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娜
(安徽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3000)
論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文化滲透
——以慣用語為例
馬曉娜
(安徽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3000)
漢語國際推廣不僅是語言的推廣,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播。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尤為重要。漢語慣用語是與文化緊密結合的一類特殊詞匯,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處世哲學、社會禁忌以及思維方式。將慣用語的文化因素滲透到教學中,要注重相關策略和模式,即文化對比與文化滲透相結合、文化學習與語言交際相結合、語言的系統(tǒng)化與文化滲透的適度性相結合三種策略;文化知識傳授、交際文化訓練、多元文化互動三種模式的有機統(tǒng)一。
慣用語;漢語國際推廣;文化因素;文化滲透;教學策略和模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歷代智慧的結晶。2005年前后,中國制定了把對外漢語教學轉向漢語國際推廣的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如果說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主要把對外漢語教學當作純粹的語言教學的話,那么如今的漢語國際推廣則是以漢語為載體,以教學為媒介,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把漢語與中華文化一起推向世界。漢語國際推廣,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推廣,更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面對當前復雜的世界形勢,對飽受“文化侵略”非議的文化推廣,我們大張旗鼓地推進已不太現(xiàn)實,但是在語言學習中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滲透卻是切實可行的。
Brown曾指出:人們學習漢語的同時必須學習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必須進行同語言理解密切關系的文化理解[1](P178)。對漢語學習者來說,要學好漢語就必須掌握漢語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華文化,才能更準確、更靈活地使用漢語。在漢語國際推廣中,教師不僅是學習者學習、掌握語言結構活動的組織者,還是他們了解語言文化內涵、民族特有文化的推介者?!霸谡Z言教學過程中,結合語言知識的講解,把文化的知識融會貫通,使語言學習者對漢語的文化產生認同感并從心底熱愛和感興趣。”[2](P49)這是對文化滲透最貼切的解釋。
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古今中外,不少學者都進行過專門論述。既有行為文化和心態(tài)文化之說,也有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之分。我們采用狹義的文化,確切地說,我們采用“文化因素”這一說法。
趙金銘認為,文化因素主要隱含在目的語的結構系統(tǒng)和表達系統(tǒng)中反映該民族的價值觀念、是非取向、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審美情趣、道德規(guī)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特定的文化內涵[3](P108-109)。本文擬以漢語慣用語為例,探析慣用語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在漢語國際推廣中推進文化滲透。
慣用語是現(xiàn)代漢語中極其有特色的一類固定短語,是口語中形成的表達一種習慣含義的固定詞組。慣用語是漢語詞匯中“最活躍、最生動、最靈活、最新鮮”的部分,它就像一面鏡子,集中反映了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和風俗習慣。因此在漢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全面展現(xiàn)出慣用語的文化內涵,可以讓學習者體驗不同的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慣用語中的文化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處世哲學、社會禁忌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
(一)慣用語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傳統(tǒng)社會下的生產方式是以農業(yè)為主,人們的生活經驗離不開農業(yè)社會的文化背景,人們的視野也因此而囿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種文化背景培養(yǎng)了人們樂天知命、追求穩(wěn)定、安土重遷的性格。從慣用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華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和衣食住行模式。慣用語中出現(xiàn)的事物,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熟悉的。我們把它分為以下幾類:
1、與植物有關的慣用語
慣用語中比較常見的有一些農作物,這類慣用語既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更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比如比喻生活或者境況一天比一天好的“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比喻年長者經驗豐富、辦事牢靠的“姜還是老的辣”;形象地道出“一人承擔一個職務,頂一個崗位”的“一個蘿卜一個坑”。
2、與動物有關的慣用語
在漢語慣用語中經常出現(xiàn)的動物有雞、狗、牛、驢、虎、狐貍,既有家禽、家畜,也有野生動物。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以小農經濟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生活方式的特點。人們在長期與動物接觸的過程中,對不同的動物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使動物也具有了象征意義。比如與“狗”有關的“狗腿子”“看家狗”“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頭軍師”等被賦予“諂諛、勢利、品行惡劣、沒良心”等社會文化涵義;“雞毛蒜皮”“偷雞不成蝕把米”“殺雞用牛刀”中的“雞”通常與“混亂、小氣”聯(lián)系在一起;對老虎,慣用語更多地選擇了其“兇惡可怕”的意義,比如“母老虎”“老虎嘴里拔牙”“老虎屁股摸不得”“前怕狼后怕虎”。
3、與“吃”有關
民以食為天,“吃”是人活著最根本的一件事,由“吃”構成的慣用語比比皆是。溫端政《中國慣用語大全》中就收錄了720條帶“吃”的慣用語。其中既有從“吃”的本義引申而來的“吃白食”“吃閑飯”,又有被賦予了“賴以生活的食物或職業(yè)”之意的“吃軟飯”“吃皇糧”,還有表示遭遇不好的事情的“吃閉門羹”“吃苦頭”。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糧食是生存之本,慣用語中與“吃”有關的詞匯帶有深刻的文化印記。前一段時間,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段話:中國人謀生叫“糊口”,崗位叫“飯碗”,花積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開”,受歡迎叫“吃香”,受人照顧叫“吃小灶”。
(二)慣用語與中國人的價值觀念
1、做人準則
中國一直以儒家思想作為基本價值準則,德為教化之首。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理想的人應該是做個德才兼?zhèn)涞木印9湃讼荣t常說:修身之道在于修心,修心之道在于修德。這里的“德”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助人為樂、行善積德、吃苦耐勞、任勞任怨、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反映在慣用語中有: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我們贊美樂于助人的“熱心腸”,我們指責互相推諉、不負責任的“踢皮球”,我們欣賞自律自戒的“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們痛恨不念前情、忘恩負義的“過河拆橋”,我們鄙視“打小算盤”的自私行為,我們憎惡不正當方法或行為的“歪門邪道”,我們用“五十步笑百步”表現(xiàn)對不懂謙虛取笑別人的否定,用“敲竹杠”表示對利用別人弱點索取財物的厭惡,用“墻頭草”表示對投機取巧的鄙夷。
2、面子觀念
在遇到矛盾或沖突的時候,我們常奉勸別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小不忍則亂大謀”,可如果退一步就丟了面子,那是絕不可能退的。中國人講面子、愛面子、爭面子,絕不能失了面子。我們堅信“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即使“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腫臉充胖子”也心甘情愿。更有甚者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了保住面子,可以舍棄一切,直至生命。這在“生命誠可貴”的西方人看來,是極為固執(zhí)和毫無必要的,但對中國人來說,是我們對理想人格的自我追求。
中國人愛面子由來已久,但如果走到了極端,就不一定是好事了。慣用語中“吹牛皮”“夸??凇笔菫榱藵M足自己虛榮的面子,“擺架子”“耍威風”是裝腔作勢的體面,這不僅不會讓我們“掙面子”,反而會有損自身的形象。
3、自足意識
中國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使中國人的性格中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自足”性,其心理表現(xiàn)就是“知足常樂”?!叭吮热?,氣死人”實在沒有必要,倒不如為自己的心理尋求平衡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您可能會覺得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但這就是最樸素的價值觀念。
(三)慣用語與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1、以和為貴
和諧觀念始終是貫穿中華文化的一個核心取向,它包括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和“中庸”的處世原則。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崇尚“以和為貴”,避免沖突,保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與平穩(wěn)。對互不相干、無利害沖突的雙方,我們強調互不侵犯、“井水不犯河水”;對為了一己私利而進行明爭暗斗、互相排擠的“窩里斗”,我們則毫不留情地批評。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向來崇尚團結、向往和平。為了追求和諧和統(tǒng)一,我們逐步形成了好和睦的處世特點。為了鄰里和睦相處,我們倡導“遠親不如近鄰”,對朋友鄰里之間摩擦,我們規(guī)勸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得饒人處且饒人”“伸手不打笑臉人”。
2、重關系,講人情
人情不同于無私的親情,不同于狂熱的愛情,更不同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它是在人際交往的互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洫勔粋€人懂事、會應酬莫過于說他是“人情通”,而贊揚一個人說話很有分寸又貼心,讓人聽了心情舒暢,我們則用“人情味”“人情話”。
中國人歷來重視人情,重視自身在周圍人際圈子中的地位。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人情網就是關系網,懂人情才能平衡各方關系。初次見面可能是“八竿子打不著”,但是“一回生二回熟”,以后交往自然會“講情面”,如果關系經營得好,關鍵時刻還能“走后門”。當然,如果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地“拉關系”“攀高枝”,受到的就只有鄙視了。相反,如果不通人情,不重關系,那就有可能會被“揪小辮子”“穿小鞋”甚至“放冷槍”了。
(四)慣用語與中國人的民間禁忌
禁忌語是世界文化中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是由語言的社會性決定的。當我們要表達包含著忌諱性文化信息時,用語委婉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表達需要。禁忌與人的敬畏心理和羞恥心理有密切的關系。
1、諱言“死”
“死”是諸多不吉利中最不吉利的事情,因而它是人類最普遍的禁忌心理,我們都以比較委婉的方式來表達這層意思,比如說:上西天、下黃泉、翹辮子、見閻王、進棺材。
2、數(shù)字禁忌
“二”——從中國人追求圓滿的心理來看,人們是非常喜歡成雙成對的,“二”就是“兩”“雙”,于是有“雙喜臨門”“好事成雙”的說法,但是在慣用語中,帶“二”或“兩”的似乎都帶有貶義,究其原因,是“二”與忠信相左。比如:兩面派、二百五、有二心、二道販子。
“三”——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說,中國理應崇拜“三”,比如“三皇五帝”“三字經”等。不過帶“三”的慣用語大部分都帶有貶義:三只手、三腳貓、下三濫。這是因為在漢文化中,“三”還用來指超出正常范圍的多余的人或物。
3、顏色禁忌
中國人向來喜歡紅色,紅色是吉祥、喜慶的顏色。結婚要貼紅雙喜,逢年過節(jié)要發(fā)紅包,做生意希望開門紅。而與之相對的白色,則是不吉利的顏色。“白眼狼”比喻沒有良心、恩將仇報的無情之人;“白事”則是“喪事”的別稱,象征著悲涼和哀悼。
在漢語慣用語中,與黑色有關的多是貶義,象征著不吉利、狠毒、危險、陷害等文化義?!氨澈阱仭北扔魅倘柝撝兀墒懿话字?,“黑心腸”指代陰險毒辣之人,“往臉上抹黑”是故意丑化、陷害別人;“黑心錢”則是利欲熏心的奸商謀取的暴利。
(五)慣用語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1、形象思維
中國人重形象思維,而邏輯思維不發(fā)達。這是受傳統(tǒng)文化中老莊思想的影響,道家崇尚“道法自然”,我們逐漸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的思維形式,習慣于用形象的方法表達抽象的概念。漢語慣用語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比如用“眼中釘”指代心中最痛恨、最厭惡的人;用“熱鍋上的螞蟻”形象地展現(xiàn)出焦急、紛亂、一籌莫展的心理狀態(tài);用“走后門”這一隱蔽、不易察覺的方式比喻通過人情辦事這種通融甚至舞弊的途徑。
2、務實思維
由于自然環(huán)境、生產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人的務實性思維較為突出,人們思考問題注重從實際出發(fā),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我們絕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對開出的“空頭支票”我們不抱任何幻想,對陽奉陰違的“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充滿鄙夷,“白日做夢”的經歷很多人都有,但我們追求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勤勤懇懇、踏踏實實。
通過對慣用語的學習進一步加強中國文化的滲透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對慣用語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因素進行深入挖掘、審視,突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二是要弘揚慣用語體現(xiàn)的精華文化,選取符合當今社會普世價值的、反映出中華民族核心精神和特性的文化內容進行傳播。慣用語中體現(xiàn)的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理想人格和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觀念應該融合在語言教學中并不斷滲透。通過學習慣用語,理解文化,“使學生對漢語言產生真正的熱愛之情,對中國文化由衷地發(fā)出贊嘆和欣賞,使學生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中國,看待自我。”[4]對慣用語的文化滲透,我們主張采取相應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一)漢語國際推廣中慣用語教學的模式
1、文化知識傳授模式。為了讓學生對漢語慣用語中的文化因素有一個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認識,開設專門的漢語慣用語文化專題講座。比如以動物有關的慣用語,與做人準則有關的慣用語,跟顏色相關的慣用語等專題,通過設定不同專題的系列講座,教師通過解釋、分析,引導學生有系統(tǒng)、有目的地理解慣用語隱含的文化因素。
2、交際文化體驗模式。在充分理解慣用語語言知識和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如何正確得體地運用在真實文化語境中是更高層次的要求。課堂環(huán)境中可以通過觀看反映中國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電影、錄像和其他視聽材料,使學生能夠在感官上貼近真實的生活,體會慣用語使用的真實語境和交際環(huán)境。學生在明確慣用語使用語境和對象的基礎上展開情景模擬,為進入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交際做好準備。文化體驗還可以將課堂環(huán)境進一步延伸,利用訪談等形式讓學生直接進入真實的社會交際環(huán)境中,比如對鄰里關系的調查,學生在訪談的過程中會真實記錄到“遠親不如近鄰”“以和為貴”等體現(xiàn)中國人對鄰里關系態(tài)度的相關慣用語。這種直接接觸真實語境的交際方式,對語言學習者有更大的沖擊力,交際能力會得到很大提升。
3、多元文化互動模式。在世界文化多元發(fā)展的今天,不同文化接觸頻繁,相互影響。我們倡導傳播中國文化,不是征服、抵制他國文化,而是強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參與,維護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通過語言學習中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并體會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教學中通過由易到難,逐步推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慣用語背后隱含的文化內容進行挖掘,并結合學生本民族的文化知識展開對比,確認異同,探究隱含意義的來源。比如慣用語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氣生財”等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好和睦、愛和平”的處世哲學,與愛冒險、重個性的民族截然不同,學習者在充分理解這一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和睦鄰友好政策會有更多的認同感??傊Z言的學習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互動的過程。在多元文化互動的交流、碰撞中以理解、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文化差異,才能更理智地對待文化沖突。
(二)慣用語教學的文化滲透策略
慣用語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向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豐富的人文世界,要將慣用語中的文化因素滲透到漢語國際推廣的教學中,我們提出以下幾個策略。
1、文化對比與文化滲透相結合
文化對比是二語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通過對比,學習者才能發(fā)現(xiàn)本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排除母語語言和文化的干擾,加深對目的語的理解,進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以慣用語為例,幾乎每個慣用語的后面都有一個文化背景。對學習者來說,雖然身處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有些文化心理是相通的。比如漢語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俄語中用“閉兩只眼”來表達。可以說,文化對比給文化滲透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2、文化學習與語言交際相結合
培養(yǎng)學生使用其所學語言進行交際,這是語言教學中介紹文化因素的出發(fā)點[5]。反過來說,文化學習的落腳點在語言交際。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學習者掌握表層的日常交際文化和與表層文化相關的深層的心理習慣、傳統(tǒng)觀念等。文化知識的掌握,也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與表達欲望,豐富學生的交際語言,從平實的、為完成交際任務的語言到具有豐富表現(xiàn)力的、地道的表達,增強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和水平。學生用充滿文化底蘊的詞匯完成語言交際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認同。
3、語言的系統(tǒng)化與文化滲透的適度性相結合
語言教學是二語教學的終點和歸宿,而文化因素的合理滲透確是保證語言教學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6]。文化滲透的最終目標還是要增加漢語學習者的語言積淀,增強其語言習得能力,提高語言交流能力。因此,語言系統(tǒng)性教學的主體位置決不能動搖,同時要注意文化因素的“質”和“量”。如果將文化因素膨脹到不適當?shù)某潭?,不僅會干擾語言教學,文化本身也難承重負。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對慣用語的學習,我們主張在理解字面意義和深層意思的基礎上,適當滲透文化知識,以明確其使用語境和適用對象,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正確得體地運用。
漢語的推廣是一個語言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滲透的過程,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必須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滲透緊密結合。漢語慣用語負載的文化內容極其豐富,折射的人文世界最為精彩,表達的處世道理最為深刻。從慣用語里,我們感受到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和諧之道,洞悉到世間人情的冷暖之感,窺探到中華文化的核心所在。慣用語的學習為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文化滲透打開了一扇窗戶。我們堅信,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下,學習者會逐步了解、認同并正確使用漢語,進而掌握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讓漢語真正走向世界。
[1]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3]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胡清國.對外漢語中語言與文化的教學及其把握[J].廣西社會科學,2004(3):187-189.
[5]石瑛.對外漢語詞匯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銜接[J].文學教育(上),2007(09):151-152.
[6]葉文婷.“漢語熱”之下的文化沖突與文化導入[J].學術界,2008(03):186-190.
On the Cultural Infiltr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A Case Study inIdiomatic
MA Xiaona
(Colleg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3000,China)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is not only a popularizing of Chinese language, but a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Culture infiltr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hinese idiom is a special vocabulary which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ulture, life-style, traditional values, social taboos and thought patterns. Focusing on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idiomatic infiltration to teach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and models: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contrast and cultural penetration; interaction of cultural learning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 the system of language and the appropriate degree of cultural penetration; cultural knowledge teaching mode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model, multi-cultural interaction model.
idiom;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actors; culture infiltration;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model
2016-09-19
安徽省教育廳重點教學研究項目“基于語塊理論的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2012jyxm109)。
馬曉娜(1981-),女,安徽金寨人,講師,碩士,現(xiàn)任教于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孔子學院,研究方向: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推廣。
H136
A
1009-9735(2017)01-0126-05