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青 (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041000 )
論史前美術的藝術特征和當代藝術價值
趙 青 (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041000 )
文章旨在論述史前美術的成因及藝術特征和其藝術價值。指出史前美術的繪畫特點,以及現(xiàn)代藝術對原始繪畫的回歸和創(chuàng)新;史前美術不僅通過實踐經驗賦予作品的神秘性和象征性,對當代藝術也具有充分的哲學思考。
史前美術;藝術特征;藝術價值
史前歷史約從350萬年發(fā)現(xiàn)的女性骨架“露西”到史前文明社會的出現(xiàn)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空間。隨著地球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演變,人類不斷地遷徙適應生活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了火種,合居洞穴,狩獵采集,用動物的皮毛取暖,利用尖銳動物骨骼做成的縫針和魚叉都顯示了人類祖先的智慧,這一時期被稱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跨越是結束了對狩獵采集的依靠轉向“刀耕火種 ”的農業(yè)萌芽。這時期的藝術都源于他們生活中的某種活動和巫術觀念,產生了最早的“藝術行為”和“藝術作品”,本文擬討論對史前美術的藝術特征和藝術價值。
新石器時代的社會,農業(yè)產業(yè)富庶,同時產生了小型的貿易,衍生了三種早期的手工業(yè)——制陶、冶金和紡織,人們還會利用一些飾品裝飾自己的房屋美化居住環(huán)境。這時的人們具有基本的審美,題材內容變化多樣。此時的繪畫主要是洞窟巖畫及陶器紋飾,其內容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狩獵、采集、放牧、舞蹈、農耕等生活場景,例如在阿爾及利亞的塔西利—恩—阿耶的洞穴壁畫表現(xiàn)距今5000—6000的早期農業(yè)生產活動和放牧的生活場景,距今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中的舞蹈紋彩陶盆,人們手牽手跳舞,展現(xiàn)了當時的一種祭祀活動;(二)人物、動物、農作物等事物形象,在法國南部的拉斯科洞穴壁畫中馬的圖像和在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中發(fā)現(xiàn)大牛的圖像,此外還有當時的物種如猛犸象,馴鹿等;(三)人面紋、蛙紋、獸面紋等符號,這些紋路大多出現(xiàn)在對陶器和銅器的裝飾圖像象形演變下產生。這些精美的手工業(yè)飾品和圖文都是祖先代代相承支配下虔誠的產物,是一種高度秩序下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行為。
祖先的作品能夠在現(xiàn)代也如此的清晰,歸功于當時藝術家們對顏料的制作,他們用礦石、植物、血、動物脂肪以及其他東西做原料,放入研缽,研磨搗碎,再加上苔蘚,用磨損的柳枝和毛刷調和。從19世紀后這些繪畫廣為人知,這些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簡約風格和力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史前人類藝術天才創(chuàng)造的奇跡無疑展現(xiàn)了人類在宇宙洪荒年代壯麗的歷史畫卷。
史前美術的藝術天才家們受到有限條件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大都粗糙,表現(xiàn)手法也很簡單,通過簡單的線條描述物體的外型輪廓,物體變形夸張,缺乏細節(jié)的生動刻畫,他們繪畫的簡單夸張主要目的是為了震懾這些猛獸產生威力。除洞穴壁畫中的夸張手法外,雕塑也體現(xiàn)這一特點,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尤為崇尚女性的生理特點,如在歐洲奧地利出土的維納斯雕像,反映出當時女性在社會中極高的地位。他們在色彩的運用也比較單一,由于制作原料和加工技藝的有限條件下僅局限于紅、褐、黑三種顏色,紅色是最易提煉的顏色,也是史前人們在原始巫術等活動中最常用的顏色,穿戴用赤鐵礦染過,尸體旁撒紅粉,臉部裝扮涂等,紅色已經不是生理需求可以滿足,同時還象征某種巫術活動的符號意義,也就是說他們將自然形式的紅色積淀為社會內容,使其不單是通過審美需求而制作,更多的是賦予了原始巫術禮儀等圖騰活動中。
原始社會的人們對自然的氣候變化是完全無知,以為是牛鬼蛇神作怪,為了祈禱食物的充足,擁有足量的毛皮度過嚴寒的天氣,對來年吉兇的占卜,衍生了對“宗教”的信仰——巫術活動,通過原始族人代代相承,巫術文化在人的心中根深蒂固,藝術作品更不是簡單的滿足審美欲望而是具有強烈的功利性目的,他們通過在石壁上描繪野獸和野獸化的人物來震懾猛獸,從心理上能夠支配自然界的神秘性。因此此時繪畫的巫術功能,使得史前美術具有很強的情感表現(xiàn)性和神秘的象征性。
此外,除對巫術活動的祭祀圖騰外,原始人類還學會了對身體進行裝飾美化形象,例如生長在水邊的族人通過漁獵獲取,通過加工打磨,將骨質、石質等物品用骨針穿出項圈、手鏈、足鏈等裝飾品佩戴在身上,他們還喜愛把圓滑光亮的貝殼和獸牙穿成當時最流行的裝飾品。此時的裝飾功能與當時的生活水平沒有直接關聯(lián),他們佩戴這種裝飾不僅滿足審美心理還祈求驅兇辟邪,或取悅異性,或托佑神靈,都是為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與滿足。
原始繪畫和雕塑對19世紀的美術思潮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粗糙的線條和紋飾以及對大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勇氣對19世紀的美術創(chuàng)作都是其不可估量的價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些西方藝術家們厭惡了千篇一律的新古典主義,具備反叛精神的前衛(wèi)藝術家將焦點轉向了史前藝術以簡樸稚拙的藝術形式來迎合現(xiàn)代人審美情趣的要求。藝術家們將藝術追求轉向非洲、南美和大西洋的土著文化,企圖從精神上與歐洲文明徹底決裂。“現(xiàn)代藝術之父”’塞尚、“油畫界的瘋子”梵高以及梵高的好友高更,分別形成了三個潮流的理想,塞尚的藝術影響20世紀初的立體主義,梵?高的藝術造就了野獸派和以德國為中心的表現(xiàn)主義,而高更則為各種形式的原始主義開拓道路,以及對后來的超現(xiàn)實主義等繪畫語言符號都有一定的藝術影響。此后,產生了馬蒂斯、畢加索、布拉克、米羅、克利等為代表的繪畫大師和雕塑家。具有典型原始象征繪畫的高更,因厭惡工業(yè)文明的快節(jié)奏,對學院派一沉不變的形式反感,追求原始社會、東方藝術和黑人中一種率真單純的繪畫風格,創(chuàng)造出富有原始神秘和象征意義的藝術,他通過對形象外形輪廓的簡化,粗獷的線條和平涂大面積顏色鮮明的色塊,使其具有平面效果的原始意味;代表作品《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等都反應一種原始社會的哲學思考。野獸派代表大師馬蒂斯受后印象派的影響,運用跳躍的色塊和大膽的筆觸,創(chuàng)作出《舞蹈》具有原始風味的壁畫作品;另一位大師米羅,與畢加索、達利齊名的20世紀偉大的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之一,所謂的“超現(xiàn)實主義”就是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既人類的本能、“潛意識”和夢境,《哈里昆的狂歡》和《托兒所的裝飾畫》等通過變形、簡化和抽象的現(xiàn)代化符號表現(xiàn)出原始的狂野和兒童畫的稚拙,正是憑借超越邏輯的直覺驅使他肩負原始藝術的魅力。縱觀西方繪畫藝術,每一次的改革是對前藝術流派的回歸和創(chuàng)新,現(xiàn)代藝術簡樸稚拙的繪畫風格正是對原始藝術的回歸和傳承。
對征服自然的心理活動創(chuàng)造出具有功利性、強烈的情感性和神秘象征性的有意識活動的史前藝術給予了當代藝術很多的美學思考價值。藝術價值的最高表現(xiàn)就是源于實踐,沒有豐富的實踐積累是創(chuàng)造不出震撼心靈的藝術作品。
[1]李澤厚.《美的歷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1.9.
[2]陳衡哲.《西洋史》[M].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1.
[3]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齊格勒 [著],魏鳳蓮,張穎,白玉廣[譯].《新全球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
[4]敖久麗,甄永亮.《論史前美術的藝術特征及意義》[J].新西部(下旬刊),2015.11.
趙青,女,1993年07月出生,漢族,山西省太原人,單位: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職務:2016級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