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
什么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
鄧小平
文化工作服從于政治任務。無論哪一種勢力或哪一種派別的文化工作,都是服從其政治任務的。
今天的中國,不管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經(jīng)濟上,都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勢力,即抗戰(zhàn)民主派,日寇、漢奸、親日派,和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的反共頑固派。這三種勢力的斗爭,也尖銳地表現(xiàn)在文化領域。各種勢力的文化工作都是與其政治任務密切聯(lián)系著的,所謂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什么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呢?洛甫同志說,新民主主義是:
“民族的,即抗日第一,反帝、反抗民族壓迫,主張民族獨立與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正確把握民族的實際與特點的文化;
“民主的,即反封建、反專制、反獨裁、反壓迫人民自由的思想習慣與制度,主張民主自由、民主政治、民主生活與民主作風的文化;
“科學的,即反對武斷、迷信、愚昧、無知,擁護科學真理,把真理當作自己實踐的指南,提倡真能把握真理的科學與科學的思想,養(yǎng)成科學的生活與科學的工作方法的文化;
“大眾的,即反對擁護少數(shù)特權者壓迫剝削大多數(shù)人、愚弄欺騙大多數(shù)人、使大多數(shù)人永遠陷于黑暗與痛苦的貴族的特權者的文化,而主張代表大多數(shù)人民利益的、大眾的、平民的文化,主張文化為大眾所有,主張文化普及于大眾而又提高大眾?!?/p>
我們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傳播者與實行者。我們堅決反對殖民地文化,反對買辦性的封建主義文化,而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目的服務。
【題解】
本文節(jié)選自《一二九師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及其努力方向》,是鄧小平于1941年5月撰寫的一篇文章,標題為編者所擬。
文章寫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當時我黨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鄧小平指出,文化屬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它是社會現(xiàn)實的直接反映,當時中國錯綜復雜的局勢也必然體現(xiàn)在文化領域,所以文化工作也是戰(zhàn)爭,也是我們政治任務的一部分。對于文化的本質,鄧小平借用張聞天(筆名“洛甫”)在《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內容與性質》中的話,說明其政治內涵:
第一,文化的民族性,其政治對象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文化工作要從宣傳、輿論的角度擔負起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重任。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匯集,是天生具有凝聚力與親和力的戰(zhàn)斗武器,我們黨在文化工作中,一定要讓它釋放出銳利的鋒芒。
第二,文化的民主性,其政治對象是獨斷的封建勢力和資本主義勢力。文化工作要引導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覺醒,讓老百姓意識到自己才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真正的主人。文化是承載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我黨先進的政治理念可以通過文化的形式滲透到億萬國人心中,因而也是我黨進行輿論引導的重要工具。
第三,文化的科學性,其政治對象是迂腐不前的守舊派??茖W性是啟蒙以來的產(chǎn)物,它構建了現(xiàn)代性的基本內涵,是現(xiàn)代化的首要標志。文化的科學性建立在堅實有力的公共理性之上,這同時是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理想與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斗爭的價值根基,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底色,更是我黨引導中國人民走向革命的基本原則。
第四,文化的大眾性,其政治對象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力量源泉,無論是在戰(zhàn)爭時期還是建設時期都是不變的真理。人民群眾不僅是民族情懷的血肉主體,又是民主政治的參與主體,還是科學理性的實踐主體,因而是整個新民主主義文化的落腳點,是我們黨一切文化工作的根本目的。
總的來說,鄧小平的文化觀點非常鮮明。他堅持文化工作要服從政治任務,任何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以此為我黨的文化工作定基、定調。(王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