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思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70)
視錯覺圖形的歷史演變及應用
程 思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70)
從格式塔心理學對于似動現(xiàn)象的研究,到歐普藝術的初見端倪,最后到視錯覺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中間看似不過短短百來年的歷程,但已經(jīng)涌現(xiàn)出大量的視錯覺作品。本文主要從視錯覺藝術的歷史演變以及研究現(xiàn)狀進行歸納分析,將視錯覺藝術進行詳細的分析,列舉相關作品以及著名的代表藝術家,最后詳述了視錯覺在各個設計領域中的應用,并對未來的視錯覺研究進行展望。
視錯覺;圖形;演變;設計;應用
從格式塔心理學對于似動現(xiàn)象的研究,到歐普藝術的初見端倪,最后到視錯覺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中間看似不過短短百來年的歷程,但已經(jīng)涌現(xiàn)出大量的視錯覺作品。早在原始時期,人們就已對視錯覺這一現(xiàn)象繪制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樣在“讀圖”時代,圖片承載了巨大的信息量,并且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而使出渾身解數(shù)。
視錯覺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并不是從近代才開始的,早在古代對視錯覺現(xiàn)象的處理就有著獨特的方法。遠古時期的彩陶藝術,螺旋紋樣帶著似動現(xiàn)象展現(xiàn)給我們。我國的太極圖,陰陽互補,體現(xiàn)了圖底依存的特性,是較早時期表現(xiàn)圖底關系的視錯覺圖形,還有熟知的四喜娃娃是視錯覺邊沿共用圖形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二十世紀中后期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發(fā)表了《藝術與錯覺》,這本書在藝術領域里有著相當舉足輕重的地位。還有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日本白石和也的《平面造型與錯覺藝術》等,這些著作一起為視錯覺做理論補充和實踐開創(chuàng)。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nèi)知名院校都開始了視錯覺的研究,包括心理學、哲學、美學等領域。關于視錯覺理論或實踐的書主要有騰守堯的《審美心理描述》、張福昌的《視錯覺在設計上的應用》等。2007年同濟大學王劍鋒的《錯視藝術設計》一書中介紹了視錯覺產(chǎn)生的原理,并分析在實際設計中的應用。
對于視錯覺的研究有許多,通過視錯覺的圖形特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況:同構圖形、矛盾空間、圖底依存及多維幻象。
同構指的是將客觀存在并且具有共性的素材組合成為新的形象。在視錯覺中指的是將客觀存在的不同的事物進行重新排列,使得具有共性的地方相互交融,產(chǎn)生新的圖形。在荷蘭版畫大師埃舍爾的《天與水》這幅作品中,正是利用了鳥和魚圖形的共性,才將他們結合其他達到了一副新的圖像。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例如《凹與凸》《晝與夜》《上與下》等等。
矛盾空間相比較其他視錯覺原理而言更加獨樹一幟,打破之前存在的空間,可以說是在二維平面中表現(xiàn)出三維空間的效果,并且三維空間的效果還能夠給欣賞者視覺上的錯覺。瑞典藝術家奧斯卡?路透斯沃德借鑒這種方法設計了許多藝術作品?!恫豢赡艿臉翘菖_階》中,讓觀看者無法判斷樓梯到底是朝上還是朝下,這種作品需要具有超強的創(chuàng)造力,熟練的掌握對于空間的轉換,才能設計出更多有限和無限的是錯覺空間圖形。
哥倫比亞心理學家魯賓?阿迪拉提出主題元素可以從背景中分離出來比較,將圖底作了區(qū)別。他的這一觀點可以概述為圖底的相互輔助和突出的效果。在圖底依存這一視覺現(xiàn)象中,既可以對立統(tǒng)一又能夠結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因為觀賞者的角度和環(huán)境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著名的《希臘杯》,圖看起來是個杯子,但是底確實兩個人的側臉,視覺上達到圖形的相互轉換,這就是利用了圖底依存的視錯覺現(xiàn)象,使得作品值得人們深思。
多維幻象的視錯覺藝術因為結合了圖形的虛實、距離、漸變等不同,在加上人類生理上的特性,使平面圖形給人以動感的感受。例如《交錯的網(wǎng)格》,在網(wǎng)格角接觸有白色的點通過人的視覺不斷地變換跳動,黑白兩種顏色相互交替,產(chǎn)生了律動的心理感受。平面設計中產(chǎn)生動感,對于吸引人的注意具有重大的意義。
目前的設計領域,視錯覺藝術作品主要集中在服裝、游戲及平面設計當中。當今社會,年輕人對于時尚的追求一直在改變,始終追求一種瀟灑不羈與個性,而視錯覺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能夠更好的滿足這一需求。視錯覺的創(chuàng)意圖形,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效果,令服裝風格活潑生動、更有藝術魅力。例如其中多維幻象的視錯覺圖形能夠利用打破服裝的二維維度,使服裝更加具有立體感。使人們穿上衣服能夠掩飾身材的不足,或放大部分優(yōu)點。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則多半用于海報設計中,海報設計主要分為:公益海報、商業(yè)海報、電影海報及文化宣傳海報。擁有視覺沖擊力的海報更加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平淡無奇的作品無法讓人駐足欣賞,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就是圖形、色彩和文字的完美結合,并且能夠達到宣傳目的。一副優(yōu)秀的海報能夠達到傳達信息及傳播文化的目的,就算是一張成功的海報。日本設計師福田繁雄的設計最有代表性,很多作品都是利用圖底反轉的視錯覺原理,使人們在欣賞海報的時候能從一個平面中觀察出一個豐富的世界。
近幾年來,游戲領域的蓬勃發(fā)展催生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游戲作品,在下載排行上長期占據(jù)第一位置的著名視錯覺游戲——紀念碑谷,這一款游戲利用視錯覺中矛盾空間現(xiàn)象,將游戲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人們通過轉動不同的道路,達到了矛盾空間的效果,將看似不可能的地方連接在一起,完成通關。這種設計不僅使得紀念碑谷在游戲排行上常年位于第一,同時也讓人們更加了解視錯覺在生活中運用的普遍性。
視錯覺圖形作為一種具有趣味性的圖形,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創(chuàng)作風格,將視錯覺設計原理應用在設計領域中,對于設計作品增添了許多獨特的吸引力。無論是從理論上進行研究,或者是在設計中進行實踐,關于分析視錯覺的特性以及歸納整理現(xiàn)在視錯覺的研究現(xiàn)狀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總結經(jīng)驗方能為后人的作品創(chuàng)作提供更有力的理論依據(jù)。隨著人們對于這一相關領域的研究深入,未來會產(chǎn)生更多的相關優(yōu)秀作品。
[1]李培.論商業(yè)招貼設計中的錯視圖形的創(chuàng)意表現(xiàn)[D].天津市:天津工業(yè)大學,2015.
[2]馮濤.動態(tài)視錯的表現(xiàn)方法及應用[D].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大學,2014.
[3]汪洋.永不停止的運動視錯覺圖形探析[J].裝飾,2014(05):84-85.
[4]王劍鋒.錯視藝術設計[M].上海市: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5]宋樹峰.設計之道[M].北京市:中國鐵道出版社,2014.
[7](日)白石和也.平面造型與錯覺藝術[M].北京市: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
程思,女,1990年8月生,湖北鄂州人,碩士在讀,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