個方面的分布規(guī)律較合理,思想成熟穩(wěn)定,社會閱歷、工作經驗豐富,有一定的大局意識。因此受訪人群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1)調研收集各煤炭院校近5年來承擔的科研項目成果,973計劃40項、863計劃17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4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8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7項、省部級項目93項、橫向項目510項,總計811項,獲獎360項、授權發(fā)明專利180項、行業(yè)標準11項等。由此可見,煤炭院校科研項目數量多,成果豐碩。
2)參觀了煤炭院校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高校重點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煤炭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等專業(yè)實驗室、展覽場館,這些場館都是很好的潛在科普場所。
3)收集各高??蒲许椖靠破障嚓P方面的管理方法、激勵政策等如下,科研項目實施管理辦法、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科技創(chuàng)新獎懲條例、專家管理辦法、學術交流管理辦法、科研績效管理辦法等。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鼓勵出高水平成果的管理辦法有很多,雖然一些辦法在不知不覺中也涉及一定的科普工作,但沒有專門用于科普管理方法、激勵政策。
4)進行問卷結果分析。為保證問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回收的900份問卷進行初步檢查,剔除空白、不完整等不良問卷。然后檢查問卷答案是否存在邏輯矛盾,字跡是否雷同等問題,剔除具有上述問題問卷33份。再然后篩選出有實際參考價值的問卷,進行數據電子化,將調查問卷中的數據按類別錄入到Access軟件中,建立數據庫,然后就某類問題所涉及題目進行篩選,最后,就這些題目不同選項進行二次篩選并統計數量,錄入Excel軟件中,計算各選項所占比值,繪制圖表,用以直觀地觀察問題。
科普內容從安全、環(huán)保、健康、技術經濟、節(jié)能等方面入手。煤炭院??破展ぷ髦邪踩矫嬲?5%、技術經濟方面占26%、環(huán)保方面占17%、節(jié)能方面占13%、健康方面占8%、國家科技政策占1%??破展ぷ鞒霈F明顯的兩級分化。由于在平時的教學、科研工作中對學生過分強調安全的重要性使學生對煤礦安全意識深刻,從而使有35%的受訪人群更加關注安全科普內容。而國家科技政策科普工作只有1%的人關注,主要是因為相關政策對教師的收入、科研積極性的影響不是十分明顯,對學生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對高校而言,注重安全是對的,但要有度,過分強調煤礦的危險性,會導致學生不愿意去煤礦工作,同時應加強國家科技政策方面的科普工作。
2.1.1安全方面
煤炭院校安全方面科普工作分布情況見圖1。煤炭院校對瓦斯類的科普工作最為重視,可能與從事此方面研究工作人員較多有關。而對水災、機電事故的科普工作則稍顯薄弱。煤礦五大災害中,除水災占比偏小外,其他占比比較均衡,應加強對水災、機電事故方面的科普工作。
圖1 煤炭院校安全方面科普工作分布情況Fig.1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security in coal institutes
圖2 煤炭院校環(huán)保方面科普工作分布情況Fig.2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in coal institutes
2.1.2環(huán)保方面
煤炭院校環(huán)保方面科普工作分布情況見圖2。煤矸石處理、地表沉陷、礦井水處理各占50%左右,呈均勻分布,大氣污染方面偏低。另外15%的人員不清楚高校做過何種類型環(huán)保方面的科普工作。由此可見,煤炭院校對環(huán)保方面的科普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應加強此類科普工作。
2.1.3健康方面
煤炭院校健康方面科普工作分布情況見圖3。煤炭院校在健康方面更加注重有關安全事故及安全規(guī)程方面的科普工作,而對疾病類的科普工作則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說明煤炭院校注重煤礦安全類的科普工作,而對身心健康并未得到有效的關注。雖然近年來,高校的心理教育、心理輔導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效果不顯著,或是目前機構的數量根本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高校應在健康類的科普工作中增加此方面科普工作的比重,包括對在校師生,也包括對煤礦工作人員健康方面知識的宣傳。
圖3 煤炭院校健康方面科普工作分布情況Fig.3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health in coal institutes
圖4 煤炭院校技術經濟方面科普工作分布情況Fig.4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technical economy in coal institutes
2.1.4技術經濟方面
煤炭院校技術經濟方面科普工作分布情況見圖4。煤炭院校對安全提升科普效果最好、技術提升次之,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緊隨其后,這種現象是因為在安全、技術提升之后才能帶來更高的經濟、社會效益。煤炭院校應更加注重對其科研成果所產生效果的科普工作,以增強高校人員的認同感、自豪感。
煤炭院校節(jié)能方面科普工作分布情況見圖5。煤炭院校人員對高校在節(jié)能方面的科普工作了解偏少,相關科普工作開展程度偏低,平均在35%左右。甚至有20%的人員不清楚高校在這方面的科普工作。說明高校對節(jié)能方面的科普工作關注程度低,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圖5 煤炭院校節(jié)能方面科普工作情況Fig.5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energy conservation in coal institutes
科普形式從專業(yè)書籍、學術研討會、宣傳冊、知識競賽等11個方面入手,調研結果見圖6。煤炭院校多以專業(yè)書籍、學術研討會、圖書???、宣傳冊、知識競賽的形式進行科普工作,占比均超過平均值。其他各項占比均低于10%,但都高于5%(其他選項除外),大體呈均勻分布。占比較大的科普形式與高校本身性質、特點是相符合的。體現了高校的優(yōu)勢和需求,還兼顧了多種科普形式,在科普形式工作方面是較全面的。
圖6 煤炭院??破招问浇y計結果Fig.6 Statistic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oal institutes
煤炭院校科普途徑分布情況見圖7。高校主要通過網絡、講座、圖書館傳播途徑進行科普工作,各自占比超過20%。當前的信息時代網絡是獲取知識最方便、最迅捷的途徑,網絡也是科普的最優(yōu)途徑。除網絡途徑外,高校多以講座、圖書館等途徑進行科普工作,這與學校的特性相關,但在影視傳媒上有所欠缺,僅占11%。因此學校應加強影視傳媒作用,一方面可以促進科普,另一方面也能豐富師生業(yè)余生活,對提升師生素質有積極的作用。
圖7 煤炭院??破諅鞑ネ緩椒植记闆rFig.7 Spreading method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oal institutes
煤炭院??破罩贫日{研情況見圖8。77%的師生不清楚或認為沒有科普經費的投入,這方面應嘗試公開相關經費投入及使用情況。78%的師生沒有參與科普活動工作中,55%的師生不清楚或認為沒有專門部門負責科普展示,54%的師生不清楚或認為沒有科普場館設施,這與實際走訪調研情況是一致的,很多單位的科普工作都是由科研管理人員來做,沒有專門的科普人員來開展。所以各高校應設立專門的科普機構,鼓勵師生參與到科普工作。
圖8 煤炭院??破罩贫日{研情況Fig.8 System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oal institutes
煤炭院校在科普內容上,非常注重安全方面科普工作,而國家科技政策科普工作關注很少,出現明顯的兩級分化。
在安全方面,水災、機電事故的科普工作薄弱。環(huán)保方面的科普工作整體重視程度不夠。在健康方面中,師生、礦工身心健康并未得到有效的關注。節(jié)能方面科普工作關注程度低。對于這些科普內容中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應當加強這些方面的科普工作。
煤炭院校兼顧了多種科普形式,科普形式較全面。在科普傳播途徑中,影視傳媒上有所欠缺,有待提高。科普制度上,沒有專門用于科普管理方法、激勵政策,而且科普工作是由負責科技管理人員來做,增加了其工作負擔,降低了其積極性,同時科普經費投入使用情況不明。
針對煤炭院校在科普內容、形式、傳播途徑、規(guī)章制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在調研過程中得到的許多有益的建議,對這些建議進行如下的歸納、總結和擴展。
1)完善科普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建立有效、權威的科普運行管理體制及評價機制,在各類科研項目中增設科普相關的經費獎勵,鼓勵相關人員進行科普工作。將科普工作列入績效考核或獎勵,制定科普激勵方面的相關政策。加大科普經費方面的投入,定期在公布科普投入情況,對科普投入好的團隊、個人予以獎勵。完善相關專利保護制度,創(chuàng)新成果能得到切實的保護,在進行科普時做到無后顧之憂。
2)建立覆蓋整個煤炭行業(yè)的機構(如行業(yè)聯盟)或網絡平臺,定期對科普專職人員進行培訓,開展科普交流會議,對所進行的科普工作進行總結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在社會認識程度、利益機制短時期都難以到位的情況下,必須以更有效的政府政策規(guī)定引導、推進科普資源共享工作的開展。
3)在科普內容建設過程中,應下大力氣組織專業(yè)人員設計制作原創(chuàng)科普作品,并加強著作權保護。另外,還可以通過在網站中設置競賽評獎、作品征集等欄目的方式,群策群力,吸引和鼓勵廣大受眾參與科普作品的創(chuàng)作。增加煤礦動漫科普形式,如以三維flash形式闡述安全問題進行科普,多制作這樣的視頻有利于科普。
4)發(fā)展多渠道的科普工作宣傳,以傳統媒體為基礎,首先建立專門的行業(yè)科普期刊或者依托于某些大眾期刊,定期發(fā)表行業(yè)相關的科普內容;其次著重發(fā)展利用新媒體,建立本行業(yè)的專業(yè)APP、本單位的微信公眾平臺、開通新浪微博并進行專業(yè)身份認證,保證權威性,及時發(fā)布行業(yè)最新動態(tài)。實施科普演練,有針對性、有區(qū)別地開展互動性的科普演練,在強化大眾感官意識的同時,增強其動手操作能力,使科普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對煤炭院校科普工作起到引領和促進作用,對煤炭相關行業(yè)起到借鑒作用。
[1] 趙軍,王麗.促進科研項目科普化的對策及相關思考[J].科普研究,2014(4):23-28.
ZHAO Jun,WANG Li.Analysi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Research Projects in China[J].Study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2014(4):23-28.
[2]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 [R].北京: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016.
[3] 周忠和.科普,永遠在路上[J].科技導報,2017(3):1.
[4] 陳套.我國科普體系建設的政府規(guī)制與社會協同[J].科普研究,2015(1):49-55.
CHEN Tao.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ystem in China by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Society Coordination Study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2015(1):49-55.
[5] 《科學技術普及概論》編寫組.科學普及概論[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
[6] 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效果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