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芳芳
(廣州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唐詩中的洛陽文學(xué)景觀
晁芳芳
(廣州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唐詩合南北文學(xué)之兩長, 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 《全唐詩》中描寫洛陽生活、 風(fēng)物及意象的詩歌很多。 北邙山、 上陽宮、 洛陽道、 天津橋、 金谷園等經(jīng)過多位詩人品題賦詠, 已成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學(xué)景觀。 關(guān)鍵詞: 唐詩; 洛陽; 文學(xué)景觀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學(xué)發(fā)展的鼎盛時期, 唐詩則是其中最為光輝絢爛的篇章。 它吸收了之前詩歌藝術(shù)的一切經(jīng)驗, 并對之進(jìn)一步發(fā)揚、 創(chuàng)造, 從而達(dá)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唐代詩歌數(shù)量眾多, 詩人燦若繁星。
自永嘉南渡開始, 文學(xué)就一直在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各自發(fā)展, 帶有明顯的地域風(fēng)格差異。[1]167全國統(tǒng)一之后, 唐代文學(xué)在魏晉南北朝的基礎(chǔ)上, 合南北文學(xué)之兩長, 達(dá)到了空前的繁榮。 作為唐代文學(xué)的典型代表, 唐詩也是由各個不同的地域文化組合而成。 其中, 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兩京文化圈, 是唐詩地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終唐一代, 作為東都、 作為河洛文化中心的洛陽, 不僅僅是唐王朝的一個陪都, 它是除長安之外最能反映唐代政治、 經(jīng)濟(jì)和文化發(fā)展的一個縮影。[2]因此, 洛陽在唐詩中頻頻出現(xiàn)、 吟詠者眾, 描寫洛陽生活、 風(fēng)物及意象的詩歌在唐詩中數(shù)量繁多, 成為一個值得重視與研究的現(xiàn)象。 僅白居易一人, 涉及洛陽的詩歌就多達(dá)57首。[3]
洛城、 洛都、 洛中、 洛下、 東洛、 京洛、 東京、 東都……這些代表著洛陽的詞匯在詩題和詩句中大量出現(xiàn), 上至帝王、 下到寒士, 詩人們在作品中描繪了洛陽的方方面面。 檢索《全唐詩》, 可發(fā)現(xiàn)大量描繪洛陽美景的詩歌。 諸如“洛城本天邑, 洛水即天池”(褚光羲《送恂上人還吳》), “月在洛陽天, 天高凈如水”(白居易《酬集賢劉郎中對月見寄兼懷元浙東》), “柳動晴風(fēng)拂路塵”“風(fēng)吹柳帶搖晴綠”(杜牧《洛中二首》), “洛陽城里花如雪”(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yè)》), “洛陽桃李艷陽天”(顧況《洛陽行送洛陽韋七明府》), 等等。
在唐代詩人眼中, 洛陽不僅是繁華都市、 文化勝地, 更是一個到處充滿了美的地方。 北邙山、 洛川水、 洛陽道、 天津橋、 金谷園、 楊柳絲、 桃李花……還有國色天香的洛陽牡丹、 美麗多愁的洛陽女兒, 全都構(gòu)成了洛陽詩歌的典型意象, 也塑造了大量的洛陽文學(xué)景觀。 文學(xué)景觀就其源頭來講, 可分為虛擬景觀和實體景觀。[4]119筆者重點考察唐代洛陽的實體景觀, 因為它們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可知可感, 可觀賞或游覽。 這些景觀經(jīng)過唐代詩人們品題賦詠, 盡管有的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的遺跡, 但其盛名隨著詩歌仍流傳至今。
《全唐詩》主要涉及5處洛陽文學(xué)景觀。
(一) 北邙山
北邙山, 又名北芒、 邙山、 北山、 平逢山等, 海拔300米左右, 東西橫亙數(shù)百里, 位于洛陽境內(nèi)、 黃河南岸, 是秦嶺山脈的余脈, 崤山支脈。 主峰為翠云峰, 峰上樹木郁郁蔥蔥, 蒼翠若云, 故得此名。 翠云峰風(fēng)景秀麗, 屬消夏避暑之勝地。
北邙山山勢雄偉, 水深土厚, 伊、 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洛陽城而過。 立墓于此, 可“枕山蹬河”, 因此被視為殯葬安冢的絕佳風(fēng)水寶地。 自后漢建武十一年城陽王劉祉葬于北邙山, 其后王侯公卿多選墓地于此。 “生在蘇杭, 葬在北邙。 ”北邙山自東漢以來就是洛陽人的首選墓地。 現(xiàn)存有秦相呂不韋、 漢光武帝劉秀、 西晉司馬氏、 南朝陳后主、 南唐李后主的原陵, 也有唐代詩人杜甫、 書法家顏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5]
筆者以“北邙”“邙山”“北邙山”分別作為關(guān)鍵詞進(jìn)行搜索, 發(fā)現(xiàn)《全唐詩》中描寫北邙山的詩歌約有60多首。 如張籍的《北邙行》:
洛陽北門北邙道, 喪車轔轔入秋草。 車前齊唱薤露歌, 高墳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人送葬, 洛陽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 終作誰家柱下石。 山頭松柏半無主, 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紙錢, 烏鳶作窠銜上樹。 人居朝市未解愁, 請君暫向北邙游。
北邙山上到處是新墳、 舊冢, 常常被描繪成陰森恐怖的地方, 張籍詩中的種種意象秋草、 松柏、 白骨、 紙錢、 烏鳶等強(qiáng)化了這種陰森冷寂; 北邙山的存在也喚起了唐人生命意識的覺醒, 詩人們借北邙山抒發(fā)人生的感慨和盛名的無常, 或表達(dá)對生死、 對生命的反思。 代表性的詩句有歐陽詹的“何事悲酸淚滿巾, 浮生共是北邙塵”(《觀送葬》), 白居易的“賢愚貴賤同歸盡, 北邙冢墓高嵯峨”(《浩歌行》), 沈佺期的“北邙山上列墳塋, 萬古千秋對洛城。 城中日夕歌鐘起, 山上唯聞松柏聲”(《邙山》)。
(二) 上陽宮
上陽宮是唐代大型宮殿建筑群, 南臨洛水, 北連禁苑, 地處洛陽皇城西南、 禁苑之東。 唐高宗李治在遷都洛陽時修建, 唐高宗、 武則天、 唐玄宗都曾在此居住或處理朝政舉行宴會。 安史之亂時, 上陽宮遭到嚴(yán)重破壞, 之后逐漸荒廢, 唐德宗時徹底廢棄。
上陽宮一共有六大組團(tuán):觀風(fēng)殿、 化成院、 麟趾院、 芬芳殿、 本院及西上陽宮組團(tuán), 依據(jù)地形地勢分布, 氣勢雄偉、 風(fēng)景優(yōu)美, 自然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 上陽宮殿以繁華著稱, 極盡豪奢。[6]唐代涉及上陽宮的詩詞文賦不勝枚舉, 經(jīng)粗略統(tǒng)計, 《全唐詩》中吟詠上陽宮的詩歌就有56首。 還有一些雖然不包含“上陽”“上陽宮”等字眼, 但經(jīng)考證也與上陽宮有關(guān), 如《全唐詩》十一函十冊收錄上陽宮天寶宮人《題洛苑梧葉上》詩。
關(guān)于上陽宮的唐詩, 在初唐、 盛唐時期大多是應(yīng)制詩, 之后除緬懷盛世的憂傷之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題材便是宮怨, 白居易的《上陽白發(fā)人》就是其中的名作。
上陽人, 紅顏暗老白發(fā)新。 綠衣監(jiān)使守宮門, 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選入, 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采擇百余人, 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 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云入內(nèi)便承恩, 臉?biāo)栖饺匦厮朴瘛?未容君王得見面, 已被楊妃遙側(cè)目。 妒令潛配上陽宮, 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 秋夜長, 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 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 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愁厭聞, 梁燕雙棲老休妒。 鶯歸燕去長悄然, 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 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 大家遙賜尚書號。 小頭鞋履窄衣裳, 青黛點眉眉細(xì)長。 外人不見見應(yīng)笑, 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 苦最多。 少亦苦, 老亦苦, 少苦老苦兩如何。 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 又不見今日上陽白發(fā)歌。
宮怨詩既是對宮女不幸境遇的同情, 也是對詩人自身懷才不遇境況的哀嘆。 詩中表面上是宮女的憂嘆, 更深層則反映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悲哀。
(三) 洛陽道
洛陽地處中原, 位置得天獨厚, 自古以來便是貫通東西的水陸交通要道。 境內(nèi)有五條官道可通往四方:一是京洛道, 一是洛陽太原道, 一是洛陽至衛(wèi)、 相、 洺、 邢道, 一是洛陽至汴州道, 一是洛陽通襄、 荊道。[7]99便利的交通條件給洛陽帶來了無限的商機(jī)和各地的貨物。 “洛城今古足繁華”(雍陶《洛中感事》), 洛陽自東周時起, 就成了一個車水馬龍、 商賈云集的商業(yè)都會。 秦漢之后, 洛陽發(fā)展成為與長安比肩的商業(yè)大都會, “船車賈販, 周于四方; 廢居積儲, 滿于都城”; 同時, 洛陽還處于京杭大運河的中樞位置, 一度出現(xiàn)了“天涯同此路, 人語各殊方。 草市迎江貨, 津橋稅海商”[8]的景象。 便利的水陸交通加上發(fā)達(dá)的農(nóng)業(yè)、 商業(yè), 使得各地商販們不遠(yuǎn)萬里來到洛陽, 國際性的商品在這里匯集, 洛陽成了當(dāng)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 此外, 洛陽還是當(dāng)時的文化中心, 貢舉銓選活動十分興盛, 天下士人舉子官員都趨之若鶩、 軒騎往來。 詩人們對洛陽道吟詠不絕, 它不僅僅代表著美景, 更象征著通往仕途的康莊大道。
春還洛陽道, 為憶春階草。 楊葉未能攀, 梅花待君掃。 (劉希夷《代秦女贈行人》)
憧憧洛陽道, 塵下生春草。 行者豈無家, 無人在家老。 雞鳴前結(jié)束, 爭去恐不早。 百年路傍盡, 白日車中曉。 求富江海狹, 取貴山岳小。 二端立在途, 奔走無由了。 (任翻《洛陽道》)
劉希夷和任翻的詩分別代表了唐代詩人對洛陽道的不同情感, 前者是對美景的游賞, 對故鄉(xiāng)的懷念; 后者則描寫了行人士子們遠(yuǎn)離家鄉(xiāng)求富取貴為追求功名而奔走的現(xiàn)象, 以悲涼的心態(tài)表達(dá)了詩人的同情與感慨。
(四) 天津橋
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 洛水橫貫洛陽城, 連接南北兩部分的“洛陽橋”是唐代洛陽城中主要的道路。 洛水上橋梁很多, 有星津橋、 天津橋、 黃道橋、 中橋、 浮橋等。[7]101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坐落在洛陽中軸線上的天津橋。 它北接皇城通往城南外郭城的端門, 南起城南天門街, 是洛陽城的中心要道, 也是城中最繁華的地帶。 李白在天津橋南的酒樓里“黃金白璧買歌笑, 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沈佺期下朝后從天津橋招搖而過, “天津御柳碧遙遙, 軒騎相從半下朝”(《和上巳連寒食有懷京洛》)。 就連皇家婚嫁都要經(jīng)此出入, 車駕如云, 鑼鼓喧天, 盛況可想而知。
天津橋既是洛陽城的交通要道, 也是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勝地, 還是唐代洛陽人的贈別之處, 詩人們也留下了不少吟詠之作。 “安史之亂”后, 洛陽城戰(zhàn)火繚亂, 煙塵漫天, 昔日繁華熱鬧的洛陽道和天津橋都變得冷清、 落寞, 承載著盛衰興廢的它們, 在詩人筆下呈現(xiàn)出無盡的蕭瑟之感:
聞君欲行西入秦, 君行不用過天津。 天津橋上多胡塵, 洛陽道上愁殺人。 (馮著《洛陽道》)
天津橋下冰初結(jié), 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 月明直見嵩山雪。 (孟郊《洛橋晚望》)
兩首詩中的凄冷蕭瑟、 落寞哀傷可謂呼之欲出。
(五) 金谷園
金谷園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別墅莊園。 在洛陽依邙山、 臨谷水建造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花園, 隨地勢筑臺建館, 挖湖開塘, 園內(nèi)清溪縈回, 水聲潺潺。 方圓幾十里內(nèi), 亭臺樓閣高下錯落, 金谷水穿流其間, 鳥鳴幽村, 魚躍荷塘, 美不勝收。 “金谷春晴”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9]且石崇用珍珠、 瑪瑙、 琥珀、 犀角、 象牙等貴重物品, 將園內(nèi)的屋宇裝飾得富麗堂皇, 宛如宮殿。 只可惜歷史戰(zhàn)亂、 滄桑巨變, 昔日名園早已渺不可尋, 只留下了石崇斗富、 綠珠墜樓等傳說。
金谷園既是陌上賞春的好去處, 也是人們緬懷遺跡、 感慨興亡的對象。 與整個唐朝的社會歷史背景相對應(yīng), 初唐、 盛唐時期安定強(qiáng)盛, 詩人們多詠嘆其美景, 如李嶠的“霞衣席上轉(zhuǎn), 花岫雪前明”(《舞》); 中唐之后社會動亂、 由盛轉(zhuǎn)衰, 此時的詩中開始充滿傷春懷古、 物是人非的凄涼感嘆, 比較典型的如杜牧的《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 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fēng)怨啼鳥, 落花猶似墮樓人。
北邙山、 上陽宮、 洛陽道、 天津橋、 金谷園……這些都是洛陽獨有的景觀, 其中寄托著唐代詩人對洛陽的種種內(nèi)在情感。 唐詩書寫了洛陽, 洛陽也造就了唐詩; 唐詩與洛陽的淵源不僅存在于過去, 也跨越了千年歷史, 影響著現(xiàn)在和未來。
[1] 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劉冬亞.唐代洛陽詩歌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 2009.
[3] 于美娟.白居易詩題地名疏證[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 2007.
[4] 曾大興.文學(xué)地理學(xué)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12.
[5] 百度百科.北邙山[EB/OL].[2015-06-2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wLL0zgUz_0OY5Yx8aU0Z5u39C1h7pjG0QT55VtLRRNDLz_LC_vV5oAT8cCKu8o0yEUSgWiuwk8-c8IAcV6IKYMQ2HQoa KoXSS1-612P2ue.
[6] 百度百科.上陽宮[EB/OL].[2015-06-2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450093/16525928.htm.
[7] 陳燕妮.論唐詩中的“洛陽道”[J].華中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 2013(1):99-104.
[8] 王逸川.地理區(qū)位因素對于中國古都的影響:以洛陽、 西安、 開封為例[J].文教資料, 2009(2):72-75.
[9] 百度百科.金谷園[EB/OL].[2015-06-2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50263/14675711.htm#viewPageContent.
[責(zé)任編輯 湛貴成]
The Literary Landscape of Luoyang in Tang Dynasty Poetry
CHAO Fang-fang
(CollegeofHumanities,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Tang Dynasty poetry, a blend of the strengths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literature, have distinctive regional flavors. InComprehensiveAnthologyofTangPoetry, there are a great many poems describing life experiences, sceneries and imageries of Luoyang, such as Beimang Mountain, Shangyang Palace, Luoyang Road, Tianjin Bridge, Jin-gu Garden, etc. Those poems have become distinctiv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literary landscape.
Tang Dynasty poetry; Luoyang; literary landscape
2016-10-16
晁芳芳(1986—), 女, 河南焦作人, 中學(xué)二級教師, 碩士研究生。
I222
A
1009-4970(2017)03-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