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泉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 北京 100089)
“美學”概念傳播過程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吳澤泉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 北京 100089)
“美學”概念在近代中國的傳播經(jīng)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期間有許多有意思的現(xiàn)象發(fā)生?!懊缹W”之前,“審美之理”、“如何入妙之法”、“艷麗之學”曾經(jīng)被創(chuàng)造出來對應Aethetics。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幾年,隨著現(xiàn)代西學知識經(jīng)由日本大量涌入,“美學”也被引入到中國,這一期間,“美學”與教育學、哲學發(fā)生了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懊缹W”被引入后,并未馬上成為美學的唯一專屬名稱,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物多名”與“一名多指”現(xiàn)象困擾著“美學”。
美學;艷麗之學;教育學;哲學
近年來,概念術(shù)語、關(guān)鍵詞的研究在國內(nèi)學界頗為流行,“美學”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科名稱術(shù)語也受到了不少人的關(guān)注,一系列值得注意的成果相繼問世[1]。但總起來看,關(guān)于這個概念的研究還不夠,有許多重要的現(xiàn)象、問題還有待澄清。下面針對這一概念傳播、確立過程中的三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進行論述。
曾經(jīng)有種觀點認為,是王國維于20世紀初最早引入了美學概念[2]?,F(xiàn)在看來,這一時間要大大提前。早在19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jīng)有人將美學概念引入了中國,只不過那時并未使用“美學”這個詞,而是用的其他名稱。
最早將Aethetics引入漢語世界的,是西方來華傳教士。西方傳教士來華后,除了傳教、辦學、辦醫(yī)院外,還從事圖書編纂工作,所編之書除了宗教類小冊子外還有一些中外文詞典以及介紹西方歷史文化的普及性讀物。在這些出版物中,有零星的關(guān)于西方美學的介紹。據(jù)考證,1866年英國傳教士羅存德(Wilhelm Lobscheid)在其所編的《英華詞典》中,就開列了Aesthetics一詞,他將此詞譯為“佳美之理”和“審美之理”[3]。由于未見到原書,我們不敢確定兩個譯名是否真的如此存在過。單從構(gòu)詞方式上來說的話,可以看出這兩個譯名都采用的是文言的構(gòu)詞方式,今天讀起來比較累贅,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不過,從翻譯的準確性上講,這兩個譯名又值得稱贊,至少“審美之理”的翻譯比起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的“美學”的翻譯來,要準確不少?!懊缹W”這個詞給人的印象是關(guān)于美的學問,但是正如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的,美學研究的并不是美的事物本身,而是人們對于美的感受與認知。
羅存德之外,另一位在美學概念傳播史上值得紀念的人是德國傳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有學者認為,花之安是最早創(chuàng)制“美學”這一漢語詞,并以之對應西方Aesthetics的人,依據(jù)是1875年花之安的《教化議》一書中出現(xiàn)了“美學”[3]?!督袒h》提到“美學”的原文如下:
救時之用者,在于六端,一、經(jīng)學,二、文字,三、格物,四、歷算, 五、地輿,六、丹青音樂(二者皆美學,故相屬)[4]。
在“丹青音樂”四字之后,他特地用小字作注寫道:“二者皆美學,故相屬。”但是結(jié)合上下文仔細推敲這段話后,會發(fā)現(xiàn)花之安這里提到的“美學”不應理解為Aesthetics,而是應該理解為“美的技藝”或“關(guān)于美的學問”。理由有二。第一,這段話之后,花之安又用了一段比較長的話來一一論證他提出的“六端”所具有的“救時之用”,其中關(guān)于“丹青音樂”的論證如下:“音樂與丹青,二者本相屬。音樂為聲之美,丹青為色之美。論樂亦儒書所重,君子無故,琴瑟不去于身……人能知畫,人品亦可高潔,繪山,繪水,恍然身置清幽世界?!睆倪@段話可知,之所以說丹青音樂“相屬”是因為二者都具有美的效果,音樂追求聲之美,繪畫追求色之美。既如此,那么前面提到的“美學”便應該理解為“追求美的技藝或?qū)W問”,而不應理解為作為一門學科的美學。第二,如果將“美學”理解為今天的美學的話,那么“丹青音樂二者皆美學”這句話說不通,繪畫與音樂可以算是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不能說它們二者就是美學本身,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二者皆美學之對象”。
不過,盡管《教化議》中的“美學”不能理解為今天的美學,但在另一本寫于1873年的《大德國學校論略》中,花之安卻著實地向中國人介紹了美學?!洞蟮聡鴮W校論略》的主要內(nèi)容,是介紹德國大、中、小學教育的制度與現(xiàn)狀,論證教育在促進德國學術(shù)進步、社會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并勸說中國人努力興學,以教育與學術(shù)興國。在談到德國的“太學院”即大學時,花之安提到德國大學分 “經(jīng)學”、“智學”、“法學”、“醫(yī)學”四科,其中“智學”即哲學的主要課程共有“八課”。
智學分八課。一課學話,二課性理學,三課靈魂說,四課格物學、五課上帝妙諦,六課行為,七課如何入妙之法,八課智學名家。
可以看出,這里的“八課”對應的是八種不同的學問,作者給每一種學問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后面,他又逐一對“八課”的內(nèi)容作了說明,通過這些說明,我們可以猜出它們各自在今天的名稱。比如關(guān)于“學話”,他的說明是:“不僅教習外國語言文字、聲音點畫等件,且論古今來有字有圖之器皿,并有音無字者。二論文法之全,要旨何在,必須詳釋其理義,亦須比較萬國之話?!笨梢姡@門課應當是語言學。關(guān)于“靈魂說”,他的說明是:“論性情,論知覺,即外象自五官如何而入,論如何生出意思,論如何醒悟,論寢息,論成夢,論心如何分時分處,論記性、幻性、思慮、謹慎、自知?!笨梢?,這門課應當是心理學。讓我們最感興趣的是對第七課“如何入妙之法”的說明。
七課論美形,即釋美之所在:一論山海之美,乃統(tǒng)飛潛動物而言;二論各國宮室之美,何法鼎建;三論雕琢之美;四論繪事之美;五論樂奏之美;六論詞賦之美;七論曲文之美,此非俗院本也,乃指文韻和悠、令人心愜神怡之謂[5]。
從這段說明可以看出,這門講求“如何入妙之法”的學科,正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美學。在這段關(guān)于西方美學的介紹中,作者不但替美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描述性的漢語名稱“如何入妙之法”,而且對美學的任務(wù)、美學研究的對象做了說明:美學的任務(wù)是研究美之所以為美,美的本質(zhì)與根源何在;美學關(guān)注的對象不僅包括自然、建筑、音樂、繪畫,而且包括文學、戲劇。
以今天的標準看,“如何入妙之法”不算是一個合格的譯名,過于繁瑣。不過站在花之安的角度來考慮的話,這一翻譯又可以理解。要知道,當時的中國讀者對Aesthetics一無所知,而漢語中又沒有與之相近的現(xiàn)成的詞可以拿來比附,為便于中國讀者理解計,將其翻譯為“如何入妙之法”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這個名稱可以幫助中國人部分地理解Aesthetics為何物?!懊睢痹谥袊糯娢脑u及畫論中是一個常見的概念,稱贊一幅畫畫得好可以說“神妙”,稱贊一首詩寫得好可以說“臻于妙境”。“如何入妙之法”一眼望去的意思就是“如何進入藝術(shù)神妙境界的規(guī)則、法則”,如果像黑格爾那樣把美學理解為藝術(shù)哲學的話,那么這個翻譯也不能說是錯誤。與這個翻譯相類似的另一個關(guān)于Aesthetics的翻譯,是“審辨美惡之法”。1875年,中國人譚達軒編輯出版、1884年再版的《英漢辭典》里,Aesthetics被譯為“審辨美惡之法”。所謂“審辨美惡之法”,即“審查辨別何者為美何者為惡的規(guī)律或法則”。顯然,詞典編輯者在創(chuàng)制這個譯名的時候,也有希望這個譯名能幫助中國讀者更好理解美學的意思。
1889年,供職于上海圣約翰書院的另一位中國人顏永京在翻譯美國心理學家海文(Joseph Haven)《心靈學》時,創(chuàng)制了Aesthetics的另一個譯名“艷麗之學”?!缎撵`學》是一本通論性質(zhì)的心理學著作,在論述人的直覺能力(顏永京譯為“理才”)的部分,該書設(shè)置了一個專章來討論人的審美經(jīng)驗,這部分內(nèi)容今天看來大致屬于心理美學的范圍。顏永京將這一章的題目翻譯為“論艷麗之意緒及識知物之艷麗”。譯作的開頭這樣寫道:講求艷麗者,是艷麗之學,較他格致學,尚為新出,而講求者尚希[5]。
顯然,這里的“艷麗”的意思應該是美,而“艷麗之學”就是我們今天的美學。接下來,該書引出了美學中的一個難題——到底何為美,或者說何為“艷麗”:
艷麗之為何,一言難罄。若取諸物而謂是艷麗則不難,惟闡其艷麗之為何,難矣。艷麗之物愈多而各異,則愈難闡明。因物多且異,而皆稱艷麗者,則必皆有一公同佳處,而欲指明一公同佳處為何,豈非難哉?
這段話像極了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中關(guān)于美的本質(zhì)的討論: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輕易地找出一匹美的母馬,一個美的湯瓶,可是要追問美本身是什么、何以美的東西是美的,就遇到了困難。針對這個問題,該書給出了幾種解答,如美在“物之新奇”,在“物之有用”,在“多樣性狀合為一”,在“齊整均勻”等等,并一一對其辨析駁難。美的本質(zhì)問題之外,該書還討論了人的審美能力問題,顏永京將其翻譯為“認知艷麗才”??偲饋砜?,《心靈學》在美學概念的傳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該書不僅較早向中國人介紹了美學,并且以盡量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美學的幾個核心問題,對當時的中國人了解美學為何物大有幫助。
不論是羅存德的“審美之理”、“佳美之理”,還是花之安、譚達軒的“如何入妙之法”、“審辨美惡之法”,以及顏永京的“艷麗之學”,都各有特色,在推動中國人認識并接受美學上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遺憾的是,這幾個譯名都沒有最終流傳下來。后來,它們都被來自日本的“美學”淘汰。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jié)果,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后來19、20世紀之交的幾年日本新名詞集體登陸中國所帶來的強大沖擊力,另一方面也因為這幾個名稱的先天不足。從語言學角度看,這幾個名稱有以下兩個共同點。第一,都采用了“某某之某某”的文言結(jié)構(gòu),比較拗口,不符合后來現(xiàn)代白話文的表達習慣。第二,譯名重在對Aesthetics為何物進行描述,而不是追求譯名自身的簡潔與有力。就語法上來分析,“審美之理”、“如何入妙之法”、“審辨美惡之法”、“艷麗之學”等都屬于復合短語,而“美學”是一個復合詞,用復合詞而不是復合短語來翻譯Aesthetics顯然更簡潔也更符合學科命名的國際慣例。畢竟,在西方文字中像美學、哲學、歷史學等學科名稱都只是一個單詞,而不是一串短語。
甲午戰(zhàn)爭后,興起了一股關(guān)注并研究日本的風潮,越來越多的中國官員、知識分子前往日本考察。庚子事變后,更有數(shù)以萬計的青年人前往日本留學。旅日及留日知識分子寫了大量文字來介紹日本的國情政體,介紹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輸入的各種西學知識。一時間,日本成為中國人了解世界的最重要窗口,中國人假道日本,了解到西方各種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說與知識。與此同時,日本人借用漢字來翻譯西學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新名詞、新概念也鋪天蓋地進入中國,“美學”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被引入的[6]。
有意思的是,“美學”概念的最初傳播過程中,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一開始,“美學”是寄生在這幾門學科身上而進入中國的。
“美學”較早為中國人所知,應歸功于前往日本考察教育的中國學者,他們撰寫的關(guān)于日本學校規(guī)制與課程的文字中,大量而頻繁地提到了“美學”。1900年,沈翊清在福州出版《東游日記》,提到日本師范學校開設(shè)“美學”與“審美學”。1901年10月,留日學生監(jiān)督夏偕復作《學校芻言》一文,稍后出版的吳汝倫的《東游叢錄》里,也使用過“美學”一詞。同年,京師大學堂編輯出版的《日本東京大學規(guī)制考略》一書中,更是多次出現(xiàn)了“美學”一詞。《日本東京大學規(guī)制考略》從“總規(guī)”、“教科”、“各科學科課程”等多方面介紹了日本東京大學的狀況。在“教科”部分,該書提到東京大學文科有“國語學”、“漢學”、“史學”、“哲學”、“心理學”、“美學”、“博言學”等主干課程。在“各科學科課程”部分,該書羅列東大文科九個學科的課程表,其中“美學與美術(shù)史”在每個學科的課表中都出現(xiàn)了一次,并且都是在各科第三年的課表中,學時一般是每星期兩課時。例如,文科哲學門的完整課表如下:
第一年:哲學概論,全體學,史學,西洋哲學史,臘丁語,動物學,國文學,英語,地質(zhì)學,漢文學,德語;
第二年:西洋哲學史,中國哲學、臘丁語,論理學及知識論,印度哲學,德語,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比較宗教及東洋哲學;
第三年:美學及美術(shù)史,印度哲學,社會學,教育學,精神病論,梵語,哲學,哲學演習,希臘語,比較宗教及東洋哲學,中國哲學,心理學,精神物理學[7]。
在關(guān)于現(xiàn)代教育制度、學校制度的介紹中,中國人得知“美學”是現(xiàn)代大學中的一門重要教科,是現(xiàn)代學術(shù)、知識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借助于現(xiàn)代教育學知識,中國人對美學有了初步的了解。
近代“美學”概念傳播過程中,王國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王國維的重要性在于,他不是簡單地引入“美學”這樣一個名稱,而是對美學為何物、美學的歷史如何、美學的使命為何等問題予以認真的闡述,從而使中國人真正地接受“美學”。而王國維關(guān)于“美學”的介紹,最早見于他的哲學與教育學譯著。1902年,王國維供職于羅振玉主辦的《教育世界》雜志社,編輯刊物之余,他翻譯了三本書:《哲學小辭典》、《哲學概論》以及《教育學教科書》。第一本書收入“教育叢書”,后兩本書本收入“哲學叢書”,均由《教育世界》雜志出版所刊行?!墩軐W小辭典》提到了“美學”并為其下了這樣一個定義:“美學、審美學:Aesthetics。美學者,論事物之美之原理也[8]。”《教育學教科書》在“總論”第三章《教育學與他科學之關(guān)系》中提到了“美學”:“于教育之實行時正其次序系統(tǒng),而為真正之教授,不可不藉倫理學之知識。欲使教授時有生氣、有興味,而使生徒聽之不倦,不可不依美學及修辭學之法則?!薄懊缹W”之外,《教育學教科書》還提到了美育:“文科、理科之教育,謂之智育;圖畫、唱歌等,謂之美育[9]?!薄墩軐W概論》則不僅提到了“美學”,而且在題為“自然之理想——宗教哲學及美學”的專節(jié)中,以近千字的篇幅,介紹了美學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的發(fā)展歷史。書中認為,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羅提諾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包含大量的美學思想,但過于支離片面。近世以來英國之夏夫茲博里、哈奇生等皆論述過美感之性質(zhì),但也未組織真正之美學。真正的美學自大陸派哲學家始:
伏爾夫之組織哲學也,由心性之各作用,而定諸學。而于知性中設(shè)高下之別,以高等知性之理想為真,對之而配論理學,然對下等之知性,即不明之感覺,別無所言。拔姆額爾登(自1714—1762)補此缺陷,而以下等知性之理想為美,對之而定美學之一科。其中,(1)如何之感覺的認識為美乎?(2)如何排列此感覺的認識,則為美乎?(3)如何表現(xiàn)此美之感覺的認識,則為美乎?美學論此三件者也。自此以后,此學之研究勃興,且多以美為與其屬于感覺,寧屬于感情者。又文格爾曼、蘭馨等,由藝術(shù)上論美者亦不少。及汗德著《判斷力批評》,此等議論,始得確固之基礎(chǔ)。汗德之美學分為二部,一優(yōu)美及壯美之論,一美術(shù)之論也。汗德以美的與道德的論理的快感的不同,謂離利害之念之形式上之愉快,且具普遍性者也。至汗德而美學之問題之范圍,始得確定[10]。可以說,這是自“美學”為中國人所知以來關(guān)于“美學”的最詳盡的介紹了。
王國維個人著作中提到“美學”,是在1903年之后。1903年春,王國維開始鉆研康德哲學,苦于不能理解,轉(zhuǎn)而閱讀叔本華的《意志及表象之世界》、《自然中之意志論》及《充足理由之原則論》。由叔本華哲學,王國維打開通往康德哲學的大門。1905年,王國維又返而讀康德,先后讀完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在研讀叔本華及康德哲學的三年中,王國維寫出了《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1904)、《叔本華與尼采》(1904)、《紅樓夢評論》(1904)、《論哲學家與美術(shù)家之天職》(1905)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包含著王國維自己對哲學、美學的理解,當然也包含著對于“美學”概念的介紹與宣傳。在《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中他肯定叔本華對傳統(tǒng)哲學與美學的突破:“叔氏之他學說雖不慊于今人,然于形而上學心理學漸有趨于主意論之勢,此則叔氏大有造于斯二學者也。于是叔氏更由形而上學進而說美學[11]?!痹凇妒灞救A與尼采》中他分析叔本華與尼采學說異同,認為尼采晚期學說“雖若與叔氏相反對,然要之不外以叔氏之美學上之天才論應用于倫理學而已[12]?!倍ㄓ^這幾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王國維這一時期思考的出發(fā)點仍然是哲學與教育學,而美學不過是他由哲學、教育學自然延伸而至的一門學科。
王國維之外,清末民初另一位真正理解“美學”,并努力鼓吹“美學”的人是蔡元培。和王國維一樣,蔡元培最早提到“美學”也是在他的哲學與教育學譯著中。1903年,蔡元培翻譯了德國科培爾《哲學要領(lǐng)》。該書除序言外,分“哲學之總念”、“哲學之類別”、“哲學之方法”、“哲學之系統(tǒng)”四部分。在“哲學之類別”部分,該書介紹了作為哲學之分支學科的美學。
美學者,英語為歐綏德斯Aesthetics,源于希臘語之奧斯妥奧,其義為覺為見。故歐綏德斯之本義,屬于知識哲學之感覺界??档率铣?jù)此本義而用之,而博通哲學家,則恒以此語為一種特別之哲學。要之美學者,固取資于感覺界,而其范圍在研究吾人美丑之感覺之原因。好美惡丑,人之情也,然而美者何謂也?此美者何以現(xiàn)于世界耶?美之原理如何耶?吾人何由而感于美耶?美學家所見與其他科學家所見差別如何耶?此皆吾人于自然界及人為之美術(shù)界所當研究之問題也。
美術(shù)者Art,德人謂之Kunst,制造品之不關(guān)工業(yè)者也。其所涵之美,于美學對象中,為特別之部。故美學者,又當即溥通美術(shù)之性質(zhì)、及其各種相區(qū)別、相交互之關(guān)系而研究之[11]。
這段文字的值得注意之處,是從詞源學上指出了現(xiàn)代美學的來源,同時又說明了為什么本來是研究人的感覺的美學會與美及美術(shù)發(fā)生關(guān)系:美學的本義固然是感覺,但正是在感覺中蘊含著人對于美丑的感知,因此美學必然研究美以及人們對美的感知判斷,另外美學還關(guān)注與美有關(guān)的各種藝術(shù)。這樣的見解,在當時是比較超前的。
進入民國以后,蔡元培執(zhí)掌教育部,后來又主持北京大學。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大力提倡美育。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1912)、《養(yǎng)成優(yōu)美高尚思想》(1913)、《教育界之恐慌及救濟辦法》(1916)、《以美育代宗教說》(1917)等系列文章、演講中,他論證美術(shù)對人的情感的陶冶作用,呼吁以美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提倡美術(shù)、美育之余,他也不忘向大家推薦以美術(shù)、審美為研究對象的美學。在出版于1915年的《哲學大綱》中,他多次提及美學。1916年,他籌劃編寫“歐洲美學叢述”,先撰《康德美學述》,向國人扼要介紹康德美學,尤其重點介紹了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美感分析部分。 1917年4月,在《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演說中,他提出美學上都麗之美(優(yōu)美)與崇宏之美(壯美)的區(qū)分。如果說,20世紀最初十年,傳播“美學”概念最有力的人是王國維的話,那么第二個十年,傳播“美學”最有力的人物無疑是蔡元培。而不論是王國維還是蔡元培,他們最初的出發(fā)點都不是美學,而是教育學與哲學,他們是從教育學與哲學走向了美學??梢哉f,教育學與哲學在“美學”概念在近代中國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
“美學”概念引入了中國,為國人所知了,但是這還不夠。從引入到最終確立,“美學”還有一段路要走。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物多名”與“一名多指”的現(xiàn)象困擾著“美學”。所謂“一物多名”,是指“美學”被引入后,并沒有馬上成為美學唯一的名稱,同時期還有其他一些名稱與它競爭。所謂“一名多指”,指的是在很多人的筆下,“美學”并不僅僅指稱Aesthetics,同時還包含其他一些意思。
先說“一物多名”。20世紀最初的幾年,與“美學”并行的一個最常見的美學譯名是“審美學”。如前所述,沈翊清《東游日記》提到美學時同時用了“美學”與“審美學”兩個詞。王國維《哲學小辭典》介紹Aesthetics時也同時用了“美學”與“審美學”。另外,1903年汪榮寶《新爾雅》提到了“審美學”,該書這樣解釋“審美學”:“研究美之形式,及美之要素,不拘在主觀客觀,引起其感覺者,名曰審美學[12]?!?904年3月王國維撰《孔子之美育主義》,用了“審美學”而沒有用“美學”[13]。1906年4月,《新民叢報》第四年第五號發(fā)表的《教育學剖解圖說》中,將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審美學、論理學、生理學、衛(wèi)生學八門學科列為“教育學之補助學科”[14]。直到1915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辭源》,“美學”專條還是這樣寫的:“就普通心理上所認為美好之事物,而說明其原理及作用之學也……萌芽于古代之希臘。18世紀中,德國哲學家薄姆哥登Alexander Cottlieb Baumgarten出,始成為獨立之學科。亦稱審美學?!薄皩徝缹W”的流行,與日本有關(guān)系。明治時期日本人關(guān)于美學的譯名原本就混亂,在中江兆民選定“美學”一詞之前,西周曾經(jīng)將其譯為“善美學”、“美妙學”。之后,森鷗外又將其譯為“審美學”。1892年起,森鷗外在慶應義塾以“審美學”的名義講授美學。另外,森鷗外還撰寫過《審美論》(1892)、《審美極致論》以及《審美綱領(lǐng)》(1899)[15]。日本人關(guān)于用“審美”還是“審美學”、“審美論”的分歧顯然也延續(xù)到了中國?!皩徝缹W”之外,還有人用過“美術(shù)”,以及之前由中國人顏永京首創(chuàng)的“艷麗之學”。1908年,顏永京之子顏惠慶所編的《英華大辭典》關(guān)于Aesthetics的翻譯是這樣的:“Aesthetics:philosophy of taste,美學、美術(shù)、艷麗學?!?916年,該詞典出版第四版,關(guān)于Aesthetics的翻譯仍是“美學、美術(shù)、艷麗學”[16]。
再說“一名多指”。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在某些學者的筆下,“美學”不僅僅指稱美學,還指稱其他意思。比如,蔡元培譯《倫理學原理》第八章“道德與宗教之關(guān)系”論述宗教利用美術(shù)時,有這樣一句話:“多神教常畀諸神以人類感官之性質(zhì),至為自由,故在美學界,極美滿之觀,是吾人今日所以尚驚嘆于希臘諸神也?!弊屑毚ι舷挛模@句話中的“美學界”似乎應作“藝術(shù)界”或“美術(shù)界”來理解。又比如,蔡元培1915年撰寫的《哲學大綱》第四編的“美學觀念”部分,頻頻出現(xiàn)“美學之判斷”一詞:“美學之判斷,所以別美丑”,“其抽繹純粹美感之真相,發(fā)揮美學判斷之關(guān)系者,始于近世哲學家,而以康德為最著[17]?!边@里的“美學之判斷”,應作今天“審美判斷”來理解。同理,1916年《康德美學述》中“美學之斷定”[18],也應作“審美之斷定”解。
什么時候,“美學”的概念被完全確定下來,“美學”一詞成為Aesthetics的專屬名稱的呢?我們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而只能說,大概在1920年以后。1920年,劉仁航譯高山樗牛的《近世美學》出版,這是漢語世界中第一部系統(tǒng)的、專門的美學著作。1920—1922年,蔡元培的《美學的進化》《美學研究法》《美學講稿》《美學的趨向》《美學的對象》等一系列以“美學”命名的講稿相繼出版。這幾部書的出版,標志著美學的學科地位、學科規(guī)范在中國的確立。這幾部書對“美學”的使用,使得“美學”概念徹底固定下來,“美學”徹底取代了“審美學”、“艷麗之學”、“美術(shù)”等,成為大家公認的美學的專有名稱。
引入并樹立一個“美學”概念,并不只是對這個學科的命名而已。實際上,這意味著學科的建立。學科的命名,從來都是有意識的學科建構(gòu)的一部分。有名才有實,名稱具有述行(performative)作用。在“美學”這個名稱的刺激下,美學這個學科才建立起來?;仡櫋懊缹W”概念在近代的曲折傳播歷史,對于我們理解美學學科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生成與發(fā)展,理解美學與其他現(xiàn)代學術(shù)的關(guān)系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1]聶振斌.中國近代美學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55.
[2]黃興濤.“美學”一詞及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J].文史知識,2000(1).
[3][德]花之安.教化議[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光緒二十三年(1897)再版本.
[4][德]花之安.大德國學校論略[M].同治十三年(1873)羊城小會真寶堂藏版.
[5][美]海文.心靈學[M]顏永京,譯.上海益智書會光緒十五年(1889)版.
[6]關(guān)于日本人創(chuàng)制“美學”一詞的情況,參考馮天瑜《新語探源——中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字術(shù)語生成》[M].中華書局,2004:409.
[7]日本東京大學規(guī)制考略[M].京師大學堂1901年鉛印版.
[8]王國維.哲學小辭典[M].上海教育世界出版所,1902.
[9][日]牧瀨五一郎.教育學教科書,王國維譯.王國維全集:第17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96.
[10][日]桑木嚴翼.哲學概論,王國維譯.王國維全集:第17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288.
[11]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與教育學說.王國維遺書:第5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9.
[12][德]科培爾.哲學要領(lǐng),蔡元培譯..蔡元培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84.
[13]王國維.孔子之美育主義.教育世界:第六十九號,教育世界雜志社,1904.
[14]祖武.教育學剖解圖說,新民叢報.第四年第十一號,新民叢報社,1905.
[15]森鷗外.鷗外全集:第1卷,鷗外全集刊行會,1923.
[16]顏惠慶.英華大辭典.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16:33.
[17]蔡元培.哲學大綱.引自《蔡元培全集》第2卷[J].中華書局,1984:381.
[18]蔡元培.康德美學述:《蔡元培全集》第2卷[J].中華書局,1984:498.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章編號: 2096-4110(2017)02(b)-0001-0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規(guī)劃項目“20世紀中國美學史”,項目批準號:12&ZD111。
吳澤泉(1979-),男,山東平邑人,文學博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文學、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